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哲学家写给孩子的二十封信》读后感摘抄

《哲学家写给孩子的二十封信》读后感摘抄

《哲学家写给孩子的二十封信》是一本由[荷] 斯汀娜·彦森 / [荷] 斯维尔·弗雷德里克松著作,后浪丨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1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哲学家写给孩子的二十封信》读后感(一):当孩子问“太讨厌她了,我可以报复她吗?”,该怎样回答?

阿玲的作文被表扬了,看着她开心又得意的样子,可可越想越气。 这篇有关“旅游”的作文,老师一布置下来,可可就想到了曾花一年时间环游世界的勒内老师,找她聊聊一定有很多启发。 可可觉得这主意很好,告诉了阿玲。谁知,当可可去找勒内老师时,看见阿玲正在跟她聊天。 果然,阿玲的作文拿了高分。 可可很想告诉语文老师,阿玲的作文思路不是她自己想出来的。还想做点什么来报复阿玲。 纠结又气恼的她,给“知心姐姐”写信求助,并收到了回复。 知心姐姐首先对可可的感受表达了理解。同时也认为阿玲太过分了,理解可可想要报复的心情。但认为可可不能真的采取行动,如果被抓了现行,会受到严厉惩罚。 而且谁都不想生活在一个以“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为准则的社会里。每个人都自行定义好坏,任意妄为,最终伤害的是自己。 当然,人总是会遇到很想要反击的情况,比如好朋友的东西被偷了,或者弟弟妹妹被人欺负了,任谁都会想教训那个作恶的人。 而有时候,报复并不能让犯错的人意识到问题所在,并改变自己的行为。比如可可遇到的作文事件。 报复念头的出现,许多时候是因为心烦意乱,想不出其它更好的办法。 最后,知心姐姐建议可可找阿玲一起当着班主任的面谈一谈,说出自己的苦恼,请班主任协助商讨一个办法。最重要是,无论怎样,可可都应该为自己的好点子而骄傲。阿玲就没办法感到骄傲,毕竟借来的点子只是一时的。 原本有点儿为自己的“坏念头”忐忑的可可,读完知心姐姐的回信,松了一口气!尤其读到最后“无论怎样,都该为自己的好点子骄傲”时,真是太开心了! 温和平等,理解但不评判不贴标签,循循善诱地给出切实的建议。孩子们太需要这样的知心姐姐了。 她就是荷兰超人气学者、孩子们的哲学家斯汀娜•彦森。 本文开头,可可的困惑“太讨厌她了,我可以报复她吗?”,也来自斯汀娜的《哲学家写给孩子的二十封信》。

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们而言,同学朋友间的日常相处中,难免有许多困扰,比如:为什么不喜欢别人送的礼物,却不能直接说出来?帮忙反而吃了亏,我还应该帮她吗?为什么我老是得听爸妈的话,不能自己做主呢?为什么大家都说要“做自己”?“我自己”究竟是谁呢?我有多男孩子气,又有多女孩子气? 这些让孩子们困惑,家长们头疼的问题,恰恰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特别重要,需要智慧地回答和引导的问题。 翻开这本书,斯汀娜就像一个可爱可亲的大姐姐,有温和的鼓励,耐心的安慰,用心的启发,更有认真给出的切实可行的建议。 20个小朋友的大问题,20个充满哲思的温柔回答,让孩子不再困惑孤独。也为家长们提供了解答孩子困惑的良好模板——不急于评判,接纳并允许孩子的“负面”情绪和念头,再耐心引导。

