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人的病与药》读后感锦集

《中国人的病与药》读后感锦集

《中国人的病与药》是一本由王一方著作,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4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人的病与药》读后感(一):中国人的病与药

来自北大医学部的沉思。我觉得这本书把中国当下的关于医疗的问题,说的非常明晰和清楚。

医药的背后是中国人的疾苦观和生命观。正确的疾苦观就是对疾苦的降临要理解接纳并化解,这是中国人最为欠缺的(可能是没有宗教的关系),这个观点看看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相当贴切。

这本书,从社会当下的热点医疗问题,如医患矛盾,医疗改革,医疗浪费,药物滥用。。。。

等等入手,剖析内在原因,给出了相应的观点。非常引人深思。

《中国人的病与药》读后感(二):生命是有故事的旅行

我看这本书的动机真心是很狗血,是因为我写了一篇文章,里面提到女生不要随便吃避孕药,发了之后就有人回复,说女的应该吃长效避孕药,对身体好,我就很疑惑,不知道真假。而这本书是医生写的,里面有一章关于女人的,里面有一节是避孕药的革命史,我就决定看看医生的意见,看完了这节,看起来节也挺好的就都看了。就这样由这样一个狗血的开端,看了这么严肃的一本医学文学书籍。

像有位名人评价的那样“作者有非常宽广的医学和人文科学背景,精湛的学术修养,新颖犀利的观点与生动幽默的文字融为一体。”

我看完书的感觉是作者懂的非常多,肯定读过很多书,才能有这么深厚的见解。比如传染病改变世界、药品经历了29次降价之后、生命是有故事的旅行、梁启超为何不高“协和医院”,都让我很长见识,里面的很多事情和见解都是我第一次知道。

里面对各种医疗器械的来源描写也很有意思,《听诊器的前世今生》把听诊器的事情交代的清楚明了,也揭示了随着医学的发达,医疗器械的更新,很多医生放弃听诊器是没办法的事。在文章的结尾,作者提到“适宜的技术与适应的消费也是留住听诊器的好理由。”让我心中一动。

里面的很多人物介绍也很生动,里面写蒙田那节的题目叫《梦里搂着一个美女,醒来发现自己的结石已经排出落在床单上》,从蒙田的作品里到蒙田的病症,都让人忍俊不禁又唏嘘不已。

医院突围、医院怪现象、有关医院的精神分析等章节又写出了医生的无奈和束缚,给我们呈现了平时我们看不到的医生们。

《中国人的病与药》读后感(三):健康的最高境界是活着

健康的最高境界是活着

初看书名《中国人的病与药》还以为是有关养生的,其实不然,这是一本有关中国的医院、医疗制度、医疗技术水平与病人的百科全书。作者北大医学部教授王一方用其宽广的医学和深厚的人文科学背景抒写了自己对健康,疾苦,生死,医疗的病与药的感受。

书的扉页有句话我很喜欢“病之偶然,药之必然,命之坦然”。生病其实很正常,没有人不会生病,吃药打针也不是神马稀奇事,最重要的就是坦然的心态吧。其实我很不喜欢上医院,生病会先忍忍,再吃药,没有效果再去看医生。“这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也是最危险的地方。这里是最温暖的地方,也是最冷漠的地方。这里是寄托希望的地方,也是陷入绝望的地方。这里充满着慈爱、悲悯、敬畏,这里遍布着傲慢、冷漠、贪婪。这里是最光明的地方,也是最黑暗的地方。这里通往天堂,这里连接地狱。”书中用狄更斯双城记的题记来形容医院,实在是太贴切了。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进医院之前会不安,在医院的时候会压抑,出了医院,没神马问题,就豁然开朗。

很喜欢书中医生为何要虚构美好这一篇文章,应该算是《白色巨塔》的观后感吧。医院不仅是济世救人的地方,也是争权夺利的战场。这里充满着权力的厮杀,正义,信念与权威的争斗。说白了,医生也是凡人,也会争名夺利,但只要认真对待每一个病人,每一场手术,尊重生命,那依然也是一个好医生。

另外书里有讲到避孕药的由来,传染病的力量,“感冒”的一些误区,伟哥的传奇,周国平的儿女妞妞不幸的缘由,梁启超与协和医院的瓜葛,还有关于听诊器由来等等故事。可见作者学识的功力。这部分挺长见识的。

最近有在豆瓣看到程浩的事迹,在公交站台上等车看了那篇妈的报道,眼底不觉湿润,顿时感觉到,活着,感受生活中的悲与乐,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中国人的病与药》读后感(四):医学人文之路

