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给忙碌者的病毒科学》读后感锦集

《给忙碌者的病毒科学》读后感锦集

《给忙碌者的病毒科学》是一本由王立铭著作,湛庐文化/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90,页数:2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给忙碌者的病毒科学》读后感(一):假如新冠疫情成为常态

在生物学和医学科普领域,王立铭是国内最好的作者之一。《吃货的生物学修养》荣获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上帝的手术刀》荣获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金签奖”。新作《给忙碌者的病毒科学》,仍然采用平实的语言为大众科普常识,学问扎实,文风生动。

经过了一年多的时间,新冠疫情仍然没有完全平息,医学界普遍认为,它会成为与流感那样的人类生活的常态疾病。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与它长期共存呢?对于我们这些“忙碌”的当代人来说,这部作品正是我们了解相关知识的佳选。

王立铭的构思可能有些时日了,这部作品与时事挂钩,但没有应时之作的仓促感。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九大模块全方位直击病毒科学各种问题:画像、入侵、流行、隔离、疫苗、药物、溯源、历史、未来;一份侧写囊括我们必须了解的10种病毒。新冠疫情并未作为单独的部分,而是自然地杂糅于各章节相关内容,让读者在整体了解病毒科学与其他病毒的特征的基础上,对当下最关心的新冠疫情得以形成较完整的、深入的认识。

王立铭用三个名词概括了病毒的奇异特性——完美寄生者、极简主义者和规则破坏者。一旦进入宿主体内,病毒就能脱离沉寂状态,借助宿主细胞完成所有的生命活动,用最简单的原件构造生命。在能量利用层面,在遗传物质层面,甚至在尺寸和形状层面,病毒突破了其他所有地球生命共同遵循的法则。由于宿主细胞没有办法轻易放弃或者改变那些原本就有重要功能的蛋白质,所以也就没有办法阻止这些病毒的识别和入侵。

2002年的SARS冠状病毒和2020年的新型冠状病毒,就是靠病毒表面的一根根尖刺,结合一种叫作ACE2的蛋白质,从而进入宿主细胞的。人体细胞有一套内部监控系统,能够实时监控自己是不是被外来的不明微生物入侵了,如果是,这些细胞就会启动自杀程序。与艾滋病病毒、乙肝病毒所激发的反应相似,SARS和新冠病毒也引发了人体免疫系统猛烈攻击那些携带病毒的人体细胞,比如肺部细胞,于是就在短时间内破坏肺和其他人体器官的正常功能,导致人发病甚至死亡。

王立铭解释了病毒大规模复制与传播的过程。在同一个生物个体内部,病毒可以快速地进行入侵→复制→扩散,感染大量同类细胞,这也是很多病毒导致疾病的根源。借助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粪口传播等手段,病毒可以在不同的生物个体之间传播,甚至导致疾病的大流行。在持续的传播和变异过程中,病毒练就了逃脱宿主免疫系统的识别和追杀,跨越物种屏障,在另一个物种内部继续传播的能力。多层次和超强的传播能力决定了病毒可能是最有生命力的地球生物。只要地球上还有细胞生命存在,就会有病毒的生存空间。

结合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美洲印第安人的生存危机、1918年大流感等历史事件,王立铭强调,隔离是古老而有效的防控措施,疫苗是对抗病毒感染的最后防线,相对而言,药物治疗在防止病毒性传染病的系统工程里其实是不太重要的环节,远不能与隔离与疫苗接种相提并论。面对新冠疫情这样的公共危机,明确意识到这一点,并且及时采取强力措施,才能阻遏疫情的大范围扩散。不能把太大的希望寄托于特效药,防控仍然是更重要的。对于个人来说,就是要做好个人防护和增强抵抗力,现代医学目前主要仍是提供支持疗法。

每个健康人的身体里都潜伏着多种病毒,在大多数时候,这些病毒能够与人体细胞和平共处,还可以增强我们的免疫机能。王立铭认为,消灭危险病毒,需要三个前提:1.只会在人类世界传播和潜伏;2.不会产生无症状携带者;3.不会从自然界获得新的危险病毒。艾滋病病毒、埃博拉病毒、SARS病毒,它们的源头都是某种动物,新冠病毒也很可能如此。有些人主张要消灭城市周围的蝙蝠等野生动物,这是可笑的破坏地球生态的行为,我们要做的,是离动物远一点,不要入侵野生动物的天然栖息地,不要破坏平衡,学会与万物共存。

