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十问中国金融未来的读后感大全

十问中国金融未来的读后感大全

《十问中国金融未来》是一本由夏斌 / 陈道富 / 李南著作,25.00元出版的2011-12图书,本书定价:150,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问中国金融未来》读后感(一):中国金融成长之问

中国金融成长之问

评《十问中国金融未来》

中国经济的成长确实令世人瞩目,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积累了巨大的财富,以至于很多人都开始高喊着“中国崛起”、“中国将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中国将是美国最大的利益挑战者”,等等。当然其中不乏有很多的真知灼见,但中国经济中存在的问题也确实不少,特别是在金融领域,我们还只能算是“弱国”,从2012年开始,中央陆续出台了各种政策来确定金融发展方向和改革重点,足以证明政府管理层对于金融发展的高度重视,而民众从股市、基金等资金融通方面也有着自己的理解,各方对于中国金融的未来发展都有自己的期待。这本《十问中国金融未来》可以当做是对中国金融基本面的一个了解,对话的内容比较通俗易懂,涉及的面从宏观到微观也比较全面;也可以当做是《中国金融战略2020》的导读,在对话中主持人和两位金融专家在内容、思想等各方面也屡屡提及到《中国金融战略2020》。按我理解,这本书的出版一方面是满足普通民众对于中国金融的了解,另一方面是对于那些专业人士,通过这本书的导读去了解《中国金融战略2020》等更多专业方面的书籍和其他有关中国金融知识的媒介。

对于金融方面的问题,很多人可能会想起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当时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亚洲经济欣欣向荣,一片繁华的景象,但由于各国政府政策、美国经济利益已经金融投机者的共同作用,金融风暴席卷亚洲,日韩等亚洲经济大国步入萧条,一些国家甚至进入了政局动荡的危机。而当时的中国受亚洲金融风暴影响很小,甚至是10多年后的世界金融危机也是如此,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汇率政策和资本管制。所谓的金融,简单地说就是资金的融通。政府的货币政策、汇率政策等都可以对金融市场造成影响,中国在不断参与世界经济竞争的同时,也应该逐步探讨金融市场的渐进开放,只有这样,才能完全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从这个意义上说,《十问中国金融未来》中的十个问题就显得很有针对性了,金融中心的设置、外汇储备的运用、人民币利率甚至是个人投资选择等问题都是很多人想了解的问题了。《中国金融战略2020》的两位作者身为政府研究机构的专家,提出的观点一方面可以代表官方,更能让我们从中理解政府的意图。对于中国金融现状的定位、对于中国金融的发展战略以及“对内充分市场化、对外有限全球化”的当前建议也显得现实可行。总之,这是一本能让经济爱好者初步了解中国金融的书籍。

《十问中国金融未来》读后感(二):帮你初步看清中国金融的未来

这本书是一本三人的对话录,是根据访谈整理编辑而成的,这本书也可以说是《中国金融战略:2020》一书的通俗版本,是通过对话的形式来宣传《中国金融战略:2020》中的观点,在书的前言中,夏斌先生对此作了说明。

夏斌先生,是国内著名的金融专家。他在学术界、金融实务方面、经济宏观领域和金融监管领域工作过很多年,相关经验非常丰富。目前担任国务院参事、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对经济金融领域重大问题都很有研究。

这本书的书名已经标明了书的主体内容,围绕十个问题来展开。关于第一问:中国到底需要多少金融中心?要发展市场经济,就要发展金融中心,这是对的。各个地方政府想大力发展金融业,本意也不错。但一哄而上,都大搞金融业,肯定是不现实的。如果脱离实体经济过度发展金融业,就可能会引发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给货币政策的调控增加难度。整个金融市场必须是统一的,要有这个大局观念。在第二问《中国经济有没有“中国危机”》中,夏斌先生指出了未来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四大挑战”:人口老龄化;资源、环境约束;经济结构失衡;国际金融秩序的动荡。那未来中国的经济前景很糟糕?非也!在指出“四大挑战”的同时,夏斌先生指出了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四大机遇”:高储蓄率;工业化、城镇化;经济全球化;制度、体制存在改进空间。在此基础上,夏斌先生描绘了2020年中国金融战略的“路线图”,给出了一个大致的脉络:就是“充分的市场化”加上“有限的全球化”。并具体提出了四个目标:第一,就是国内金融真正实现市场化,包括金融机构、产品准入的市场化问题,利率与价格市场化问题,金融市场统一问题,整个金融市场结构更加合理的问题。第二,就是逐步实现有限的对外开放。第三,要营造一个对我们有利的国际金融环境。第四,在宏观调控与监管方面,做好过渡,建立一个真正有效的监管调控体制。第三问是关于巨额外汇储备问题,第四问是关于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问题的,……书中很多观点可以给读者不少启示。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引述和点评。

