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关于孔子的儒学思想的作文

关于孔子的儒学思想的作文

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关于关于孔子的儒学思想的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孔子的儒学思想的作文 篇1

论语读后感400字 儒学的思想

说到国学, 博大精深。以各学派思想为中心的书籍也是甚多。学派有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学;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学;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学……而《论语》中所谓的国学是狭义的国学,侧重儒学。

《论语》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儒家典籍,读书人一直将它列为必读之书。它是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论的编汇,共二十篇。《论语》的“论”字包含了讨论、编次的意思。

要了解儒学和《论语》,就要了解孔子这个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是儒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大家都说孔了是圣人,而孟子就更确切地说孔子是圣之时者,意思就是说是圣人中最识时务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孔子善于处世,,很知道因时制宜。

孔子之所以被人尊重,是因为孔子的儒学思想首推“仁”。孔子把“仁”作为人的最高精神境界,将“孝”“悌”作为“仁”的基础,敬爱父母兄长是实现仁德的第一要求,也是建立社会秩序的基石。正如孔子所说的“入则孝,出则弟”,才能“泛爱众而亲仁”。“仁”的第二要素是诚信,具“忠信”并提。曾子把“信”作为每日三省的内容之一,“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孔子则说“人而无信,不则其可也”。在儒学中,“信”与“孝、悌”一样,也是实践“仁”最高道德原则的一个重要的基础道德规范。

关于孔子的儒学思想的作文 篇2

儒家是中国古代在董仲舒“独尊儒术”之后最有影响的学派。作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众所周知,儒学自中华文明诞生以来就传承至今,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他们是我们可敬的老祖宗留给我们这些后代的宝贵遗产,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是我们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之一。而他的创始者孔子更是为世人所崇敬。有人说:“孔子周游列国,不但宣扬不了自己的学说与信仰,还被耻笑惶惶如丧家之犬。”我认为其实不然,从汉朝开始,便“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仅为古代王朝所推崇,而且还是我们当今的主要思想,影响深远。我们推崇他,是因为他的思想观对社会发展有推动的作用,与他的身世无关。

学儒学,品经典,传承中华魂!

关于孔子的儒学思想的作文 篇3

1、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大。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个小时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他肯定有九十岁了。

那个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事实上,只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吗!我是一个老人,让我死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用手工作是好的。一个人会保持谦卑。”

孔子回到他的门徒那里。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

孔子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论点好象是正确的。”

当你用手工作的时候,不会出现头脑的影子,一个人保持谦卑、单纯、自然。当你使用狡猾的机器时,头脑就介入了。那些用头脑工作的人被称为头头:职员的头头,老师的头头——他们被称为头头。不要做头头。即使做一个职员也已经很不好了,何况做职员头头……那就完了。做一个老师已经够糟糕的了,何况做老师头头……要设法成为“手”。“手”是被批判的,因为它们不狡猾,不够具有竞争性;它们似乎是原始的。试着多用手来工作,你会发现那个影子出现得越来越少了。

2、孔子在游历的时候,碰见三个小孩,有两个正在玩耍,另一个小孩却站在旁边。孔子觉得奇怪,就问站着的小孩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玩。小孩很认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闹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会伤人的身体;再退一步说,撕破了衣服,也没有什么好处。所以我不愿和他们玩。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过了一会几,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里面,好久不出来,也不给准备动身的孔子让路。孔子忍不住又问:‘你坐在里面,为什么不避让车子?”“我只听说车子要绕城走,没有听说过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孩子说。孔子非常惊讶,觉得这么小的孩子,竟如此会说话,实在是了不起,于是赞叹他说:“你这么小的年纪,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小孩却回答说:“我听人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生下来,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马生下来,三天就可跟着母马行走,这些都是自然的事,有什么大小可言呢?”孔子不由感叹他说:“好啊,我现在才知道少年人实在了不起呀!”

3、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在40多年的办学中,共招收了3000多名弟子,其中着名的弟子有72人。子路便是72名弟子中的一个。子路向孔子表示,我像一根笔直的竹杆,生来可做一支好箭。还读书干什么。孔子开导他说,读了书就有了学问,好比在竹箭尾部装上羽毛,前面又安上锋利的金属头,这样箭就更有用了。子路听孔子说得很有理,便拜孔子为师。有一次,子路在孔子家里弹瑟。他人很刚勇,弹出的声音也像打仗一样充满着杀气。孔子是主张“仁”和“中庸之道”的,自然觉得这声音不平和,不满意他说:“他为什么要在我家里弹瑟呢?”孔子的弟子听了老师这话,琢磨出这是老师对子路弹瑟作的不好的评论,对子路的看法顿时有了改变,言语中有些不尊敬。孔子知道后,就对大家解释说:“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进入内室。他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就,只是没有达到高深的境地。

4、子夏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现在的山东省莒县境内)去做地方官。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老师,向孔子请教说:“请问,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孔子十分热情地对子夏说:“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简单了。”孔子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后,又再三嘱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段话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子夏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就告别孔子上任去了。后来,“欲速则不达”作为谚语流传下来,被人们经常用来说明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

关于孔子的儒学思想的作文 篇4

尊敬的孔子先生:

