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细胞叛变记经典读后感有感

细胞叛变记经典读后感有感

《细胞叛变记》是一本由[美] 乔治·约翰逊著作,海峡出版发行集团 鹭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细胞叛变记》读后感(一):专注的人生

每一个专注的人生都是美丽的。作者因为妻子得了癌症,开始深入的钻研癌症的成因与治疗。从远古恐龙的肿瘤到现今的治疗进展,点点滴滴,透漏着作者的爱。虽然后来他们分开了,仍然不能否认这是一段伟大的婚姻。作者对医学和生命科学是下了很深的功夫,但是读起来并不深奥,能像作者这样为了钻研癌症而去参加发育生物学学术会议的,应该没有几个人。专业知识的差距不是理由,真的要影响世界,影响别人,就要自己先下苦功夫,不禁想起了崔永元。

《细胞叛变记》读后感(二):怎么读《细胞叛变记》

怎么读《细胞叛变记》

入口:熵

书中不止一次地引用了杂草。杂草就是熵的最好的,最形象的,最容易理解的比喻。人类一次又一次斗争的胜利,作为细胞斗争的胜利,最终仍是会以失败告终,这场失败说到底不像是坏细胞的胜利,而是熵的取胜。看来作者也是一个喜欢将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的人——从井井有条里是能获得安全感,愉悦感的,所以才会对杂草有着如此丰富的情感,现实生活中他肯定是在不停地和它作着斗争,然而在书中结尾,他又写到了风滚草——一个顾名思义顺着风滚动而来,滚到哪里就长到哪里的杂草……但说到熵,就带上了科学的口吻,就像是在面无表情地表达着失败的原因,而冲淡了这本书的悲剧。细细看来,这本书其实讲的是一场失败,人类一直到现在都要面临的终究的失败。

文艺不一定全会带来快乐,读得进才是正道

公众号:怎么读。(赠书赠碟目录见内)

《细胞叛变记》读后感(三):也许每个人心灵和身体深处都埋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也许每个人心灵和身体深处都埋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读《细胞叛变记:解开医学最深处的秘密》

文/wg114135602

《细胞叛变记》不是一本能够轻易读进去的书,特别是一个健康到恨不得每天24小时工作玩耍的人。

但是假设一下,经历了亲人骤然逝去的痛苦,对生死看得比往常深刻了许多,尤其是自己在刚刚读过了李开复的《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之后,再来读这本非医学领域的专家创作的医学科普著作,再一次探究关于生,关于死的永恒命题,那无疑将有趣而有意义得多。

关于癌症的书籍浩如烟海,预防,诊断、放疗、化疗,食疗,抗癌中药,研究的,科普的,大众的,让人目不暇接,却仍是一头雾水,但少有人能把癌症写出美国大片的感觉。作者开篇的描述,是以一块史前的恐龙化石为铺垫的,不幸的是,这是一块曾经换过癌症的恐龙的化石,作者驱车行驶在美国的每一个州上,这让人总想起美国公路大片和科幻大片的场景。但紧接着,自己妻子南希的患病,让作者意识到,癌症究竟是怎样形成的,人类是否能找到治疗癌症的方法,这成了世界上普遍关注的未解之谜。

作者就此走上了一条全新的探知之路,环境污染,吸烟酗酒,乱服药物,辐射,各种猜测,各种实验,各种数据统计,然而结果却是令人沮丧,癌症的发病病因,竟然真的是无从查起。

作者在最后提及的“氡”这一稀有气体,让身为化学系专业的我想起上学时做实验,男女合伙的情景,有些实验,有些操作,只能男生来完成,而女生却是要回避的,大部分都是出于生理与身体原因,但未曾想到的是,即使在日常居住的环境里,居然也有氡气的存在。这让我这个不吸烟主义者和不坚定的素食主义者有些惶惶然了。也许,正如一个流行的观点所说,这个世界上,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科学本身的不确定性。

想起曾经读过的一位癌症患者于娟的著作《此生未完成》,2009年12月确诊患乳腺癌被判只有一年半载的生命,在与病魔抗争的过程中,通过“复旦教师抗癌记录”的微博和“活着就是王道”的博客,记录她生命最后的旅程。

也许,癌症就是一种“此生未完成”的难以攻克的疾病,但,只要人类尚存,攻破癌症顽疾将不是梦想,就像于娟,虽是癌症病人,却从容欢喜,从不哀伤;虽已辞世,却与身后的世界同在。

《细胞叛变记》读后感(四):the losing cause map

本书是一本医学科普著作,医学术语、专有名词、生物知识贯穿全书,如果缺乏自然科学背景,阅读起来会颇有难度。全书采用虚实结合的笔法,如同医学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实的部分是作者妻子南希的病史,以及作者查找、翻阅资料探究问题的过程;虚的部分是关于癌症的历史、细胞生物反应过程的描述,两部分交互穿插。

