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买房让日本人幸福了吗?》读后感1000字

《买房让日本人幸福了吗?》读后感1000字

《买房让日本人幸福了吗?》是一本由[日] 榊淳司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买房让日本人幸福了吗?》读后感(一):“房”字,你有认真看过吗?

在零七到一零炒股高光的那几年,许多朋友赚的盆满钵满,买房这一刚性需求,便成了资本最大最硬核的输出。随之而来的,房价以指数形式的增涨,反过来逼迫人们掏空腰包洗盘、挖空心思复盘,就想着在一夜暴富与一夜赤贫之间,幸运的砝码站在了前者,而事实往往是哭天喊地。

日本的经济,在二战之后有过一段时间的复苏,而且以强悍有力的状态在世界东方崛起,显而易见的表现就是人口的爆发,昭和年代末期达到高峰。而人口的增长,随之而来的各项社会活动也会发生质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居住环境的改变,住房自然而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作者通过房屋的变迁、通过房屋本身“物理性质”的变化,侧面解释人们忍痛割爱选择并不适合人类居住的住房环境的原因,进而揭示出问题的本质。正如书中所说,日本地质结构的特殊性,决定了早期人们的房子都是“矮、平、轻”,房屋自身的其貌不扬,也决定了房屋在人类生活中的角色并不像如今这样成为人们的枷锁。茅草屋、木头房子、砖头平房,才是人们心中该有的“家”的样子。而人口爆发以及自身地理面积的制约,向空中发展成为唯一选择(人类啥时候适合地底居住呀,即便如此,日本还是不太适合这一途径。谁知道哪天亚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摩擦一下,大家在睡梦中直接成了三明治呢)。

而空中楼阁、“鸽子笼”的诞生,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转眼成为日本经济的根本问题,也是经济持续发展的推动力和阻尼力。金生其中——成也是它、败也是它。房地产、人文关怀系列、健康质量问题等等衍生物的繁荣和横行,反向制约了日本经济、政治的发展。最突出的现象就是泡沫(歌词回荡耳边:全都是泡沫,所有承诺都太脆弱),泡沫承载了一切,需要吸收更多的经济稀释泡沫,结果便是越稀释越稀,进而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直到最后悔恨自己没有看透它的轮廓,为时已晚。

作者作为房地产的业内人士,通过几十年的亲身经历和经验,向我们描述了日本经历的这场繁荣?厄运?还是河清海晏?带来的自我感受,前面的几章节内容还是蛮不错的,只是在后面的有些篇幅,拿出来的证据太过空洞,没有很强的说服力,进而显得前面的有些例子是否也有如此的嫌疑,对总体的观感度打了折扣。

正如汉字“房”所述,一方一户方为房,多方多户便是猪圈啦。

《买房让日本人幸福了吗?》读后感(二):楼房有损日本人的健康吗

1.夺走体温的建筑材料

混凝土的冷辐射压力与之前提过的蓄热性有矛盾之处。作者援引的观点认为,混凝土的冷辐射夺走身体的热量,导致免疫力下降。而混凝土的蓄热性白天会吸收太阳的热量,夜晚释放热量达到保温的效果。那么问题来了,混凝土是否也会吸收人身体的热量呢,白天天热吸收人体热量,夜晚营造一个温暖的室温,给人体保温,是否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2.高层居住的日本人

因为个人喜好,说塔楼在市中心地区是“必要之恶”。这样写真的好吗?作者意识里潜藏着对高层生活的恶意。

3.高层住宅育儿有危险吗

作者通过好莱坞电影里常见的在郊外独栋别墅育儿的设定,推断出适合育儿的环境是能欣赏到郊外优美风光的地方。好莱坞电影里的场景能代表一般普通美国人的生活吗,我对此表示怀疑。作者表示没见过在哪部电影里有在高层楼房内育儿的设定,即使有,也是屈指可数。美国人难道真的人均郊外有别墅吗?

而日本认为高层育儿奇怪的则是少数派。作者在此提到了日本和欧美的经济和价值观的差别。

最后还提了一嘴,楼层越高,流产率越高的调查。

4.婴幼儿高层坠楼事故

生下来就住在高层的婴幼儿是否不具备恐高感?这点不太清楚。但是作者最后建议孩子小的时候还是远离高层比较好。但是很多家庭都只有一套房吧,完全没有这个条件。做好阳台窗户的防护,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更为可行。

5.楼层等级制度

日本人的等级意识深入血液。因为比较楼层的高低而受虚荣心折磨,患上神经衰弱乃至卖掉房子搬走,真是疯狂。

这一章写得有些牵强。而且感觉作者有意在往楼房损害住户健康上靠,写得也比较暧昧。浅尝辄止,缺乏有说服力的论证。

开本很好,内封漂亮

有一处数字翻译问题,应该是一万两千栋大楼

《买房让日本人幸福了吗?》读后感(三):你说,居所究竟是什么

阅读这本书之前,我非常先入为主的认为它一定集合了各种批判分析的内容,实际读完后才意识到自己狭隘了,虽然整体上和内心预设的重合较少,不过却意外带来很多新的思考和启发,想必这也是阅读的乐趣之一。

首先,房子这个存在到底意味着什么?