很遗憾的一件事情是,原本注重人文关怀的我们,似乎在一夜之间忘记了该如何善待他人。任何行业都是如此,而反映在医疗行业,这种缺失却会导致更深层的危机。

想要剖析根源并不难,我们的高考制度是实行文理分科的,而对于医疗行业的从业人员,他们不需要接受太多人文上的教育,这样看上去似乎是无可厚非的,毕竟医生的本质只是看病而已。然而问题在于,人文教育实在是一个人在人格形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这种缺失,或者说是“资源配置”,恰恰使得更深刻的危机,这种危机,要比单纯的人才缺失要严重得多。

对不起跑题了,还是回来,谈谈医学吧。

希波克拉底的誓言理应是医疗行业人士耳熟能详的。然而很可惜,从现实的状况来看,很少会有一生恪守这样的操守。其实医生的身份本身便是极光荣的,但遗憾的是,我们的医生太忙碌了,以至于无法思考自己的职业究竟有怎样的意义。或许除了上帝,便只有医生可以在人类的生命本身上做文章了。医生是生命传奇的守望者,他理应代表的是人类最杰出的精神,一种不屈和希望。

只可惜,我们的医生太专注了,他们很现实,不知道这究竟是幸运还是不幸。医疗技术是越来越发达的,很多原本无计可施的病症在人类的努力下已经被攻克。人们的寿命越来越长了,但在医院里,人们的不满却越来越多。医院越发给人肃穆、甚至是冰冷与恐惧的印象,而不是原本应有的安宁与平和。

其实是很意外的,在这样一个越来越急躁的社会,主流还会发出像“医学人文”这样的声音。这意味着一种希望。其实医学本身的责任,并不是单纯的消除疾病,延长生命,而在于提高生命的质量。任何疾病,归根结底都是心病,是心理层面的危机。一个真正长寿的人,心境一定是坦荡的。这种坦荡不仅要源于个人,同样还来自于环境。倘若人人谈“医”色变,这样的生命早已失掉了安全感。更何况对于医院,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已经把它当做十足的盈利组织。这样的境况,显然是令人担忧的。

人终究不是冷漠的动物。至于医疗,也不是机器和药物便可以解决的问题。对于一个现代人,职业是一种身份,但更重要的,你要清楚自己的身份的价值与意义。我们要更快更高效的发展,只是与此同时,别忘记自己的责任和本质。

医学人文之路,显然是任重而道远的。但我想这本《中国人的病与药》,可以作为一个极好的先声,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与思考,并为之努力。

《中国人的病与药》读后感(五):关于病与药的那些事儿

我小时候经常生病,也常出入医院,喝汤药、打屁股针,那个时候打吊瓶是极少的情况,而不像现在一般感冒发烧,只要一进医院就会开吊瓶,就如我现在养育孩子的种种,就怕生病去医院。

看到这本《中国人的病与药》的时候,我家小儿正经历着作者在书中所说的“医院怪现象”,我又一次深深地理解了作者用深刻又独到的笔触索描写的“中国人的病与药”那些事儿。我家小儿突发高烧,以往的经验我都是在家里进行物理退烧,这次使用了很多方法就是一点不退,害怕之余,家里压力之下,直奔医院,一测体温,一查血常规,就被开了抗生素、抗病毒的药物,还有那个让机体放弃抵抗的“地塞米松”。对作者书中所描述的“为什么医生只相信机器”的前因后果也有了了解,可是作为病人,我们又能怎么样呢?预防感染、并发症很厉害……这些作者在书中所披露的借口我们都在经历着。

记得上次我们孩子高烧三天之后,还是不退烧,被医生听诊为肺炎,结果还是要求我们去照X光,而书中周国平怀孕的夫人因为患感冒,结果被照X光,导致孩子出生先天有缺陷,最后不治身亡,看到这个每次我都不寒而栗。医生的温情何在,就连最后带着一点温暖的听诊器也被很多医生省略了。

我的切肤之痛在作者王一方笔下有了深刻的剖析和解释,而作者的书评远远超越了就事论事,他是一位医学家,对医学届的各类事情都了如指掌;他又是一位人文学家,常常站在病人的角度描摹众多病人的遭遇与尴尬,也会在医生的角度分析为何卷入了冷漠的旁观者;他又是一位哲学家,对关于病人生与死的问题进行了生命追问和临终关怀;他也是一位史学家,无论对中国的医学历史还是对国外的医学历史都很熟稔……所有的关于人情的、人性的、医学的、哲学的、历史的,只要和病与药有关的领域,作者都信手拈来,所涉猎的领域之广、思考的维度之宽和深度之深,都让我们普通的病人、医生乃至一些学术研究者望尘莫及。

《中国人的病与药》是作者王一方的潜心之作、用心之作,普通的读者可以看到作者对病人的人文关怀和理解,医生也可以看到作者对他们的理解与同情,也希望从事医学事业的更高一层的人士能看到这本书,看到关于中国人的病与药的那些事儿,并致力于解决一些问题。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