《哲学家写给孩子的二十封信》读后感(二):有困惑才有思考 有思考就有哲学启蒙的土壤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哲学家。 柏拉图有一个终极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这三个问题从一千多年前一直到现在,还没有人真正能够给出一个定论。 家长们都有过被孩子“十万个为什么”问倒的时候,提问和思考本来就是孩子的天性,儿童也有自己对周围世界和自我的积极探索、思考、认识和解释,在儿童与周围世界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思考,其实就是很好的哲学启蒙。英国教育学家罗伯特费希尔说,6岁以上的孩子就可以通过谈论哲学,发展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对于孩子来说,了解和接触哲学家的思考方式可以在年幼的心中埋下思考的种子,获得自由思维的能力。“讨论哲学不但可以提高孩子们的智力,还可以赋予他们成为积极的、有想法的人所需的技巧和信心。《哲学家写给孩子的二十封信》是荷兰哲学家斯汀娜.彦森通过书信的方式专门解答儿童困惑,引发儿童探究哲学思考的优秀哲学启蒙读物。 该书从生命的意义、情绪的探究,到科技的变迁,斯汀娜将10余位哲学家的经典理论信手拈来,将古老的哲学智慧与现代的生活思考融合在一起,变成了一封封温暖又富有哲理的回信,解惑每一个小孩子心中的大问题。 01 平等与儿童对话 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儿童对于他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与认识,斯汀娜.彦森始终坚持这一立场。当孩子们的困惑毫无保留地坦露在她面前时,她总是首先给予理解、尊重、共情,但与此同时仍然坚持正确、积极的导向。 例如:在孩子因为被同学抢了自己的创意获得老师的奖励想报复别人时,作者说:我十分理解你的感受!不过,你的确不能那样做!她引用了培根的话来开导孩子原谅对方:“采取报复行为只能使你与对手平起平坐,而原谅你的敌人将使你比敌人高出一筹。” 书中每一封信的开头,也总是会看到这样的词语:我很理解你,但我还是要......。 02 发展儿童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儿童哲学的思考主要目的是发展孩子的批评性、创造性思维方式和态度,帮助孩子成为有创见、善思考、更理性,更完善的个体。 作者摒弃了一板一眼的哲学语言、高深难懂晦涩的说教,在文中看似关乎宇宙、生命、人生等等的宏大命题,却经由一幅幅充满童趣和色彩的图片、调皮和生动的文字来展现哲学的思考。 书中有一位孩子因为自己奶奶去世后,与斯汀娜探讨关于死亡的思考。作者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告诉孩子死亡是每一个人的必然结果,不必将其视为洪水猛兽,但同时又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告诉他两派探讨哲学的观点“禁欲主义”与“享受主义”的不同,启发孩子思考,自己去寻找答案。 03 保护儿童的天性 鼓励儿童思考 儿童对周围一切不熟悉的事物都会感到稀奇,在《哲学家写给孩子的二十封信》里,不论孩子们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作者都十分诚恳地考虑他们的疑惑,她尊重、理解、共情孩子们的感受和探索,并且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她给予他们主动权和充分表达的机会,让他们敢说、能说、想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 该书的作者斯汀娜·彦森(Stine Jensen)是荷兰哲学家和文学理论家,有着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她很擅长用巧妙的板块设计把简单的书变成妙趣横生的课堂。在书中随处可见充满童真、童趣的插画,让阅读的过程极为愉悦;大块的色彩,也如魔法一般让内容的各个环节主次分明,清晰利落。虽然这是一本写给孩子的哲学书,但文中20个哲思短理,谁说不是我们每一个成年人也需要的思考呢。

《哲学家写给孩子的二十封信》读后感(三):教会孩子两条原则,可以解决大多数困惑

人生多困惑,总是会出现两难全的事情。

被荷兰媒体称为“和孩子们对话的哲学家”斯汀娜·彦森,在《哲学家写给孩子的二十封信》中,告诉我们,会“以静制动”,遵循两条原则,可以解决内心大多数困惑。

1、不因别人的行为,改变自己的行为

很多时候,我们有很多要做的事情,但最后都会因为别人的言行而退缩、改变。

比如有人喜欢唱歌,但因为担心别人笑话,所以一直压抑自己的喜好。

在《哲学家写给孩子的二十封信》中,便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十岁的小朋友看到邻居阿姨因为生病掉光了头发,所以想要留长发,帮阿姨做假发,但是同学们却因为他的长发而嘲笑他,他动摇了,不明白为什么做好事还要被嘲笑,是不是该坚持。