对我国人民而言,除了居住的必要刚需,还附加了各种其他TAG,比如投资,学区,阶级地位等。

当然以我个人角度,固有的印象也只是这些,纯粹把房子当成了一种工具,而光看书名“幸福”二字,脑海里跳出来对应的会是“经济”,买房幸福与否,全都取决市值高低,但是这样的想法真是对的吗?

看到前几页里,作者说房子的普适性应该是想要居住其中的魅力,并从中能够获得深深的满足感,同时举了代官山集体住宅的例子,使我的内心产生了很大的动摇。

因为没有去过代官山,光凭想象无法明白为什么它是值得一看的世界住宅,特意在网络上搜索了图片,确实有一种自在的舒适感,但若想真正体会,没有实际亲历是做不到的。

不过这倒解决了一直以来我心中的一个困惑:为什么对买房这件事存在抵触情绪。

居高不下的房价当然是主要原因,想到未来几十年都要背着沉重的负债度日就立刻身心郁结。那么假设全款购入呢,答案同样非常犹豫,宁愿拿这笔钱旅居世界的念头似乎更占上风。对,因为房子对我是没有魅力的东西,所以根本不想赌上自己的后半生。

无论所谓高级寓所(某某公馆,某某花园这些名字竟然是日本人先策划出来的,瞬间觉得人类的本质果然是COPY机),还是老旧小区,我觉得住在哪里都没太大差别,千篇一律的构造和模式,无非是换一张奢华或普通的表皮而已,但同时,我或许也在深深期待着,能有一个地方让人萌生无限向往之心。

书里说,楼房这种产物在日本的历史不过六十年左右,想来在我国应该更短点。

对于90,00后来说,住楼房或许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我是小学前才搬进去的,却也几乎忘了幼年在砖石构造的胡同大院里的时光,想想甚至有些可怕,一种刻板印象的灌输在潜移默化中竟是这么容易。

然后我又突然好奇,在楼房兴起之前的其他城市里,人们的居住环境都是怎样的呢?

我努力回忆自己的童年,会想到院子里油绿的大树,是夏日纳凉玩耍的好选择,如果邻居家的果树熟了,便有一群小孩子围过来,仰头望着摘果子的大人,期盼可以分到几颗。

是推着移动车沿路叫卖的小贩,秋天的枣糕冬季的糖葫芦,真正的季节限定。

还是大雨落下顺着矮墙缓缓爬行的蜗牛。

我以为忘了的那些画面,分明如此深刻记录在心底某处,房子不再是容器也不是工具,它是连接起人与土地,人与人之间的媒介,是身与心真正栖居的场所。

或许正是如此,作者才以怀疑的角度看待楼房,并阐述了很多我之前从未关注的问题,比如钢筋混凝土构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容易滋生螨虫和霉菌,从而引起过敏。又比如楼层越高,育儿风险越大,以及抢救病人所需时间越长,甚至流产率也越高等等,即使有些尚未得到科学的论证,也不能判定和居住环境没有直接关系。这里有一句话:“一百年前,大部分人类还没有把离地三十米以上的地方当成日常生活的场所。”

所幸前景不总是黯淡的,提前发现这些潜在问题的日本人,已经开始进行新的尝试,作者讲了一个利用自然力量和天然材料,创造出即使不依赖空调也能生活的Eco Village,不仅超过十年历史,也慢慢扩展到其他地区。

还有一座由一对夫妇亲手设计和建造的楼房,没有一户是完全相同的构思,源于“批量和统一无法让人感受到自由,而且有比效率更重要的东西”,历经四十多年的风雨考验,仍然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住户,并且持续给他们带来安全感和烟火气。

这些理念深深打动了我,并传递出一种信息,这个世界并不缺乏敢想敢做的人,没有绝对的标准也没有不能打破的模式。正如作者说的:“楼房不会比住在那里人们的健康和幸福有更高的价值”。

随着全球少子化的进程,或许某天我们真的不再需要楼房这种冰冷的存在,每个国家或民族重新拾起丢落的文化习俗,打造独特又适宜的住宅,并真正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理想主义。

100年后人类的居所究竟在何方,不如让我们怀着良好的愿景,一起期待。

最后,在扪心自问买房是否令你幸福之前,不如先明确对每个人而言,何谓幸福的真意。

P.S. 我很喜欢这个系列的开本设计,大小适中易于翻阅和携带,加上促销时的折扣,只能流泪说太良心了,推荐给对这些选题感兴趣的小伙伴,并会持续关注译文坐标的后续企划。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