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战胜强迫症(5位强迫症朋友真实自愈故事,8大典型强迫症状描述,2种方法,

战胜强迫症(5位强迫症朋友真实自愈故事,8大典型强迫症状描述,2种方法,

《战胜强迫症(5位强迫症朋友真实自愈故事,8大典型强迫症状描述,2种方法,1套方案,21天自愈强迫症,恢复对未来的可控力。)》是一本由李宏夫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胶订图书,本书定价:39.8元,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胜强迫症(5位强迫症朋友真实自愈故事,8大典型强迫症状描述,2种方法,1套方案,21天自愈强迫症,恢复对未来的可控力。)》读后感(一):我有信心战胜强迫症

通过读《战胜强迫症》这本书,让我保持觉知,有一颗平等心,顺其自然,活在当下。通过亦止法和观息法来练习,消除强迫症。

亦止法;通过对当下描述、标记,并加上“亦是如此”的方式,使心安住当下,保持觉知、正念,从而消除强迫、焦虑、恐惧等症状。

观息法:籍由对呼吸的如实观察,了解无常法则,去除心的习性,进而培养出正面、乐观的心态——平等心。

《战胜强迫症(5位强迫症朋友真实自愈故事,8大典型强迫症状描述,2种方法,1套方案,21天自愈强迫症,恢复对未来的可控力。)》读后感(二):无题13

正念,觉知,冥想,真的去做的话,确实可以获得一些平静。不过对于患者来说有没有效果大约是因人而异的。如果没有任何人的指导,也极有可能不会坚持下去。

治愈与好起来是必然会发生的,怀有这个信念会给人做出改变的勇气,但不用期待治愈的速度和具体时间,焦虑障碍是不能急于求成的,就像失眠时越想睡着越睡不着,只有感到睡不着也无所谓的时候才能放松下来,反而睡着了。

书中对药物治疗与其他心理咨询好像有点意见,不知道是不是时代的原因,他们描述的咨询师好像只会讲大道理和灌鸡汤,又贵又毫无效果,直到了解了灵修之后才慢慢好起来——但其实他们在李老师身上感受到的珍贵的接纳包容和理解正是对心理咨询师的基本要求。

有些时候会感觉作者在自相矛盾,一边强调不评判不执着,一边对自己讲的两个方法非常执着,对它们稍作修改都是“不好”的。一边讲不要期待治愈的速度,一边介绍21天快速治愈方案。一边不建议患者去了解相关症状表现,因为很容易对号入座,一边自己控制不住分享欲在第三、四章讲了很多病友故事。讲好起来了的病友故事固然也可以增加人的信心,但也没有消除他自己也意识到了的负面影响。

同样是他自己也意识到了的问题,在第二章的方法介绍中有许多同义反复,基本上很多人划线了的句子都是在同义反复。“强迫症患者敏感、多虑、多疑、完美主义的特征”“没有这个甲,也会有乙、丙、丁”“觉知与平等心,了知无常”“愉悦的感觉不期待其维持,只是知道了而已,不愉悦的感觉也不期待着尽快消除,只是知道了而已”……

部分患者的困扰让我感觉非常男性化,比如处女情结,比如不孕不育断子绝孙…有时候感觉男性咨询师大约还是有必要的,如果让我来听的话,可能会控制不住地露出“我不理解”的表情。

《战胜强迫症(5位强迫症朋友真实自愈故事,8大典型强迫症状描述,2种方法,1套方案,21天自愈强迫症,恢复对未来的可控力。)》读后感(三):精简了对我有帮助的内容

1⃣️什么是森田疗法?

森田疗法的创始人森田正马,原来也是神经症患者,后成心理学大师。他强调不抗拒症状就能消除症状,顺其自然,用平常心接受现实。对待一切紧张、焦虑、强迫、恐惧或是其他种种烦恼的产生,我们要做的不是排斥、对抗、消除,更不是控制、打压、批判,这一切都是纠缠,是继续“打结”的过程,只会不断增加内心的冲突。所以有症状时,也不要设法消除自己的强迫,“带着”症状去生活,尽可能不管它、不理它,专注当下。

2⃣️什么是平等心?