您好

在灿烂的中华历史文化星河中,有无数的明星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人奋力前进着,其中最明亮的那颗就是您——伟大的儒家学说倡导者孔子先生。从我牙牙学语时开始,您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至理名言就一直教育着我怎样去面对现实、面对人生。

您一定不会想到几千年后,在中华大地仍然有那么多您的崇拜者吧?告诉您我就是最坚定的“孔子迷”。虽然你我在历史时空中遥隔千里,但您的学说理论一点没有受到时间的影响,至今仍铭刻在我们心中。

随着年龄和知识的不断增长,我已不再是从前的无知少年,通过史籍学习,我进一步产生了对您 的无限敬仰,也了解了您所倡导的政治核心、“仁”的政治思想,这是您所创造的儒家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您 认为“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善关系。您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您可能不知道您的继承者孟子还将“仁”指人心“恻隐之心”“?仁爱之心”“义”指正路,也把仁义看做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并把儒家学派发扬光大。

在此您指出的“仁”,自然不是个人处世匹夫之仁或小恩小惠,而是管理有方为民造福的大仁达义;好像这一境界很容易达到,但您说的不是一个人的仁,而是有权势在手的统治者的仁,要这些人克服自己的欲望,遵纪守法,有步骤地管理国家,这决不容易,自古极少数大权在手的人能办到;连您自己也不好意思说自己能办到,只敢说自己好学,常自我反省,希望能接近仁。

您在“仁”的认识和见解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您在教学方面的思想:“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创建了许多宝贵的教学方法,至今仍在使用着值得我们后世学习和传承。

您在帮助后世富国强民的方面,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但就在儒家不断壮大的关键时刻,却遭到了一项飞来横祸,可以说是灭顶之灾,那就是惨不忍睹的“焚书坑儒”这一著名事件,虽然您那时不在人世,但您听到这一事件后一定会痛哭流涕吧!当我上历史课时学到这一事件后,我就不由感到愤愤然,心里不由咒骂起秦始皇了,但转念一想,秦始皇在历史的长河上还是有一些功绩的。如他统一了全国、统一了货币、统一了文字。还是原谅他犯下的错误吧! 您是圣人,我相信您一定会原谅他的。此后的儒家又经历了各种考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系列的历史重大事件后,使儒家逐步演变成了一个经久不衰的学派。

孔子先生,您的伟大思想照亮了后世子孙茫茫前进路途,规范着我们的言行举止,虽然有一些已不能适应现代形势,但仍然有许多着象明星一样的闪光点时刻引导我们向前发展,在这里我由衷地说一句谢谢你,并努力将您的思想发扬光大。

此致

敬礼

您的新朋友 :黄泽

关于孔子的儒学思想的作文 篇5

曾经有这样一片森林……

放眼望去森林一片葱茏,绿色层层叠叠。树林中弥漫着绿草、花朵、树木的清香。春天,树林含苞待放,嫩绿初发;夏天,森林一片油绿阳光四溢;秋天,层林尽染,瓜果飘香;冬天,森林白雪茫茫,朦胧神秘……鸟儿、松鼠是这片森林的居民,这里是它们的乐园;蝴蝶、蟋蟀是这里的常客,这里有它们的舞台,还有……一年四季无比欢乐!

但是,好景不长。没过多久,一个穿着制服的人手拿一把大斧头,横冲直撞地走进树林,随便挑了几颗优良树,举起斧头眼也不眨地砍向了那长得正旺的树。大树抖动着身体,痛苦地呻吟着,大树摇着头,树上不断落下一滴滴绿色的眼泪。可是那伐木人还是头也不抬地砍着,“喀嚓——喀嚓——”一刀刀直刺树的心窝,终于,一棵高大挺拔的树还没有表白,就呻吟着倒下了。

接着,又是一棵,又是一棵……

之后,来伐树的人越来越多。起重机、大货车,接二连三地开进树林。鸟儿和蝴蝶飞走了,松鼠和蟋蟀也不知去向,花草上尽是一片片脚印,都直不起身来了……

森林安静了,没有了往日的清香。地上歪歪斜斜躺着一根根木头就像一个个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鸟语花香的树林不见了,远远望去,森林变成光秃秃的一片。为什么?为什么!

人类只为一时利益而破坏了本能无限为人类提供资源的森林,难道这种‘竭泽而渔’的办法可取吗?,这是人思想的一种错误观点。正像周月全老师曾画过的那幅漫画:一个头长得似木头的人拿着一把斧子在砍树,看到树一棵棵倒下,那人依然欢天喜地,不顾一切地砍着。这时一只啄木鸟飞到他的肩上愤怒地啄他的头说“这段木头里一定有虫……”这句话说明了人类思想的确有“虫”,是破坏环境赢取利益的思想之“虫”,人类自以为砍伐树木有利可图,其实破坏了生态环境才真是天大的过失,是错误的思想!要想去掉那条“虫”必须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且落实到行动上。

同学们,“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让我们一起保护环境,坚决不要让这条“思想之虫”钻进我们的心灵!

