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生命的成形读后感1000字

生命的成形读后感1000字

《生命的成形》是一本由[英] 杰米·A. 戴维斯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2.00元,页数:3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的成形》读后感(一):生命的展开

这不是一本去掉科学的科普读物,换句话说这本书的内容是有点劝退的,不熟悉的专业名词突然会在部分段落中集中涌现,“假说”、“机制尚不清楚”等考究话也时不时会冒个泡让人如履薄冰,作者有时候会表示一下抱歉然后继续介绍。不过,“认识你自己”这样的存在主义天然问题,会上赶着读者硬着头皮啃这本解惑的书。 从形态结构看,胚胎发育很像折纸,Life unfolding,作者用这一巧妙的书名,铺陈发育阶段一道道关键的“折痕”。可以用普通的工程项目做比:建造工程时总需要用到外部的工作人员,并按正确的方式拼装各部分;而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小到单个细胞里的分子,大到大尺度的复杂组织,适应性地自组织是各个层级的不变的主旋律。自组织,便是我们理解胚胎发育的钥匙。 书中最令人头皮发麻的,还是自组织原则在胚胎发育中浓墨重彩的各式变调。中心体不需要“知道”细胞的形状,通过不断消耗能量构建新的微管,最终自发移动到细胞的中心;身体尺度上的不对称性起源于分子尺度上的不对称性,是蛋白复合体推动纤毛运动所导致的;大多数蛋白质能扩散创造的梯度范围约为50微米,所以所有胚胎几乎都是相同的大小。诸如这样有细节有推理,细致入微的描述,很难不让人阅读到此处而不击节拍案。 文章末尾适合引一句总结性的诗:倘若路途优美,就别去问它将把我们带向何方。放入本书的语境,其实这句诗在强调,细胞只是根据周围的信号行动,对最终目的地一无所知。也许是胚胎学的诗意吧~

《生命的成形》读后感(二):生命之所以成为生命,就是因为它从不走寻常路

到底何为生命,这个问题目前的确是有答案的,但总的来说依然是“一言难尽”:可以列举,但仿佛不胜枚举;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但人人又都认为自己理解生命意义上的“生命”到底是什么。当英国爱丁堡大学实验解剖学教授杰米·A.戴维斯在他的《生命的成形》以塞缪尔·泰勒·柯尔律治以两句非常有意思的诗句,也就是“一个人出生前九个月的历史,可能比之后的七十年更有趣”开头的时候,才让人顿时觉得眼前一亮——原来,这就是关于生命最有趣的定义啊!

每一件事情的“开头”都是很不容易的: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才是第二步、第三步……乃至更多步,于是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这样的步伐和节奏,适用于一切生命。虽然说越到后头越不容易,但即使是最简单的生命,比方说蓝细菌,也就是之前所谓的蓝藻,看似做不了多少,但也同样值得尊敬——而且往往来说,“迈出第一步”才是最不容易的。

杰米·A.戴维斯在《生命的成形》这本书中讲述的就是整个生命进程中关于“生命的成形”这一最有意思的部分的内容。单看“前言”之外的四个部分的标题,的确是极富有诗意的名称,共计包括“草图”“增加细节”“精雕细琢”以及“展望”四个部分;但是当这一切到了具体内容的时候,阅读的难度便随之增加,以致于大脑中不免一片空白,同时感觉不知所云。应该说,对《生命的成形》这本书产生这样的“第二印象”是太正常不过的了。毕竟,生命之所以成为生命,就是因为它从不走寻常路;正国为它从不走寻常路,真菌、细菌、植物、动物特别是人类才因此而五彩缤纷、令人慨叹。宇宙中或许肯定会有别的生命形式,但就目前而言,人类在地球之外,还暂没有找到。就这个意义而言,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在宇宙中目前而言都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目前,人类对于生命已经有了更多的认识,通过显微镜“帮忙”,从而有了更多微观意义上的新发现——但实事求是地说,这些新发现大部分不过是做到了“知其然”的程度而已,而对于“之其所以然”,则在很大程度上依然达不到。《生命的成形》展示了生命——不妨以人类自己为例子来好好想一想——的诸多奇妙的原理。当宏观变成了微观的时候,更多的有趣之处才逐渐显露了出来。生命的精妙与魅力既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也不免会让人觉得心存疑虑——生命究竟是在沿着一条什么样的轨道在前进,才确保了通常情况下的精准——但有时也免不了会出一些差错。其中的奥妙何在,让人有更多的问题想要问出来。

理解生命如何“开始”并不那么容易,但这其实还不算是重点;重点在于,当注意到“生命的成形”如此不易的时候,人类将以什么样的正确态度来重新对待生命——不仅仅限于人类自己的命运,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生命的成形》读后感(三):人体从一个单细胞,发展出整个复杂的躯体,这是怎样的神秘过程呢?

