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经济运行的逻辑(精装)》读后感锦集

《经济运行的逻辑(精装)》读后感锦集

《《经济运行的逻辑(精装)》》是一本由高善文著作,68.00元出版的204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14-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经济运行的逻辑(精装)》》读后感(一):重新认识经济运行的逻辑

最初知道高善文这个名字,是七、八年前那次牛市时股票点评文章里注意的,因为一直关注股票,偶尔会在百度上搜索一下或股票文章注意,当然目的只是跟随着这些有一套的经济学家赚点钱。

通货膨胀、经济周期、产业周期、资产重估,这四个名词大家都不是陌生,但是能解明白了,对非经济领域的人员有相当大的难度,《经济运行的逻辑》是高善文博士的一大力作,其本人扎实的经济学基础以及对经济问题踏实的思考,从实证中总结了这几个词的关系,让人容易明白。

第一章,是从研究方法开始的,高博士很巧妙的用一些容易理解的思维引导我们理解研究宏观,以此方法探索因果关系,从而形成适合商业研究的宏观分析框架。

第二章,主要讲述通货膨胀的一些分析思路,分析了固定汇率安排下一价定律的影响及通货膨胀预期在中国食品价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刘易斯拐点问题等。作者列表了大量的经济数据,现在与过去比较,中国与美国、日本、欧盟等比较,食品与总物价趋势的同步,让人容易理解对通货膨胀的分析。

第三章,是作者对于产能变化的理解,以国际收支平衡分析,来识别供应与需求的冲击,寻求微观证据,进而分析推断整理出总需求与总供应交错波动的脉络,形成一个大致的产能周期。作者同样列举了大量图表案例,理解上对非经济领域人员有一定难度。

第四章,是作者对资产重估的理解,文中对代表性企业的资产负债表进行分析,来解释资产重估理论。

第五章,是对金融市场分析的综合运用,从微观主体的资产配置行为出发,依据产能分析的结果,来推断金融市场变化的方向及线索。

第六章,是作者的几篇杂记,轻松活泼,但是细细阅读下,对我们股票投资者也是受益匪浅的。其中最后一篇对父亲的回忆,其内心的遗憾和疼痛,令人感慨。

高善文博士是专注于分析、追踪及预测中国宏观经济走势的,已经多年前就获得了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的普遍认可,把宏观经济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能够精准的预测宏观经济走势及经济政策,他的研究报告详实,把握方向好,具备前瞻性,对投资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经济运行的逻辑(精装)》》读后感(二):透视经济运行的内在本质

透视经济运行的内在本质

——读高善文《经济运行的逻辑》

《经济运行的逻辑》是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对通货膨胀、经济周期、产业周期、资产重估等重点、热点问题的全新论述。

评价一部作品与评价一份研究报告的质量一样,逻辑合理是第一位。从实用性的角度、从商业性的角度、从投资者的角度看,结果的准确性远比逻辑的严谨性、完整性更重要。

张维迎有一个经典的论断:“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一定是市场经济的坚定捍卫者”。在《经济运行的逻辑》中,我真正的领略到什么叫真正的经济学家,什么是市场经济的捍卫者。

经济现象非常复杂,一般人不容易看清楚,这就需要经济学家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经济政策做出正确的分析。即,经济学家最重要的社会责任,是对社会现象提供经济学角度的分析。

高善文博士将通货膨胀进行了拆解,针对不同部门、不同物资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来做具体分析,并通过数据进行验证。以食品类通货膨胀为例,有很多“假说”,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在《经济运行的逻辑》中,高善文博士提出来一个全新的观点,即“农户通胀预期对于食品价格波动较为重要”。从过去十几年的情况看,PPT(生产者物价指数)价格波动和食品具有较强的同步性。其中,农户在“存粮”和“存钱”之间的竞争性选择加剧了经济活动与粮食价格波动的同步性。

习近平主席说过,“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但是,要真正理解经济运行规律,以及经济运行中的逻辑,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如何洞察纷繁复杂的宏观经济?如何把握资本市场的脉搏?高善文在现代经济理论框架下,另辟蹊径,逻辑上大胆推理,数据上小心求证,令人信服地演绎出中国经济表象后的内在逻辑。在《经济运行的逻辑》中,高善文博士从代表性微观主体的资产配置行为出发,以产能领域的分析结果为依据,科学的、审慎的推断出金融市场变化的方向和线索。

