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假病的读后感大全

假病的读后感大全

《假病》是一本由沈燕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5,页数:24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假病》读后感(一):沈燕著作《假病》研讨会有感二首(朱炜)

其一 故事得观照,边村怕搅搜。 疑能医假病?信不解真愁。 无惧多增寿,长安少越丘。 返乡多反哺,此著即为酬。

其二 暑气未消邀作者,秋光将临围书听。 虚恭叙事依凭意,朴素问题如是荧。 九里河蜿村户旺,湖墩庙小偶神灵。 那知汹涌怀思处?疾痛攸关或潜形。

沈燕著作《假病》研讨会于2022年8月6日在德清县图书馆举行。

《假病》读后感(二):病在心

沈燕,出生于杭嘉湖平原上的九里村,目前在复旦大学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专业,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她主要研究领域是民俗医疗、老龄化研究和医学人类学。从2018年开始,就在诸多关于民俗的杂志和学报上投自己对民俗理解的文章。在2022年出版了《假病:江南地区一个村落的疾病观念》。

《假病》诞生的原因来自于作者的一次出国经历。在2012年,作者在泰国教授中文,其中碰到了一个奇怪的事件--“惹夜癔”,俗称鬼压床。一位女性,孤身一人远在他乡,而且是在泰国,实在是非常令家里人担忧。于是作者的母亲借此归因到家中先祖的记挂,来劝作者早日还乡。这样听上去挺“牵强附会”,在民俗学学科训练的敏感下,于是引发了作者思考父辈们这样集体意识的趋向背后所存在的由触犯祖先和神灵的“假病”、沟通阴阳的“关仙”、作为祭祀和信仰中心的湖墩庙等等环环相扣的事物所组成的地方性知识系统。

于是作者返回九里村,一是了却家人的心病,二是来进行民俗调查来仔细审视剖析假病、关仙、祖先、神灵诸多元素在村里的关联及关系,从而为读者展现了一套既不陌生却在深入处见新奇的地方性知识系统。这样的地方性知识系统,是我们的祖辈、父辈所依赖的世代顺利生活的根基。

除了这些,沈燕还看到了被留下村落中的种种不良处,特别是其中的中年人所可能面临的危机。工业化进程的持续,不仅改变了九里村的农耕生存方式,兴建的工厂、外来的打工人口和思想也改变了村落的空间、人口结构和动摇了指导人们生存的地方知识体系。受冲击最大的就是中年人,其中有的人不能再耕种,而年轻一代挑战他们在生活经验上的权威。作者认为,当年轻人在不断强调自我实现的时候,父母一辈也应该有这样的权利去寻找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价值。

作者此书给民俗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也正如作者导师所说的那样,此书仅限于九里村及附近地区的民俗,数量不够,不足以代表整个江南地区,作者应该对中国整体民俗进行全方位了解,而不是仅限于一个村落。

《假病》读后感(三):又是一年清明时——记《假病》后的故事

沈燕

又是一年清明时。家人给我发来照片,他们已上完坟、祭完祖,正要吃团圆饭。饭菜可能稍有不同,但仪式年年如是。不过如果拉长了岁月,最大的不同可能是,曾经站在桌前祭祀祖先的人,自己也终于变成了被祭祀的祖先,就像我的爷爷和奶奶,他们也开始借着子孙后代点燃的三柱清香回来飨食人间烟火了。

不知不觉间,《假病》出版一年了,这本书也是献给我奶奶的。里面写到的葬礼,写到的阴阳间的沟通,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未能见她最后一面的遗憾。现在回想起来,抛开学术论文这一点,它更像是我个人的治愈之旅。有意思的是,这本书出版后,它开始有了自己的生命,不断地在人世间漂流,像旅行青蛙一样,时不时给我寄回一张明信片,告诉我它又去了哪里,又遇到了什么人。

事实上,在即将出版及刚出版的那段时间,我比较紧张和焦虑。我不确定这样肆意探讨人鬼神的书籍,会给我的家人、家乡带去什么,会给我的专业、母校带去什么,又会给社会大众带去什么。我担心批判的声音会不断晕开。一方面我自知它不会有如此大的影响,但另一方面我又会不自觉将之推至最坏的境地。好在当时身边的师友给了很多肯定和鼓励,而家乡的亲友也纷纷发来真诚的或长或短的“读后感”,再加上后来在参与的读书会和讲座活动中都能接收到来自陌生人的共鸣与善意,慢慢地,我终于开始意识到并接受它好像确实没那么糟,它好像可以阐释或者触碰到人们内心深处某个柔软角落里的珍贵的东西。

而对每个人来说,这个珍贵的东西都不太一样:对有的人来说,它是回忆与纪念,对儿时的家乡、对已过世的亲人;对有的人来说,它是理解与珍惜,对身边的家人,特别是对父母或祖父母;对有的人来说,它是接受与敬畏,对生与死以及与之相关的生存智慧……很庆幸,这本书能带给人一些温暖的感受与反思。

九里村的世界是人、鬼、神共处的世界,在村民心里,死亡并不意味着结束,逝者不过是换了一种“鬼”的形态,因此九里村的“鬼”并不可怕,他们的存在恰恰能让九里村的村民更加努力地去活着、去生活。费孝通先生曾在《鬼的消灭》里说:“没有鬼的世界里,人生是轻松的。他们的眼睛可以一直望着前面。可是我总觉得它缺一点东西,使我不愿羡慕他们的生活。”我想,缺的这一点东西,正是“鬼”所能带给我们的对自我这一生命存在形式的感知与反思,我的来处、我的去处以及我的当下。而清明的一场雨、一炷香、一桌饭菜、一袋纸钱、一声叫唤、一场回忆,正可以是你驻足,与祖先、与自我对话的契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