《给忙碌者的病毒科学》读后感(二):知行捕手读书笔记

这本书写得很美,我挑选一些读给孩子,他也觉得写得太棒了。这本书比作者其他几本书更加容易阅读,阅读体验很好。病毒很复杂,但知识也有意思,多了解一些,收获感很强,落实到行动上,尽量避免病毒。

病毒是一种我们知之甚少的奇特生物。

病毒这种生命形态颠覆了人类从其他地球生命现象中总结出来的众多规律,其他所有地球生物都需要持续呼吸、耗能以及与环境互动,而病毒在宿主细胞之外可以保持完全的静默;其他所有地球生物都用DNA记录着自身的遗传信息,只有病毒存在例外;其他所有地球生物都需要给自己搭建一个能够“遮风挡雨”、自给自足的基本结构——至少也得是一个完整的细胞,而只有病毒可以大肆入侵,占领“别人”的住所。在地球生物圈的所有已知角落,在人体表面和内部,我们都能找到病毒的身影。人类目前发现了5000多种不同的病毒,但是人们有理由相信,这个数量只是全部病毒数量的万分之一!关于这个庞大世界的运行秘密,我们仍然只能狐疑满腹地远远眺望。

对此,病毒并不在乎。

病毒,这种渺若浮尘的卑微生命却隐藏在黑暗中,一遍又一遍的提醒我们,人类的生命、文明乃至整个物种都脆弱的暴露在它的凝视之下。

病毒究竟是什么

如果只是简单地描述一下病毒的特性,只要有中学生物课的知识就够了:它们是一类结构很简单的非细胞形态的微生物,由蛋白质外壳(学名叫作衣壳)包裹着DNA或者RNA形成,有时最外面还会包裹着一层薄薄的膜(学名叫作包膜)。大部分病毒只有几十到几百纳米大,比细菌小得多,只能利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得到。大多数病毒都无法独立生长和繁殖,需要寄生于别的生物体内。

仅这样描述的话,虽然事实很清晰,但很难让我们直观地体会到病毒这类生命真正的奇异之处。

我想,有三个名词能很好地说明病毒的奇异特性——完美寄生者、极简主义者和规则破坏者。

寄生虫只是在一部分生命学功能上依赖于宿主,让宿主来帮忙完成,它们本身还是完整的生命。

在进入宿主之前,病毒根本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生命。它不需要能量,也不消耗能量一不呼吸、不动,更不会繁殖后代,完全处于沉寂状态,和大自然里的一粒沙子、一颗尘土没有什么两样。也正是因为这个特点,只要条件合适,病毒就可以在大自然里稳定地存在超长时间。比如2014年,法国科学家就曾在西伯利亚地表之下30米深的永冻土中找到了3万年前的完整病毒,只要培养条件合适,这些病毒还能很快重新开始活动。

一旦进入宿主体内,或者更精确地说,是进入宿主细胞的内部以后,病毒就会立刻展现出全部的生命迹象。它们不需要吃东西,也不需要吸收能量,因为可以直接利用宿主细胞里唾手可得的能量;它们不需要自己繁殖后代,而会借助宿主细胞里现成的工具来帮助自己批量制造后代。

病毒的生命周期可以简化成两个黑白分明的阶段在宿主细胞之外时和在宿主细胞之内时。在宿主细胞外时,它看起来和非生命物质没有区别,只是安静地等待寄生的机会。而一旦进入宿主细胞,病毒就可以借助宿主细胞现成的能量和工具,立刻启动繁殖后代的程序。而它产生的病毒后代,会批量离开宿主细胞,回归沉寂状态,等待下一次入侵和繁殖的机会。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完美寄生者”因为病毒把所有的生物学功能,包括其他生命必须靠自己完成的新陈代谢和繁殖,全部依托在了宿主身上。