生命的形成是一个极为神秘的事情,从一个单细胞到成为一个完整的身体,都经历了什么呢? 人类的身体是宇宙中最复杂的单一实体,一个成人的身体有1万亿个细胞组成,超过了银河系星星数量的十倍,可见构成我们身体是一个多么复杂的系统。 如此复杂的系统,确是由一个细胞发展而来。这样一个形成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时间段、每一步都有着关键因素在起作用。这绝对是一个细思极恐的世界,体现了生命体最为不平凡之处。

为什么一个细胞可以不断分裂、不断演化、不断成长,最终形成各种不同功能的细胞,发展出人体完全不一样的身体结构?而且这些结构在人与人之间还有着非常大的差异,这就是人类成形梦幻的世界。 这本由英国爱丁堡大学实验解剖学教授杰米·A.戴维斯,通过对关于人类细胞组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而写出的科普著作《生命的成形》,带我们走入生命开始最初的那九个月,去了解人体从一个单细胞成为一个完整人的整个过程,经历一段不平凡的旅程。

一切都要从那个叫作受精卵的单细胞开始谈起,它是一个人的形成过程中最基础的部分。但受精卵第一次开始分裂的时候,到底是什么在起作用呢?这就要深入到了细胞的内部结构去探讨了,一种叫做微管蛋白的物质在这之中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微管在细胞中不断作用,让细胞形成两个中心体的时候,也就是细胞开始分裂的时候了。 受精卵的前几次分裂是基本无差异的,这时的细胞可以发展出身体中的任何形式的身体结构,而这也就是为什么干细胞能够有这如此重大医疗作用的原因。干细胞可以复制出身体的任何部分,甚至科学家们通过对动物的胚胎干细胞进行研究,都由可能培养出一个人。

当然这在伦理道德中是不可能在实现中验证的,但其理论基础确实存在。这个阶段仅仅是受精卵形成的前几天。之后胚胎就要在自身遗传基因和细胞随处环境环境开始分化形成了不同的功能细胞。后来的身体结构就是由这几个功能细胞慢慢演化。 在人体成形的过程中,每一个关键点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如果出现了错误,也就会出现先天性的一些疾病。在这本《生命的成形》给我们展示了生命发展的奥秘。 人类身体由一个小小的胚胎所决定,而这一个小小的胚胎,成就了人类所有遗传密码。人体的成形,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是一个神秘的过程,这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过程,这是一个我们值得我们去深入探寻的过程。《生命的成形》帮助我们揭开生命这一神秘的面纱,让我们能够看到神秘背后的真实。

《生命的成形》读后感(四):生命如何发展

“一个人出生前九个月的历史,可能比之后的七十年更有趣。”英国著名诗人塞缪尔·泰勒·柯尔律治如是说。这句话足以引出很多让人好奇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无疑是我们到底从哪里来?一个全新的生命是如何从无到有形成的。这个问题不仅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可以也一时无法说出什么所以然来。而这,正是《生命的成形》这本书所要带给我们的故事。