这本书由于采用对话体、问答形式,文字显得比较活泼、比较通俗,很适合非金融学专业的读者阅读,夏斌先生的专业功底比较深厚,对相关问题的阐述也很到位,对读者初步看清中国金融的未来有一定的帮助,但如果你想进一步深入研讨中国金融的未来,那你可以看看夏斌先生的近50万字的《中国金融战略:2020》。

《十问中国金融未来》读后感(三):中国经济遭遇“中年危机”?

2011年初的时候,夏斌洋洋洒洒48万字的鸿篇巨著《中国金融战略:2020》刚一出版,就立即引起了金融界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几十年的金融管理经验让夏斌有机会亲身主持或者参与改革开发以来的多项重大金融改革,在丰富实践的基础上进而成为金融理论研究的权威。但问题是,对于一般的中国老百姓来说,这部严肃的学术论著绝对算得上是晦涩难懂。如何让普通老百姓理解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金融常识,如何将当今中国金融的重大问题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似乎就是我手边这本《十问中国金融未来》的初衷。

这是一本不到15万字的薄薄的小册子,价格也定在很有亲和力的25元。书中,夏斌及其助手陈道富和美女财经主持人李南三人侃侃而谈,对中国经济坐而问道。提出问题的过程,也是思考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尝试求解的过程。其中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问题是,中国经济是否已经步入了“中年危机”。过去中国经济还是一个小孩,可以在西方不怎么关注的情况下埋头苦干,闷声发财。经过30年的高速增长,曾经的小孩悄然长大,今天的中国,就如挤上一辆拥挤不堪的公共汽车,即使自己再加小心,仍会踩上别人的脚。外部大环境的变化和经济增长的内在逻辑决定了不可能再保持过去那样的两位数增长,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是如今遇到的现实挑战。

书中问到,今天的中国,究竟是金融过度还是金融不足?这似乎是一个问题的两端,不可能同时存在,但这确确实实又是中国的真实国情。金融过度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是货币超发,货币超发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资产泡沫与通货膨胀,并进一步加大了社会收入分配不公与两极分化。并且,资产泡沫带来的高利润将大量资金从实体经济中抽走,成为实体经济的“抽血机”。中国正是在这一层面上存在金融过度。而同时,中国金融市场的广度与深度都不够,不敢完全对外开放,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对国际大宗商品也没有任何定价权。从这个层面来说,中国又是一个“金融弱国”。从国内角度看,一方面民间巨额游资苦于找不到好的投资机会,另一方面大量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重重,很明显金融体系并没有很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也是金融不足的表现。

书中又问,我们的外汇储备是不是太多了?为什么老百姓的存款越多越好,而一国的外汇储备太多了却不是好事呢?为此,书中花了一些篇幅专门解释究竟什么是外汇储备。比如一个企业通过出口挣了1000美金,央行就按照当时的汇率(假如是6.5),给你等值的人民6500元。这时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体现为6500元人民币的负债,同时有1000美金的外汇资产。也就是说央行的外汇资产其实是通过负债得来的,借的是老百姓的钱。如果大量外汇放着不动,就是国民福利的一种损失。更何况我们的老百姓省吃俭用省下的钱,却被当做廉价资金借给富裕的西方国家消费了,是不合理和不可持续的。另一方面,根据之前说的外汇形成过程,从2010年6月到2011年3月末我国外汇储备增长1万亿美元,意味着央行要往国内市场投放价值1万亿美元的人民币,尽管央行已经想了各种办法进行对冲,但国内通胀压力仍然越来越大。