《《经济运行的逻辑(精装)》》读后感(三):经济的逻辑,美好的生活

自从中国逐步融入全球经济,中国的经济就与国际经济紧密联系,书中引入全球需要、大宗商品冲击和汇率变化来全面地评价中国生产资料价格的变化。高善文用全面的眼光来观察,聚焦宏观经济,研究的重点还是放在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之后的近几年,由于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和资本约束,他一方面认为中国经济放缓是一个必要的过程,另一方面需要谨慎地运用调控手段,客观地看待这种调控过程。正如序言所说的,“经世济民是经济学家的社会责任”,正是本着这样的责任,高善文开始了他的行文,这本书命名为《经济运行的逻辑》,重点词语是“逻辑”,高教授是为了让我们在这本书中寻得思考经济的思路和逻辑方法,他希望展示给我们的,是一套能够用来分析和评价重要经济问题的思维方式。

在这里本书中,让我学习到了很多,不光是看问题的逻辑,而且有关于数据和图表的运用来分析具体问题的技能,也学到了不少,另外就是对于世间的事物,我们不仅要从计量等方式来了解它们,而且用从内在的本质和逻辑来把握他们,一味地光追求数字的关联有时候会造成大错。书中例举了大量的图表和数据来分析经济的具体问题,而又不局限于一个具体问题,而是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来分析全局,这种研究不是孤立的,而是联系的、全局的,令我从中忽然开朗。对于我来说,那就是学会了联系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正如高教授给我们讲的“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关键是我们如何去分清这些关系,特别是因果关系,而在研究的过程中如何去隔离和实现可控性。

最让我感动的当然是高教授的治学态度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在《戏说分析师》以及回忆父亲的文字里面可见他还是一个不缺乏生活眼光的人啊。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上帝隐藏他的秘密,是因为他本性高傲,而不是凭借什么狡猾的手段。”事情很简单,但是上帝本性高傲,不想轻易地让我们知道,所以利用“狡猾的手段”,把事情弄得复杂点,但这个世界原则上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可以用很简单的方法去理解,如果你弄了一对很复杂的方法,那么几乎注定是错的,正如研究蚂蚁的计步器。

“希望我们所面对的世界,在原则上也是简单的。”一方面我看到高善文教授研究方法的严谨和简单;另一方面我看到了他是一个充满着理性主义的人,对未来充满希望,也对生活进行简单而富有意义的对待。

By江焕明

《《经济运行的逻辑(精装)》》读后感(四):探讨中国经济背后的逻辑

" 经济问题错综复杂,各种力量相互作用,要找到现象背后的各个因素,理清因果关系、主次地位,本身就是一项十分艰难的工作;如想再将过去的经验应用到对未来经济形势的准确预测中,这就更非易事。加之当下的中国经济,虽然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但政府调控的力度依然巨大,使得中国经济必然具有""中国国情”,也就不能完全尊奉西方经济学理论为日常实践工作的圭臬。这就需要类似作者一样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与国情认知,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向大家教授他分析问题、预测未来的方法。

研究经济,主要就是要探讨效率问题。事实证明,放任自由的经济模式不能完全解决良性发展的问题,政府的加入必不可少。而政府调控市场的工具就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揭示经济运行逻辑,其目的就在于要使得上面两种工具更好地以符合经济运行逻辑的方式去发挥调控作用;反逻辑而行之的调控不但可能毫无效果,甚至可能会带来负面效益。

作者在本书中就近年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说明了现象背后因变量与自变量的逻辑关系。由于作者工作的特点,其分析对象涉及范围极广,涵盖经济中各部门、各行业。如果是专业的经济、金融读者,书中翔实的内容(各种分析图表、统计方法、计算工具、逻辑推导)十分的引人入胜,能够提供一个更加全面的角度看待过去和当前的经济现状。而作为非专业读者,限于知识结构和储备,很难完全掌握书中的方方面面,因此在阅读本书时应重点关注作者的推导结论,对于其推导过程可以适当略过。并着重挑选自己感兴趣或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内容详细阅读,深入思考。例如,分析农业部门与农产品在市场中的问题部分,就十分值得参与农村经济建设的人员一看。对于A股市场的简要分析,市盈率、资产负债表的解读也对散户股民在股市操作上具有一定的宏观指导意义。如果非专业读者能够通篇看下来,必然会对各种经济变量、经济研究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在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经济方面的内容时,会形成关于未来国内经济走势的看法,有助于按照自身情况合理规划中长期投资-消费-储蓄行为。

本书绝非一般的经济学或个人理财的小品书,让人可以饶有兴致地看到底来打发时间;也并非教授股市发财的“秘籍”;这是一本经济学理论和统计数字充斥其中、“对经济工作者和关心中国经济的一般读者都有参考价值”的学术论著,单凭这一点,就值得有识之士一展其卷。"