对于很多人来说,在小时候,大概都因为这样的原因放弃过自己想做的事情。

但成年后回过头去看,会发现,那些没有放弃的事情,真的很酷。

众口难调,不管是打人还是小孩子,没有谁能做到人人满意,听从自己的内心,是让自己感到幸福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然,这不代表我们就要我行我素,我们要做的是,不要轻易改变自己的初衷,如果是自己在意的人也不能理解自己,那就解释一下吧,说清楚这么做的原因。

有时候,误解会出现,常常是因为想得多,做得少。

2、不因一时的孤单,接近错误的朋友

《哲学家写给孩子的二十封信》中,讲到一个小朋友的来信,信中说自己感到无聊,想要约朋友一起玩的时候,两个好朋友却已经安排了事情,自己翻遍了通讯录,也没有找到可以一起玩的人,为此感到很沮丧。

其实,不只小朋友,大朋友也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当你不是特别想与人聊天的时候,你感觉处处是朋友,但当你心情不好,或者特别想做一件事,希望有人陪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微信上的几千联系人,似乎都不能真正的理解你。

这个时候,大家总是会怀疑自己,是不是自己的朋友太少了?

有的人还会在这样的怀疑中,退而求其次,在网上找陌生人聊天,或者找一个不太适合的人说心里话。

这其实都是不妥的,一个人会感到孤单,这是很正常的,因为我们的一生中,真正的朋友本来就不多,三两个已经很不错了。

因为真正的朋友,是敢于和你分享一切的人。

试想一下,在与一部分人的相处中,你敢分享你的一切吗?

既然不敢,那也不要在孤单的时候去分享,要相信自己平时的判断,有的人并不适合参与你的内心世界。

这样,才能给自己避免一定的麻烦。

《哲学家写给孩子的二十封信》读后感(四):一问一答,有趣互动,让孩子用哲学的思维去思考!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成为了父母眼中难以回答的天问。那么,当孩子们学会用哲学家的思维去思考问题时,一切又会发生与众不同的模样。 在这本《哲学家写给孩子的二十封信:你的困惑这里都有答案》一书中,围绕生活中孩子们会遇到 的种种问题,用哲学的角度给予了解答,赋予了孩子看待世界的新角度,让孩子更加开心的去面对这个世界。

为什么我会克制不住的撒谎? 为什么我会想要不按照自己内心最为真实的想法做事? 为什么小朋友必须听父母的话? 这些看似和孩子们不相关的话题,其实是困扰绝大不多数小朋友们的问题。 11岁的洛斯写了一封很温暖的信给斯汀娜,她说在生日这天收到了奶奶送的芭比娃娃,长大后的她其实并不是很喜欢这个娃娃,但是洛斯却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她为自己撒的谎而感到抱歉,她不知道应该如何破解自己内心的这些困惑。

哲学家斯汀娜站在客观的角度上为洛斯写了回信,她解释到其实洛斯的谎言是善意的,初衷是为了不让奶奶感觉到伤心。这份谎言是白色的,是出于为对方考虑而进行的撒谎行为,所以不需要为这个所谓的善意谎言感觉到不开心。 但其实奶奶送出的这份礼物或许是将记忆停留在了你的小时候,所以洛斯可以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和奶奶说你现在更喜欢别的玩具,已经过了玩芭比娃娃的年龄,这样既做到了诚实也避免了让奶奶伤心落泪。

其实在洛斯的信里我们可以发现,小孩子们思考的往往是如何让这件事情顺利结束,而非寻找到一个合理的两全其美的办法。所以,哲学家的这个答案启示我们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要学会转换思维,而非沉浸在问题中去纠结。换一个角度去解决问题,一切都会发生与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而在洛斯的这个困惑中,斯汀娜的高情商回答教会了孩子掌握“共情能力”,更学会了接纳。共情能力让孩子在这个问题中处于了冷静的态度中,让孩子得以思考在奶奶礼物的这个过程中最关心最在乎的点在于不让奶奶感觉到伤心。而接纳的部分体现在斯汀娜用了孩子能够接受的表达,用颜色谎言拆解了孩子内心的自责愧疚感。 综合来讲,这本书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列举了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友谊,学习,网络等方面的问题,用平和的方式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解决。

在《哲学家写给孩子的二十封信》里,作者斯汀娜・彦森从孩子的角度,从哲学家的角度,用平实易懂的解构形式和语言回答了孩子们心中所有的“大问题”,让孩子们学会换一种方式看世界!