书中再问,中国老百姓什么时候才能享受正利率?利率是资金的价格,而我们的利率长期扭曲,存款利率跑不过CPI,老百姓的财富缩水,那么谁得到好处了呢?当然就是能从银行以低利率贷到款的机构,包括一些大国企和政府。这实际上是一种隐性的财富转移,这个问题必须通过利率市场化改革,尤其是存款利率市场化来解决。其实老百姓的要求并不高,只要利率高于CPI,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有一定的保证,基本也就认可了。而且一个经济体要发展,发挥正常的金融对资源的配置作用,给市场正确的价格信息,利率至少要是正的。从银行的角度来说,大家知道现在银行很赚钱,存款利率提高,银行的利润减少一点,完全可以承受。当然,利率市场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完全的利率市场化意味着完全的市场竞争,意味着中国的金融机构也可能倒闭、破产。这又涉及到是否要引入存款保险制度等复杂问题。

除了这些宏观金融方面的讨论,《十问中国金融未来》还专门拿出一章来探讨,在如此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大环境中,作为一个中国普通老百姓,该怎样尽量看好自己的钱袋子,不让资产缩水太多。国家金融战略下的个人投资选择是什么?应该把钱交给机构投资者管理吗?家庭需要购买黄金保值增值吗?现在还能不能买房子?需要为未来的养老做准备吗?可以说处处点到了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夏斌被学界称为“中国金融政策研究第一人”,他带着读者从一个宏观的视角下来分析微观的个人投资行为,其建议应该说很有参考价值。

《十问中国金融未来》读后感(四):“金融弱国”的未来之路

千古锦绣文章,大致包括哲人之文、士人之文与伟人之文。哲人之文重义理,是对天地万物之应然价值的追求,比如老子之《道德经》;士人之文重谋略,是洞悉现实的同时谋划未来,比如诸葛亮之《隆中对》;伟人之文重气势,是驾驭义理与谋略之后的豪迈,比如毛泽东之《沁园春.雪》。故哲人之文多出自思想家,士人之文多出自国士,伟人之文多出自政治家。今观夏斌之《中国金融战略2020》以及由著名财经主持人李南策划的该书电视访谈录《十问中国金融未来》,颇有国士之文之感。

夏斌的《中国金融战略2020》之所以堪称“国士之文”,我觉得在于以下三点:第一,清晰的阐述了金融的本质;第二,在对中国金融现状与全球化未来趋势做出准确判断的前提下,指明中国金融战略的大方向;第三,为中国金融战略设计了比较现实的路径。以上三点,如果孤立的去探讨其中任何一点都比较容易,但要将三者有机的统一起来却绝非易事。原因在于抛开政治经济孤立的谈论金融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此首先需要对国内外政治经济趋势有一个客观正确的判断。同时,金融全球化是全球化的最高形态,其风险远大于经济全球化,因此必须要有高度的智慧和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平衡金融全球化与民族利益最大化之间的矛盾,这种智慧与谋略则是士与国士的最大区别。

资本大致经历了土地资本、商业资本、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几个发展阶段,这是一个单向,不可逆也不可超越的过程。金融资本是资本的最高形态,在全球化时代,大有金融统治世界之势,正如基辛格那句名言: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所有的人民;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的国家;谁控制了货币,谁就控制了整个世界。但是,金融不是无本之源。国家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金融既是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也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世界作为一个开放的大家庭,只有那些政治经济军事强国才能通过金融手段获取额外的利益。因此,只有与实体经济,与其国力相匹配的金融业方可为经济,为国家谋利,相反,任何将高度甚至过度发展的金融业作为最终目标的国家,必将遭受惩罚。08年的金融危机再次说明,即使强大如美国也不能改变金融的本质。