作者对《心经》其中一句“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的解释是,无论你产生什么感受,什么想法,什么样的行为、辨别、认识,就只是这个样子。念头本身不代表什么,更没有好坏对错之分,问题是我们对此所产生的喜好厌恶的“执着心”。平等心是不评判、不参与、不分析、不联想、不控制、不打压。去除贪求、厌恶的心理习性,活好当下。当我们产生一种不好的想法或一种强迫思维时,只要持续保持平等心,心就会渐渐地平静下来。

但我就是想分析评判,行不行?不影响正常生活和人际相处就可以。

错误的分析案例:认为有强迫症就等于钻牛角尖或心胸狭窄。

实际上,用心眼大小或心胸宽窄来衡量一个人的心理健康,衡量强迫症,实在是太片面了。无论是心眼大的人还是心眼小的人都有他的执着,内心都有敏感、脆弱的角落。

3⃣️为什么会产生强迫症(及抑郁症等精神症状)?

强迫症是长期负面情绪积累的爆发。人的心理好比一根皮筋,积累了过多的负面情绪和消极思想时,就会像皮筋被不断拉伸,直至达到极限长度发生变形或断裂。皮筋固然是有弹性的,但这种弹性是有限度的。我们的心理也是一样,它可以承载和消化来自外界的压力和自身的消极思想,但心理是有限度的,不可能无限地承载,一旦负面情绪累积超出了我们的心理荷载,具体的症状就会表现出来。

某些突发症状只是一个诱发事件,只是一种表象,没有这个问题甲,还会出现另一个问题乙。我们强迫的心被压抑到极点的时候,就会从生活中的某些方面爆发,就像积涨的洪水总会从河堤的薄弱处撕开口子一样。以前想到不好的事情可能可以控制住,突然就控制不住了,不是因为这件事有什么特殊的意义,而是因为过去的负面积累还没有超出你的心理极限。

站不住脚的归因:遗传论。

遗传论似乎暗示着这种病是治不好的。很多抑郁症或是强迫症等神经症患者,为此背负沉重的枷锁,无法自拔。多年来从事心理咨询,我遇到太多被归类化或是被疑似遗传的患者,这无疑给他们本就脆弱的心又是重重的一击。其实,不管是抑郁症还是强迫症,其本身并不可怕,但如果一个人丧失了求治的信心,那才是可怕的。期待今后的心理问卷测评,能够用更加合理的、积极的观点来解释家族病史这一块。心理医生也应高度注意自己言语,至少不要给患者造成新的负担。

我认为家族病史的查询,对治疗抑郁症、强迫症等神经症来说,很多时候没有积极的作用,过去的可以作为了解,但不是关键,重要的是当下。如果做家族病史的调查,我敢说绝大多数人的家族中,都能找出那么一两个有精神疾病或是与精神疾病沾边的人。当我们去查找时,我们往往能在七大姑八大姨,上一代或是上上代中找到这一类人。这是不是就意味着精神疾病具有遗传性呢?假使如此,为什么有的人好好的,而我们却有了问题?难道是我们存在某种基因缺陷或者说我们点儿背赶上了?假设是这样,又有新的问题产生了,为什么过去我们好好的,现在就不行了?还有太多的疑团。如果按照所谓“遗传论”的说法去推论,根本无法解释清楚,矛盾重重。

4⃣️为什么不能讲道理?

喜欢讲大道理,是强迫症者的“强项”。当强迫思维或念头产生时,若你去跟它理论、说教,结果只会陷入无尽的强迫与反强迫的纠缠中无法自拔。强迫症患者往往感到每一个强迫都好像很真实,急于排解,结果就会陷入一个又一个的强迫中无法自拔。这种怪圈就像一个无底洞,如果用一种理性思维去摆事实、讲道理,很多时候,我们只会陷入不断地纠缠、强迫中,无法真正摆脱强迫症。我也知道自己的这种想法有点荒唐,但我就是控制不住地这么去想,似乎总有种感觉在提醒自己一切皆有可能。

强迫症的确很顽固,有时像个哲学家,非常狡猾。当我们陷入疯狂的强迫时,到底哪个是对,哪个是错,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很多强迫症患者认为,“我消除这个担心了,我想清这个问题了,我解决了这个问题,我确定了……我就好了。”但最后他们不断陷入这种模式中,不断在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上强迫。