从逻辑上说,一个病毒只需要拥有一套帮助自己进入宿主细胞的识别系统和一套能够告诉宿主细胞如何帮助自己繁殖后代的最小化指令系统,就足够了。

乙肝病毒在识别出人体肝脏细胞之后,就会脱掉外面的膜,拆解掉蛋白质的壳,把DNA释放进人体细胞,使其与人体细胞中的DNA混迹在一起。我们知道,人体细胞时时刻刻都在根据自身携带的人类基因组DNA的序列,生产各种人体必需的蛋白质。在病毒入侵后,这套系统会被乙肝病毒借用,根据乙肝病毒DNA上的4个基因的序列,生产出乙肝病毒专属的4种蛋白质,分别叫P、C、S和X。

这层膜来自宿主细胞,乙肝病毒并不需要自己制造它。从人体细胞里逃离的时候,乙肝病毒会顺便从人体细胞表面带走一层膜把自己包裹住,这个过程有点像乙肝病毒从内向外顶,在人体细胞表面顶出了一个小泡,然后“噗”地一下脱离了细胞母体。在挣脱而出的过程中,乙肝病毒的S蛋白就会插进这层膜里。

生命体作为一个拥有精良秩序的存在,只有依靠持续不断的能量输入,才能在混乱无序的大自然里构造出秩序,稳定存在一段时间等生物死亡新陈代谢自然终止后,生命所拥有的秩序就会快速崩塌,在宏观上这就表现为细胞的崩解,肉身的腐烂以及生命物质的快速消亡。

与此同时,每一代生物都会利用体内的DNA作为模板,生产相对应的RNA(这个步骤的学名叫作转录),然后制造自己需要的蛋白质(这个步骤的学名叫作翻译)在这两个步骤当中,遗传信息被忠实地从DNA转移到RNA,又转移到了蛋白质。显然,DNA是生命遗传秘密的核心所在。DNA对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就是所谓的生物学“中心法则”。

艾滋病病毒就更加独特一些,它在进入宿主细胞之后,会先根据自己携带的RNA合成一条DNA链,将DNA链插入宿主细胞的基因组内部,然后在生产蛋白质。

我们说了,病毒是一类完美的寄生者,把几乎所有的生命活动都“转交”给了宿主细胞来完成,自己身体里只携带着无可精简的、最少量的遗传物质与此同时,它们还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方法,用于绕过其他地球生命都遵循的各种规则。

这样的敌人,让自己时时刻刻命悬一线,需要背水一战,又不按常理出牌,肯定是最难对付的。

成功入侵宿主,对病毒而言意味着巨大的胜利,但对宿主而言,则意味着患病。从普通感冒、流感,到乙肝、艾滋病以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人类世界里有大量的疾病和病毒直接相关。

最近两年,非洲猪瘟在国内传播,还影响了猪的养殖和猪肉价格。这种疾病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对猪的杀伤力极大,死亡率几乎达到了100%。但是请注意,感染了非洲猪瘟病毒的猪的肉,人吃了一点儿关系都没有。这是因为非洲猪瘟病毒只认猪作为它们的宿主,不会识别及进入人体细胞。

乙肝病毒只会识别和入侵人体的肝脏细胞,艾滋病病毒只会识别人体的某种特殊的免疫细胞,狂犬病病毒只会识别某些哺乳动物的神经细胞,等等。

即使病毒处在静默状态下,这颗“图钉”也能够和人体免疫细胞上一种叫CD4的蛋白质紧紧结合在一起。它们会像磁铁的南北极一样,天然吸引彼此。这个被动完成的结合过程,可以让艾滋病病毒靠近自己的天然宿主,也就是人体的免疫细胞。

在离开的时候,这些病毒选择了最简单粗暴的办法。它们会主动命令宿主细胞启动自杀程序,使细胞破碎分解,这样病毒就可以被直接释放出去。

所以,艾滋病患者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往往会死于各种病原体感染或肿瘤。

如果人体有很多细胞已经被病毒感染了,那这些细胞就会成为免疫系统的攻击对象。

乙肝病毒在慢性感染人体之后,人体的大部分肝脏细胞内部,就会长期存在乙肝病毒的踪迹(图2-2a)。这样一来,人体免疫系统就会持续和全面攻击肝脏,导致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图2-2b)。