《哲学家写给孩子的二十封信》读后感(五):孩子们的小困惑,大师来解答

孩子们的生活中有着各种各样的困惑,“我为什么要撒谎?”“科技发达,我会不会变成超级人类呢?”“我的生活谁做主?”“谁才是我真正的朋友”等等,这些问题困扰着孩子们,也许成年人根本不是问题的事情,他们也会困惑很久。如果请哲学家来解决这些问题怎么样?

《哲学家写给孩子的二十封信》是荷兰哲学家斯汀娜·彦森和孩子们的书信互动。她在报纸上开设专栏,鼓励孩子们将生活中的苦恼和思考寄给她,斯汀娜用简明、坦率、有趣的方式耐心回答他们的问题,就像知心姐姐一样。书中选取了20封精彩的书信往来,把古老的哲学智慧与现代生活思考融合在一起,解答了困惑孩子们的大问题。

01 从日常生活到哲学思考,不枯燥不教条

书中的20个问题,涵盖了生命的意义、情绪的探究、自我的认同和科技的变迁等各个方面。这些问题源自孩子们的日常生活。

“我应该跟着感觉走还是跟着理智走?”是关于情绪的探究的问题。这是一个11岁的孩子在参加学校的搞笑模仿秀时获得了第二名,他既生气又伤心,但是并没有表现出来,祝贺了冠军,还感谢了评委。他的困惑在于,为什么不能把自己真实的感受表达出来,既然这样,负面情绪有什么用呢?作者在回信中告诉他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情感规则,并且举了在葬礼上不同规则的例子。在解答中,作者引用了哲学家玛莎·努斯鲍姆关于情绪的观点,让写信的孩子明白每种情绪都是合理而重要的。

斯汀娜就像一个大姐姐一样,鼓励孩子的梦想,安慰孩子低落的情绪,启发孩子们去深入思考,给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对信中这些问题的解答,没有丝毫的枯燥和教条。

02 实用可行的解决方法, 能够治愈心灵

在回信中,作者对于问题的解答,不仅仅是发表议论和看法,而且给出了非常实用的解决方法。

来自12岁孩子的困惑,“谁才是我真正的朋友?”在来信中倾诉了自己的孤独感。

作者在回信中说,可以这样做:都和哪些朋友做过类似逛街看电影这类的有意思的事情?写下这些朋友们的名字;在第二张清单上写下和哪些人一起做过有意义的事情,比如一起骑车上学或者帮助过自己;第三张清单写下自己最好的朋友以及把他们当作最好朋友的原因。

作者引用了亚里士多德关于友谊的观点,真正的朋友是能跟他们讨论什么是好的生活以及怎么样才能算是一个好人的人。又说了现在我们认为真正的朋友是敢于和他分享一切的人。

写信来的孩子讲述的问题,也许在成年人看来并不是问题,可在一个孩子的心里就是一个“大问题”。作者在解答中的给出的这些实用可行的方法,非常治愈。

03 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和他们共情

书中作者和孩子的对话,是站在平等的角度的。她是在和孩子们探讨,而不是简单地说教。

共情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理解孩子们的感受,“尽管我很理解你想要拿第一的心情”“你用理智战胜了感觉,做得很好”“我希望你的感觉能好起来!”在每一封信中都有类似的语句,作者首先肯定了孩子,对孩子表示了理解,与孩子共情,是能够和他们展开对话的基础。

写在最后

《哲学家写给孩子的二十封信》不仅适合孩子们读,强烈建议家长也认真地读一读,看看困扰孩子们的问题都会有哪些?这样我们就不会觉得孩子的世界里是简单没有烦恼的,也可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