本书由后浪出版公司于2022年出版,作者是英国爱丁堡大学实验解剖学教授杰米戴维斯。他对哺乳动物发育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而本书的译者谭坤和审校也具有生物学背景。这也使得本书既专业又易懂。 《生命的成形》以文首的那句话开头,这是显然是本书内容的一个很好的序言. 受精卵如何通过细胞分裂将自身转变为具有所有细胞多样性的人体,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这令人震惊。生命的展开始于胚胎,并讨论了我们对生命如何发展的了解。有时可能难以理解,因为蛋白质和组织区域的名称不容易记住,但内容令人着迷。《生命的成形》将我们带入生物发展的各个方面,从受孕到死亡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选择让我们了解人们关注的重点以及生物科学是如何完成的。 本书分为三个核心部分。第一个标题为草图。作者从头说起,看一个受精卵的旅程。它讨论了细胞用于有效分裂的潜在机械机制。作者很好地传达了初始条件,以便我们更容易理解细胞分裂等过程的复杂性。人们通常不会考虑为什么细胞分裂本身应该是细胞核分裂的困难,但是通过描述分子对细胞几何形状的盲目性,自我组织的过程很快就被意识到是非常不平凡的。作者讨论了胚胎如何移动以附着在母亲身上,它如何使用机械原理来定位自己并开始从对称中创建结构。作者描述了蛋白质使用的反馈机制如何导致来自均匀细胞样本的复杂和差异化行为。作者讨论了一组球形细胞如何开始创造身体形成的条件。人们开始了解均匀性如何通过本地生成的反馈机制转变为异构行为。一个成形的旅程始于单个细胞一遍又一遍地自我分裂,每一层复制都增加了足够的复杂性和差异来定义和指导下一个阶段。细胞通过彼此位置的变化、信号蛋白和机械力的强度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通过关闭/打开特定基因来适应和改变,成为生物的各种不同成分。 在第二部分,增加细节,作者继续讨论我们身体的真正复杂性是如何开始演变的。我们了解干细胞是如何根据导致器官形成的细胞局部区域的反馈信号开始分支的。我们了解蛋白质浓度如何影响基因激活,从而反馈给蛋白质浓度,以及所有这些如何结合起来产生有助于组织新组织和器官的细胞运动偏差。作者详细讨论了肾脏以及如何使用反馈效应形成手臂和腿。作者还讨论了两性染色体(即 XY 和 XX 对)之间的差异,以及由于 XY 和 XX 的行为方式不同以及受抑制的 Y 染色体如何进化而导致的某些基因表示和反馈效应。 在最后的核心部分——精雕细琢中,作者讨论了成形后的生活。在本节中,我们跳过本书开头的引述并开始关注内部进化,作者讨论了神经系统,并阐明了我们神经网络的难以置信的复杂性以及神经元之间的反馈效应如何指导连接的形成方式。作者最后指出我们的身体如何不断地补充我们的细胞,然后深入研究再生过程是如何传播的。 正如戴维斯在引言和本书正文自始至终所解释的那样,身体是如何建造自己的?这与我们如何建造汽车或桥梁不同。没有工头或工人跟随和设计。身体是通过单个细胞对其环境的“简单”反应来构建自己的,除了它们的决定之外,对事物的宏伟计划没有任何理解。这对我们来说似乎是不合逻辑的,对最终情况一无所知的细胞怎么能形成如此复杂的工作以及生物奇迹? 无论如何,看到细胞如何“完成”这一惊人壮举并不会削弱“诞生奇迹”的奇迹——在许多方面,读完这篇文章后,这种奇迹更加强烈了。生命如何将自己凝聚在一起,被称为身体的这个有机体社区如何维持和扩展自己是非同一般的。这种引人入胜的书,一旦我们读完一章,并进行反思,就会发现我们对自己手的动作、眼睛的动作感到疑惑,并思考我们是如何看到这些动作以及这些能力是如何实现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生命真是充满了神秘色彩,而我们的生活也真的很精彩。 《生命的成形》让读者了解细胞生命中的对称性是如何被打破的。它通过专注于程式化的例子来描述我们细胞生命令人难以置信的复杂性的各个方面,这些例子是相对简单的动态系统,可能导致不直观的复杂结果。这非常有趣,但有时势不可挡。有许多读者不熟悉的基因和蛋白质,交叉引用意味着读者必须经常翻到前面的部分来提醒自己细节。作者可以向新手传达细胞复杂性是如何产生的这一事实是一项了不起的壮举,这本书值得我们去好好阅读。

《生命的成形》读后感(五):解构生命

这是读过的书中最难啃的一本。英国解剖学教授杰米·A. 戴维斯尽管用平实的文字、轻松地语调和近乎通俗的语言,为读者打开了生命的微观世界,但其间涉及到生物学、胚胎学、遗传学、生理学、医学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理论和学说,由此竖起一道学识的高墙,对我等普通读者来说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认知门槛,造成一定程度的阅读障碍。阅读《生命的成形》一书,绝对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但是,决不能以自身好恶来评判一本书的价值。因为不懂,所以推崇。毕竟这是科学,是学术研究,让一般读者在懵懂之中引发思考。

就让我谈谈肤浅的认识吧,而且这是选择性的观感。

从第一章开始,戴维斯教授告知读者书中涉及最多的是——构成生物的三种成分:蛋白质、mRNA和DNA;目前,生物结构中已知最重要的分子是蛋白质,它们构成了最重要的物理结构,赋予细胞特有的形状,驱动和控制生命活动中化学反应的酶由它们组成。这些化学反应生成的物质是身体的组成部分……我们还可以了解到,人体中的几千个基因和蛋白质,无论哪一个都不可能描述出人体结构和功能的概念,却能制造出人类肌体。本章讲解了人体的构建原理和构建材料,提出了全书的哲学化论断:毕竟不是我们建造了胚胎,而是它们造就了我们。