但很多时候这种大道理,并没有让他们摆脱强迫,反而让他们陷入另一种强迫中。“我怎么才能做到顺其自然,我怎么做才是顺其自然,我是不是在顺其自然……”当顺其自然变成一种思考的东西时,顺其自然已经不是顺其自然了,而是一种强迫了,这是很多“老手”领教过的。如果我们不了解强迫的特点,只是不断地接招,那我们会被强迫“玩死”,因为强迫总能见招拆招。犹如泛起涟漪的池水,如果我们一边期望池水恢复平静,一边又不断地搅动池水,那么我们就会陷入无尽的执着和迷茫中。

讲道理的一种形式:强迫症的最大“优点”就是善于对号入座、扣帽子、贴标签。把生活中普遍性的焦虑、抑郁情绪视为不正常的,担心自己的不好情绪是抑郁症或焦虑症等心理疾病的一种表现,不断地给自己贴上抑郁症等心理问题的标签。在网上或书刊上了解抑郁症、强迫症等相关症状,结果越是关注那些负面的情绪和症状,就越是会拿自己与其对照,进而强化了情绪的波动,让自己变得愈加惶恐不安,加重症状,最后陷入恶性循环的模式里。

但心理学相关知识是给人以帮助的,而不是让我们用这些知识或标准来约束我们的心灵的。不必追求或对照所谓的标准,我们自身有杆秤。我们自己的情况如何,自己就知道。

5⃣️如何应对“索然无味”这种缺乏行动力的状态?

“我每天待在办公室里忍受各种强迫焦虑和躯体反应,每天听着办公室里年长的同事絮叨家长里短,要不然就是无所事事,玩手机、上网,一切都让我觉得索然无味。”

这种时候需要重新认识到自己的目标,想要实现什么?然后意识到,想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付出行动。然后去行动。

如果你听闻了一种方法或是一种理论,你觉得是正确的、有效的,但最后没有身体力行去实践,那么这种理论或方法永远不会在你身上产生奇迹。无论任何方法都要自己经验后才能属于自己,才能体会到收获的喜悦。

并且这种实践必须是长期的,不能急于求成的。尽管这个“长”具体有多长因人而异,但一定得坚持。所谓的“练习”“修行”甚至强迫症本身,都是在日积月累中实现的。

6⃣️书中讲的一个案例挺有意思。

同学陪我去重庆歌乐山精神病院,在门诊大厅里看到一名护士,正在陪一个穿着病号服的精神病人做检查。这个病人斜着眼看着我,还不时向我傻笑挤眼,趁护士不注意蹑手蹑脚地凑过来对我说:“你跑不了了,红/卫/兵/小/将已经把这里包围了。”当时我完全被吓呆了、惊呆了,感觉自己完全不行了,害怕自己也会变成这个样子,恐惧的想法一直笼罩着我,当晚满脑子都是那个病人和我说话的情景,越害怕越想,越想越害怕,生怕自己会变成他那样。

7⃣️我自己在生活中的实践。

最近有两项强迫,一是担心在图书馆,暂时离席会不会被收走东西;二是担心爱会不会消失。

归根到底,评判是否是“症”的标准是有没有影响到正常生活。今天因为怕被收走东西,担心种种东西而分神,随便抱上书包去吃晚饭,结果发现水杯没盖好,漏了半只书包。所幸水本就所剩不多,漏出的地方打湿的是包里的雨伞,其他东西都安然无事。其实很多人也是放着东西不管暂时离席的,鱼也跟我讲日本偷盗很少,就算馆员收走了也可以投诉,毕竟只是短时间暂时离席。馆员放纸条是工作职责,不意味着我必须照着它来。

第二种担心表现在时不时去扯一把皮筋,搞得鱼PTSD。这纯属是强迫症式的“一切皆有可能”。问题就是很多事情有可能性,但就是不会发生,没有现实性。我也不是不知道这个道理。信徒要相信爱不会消失,遵守教义行动。的确很多人会给出很多反例,即我戏谑称的“集体强迫症”。但我自己知道我的爱有多牢靠,我们的关系有多牢固。反而越去对照越会受到搅动,不去质疑才会保持坚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