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当法医遇上警察读后感锦集

当法医遇上警察读后感锦集

《当法医遇上警察》是一本由左芷津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页数:20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当法医遇上警察》读后感(一):法医那点事儿

不是侦探小说,而是真实的记录。“非常可疑”与“证据确凿”之间的距离,原来是那么那么长。破案的过程中确有意外和戏剧性,但更多的是一环扣一环的逻辑性,证据链绝少一环便不能定案;当法医说惊悚也真惊悚,但与技术相比,胆量还真不算个问题。收录了几个大案,“空难”那篇之后的国内案件主角都是官员,自杀的,被杀的,杀人的。因为作者在国际刑警组织工作过,所以也有国际案件,留学生被杀,偷渡者死亡等,跟国内的审讯制度完全不一样。比如,在爱尔兰,犯人刚有点累便要停止审讯,给他喝水吃饭让他休息,而在中国这其实审问的大好时机,这时候犯人最容易出破绽。除了履行“法医”的职责外,作者也面临着许多系统问题。“当法医遇上警察”,这个书名就能看出作者到底有多纠结,呵呵;特别是书前的那句题词。

《当法医遇上警察》读后感(二):法医的故事

我读完《当法医遇上警察》这本书,在心里对自己说,还是赶快忘记吧。法医的世界是荒凉的,充满了凄凉的故事、事件、死亡及其它,是劳苦大众永远不想触及的东西。半夜想起肯定会惊悚。

曾经觉得医生们很无情,犹其是外科医生,习惯了拿起手术刀,进入人类的身体。也见惯了鲜血与疼痛,见过鲜活的生命逝去,见过太多悲伤的表情和愤怒或无奈。而法医,简直比医生更甚。作者第一次单飞,是一个单身大龄女青年独自一人离奇死出出租屋内。人死了,法医需要判断死因,给家属一个合理的交待。可是左芷津大法医,从下午一直到天黑,都在查看这名未婚的大龄女青年的尸体,查片她全身的每一处细节,还是找不到死因,摄像小韩在走廊外等着,他够耐心,便是不愿意在屋子里闻尸臭。“到最后我也没能找到死因,没有任何其他的办法,只有笨笨的一招儿,就是把全套内脏一点儿不剩地全部带回去。我把各种脏器装进塑料桶里,心想,剩下的就是一个壳儿了。”

---我还是忘记吧。这些情节就是最后一次在脑海里回响了。而且,我真不能再想了,好可怕呢。我只所以读下去,是对很多命案的侦破的过程及最后的结局感兴趣,或者说我很好奇,就算好奇害死猫,也还是很过瘾的。真有点过把瘾就死的感觉,因为事后想完全抛开这些记忆,也是蛮难的,我打算完成这篇读后感后就拼命忘记(每读一本书记录一篇读后感是我一直以来的习惯了)。

其实我还是很问问年轻时期的左大法医,是哪个神经大条的女子最后接受了你的求爱呢?你有没有隐蛮她哦,你敢跟她讲起这些事故现场法医的工作程序吗?除非她是你的同行,否则她肯定会当场呕吐吧。然后,她还让你牵她的手吗?还能接受你摸过尸体的手再覆盖她的表面皮肤吗?年轻时期帅帅的大医医,爱情故事讲成一本书,或许我也会比较期待哦,来本书叫“当法医遇上爱情”如何?

法医也是活生生的人,也需要家人,需要爱情,只是回来家,他怎能脱离掉法医的一切?那摸过死人的手,家人如何不抗拒呢?这样想来,法医的形象就变得奇怪起来,他们是高大的,也是光辉的,既是神圣的,亦是可怕的。

我还是说一下左芷津第一次单飞做法医受挫后的结果吧,那个大龄未婚女青年是死于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不是他杀,也不是命案,只是一场意外。但是后面很多场法医记录,我就不想再多谈了,我好奇了一场,但是好奇归好奇,真的挺可怕的。

读完了《当法医遇上警察》这本书,觉得有点对不起作者呢,因为我巴不得一秒钟全部都忘掉哦。

《当法医遇上警察》读后感(三):工夫在诗外

这本书给我的观感特别复杂,我就零碎着说了。 作者是个法医一路做到了领导,这本书里有扎实的技术、也有微妙的内容。因为这本书比较特别,接下来可能是我个人读后感引用原文最多的一次,也可能是唯一一次。 A.这本书是2014年的,但书里有这么一段话“虽然现代科学对人体的研究已深入到分子和原子水平,但是对生老病死原因的认识还远远不够,许多死亡并没有科学准确的解释,阴性解剖也就在所难免了。” 看了之后我还蛮震惊的,因为不管是电视剧还是纪录片或者别的媒介渠道,我所接收到的信息都是现代刑侦科学技术极其强大,强大到无缝隙的那种感觉,忽然看到一句其实直到2014年有时死因都不能确定,真的很意外。 B.作者有笔力。“那是北京一个冬末春初阳光明媚的下午,技术科楼道里的广播喇叭传来值班人员“法医、照相出现场”的呼喊声。无论春夏秋冬,无论白天黑夜,这个喇叭的喊声就是命令,特别是当值班人员打开扩音器的电源,喇叭里传出来沙沙的电磁声,但又没有开始喊话时,各专业的技术人员都在屏息静听,不知道是什么现场,有没有自己的事。” 画面感太强了,又细腻又传神又感人,尤其是沙沙的电磁声和全部技术人员屏息静听这种对比,就感觉我们普通人的岁月静好和有些人的负重前行在这里很微妙的交融在了一起,是一种蓄势待发、一跃而起前的瞬间的静态美感。 C.作者写了一个大人物的自杀案,我摘了里面两段。“尸体下身穿黑灰色毛料西装裤子,右裤兜装有一条手帕,右后兜装有一串五把钥匙——这些钥匙与检验鉴定无关,我们当即交给在场的最高人民检察院的监督人员。在办案过程中,钥匙、笔记本、通讯录、未冲洗的胶卷这类敏感物品,只要与我们技术工作无关,应立即交给有关人员,在自己手里的时间越短越好。”“王宝森尸体法医学解剖检验鉴定的结论是:王宝森系因用制式手枪接触射击头部,造成重度开放性颅脑损伤死亡,王宝森头部枪创符合自己右手开枪形成。这份鉴定书上共有十四位领导和专家签字。” 大家自己品吧。 D.作者一度被外派在国际刑警工作,他会利用职务之便进行一些无伤大雅的优先我国事务的操作。比如“还有一次,我国华东某省建设厅的一位“女贪官”外逃,国内指示尽快发出红色通报。我本想故技重演,结果发现国内的请求上连她的护照号码、照片都没有,这叫人家怎么抓。这应该不是一般的疏漏,我就没好意思“加塞儿”。我赶紧回办公室抓起电话,请示国内火速补充信息,却一直没有答复。急着要求发通报,自己的信息却不全,说浅了,是不专业,说深了,就不知为什么了。”看到这,我心里“真敢说啊。” E.“像许志远这样的领导干部,只要不被“脑袋搬家”,判个死缓都不怕,关上几年弄个保外就医,只要出来就照样能呼朋唤友,吃香喝辣,被执行了死刑只得一了百了了。” 怎么说呢,这本书我看的时候,时时感觉“工夫在诗外”。 最后说下开头提到的,为何这本书“给我的观感特别复杂”。 我以前很讨厌这句话“懂得都懂”,但我确实没想到今次我会真的用到了。书里有一个故事,往最大的善意方面去想,是用了春秋笔法。别的也不能再想了,懂得都懂吧。 其实还有别的感受,但就这样吧。书值得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