接下来,在第一部分中,教授讲述了平淡无奇的细胞,如何创造出一个复杂的我们。这其中涉及到细胞分裂的原理,一些已经知道的如染色体、DNA等名词,被赋予了专业理论的深奥解读。而名噪一时的“干细胞”也有了科学的解释定义,但不好懂。到了胚胎“重组”,我们会遭遇“羊膜腔”、“卵黄囊”、“信号蛋白”、“原条”“原肠胚”、“脊索”等专业术语和理论分析的鸿沟。好在,关于胚胎的形成,我们可以了解到:在人类成形的过程中,第一个可见的、标志着人类身体形成的,“就是臀部的形成”,头部的形成是后来的事了。看来,“屁股决定脑袋”的说法不无科学道理!发育继续进行。说到大脑就必须从神经系统开始,教授告诉我们,胚胎变成一个较为成熟的胎儿之前,神经系统并没有开始起到什么重要的控制作用,但是它们远在很多其他内部脏器形成之前就已经开始发育,“神经系统开始形成的第一个标志是胚胎形状发生显著的改变”。直到身体形状的基本框架搭好以后,神经系统就可以真正开始发育了。这里谈到了“叶酸”的相关认知。接着,在发育过程出现了“分节特征”——分割。我们可以了解,人体胚胎大约每6小时形成一个体节,它是椎骨、躯干肌肉和身体一些其他部分的形成基础。这些体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从颈部开始一点点向尾部发展。阅读到这里,我们会再遇认知和智识的屏障。学术性的分析,夹杂众多的专业术语,尽管文字表述没有聱牙佶屈,但仍无法卒读。而涉及的概念和论述,很难进行概括和归纳。

进入第二部分后,上述特点更加明显。在胚胎原始组织细胞自身分割进行特异性分化,以形成骨骼、肌腱、肌肉和血管等不同的组织结构过程中,提到了细胞迁移运动。但这些学术论述,让浅薄的我形成不了形象思维。这本该不属于形而上的事物,由于没有参照物(未曾见识)可关联,读取的只是文字,是一种很被动的“硬啃”。这种情况能一直延续到本部分的结束。在这部分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的较为通俗的内容为:细胞的大小,常见的直径只有百分之一毫米。细胞中活跃的蛋白质更小,只有千万分之一毫米;胚胎构建的身体如人体,一个成年人躯干中心到表皮大约有三万个细胞的直径;心脏是胚胎最早形成的器官之一,也是第一个具有功能的器官。怀孕19天后,也就是大血管开始形成的两天左右,心脏开始形成:将形成心脏的细胞聚集到一起,形成一对管道。这两条管道相遇并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单一的、直径较大的管道——原始心脏。包括这一内容,关于器官的形成和四肢发育的论述,多少还能理解和较顺畅地阅读。但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积累,进入Y染色体和神经线路两章节后,任何会遭遇阅读瓶颈。

到了第三部分,上来就会见识“死亡”。教授告知,人类生命是对死亡的依赖:健康的躯体由无数细胞的死亡塑造而成。这种死亡是细胞故意的死亡,细胞激活蛋白开启程序性的自我毁灭。更令人惊恐的是,据估计,在胎儿正常发育过程中,半数以上的胚胎细胞最终会消灭自身。而细胞的选择性死亡,导致形成了手脚。对此,教授还引申了乳腺癌的治疗。在“制造意识”章节,教授援引了“巴普林反射”论证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我们还可以了解到“谷氨酸”:凡是与谷氨酸结合的受体都会激活接受细胞内部的某种蛋白质复合体,为尝试激活这个细胞贡献一分力量。至于其原理,不懂!我们还可以了解到“微生物”——朋友或敌人:一旦有机会,无数种细菌都会入侵,以我们温暖、营养丰富的身体为食。幸运的是,我们发育出了非常强大的防御系统,可以有效杀死大多数入侵者。少数细菌物种至少曾在某些时候成功绕过这种防御系统,才导致了某些改变人类历史的疾病。

最后要交待的是,本书每章开篇时的短句名言,非常耐人寻味,其间的意义远超乎于专业科学本身,是人生的大智慧。另外,建议此书修订再版时,有必要加入诸如译者序言、内容详解之类的导读文章。这是我们这家出版社的长项和贴心之举,应继续发扬。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