SARS冠状病毒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也可能引发同样的反应——人体免疫系统猛烈地攻击那些携带病毒的人体细胞,比如肺部细胞,就会在短时间内破坏肺和其他人体器官的正常功能,导致人发病甚至死亡。

和很多人的想象不同,在乙肝病毒入侵人体之后,真正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发作的“罪魁祸首”,不是乙肝病毒本身,而是人体内部积极开展防御工作,试图消除乙肝病毒痕迹的免疫系统。

这也就是说,在理论上,流感病毒能够以每6个小时增殖数百倍、每12个小时增殖数十万倍、每24个小时增殖上百亿倍的速度,在人体中疯狂传播,很快就会感染足够数量的人体细胞,从而导致疾病。我们在商业领域经常用“病毒式传播”这个词来描述某种商品信息或者某个事件信息的疯狂扩散速度。但是说到底,人类世界还没有什么传播手段能够在速度方面和病毒的传播相提并论。

一方面,作为一种防御病毒的反应,人体能够用黏液包裹病毒,然后通过咳嗽和打喷嚏,将其尽可能的排出呼吸道,尤其是排除鼻腔和气管,以减轻患者本人的病症。

如果用数学语言描述这个逻辑,就不得不提到流行病学研究里很常用的“基本传染数”,也就是R的概念。R衡量的就是在没有采取任何措施的情况下,一个患者在感染期间能够传染的人数。

实际感染数R由三个相互独立的因素决定1)疾病的感染周期;(2)患者和其他人的接触频率;(3)每次接触过程中传播疾病的概率。

这就是用接种疫苗的方法实现所谓的“群体免疫”的原理疫苗让一个群体中的大部分人获得了免疫力,就能够间接地为其他不能或者不愿意接受疫苗接种的人提供保护。

具体说来,就是在免疫系统的战斗完成后,人体会专门储备一小批可以识别天花病毒的免疫细胞。这样一来,当真正危险的天花大流行开始的时候,由于这些人身体内的免疫细胞已经被事先激发和训练过,就能够在第一时间拉响警报,抵抗病毒入侵,阻止病毒在身体里繁殖到难以收拾的地步。这种免疫细胞甚至可以终身存在于人体内。

所有环节中最消耗时间和资源的,就是对新疫苗进行大规模的人体临床试验。不管人们对新疫苗的需求多么迫切,这一步都是无法省略的。

比如,要是得了流感去看医生,医生肯定会和你说要“多喝水,多休息,体温超过38.5℃的时候吃退烧药。这些其实都是支持治疗的手段。多喝水,是为了保证身体的体液平衡,增加排尿次数,排出毒素;多体息,是为了避免过度疲劳,导致免疫力降低,而且人体免疫机能的恢复也需要充足的睡眠;吃退烧药,是为了防止体温过高,对身体各个器官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所有这些方法都不是为了直接消灭流感病毒、治疗疾病,而是让你好好地活着,更好地动员免疫系统来对抗病毒。一般而言,在一周之内,你的免疫系统就可以彻底清除体内的流感病毒了。

《给忙碌者的病毒科学》读后感(三):科学的冷静与温情,你需要知道的病毒科学

王立铭老师的新书《给忙碌者的病毒科学》,是一本风格简单、节奏明快的关于病毒的小书。行文简洁,结构清晰,确确实实是给“忙碌者”的,花几个小时看完,差不多就能对病毒这个去年迅速进入我们的视野、占领我们关注的小东西,有个笼统而全面的了解。

跟王老师出的所有书、写的所有课一样,这本书兼顾微观与宏观,不仅说清了病毒是什么、怎么传播、如何应对,而且也从更大的时空视角去梳理病毒和人类之间的关联与渊源、斗争与纠缠。

作者当然是希望呈现关于病毒的全景认知啦,它会让我们生病,但它也是人类生命、生活甚至未来的一部分,这种“与我有关”的视角很好地拉近了冰冷的事实与具体的个人之间的距离,我甚至透过文字,看到了科学的冷静与温情,莫名地觉得很感动。

科学的冷静

在书的第一章,王老师就调侃说,生物学家常说“Neversay never, never say forever”,这代表了一种敬畏(和无奈)的心理,生物学上总结出的各种规律,都会出现例外。