《中国金融战略2020》所体现的,正是以上看似有些保守的金融之本质。夏斌明确反对脱离实体经济去过度发展金融业,认为中国虽然是个金融弱国,但不能为了发展金融而发展金融,因为这将会引起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造成货币政策的失灵。夏斌认为中国金融的现状是“金融弱国”与“金融过度”并存。有管制的浮动汇率,非市场化的负利率,资本账户不开放,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等无不说明中国“金融弱国”的现状。“金融弱国”的现状不改变,中国经济继续参加全球化必然会吃亏。夏斌认为,中国是全球化秩序的受益者,虽然不是最大受益者。中国即使不谋求金融大国,至少要谋求与经济地位相匹配的金融地位,因此,金融市场化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这是大战略,大目标。

但是,中国是一个天生对“运动”情有独钟的国家,且不说建国后前三十年各种各样的“运动”,仅改革开放后,90年代的“开发区”热潮,前几年的“房地产”热潮,今天无论东部中部还是西部,又有上百个城市在大力发展新能源,在打造“国际化大都市”、“国际金融中心”。单一制的国家结构下,各地竟置自身天然禀赋的差异性于不顾,一窝蜂的“运动”不断,归根结底在于地方政府竞争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从实体经济到文化旅游市场,到今天连金融业也不能幸免。中国有许多二线城市,甚至三线城市,自身实体经济,人均收入,周边环境等远未达到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但却不约而同的提出“建设××经济圈,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的宏伟目标,我不知道这些地方是为了发展金融业,还是为了通过发展金融业来发展房地产,但“金融过度”却是现实。“金融弱国”与“金融过度”并存,就像一个喜欢NBA的侏儒却不愿想办法增高。任何违背金融本质的行为必遭惩罚,美国不能例外,中国同样不能例外,“金融过度”必将伴随着经济萧条而崩溃。

夏斌将中国金融未来大战略概括为“充分的市场化”与“有限全球化”,这是统筹考虑现状与未来的谋之大者,也是平衡左右的中庸之道。中国的现状很尴尬。一方面,GDP总量全球第二,但金融弱国与经济大国的地位不相匹配;另一方面,出口与投资主导的经济结构已经无法再持续,而且经济本身面临着人口老龄化、资源环境制约以及全球市场动荡不安的挑战。因此,既要大力发展金融,更要调整经济结构,为金融战略夯实基础。可见,孤立的谈论金融改革没有丝毫意义。但是,夏斌笔下未来中国金融战略的目标与路径是清晰的,那就是通过渐进的国内金融市场充分市场化,来促进人民币利率、汇率的市场化,最终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

对于一个金融弱国而言,金融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特别是目前全球市场动荡,中国经济面临严峻挑战的现状下,激进的改革不但不能改变金融弱国现状,反而会造成经济社会动荡。虽然,夏斌认为中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中国金融业的市场化、全球化也是未来必须要追求的,但具体路径必须是渐进的,甚至保守的,原因还在于金融的本质,即金融是建立在一国实体经济和国力基础之上的。比如,人民币国际化之路,可以先通过发展香港离岸交易市场,在为大陆市场铸一道防火墙的前提下,在香港离岸市场开展人民币自由兑换;比如,金融中心,香港和上海“双城记”就可以了;再比如,即使人民币国际化了,但占比也不会太高,这些都是比较现实保守的做法。

国士,不是纯粹的布道者,也不是最终的决策者,而是用谋略为二者搭建一座桥梁。夏斌属于主流经济学家,但无疑是主流经济学家中的一个另类。夏斌自02年至今一直担任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并于2年前被温家宝总理聘为国务院参事。但是,他并不是那种学者型的专家。从中国人民银行到证监会,从深圳证券交易所再回中国人民银行,可以说,夏斌的中国金融战略是他在金融领域摸爬滚打近30年之后形成的。夏斌曾说,他在三四年前有了《中国金融战略2020》的构想。其实,正如李南所说,夏斌为这本书准备了三十年。在书中,夏斌没有就金融论金融,没有过多的批判现实,也没有编织一个美好但不切实际的梦想,而是从金融的本质出发,从中国与世界的现状出发,既提出远期战略目标,更为理想与现实铸造了一座桥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