对于一个非医学领域的专家,创作这样一个主题是有很具有挑战性的。首先要克服自身知识结构的缺陷,不仅要查阅相关领域大量资料,还要追踪医学发展前沿,参加各种研讨会;其次还要确保自己的陈述科学严谨,能经得起专业人士的审核批评。再次,叙述自己亲人的治疗史也要克服强烈的感情因素对客观记录的影响。在中国的专栏作家中,这类主题的作品较少见。

作者从史前动物——恐龙的癌症说起,“上穷碧落下黄泉”,试图梳理癌症发展历史、脉络,人类对癌症研究形成的知识体系,找到癌症发病的原因。但是皓首穷经得出的结论是,就目前人类的科学水平来说,还无法准确预知癌症发生的原因。虽然某些实验、数据统计、对比分析能够大致描绘流行病学上的发病概率,但对于每一个具体的人来说,癌症的发生却是随机的。

同样无法准确绘制因果链条(cause map)的现象发生在环境污染领域。由于环境污染侵害人体健康的间接性、缓释性、潜伏性,加上其他各种纷繁复杂的干扰因素,用科学上确凿的证据证明某个机体发病的直接原因是十分困难的,这也导致了环境侵权诉讼的困境。法律可以通过对制度的创设及举证责任的分配不断接近公平和正义,但是改变不了人类对科学尚未抵达的领域一无所知的局面。

书中还提到一个氡气检测的问题。美国人可以上网购买氡气检测条,在家里测试后寄送到检测机构。而我国许多媒体和论文虽然都介绍了氡气的危害,但是对于老百姓如何检测居家环境的氡气含量却没有提供指导意见。我上网搜了一下,市面上没有供应类似的氡气检测条,只有价格动辄好几万的检测仪器,因此,老百姓对于自己居住环境的评估也无从下手。由此引申出的问题是——如何准确设定环境标准?既然无法从人类活体实验中准确采集数据,那么如何设定科学的环境标准?有没有存在这样一种可能,即现有的环境标准都是相对的、疑似的,唯一确定的就是科学本身的不确定性。

《细胞叛变记》读后感(五):不怕,路在脚下!

不怕,路在脚下!

——之《细胞叛变记》书评

乔治•约翰逊的《细胞叛逆记》看完后整个人都不好了。癌症这种东西基本上就是多细胞动物(人类,哺乳动物,鸟类,甚至鱼都会有癌症)可能会发生的一种病吧,当然对于植物也是可以的,但不至于致命。当然微生物也可以,这种时候就是一种生物突变成另一种生物了。可这是作为高等动物,全身基本上就是一台精密完美的机器时候细胞的癌变这时候就是一件 的事情了。

因为这是致命的。

然而你还会发现身边很多东西都具有诱发癌症的物质,比如书中举的例子,蔬菜水果中致癌物是化学物质致癌物的几万倍,然后并没什么卵用。也有那位日本三口疆被原子弹炸两次才在2010年死于胃癌享年93岁,可日本人胃癌世界第一啊,你并不能说就是原子弹的原因,致癌物质经常被商人作为一个产品宣传口号,可是事实他们能提高多少概率保护人,确没人知道。

当然人体也不是你想欺负就欺负的。他也是进化而来的产物。

其实这时候你还会发现身体自身的一些协调机制,比如端粒酶的作用,还有细胞凋亡的p53基因,凋亡程序。癌症是一场细胞层次的战争。如果这不行还有人体免疫系统会产生一种叫自然杀伤细胞(NK)的白细胞,他们似乎专司识别和歼灭变异的细胞,从而筑起一道防线抵御肿瘤的发育。可这时候你还是会发现癌变的细胞还是会突破种种突围,甚至搭建血管,建交淋巴管等等一系列的动作,从而建立自己的王国,并把自己细胞发布到身体任何地方,就跟植物一样随风飘散,在适合自己的土地上重新生长起来。如果这是屌丝逆袭的故事必然是十分动人和激励人心的,可这是一个恶魔~~~~~~~

看书里介绍的时候感觉癌症就像是水浮莲这样的入侵生物非常难以考物理方式清楚,现在人类好多做法都好粗暴。

书里介绍好几种治疗方案可怎么看都是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做法,实在不忍直视。毕竟怎么说癌细胞也是本身的细胞的一种啊(虽然变异了)。其实一说化疗都好可怕 把人往死里整,今年7月份,在我工作的地方一个30出头的年轻人因为得了骨癌,还化疗了,疼起来整个人抽搐着哭喊着在床上摔自己。虽然我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但是真打从心里怕过!

但人类还是努力奋斗着,抵抗癌症的恐惧和梦想不会因为前途迷茫而放弃。因为路在脚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