病毒就是个例外。

在进入宿主细胞之前,它们甚至不能算生命,不需要能量,不消耗能量,跟沙子石头没什么区别;它们没什么复杂的生命结构,一个外壳包着一套遗传密码,等成功进入了宿主细胞才算活了过来,利用人家的系统开始自己的繁衍;它们也不遵循从DNA到RNA再到蛋白质生产的生物学中心法则,只用最少量的遗传物质,就能在宿主细胞里不断复制,还能跑出去传播。

总之,它跟我们熟悉的一般生物规则很不一样,这可能也是科学家对病毒所知甚少的原因。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和详细记录的病毒有5000多种,跟可能存在的病毒总量比起来,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对于病毒世界,目前知道的还相当有限。

而且,这种不按常理出牌、我们还所知有限的家伙,偏偏很有破坏力,一旦开始在人类之间传播,就会带来大麻烦,比如上个世纪初感染了5亿人杀死了1亿人的西班牙大流感,比如,去年开始流行,现在仍然让全世界焦头烂额的新冠病毒,而我们,并没有发明出什么针对具体病毒的特效药。

医学做的主要是加油呐喊、支持治疗,比如缓解症状,补充营养,激活免疫系统,让人体自己做病毒清除工作;科学做的主要是研发给药、填充武器库,比如研究病毒的生物学特征,阻止进入,阻止复制,阻止离开,也开发出不少对抗部分病毒部分有效的药物,但远远称不上“战胜”和“特效”。

这是个我从书中读到的关于病毒的残酷真相,它很复杂,是生命的特例,它很庞大,我们所知的可能不到1%,它也很让人无奈,至今都没有找到特效药,对抗它的最主要武器还是人体自身免疫力。

其实人体是非常容易自愈的,这也是很多民间偏方、替代疗法从来不缺信众的重要原因,它们都说自己“知道”,自己是有“特效”的,但科学不这样做,它会先承认无知,然后去观察和研究病毒真正是什么,搞明白它的整个入侵复制繁殖过程,有针对性地研发药物、疫苗,不是百分百的“特效”,但一定程度上有用。

这个过程听起来一点都不酷,甚至有点繁琐和无趣,但承认自己不知道,承认自己所知有限,然后去观察、猜想和验证,去追求真的知识,这是科学的冷静。

科学的温情

大刘的科幻小说《朝闻道》里的顶级科学家,希望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同宇宙排险者交换关于宇宙文明的终极知识,比如宇宙大统一模型。

文中的美国总统吐槽到,“他们(科学家们)声称为全人类的利益而研究,其实只是拿社会的财富满足自己的欲望,满足他们对那种玄虚的宇宙和谐美的变态欲望。”

永远的男主丁仪还回应了,说,“科学发展到今天,终于有人对它的本质进行了比较准确的定义。”

必须说虽然作为小粉丝的我很爱大刘,这么写有一种极致的美也很有戏剧张力,但我不同意这个说法。

科学确实是在搞清楚为什么,并给出可能的解释,某种程度上确实会像大刘说的,科学家毫无人性,一切都是为了满足个人求知欲,朝闻道夕死可矣。

但不应该只是这样。

作为个体的人的求知欲,和作为社群一员的社会性,并不是完全割裂的。首先,科学家也是人,有着不可剥离的社会性;其次,科学本身发展到现在,早就不是靠某个人的奇思妙想和单打独斗,而是靠着一套生产知识的系统,它已经不可能只是个人行为了。

就像丹尼尔·丹尼特说的,科学家和其他任何人一样容易犯错,但认识到他们及其所属团体的错误根源之后,他们设计出精巧的系统来约束自己,努力防止自身弱点和偏见影响自己的研究结果。

这个系统经过几百年的验证和完善,至少证明了它所生产的知识是可以被积累和不断完善的,是认识世界的好工具,也创造了巨大价值,比如工业革命以来整个社会生产力的提升,比如客观上人类生存状况的改善(解决温饱问题,更少的暴力等)。

这些都说明,科学是一个有效的系统,生产了大量的“真”的知识。

比如,对病毒的研究发现,入侵、复制、扩散、传播,这是病毒感染生物体的基本过程,针对病毒在生物体内的“复制扩散”虽然没有特效药,但控制住“入侵”和“传播”两个环节,还是能够保护个体免受感染的。