《《经济运行的逻辑(精装)》》读后感(五):关于通胀的新观点

高善文是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资本市场上最具活力、最具影响力的宏观经济学家之一。他在《经济运行的逻辑》一书中,着力阐明了自己独有的一套分析方法——以国际收支平衡分析为切入点来识别供给与需求冲击,通过分析通货膨胀,观察产能周期,重估资产价值,用大量的数据,用严密的逻辑构建了一个有关通货膨胀、金融市场分析的基本框架,来精准预测宏观经济趋势和经济政策走向。

在我看来,这其中最为精彩的是他就通货膨胀所提出的新的分析思路。

众所周知,对于中国通货膨胀原因的讨论很多。有人认为是贸易输入,因为在现行结汇体制下,天量的贸易顺差带来的外汇占款,使流通中的货币不断增加,造成商品价格持续走高;有人认为是过度膨胀的信贷规模造成流动性过剩,此前刺激经济增长的4万亿投资,以及由此引发的更为巨量的银行信贷资金拉动了经济增长,但随着它们在国民经济体系中逐渐向末端传导,随之而来的还有商品价格的轮番上涨;有人认为是因为生产要素价格的恢复性上涨,过去为了促进出口,我们人为的压低了劳动力、土地、环境等要素价格,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意识的觉醒,这些要素价格必然会逐步走高,并进而向国民经济体系各个领域传导,带动商品价格攀升。

从本质上来看,以上三种观点如出一辙,都来自于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在1963年提出的那个著名的论断,即“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实际上这不难理解,对于老百姓来说,所谓的通货膨胀就是钱不值钱了——当流通中的货币增加过快,超过了实体经济所需要的数量时,单位货币所能购买到的商品必然减少,反过来看就是单位商品价格的上涨,就是货币的贬值。而高连奎先生提供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分析框架,并且溯本求源,试图找到中国式通货膨胀真实的原始起点。

作者将中国的通货膨胀放到了全球范围内,分为可贸易部门和不可贸易部门两种类型来加以分析。对于可贸易部门的通货膨胀,因为可贸易品遵从一价定律,所以在我们维持“开放经济和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下,以生产资料价格为代表的可贸易部门通货膨胀与全球工业品价格的波动相当一致”,正是全球需求、大宗商品冲击和汇率变化的共同作用,引发了中国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上涨。通过对农户部门通货膨胀预期假说的论证,他认为消费物价指数的波动虽然主要为食品价格所主导,但消费物价的上涨并非是通货膨胀的源头,而是由于农户从生产资料价格和人工成本的上升产生了通货膨胀预期,进而调整了资产配置(他对于资本配置的解释比较模糊,以生猪养殖为例,生长到一定期限,存栏惜售所增加的养殖成本可能根本无法通过此后价格的上涨得到弥补,极有可能造成比按期出栏更大的亏损,)。同时,他认为中国经济在2005年前后已经越过了刘易斯拐点,工资水平必然随着就业扩张而快速上涨,而农业劳动力成本及农民外出打工的机会成本的大幅度上升导致了食品价格加速上涨。因此上说,中国式通货膨胀的发端并不在于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它也是全球需求、大宗商品冲击和汇率变化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不可贸易部门部门的通货膨胀,他以菲利普斯曲线和产出缺口作为工具,分析了中国通胀模式和发达国家的不同及深层次原因,认为“中国通胀的模式因为中国的可贸易部门在经济中具有非常大的比重,食品价格对通胀影响较大。中国生产资料价格变化的背后主反映着企业生产能力的余缺和资本存量的多寡,而成熟经济体产品和服务价格变化的背后更多地反映着劳动力市场的松紧和工资增长的快慢。”

以此为基础,作者对于通货膨胀只是一种货币现象,以及简单的通过货币增速的高低来判断通货膨胀水平的做法进行了驳斥。他引用德格劳维和波朗的观点,认为货币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非常复杂的关系,只有在高通胀环境下货币才与通胀率正向相关。当通货膨胀率低于10%时,货币与通胀之间不存在明显联系,即使有也是非常不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

当然,作者对于产能变化的主要想法,对于构建的金融市场的基本分析框架也非常有吸引力,并且利用该框架对于中国经济进行了解读,但是这些明显太过专业,只适合经济学或者金融、证券分析专业的人士来读。但仅就有关通货膨胀的分析来看,高连奎先生的分析应该算是迄今为止我所读过的为数不多的有关中国式通货膨胀的最为精当的解释——为我们正确理解它提供了一个不一样的崭新视角,为更好的治理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益的思路。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