绿林网

《当代中国的中央地方关系》读后感1000字

《当代中国的中央地方关系》读后感1000字

《当代中国的中央地方关系》是一本由周飞舟 / 谭明智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4.00,页数:16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当代中国的中央地方关系》读后感(一):《当代中国的中央地方关系》思维导图

作者周飞舟、谭明智梳理了建政后中央与地方的财政体制变迁过程,解释了为何会最终走向分税制的道路,为何会形成了土地、财政、金融“三位一体”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用重庆地票和成都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的案例说明了“增减挂钩(鼓励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要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 )”的地方实践。总的来说,《当代中国的中央地方关系》是一部从财政角度理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经典书籍,值得阅读。延伸阅读书单:《置身事内》、《以利为利:财政关系与地方政府行为》、《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小镇喧嚣》等。

由于幕布笔记的层次结构导出到豆瓣后,层次全无,遂无法展示作者的行文逻辑,于是只好导出图片格式,有需要原文的可以私我联系。

《当代中国的中央地方关系》读后感(二):梳理与总结

全书分别从财政体制和土地问题入手,最终关切是央地关系调整及其社会后果。认为“财权上收、事权下放”的央地关系格局下,地方政府设法汲取自主支配的体制外收入,逐步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中央为了调动地方发展积极性,不得不以各种形式做出让步。集权的财税改革,反而使央地关系将走向松散。

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中央政府通过多次调整地方税收的央地分成比例、改革财税机构,彻底集中财权。再以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等方式,实现公共财政支出的均衡性。仍然承担大量事权的各级地方政府为充实本级财政,不断寻找可自主支配的税费收入。征用、开发、转让土地带来的巨大利益和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使地方政府逐步建立起“土地、财政、金融”三位一体的城镇化模式。即用土地抵押融资、拍卖建设用地指标和土地收入等方式,换取征用农村集体土地、开发城市的资金,用新拿到的土地进行新一轮的融资。最终导致房地产业的兴盛、片面的土地城市化,以及大部分农民在改开之后又一次被榨取:在“洗脚上楼”和“资本下乡”的城镇化过程中,他们离开宅基地和原有生活环境,收着稀薄的政府征地补偿和农田租金,住进为了节余建设用地指标盖起的居民楼。

川渝地区的地票交易和大小挂钩经验很有意思,生动展现地方政府如何变着花样增加本级收入,以及中央政府的及时管控和妥协让步。全书基本上是周飞舟先生和谭明智先生2014年之前发表的几篇主要论文的集合,但是回应的主题一致,故整体顺畅,没有明显的拼凑感。最新的经验内容到十年前为止,后续税制改革和土地问题的新情况还需进一步关注。

本书从央地财政关系角度出发,对高成本、有地无人的城市化,以及居高不下的房价等社会现象作出了有力解释,对跨区域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的警告至今仍不过时,其实践后果已经在去年的山东德州上演。

《当代中国的中央地方关系》读后感(三):包干制和分税制的简单总结

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政策从建国至今逐渐趋于稳定,改革开发前经历了三收两放的阶段,改革开发后施行了十年的财政包干制,而分税制从1994年至今已施行将近20年。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的利益主体意识更加明确,特别是分税制后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各种变通方式获得不受中央严格控制的生财之道。

财政包干制下中央对各省级财政单位的财政收入和支出进行包干,地方增收的部分可以按一定比例留下自用,对收入下降导致的收不抵支则减少或者不予补助。结合当时的税收制度(利改税、增值税等流转税归地方),地方政府开始兴办乡镇企业,国有企业也开始扩大规模,企业是否盈利不是最重要的,毕竟企业上缴的产品税和增值税才是财政收入增长的主干力量。

包干制带来的中央财政收入下降、以及对真正以市场而非行政配置资源的市场经济发展的阻碍促使中央推行分税制。将税收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共享税,上收了地方财权;推行财税分离将税务系统独立出来并且垂直化管理,征税的权力直接集中于中央;为兼顾地方政府利益、弥补地方财政缺口以及平衡地区间财政,搭配了转移支付体系。但是转移支付体系依然无法完全弥补地方政府越来越大的开支,地方政府开始经营土地,土地财政逐渐成型。