这就是科学系统生产出来的公共知识。受去年(和今年)的新冠教育,这些知识变成的具体对策我们也很熟悉了,洗手、消毒、戴口罩,不给病毒进入人体的机会;隔离病患,限制流动,接种疫苗,不给病毒传播的机会;再配合对感染者的支持治疗和新药研发,在整个世界的范围内,我们都控制得还不错。

这也说明,只有真知识是不够的,它需要被足够多的人知道,并且变成行动,才能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才能让整个人类的状况在更广泛的层面被改善。

科学家怀着对客观世界的尊重与好奇,和对人类社会的悲悯之心,使用这个系统去生产和使用公共知识,进而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的处境改善,这是我理解的科学的温情。

For a better world

现代科学或多或少地变成了一种信仰。我女儿在我回答不出她的“为什么问题”的时候,常常接着追问,“那科学家怎么说?科学家知道么?”她觉得科学家就是故事里的Mr.Know-all, 已经把科学家信仰化、宗教化了。

人类简史里提到宗教的传播有两个很重要的点,一个是它传播的东西是不管时空如何都能验证为真,有着普世价值,一个是它有一大批坚定的传播者。正是因为这两点,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才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全球性宗教。

当然,不能简单地说现在的科学是新的宗教,但必须承认,要理解具体的科学前沿对于普通人来说已经有点难了,所以伪科学会乘虚而入,试图用个案和孤例去解释某些事,然后从中获利,这是正在发生的真实事情。

我想说的是,知道“真知识”本身是很重要的,否则,我们会因为“不知道”,付出更大的代价。

最让人心痛的例子大概算是那个广为流传的伪知识:孤独症与儿童时期的疫苗接种有关。这个结论当然是错误的,疫苗是我们发现的对抗传染性病毒的最有力武器,孤独症很大程度上受先天影响。许多实验和流行病学研究得出的结论也是,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因果关系。孩子显现出孤独症的症状和疫苗的接种只有时间上的巧合,这是相关关系,但家长由此认为孤独症是疫苗导致的,于是引发了一场反疫苗的运动,于是接种率的下降,进而导致了更多儿童得病住院,甚至死去。这一影响到现在也还在持续。

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联系非常紧密的时代,知识可以飞速地传播,伪知识也可以,甚至受众会更广,会造成巨大的社会代价,这跟我们每个人都有关。

科学已经有了一套系统(如果人人能遵守的话)来保证生产的知识是可积累可验证并且不断更新的,它缺的是一大群人锲而不舍地传播它,让更多人相信它说的是不管时空如何都验证为真的东西。

当然这么说也不确切,科学提供的不是绝对真理,而是一套系统的方法论和价值观,可以不断质疑、验证和完善知识。这套系统不太容易学,但学会了会很有价值。这可能也是为什么科学家们会去做科普,会希望更多人学习、认同这一套系统的价值观,因为他们都相信,如果更多人知道,如果因为知道而改变行为,这会给个人和社会带来巨大价值。

正向的循环可能是,科学系统生产了重要知识,先是小部分人看到了它的重要性,开始传播,再是更多的人理解了它的重要性,继续传播,于是大部分人都知道了,社会层面的决策水平提高了(可能),于是有了整体的社会进步,这个过程可以一直继续下去。

这很理想,虽然我们面对的现实是割裂的,科学也很可能不会带来更好的未来。这时候的知识传播与“布道”,包含的情绪很复杂,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感,有希望未来可期的乐观感,也有不可为但可能可为的使命感。

这可能也是为什么王老师写了这本科普,我写下了这篇想法,我们中的很多人,都还在坚持讲话。

For a better world.

其他的书:

2020年的读书汇总:注意力稀缺的时代,阅读不易 | 2020年度书单 2019年的读书汇总:完成一年的读书flag,真不容易啊 | 2019年度书单 2018年的读书汇总:一年的碎片时间可以读多少书?|荐书

作者红豆妈,幼儿教育探索者,擅长儿童语言心理;磕磕绊绊跟小红豆共同成长,爱娃,更爱自己;开了个公号【妈妈的红豆粥】(mmdhdz)写写心得,记记日记,欢迎围观。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