中央政府除了考虑土地开发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之外,还要考虑土地开发对耕地保护、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实行严控与激励并行的政策。通过土地年度计划指标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和耕地保有面积,也通过占补平衡和增减挂钩政策给地方政府开放新的建设土地。

土地-财政-金融的城镇化模式,不以工业化为必要前提,不以人口城市化为必要条件,只要土地、财政与金融参与即可运转,使得财政收入迅速增加、金融贷款运转活跃、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是相对于其他发展模式而言最易操作、成本最小、政绩最显著的发展模式。

《当代中国的中央地方关系》读后感(四):说说自然容易,你倒是来试试看:当代中国的中央地方关系

如何选择一本书的基本法则之一,就是不要被书名给骗了。坦率地说,遇到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和衣褐怀玉,内有乾坤的几率几乎是一样的,说到底,是骡子是马,还是得看过之后才能知道。

当代中国的中央地方关系,乍一眼看到这个书名,差点以为是一份正儿八经的政府工作报告,连打开的勇气都欠奉。

事实证明,原本以为是一本充斥着套话空话的官样文章,实则大错特错,差点因为偏见就错过一本好书,须引以为戒。

这是一本不折不扣的好书,理性专业,冷静扎实,非常之硬核。从写法上来看,本书属于典型的以小见大,从一个非常小的切入口,财务问题,引入讨论了一个非常宏大且复杂的问题,当代中国的中央和地方关系。从内容上来说,这本书其实是在讨论一个和我们每个人都切实相关的问题,如果具像化来说,可以归结到很多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微观层面,比如房价为什么年年调控年年涨,越是调控越是涨。

本书一共七章,除了提纲挈领的引论之外,其余六章分别为财政包干制,分税制,土地财政,土地指标,地方实践和中央地方关系与城镇化。其中两个至关重要的分水岭特别值得关注,一个是94年分税制税务改革,一个是08年之后土地财政的风气蔓延。

对于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王朝历史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几乎是一夜之间进入发源于西方工业革命基础之上的现代国家政治管理体制,如此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无论是对于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是一个不容小觑的巨大考验。即使双方都是本着同一目标前行,中间的节奏掌握,实施路径,战略规划等等无一不是需要谨慎又谨慎,小心又小心。曾经有一句从计划经济时代开始就流传甚广的顺口溜形容的便是非常之贴切,一管就死,一放就乱,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呐。

从建国伊始的中央统筹安排,全国一盘棋,大家闷头干到通过转移支付,补偿返还等财政手段来进一步鼓励地方多劳多得,再到祭出土地财政的大招,放出了一头威力惊人的怪兽,拉动着GDP一路狂奔的同时,同样产生了一系列大有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新问题,不信你问问最近“风光无限”的爱马仕许皮带,他以及把背后的张三李四王五钱六等等众人肯定深有同感。在如此这般跌宕起伏的博弈过程中,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同样不断调整磨合,有时候甚至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难以言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当所有人冷静下来之后,大家的眼睛其实都在盯着未来,土地既然是不可再生的,那么土地卖完了之后,钱从哪里来?如果没有钱,大家伙儿的衣食住行咋办?难道不成真的去喝西北风修仙嘛?有道是贫贱夫妻百事哀,更何况是诺大一家子人呢,想想就令人头痛。

书并不厚,包括参考资料在内一共只有一百六十五页,认认真真来看的话,大概两三天就可以看完,不过要是说到看完之后的功夫,那可就不是一天两天能够整明白的事儿了,而且最妙的是越琢磨越有味道,恰似新茶老酒,层层叠叠,余味悠长。

一本好书,有数据,有实例,有假设,有结论,层层推进,不敢说是严丝合缝,滴水不漏,至少做到了言之有物,掷地有声。不仅在常识角度学到了不少基础知识,还能够引发一系列的衍生思考,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落到实际工作中和如何进一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希望有所收获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