关于孔子的儒学思想的作文 篇6

“我思故我在”是哲学家笛卡尔的名言。每次看到这句话,我的眼前就会不由地浮现出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的作品:《思想者》。

罗丹的一位好友曾经回忆:“罗丹常常一个人孤独地迷恋着一块大理石,对着它细细揣摩,盘算着,静静地度过几个小时,直到从石料中幻视到美好的形象时才动手。”正是源于这份投入与痴迷,才能够从他的“鬼斧神工”之下诞生伟大的雕塑作品。

《思想者》是罗丹在设计《地狱之门》铜饰浮雕的总体构图时,花了很大的心血塑造的后来成为他个人艺术创作的里程碑的圆雕。它原先是被预订放在未完成的《地狱之门》的门顶上的,后来独立出来,放大了3倍。这尊雕像最初的命名为《诗人》,意在象征着伟大的诗人但丁对于地狱中种种罪恶幽灵的思考。

雕像《思想者》塑造了一个强有力的劳动男子。这个巨人弯着腰,屈着膝,右手托着下颌,默视下面发生的悲剧。他那深沉的目光以及拳头触及嘴唇的姿态,表现出一种极度痛苦的心情。他渴望沉入“绝对”的冥想,努力把他那强壮的身体抽缩、弯压成一团。站在他的面前,你能鲜明地感觉到他的肌肉非常紧张,不但在全神贯注地思考,而且沉浸在内心极度的痛苦之中。他注视着下面所演的悲剧,他同情、爱惜人类,不能对那些犯罪的人下最后的判决,所以他怀着极其矛盾的心情,在那深刻的沉思中,展现着伟大诗人但丁内心的苦闷。

罗丹说:“一个人的形象和姿态必然显露出他心中的情感。”他把这句话付诸于创作实践中。你细看男子那突出的前额和眉弓,使双目凹陷,隐没在暗影之中,无形中增强了他沉思的表情,还有那紧紧收屈的小腿肌腱和痉挛般弯曲的脚趾,有力地传达了这种痛苦的情感。这种表面沉静而隐藏于内的力量更加让观赏者也沉浸在思考的氛围中。

《思想者》这一雕塑作品带给我无尽的思考空间,让我在沉静中思考更多,关于人生、宇宙、世界……

关于孔子的儒学思想的作文 篇7

被看作显学的儒家思想与墨家思想都曾风云一时,引起的反响巨大,至今仍不断地吸引人去关注这二者的思想是什么,何以在当时可以受到如此多的关注。儒家的主要思想内容可以简述为“仁义礼智信”,墨家的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当然,这只是极为简单的说明,墨家与儒家的细微内容还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任何事物,能得到极高关注及接受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我认为是这个事物迎合了时代人们的心理诉求。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已经慢慢普遍地关注人,从奴隶社会的“神”中逐渐解放出来,儒墨两大家在关注人与社会这方面皆闪射出耀眼的光芒,从以上粗略点出的主要思想内容便可看出。二者投放的目光相同,但也有差异,这里就浅谈儒家思想与墨家思想之别。

首先,“入仕”的区别。儒家提出了一整套的“入仕”方法:意诚心正、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套方法由微及宏,由细及广,修个人,而达天下,从个人出发,推己及人,注重的是由自身内界的善而先,从而推动外界的善,基点是自己。儒家同时也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虽然他强调人要有兼济天下的胸怀,但同时又将隐与仕的选择权交给了人的本身。可以说,儒家的“进取论”更多地是要靠自身的努力奋斗,提升自身,从而被君识,再而一展宏图。而墨家在“入仕”的方面就显得特殊一些,他也强调了人格的重要性,如“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君子自难而易彼,众人自易而难彼”“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等,更值得关注的是,墨家也曾说“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尚贤者,天鬼百姓之利,而政事之本也”,他主张统治阶级识人、任人。不同于儒家的依靠士人自身奋斗进入仕途,墨家更多强调统治阶级“尚贤”,将基点压在了对方的身上。在“入仕”的这一点上,儒家看到的是君君臣臣,臣必须为君主奔波的阶级意识,而墨家的思想似乎已经超越了阶级的存在,甚至是超越了时代的阶级局限,将君与臣相持平,更是提出了君臣共治的想法。因本文主要论述儒墨二者的差异,所以不深入探讨二者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下文皆是如此。

其次,爱人的差异。这个在上文也有所提及。儒墨二者这一方面的差异也体现在了阶级这二字上。儒家的“爱人”或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纲常下的爱——“亲亲有术,尊贤有等。言亲疏尊卑之异也”,这句话表明了在儒家的人心中,世界上的人是有等级差别的,有亲有疏,有君臣、上下与长幼的区分,这也就带来了爱人的差别。最为明显的一句话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这里,体现了血缘亲疏的爱。而墨家的爱不同,墨家的爱是“兼而爱之”:“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种爱,完全将个人与集体混融,不给任何一丝缝隙,看不见等级差异,是众生平等的爱,是大爱,当然也是忽略了人性、脱离了现实的理想的爱。儒家思想关注到了人性特点,懂得亲疏之别,贵贱之分,贴近当时人的心理感受,墨家的爱人忽略了人欲所在,更是脱离了当时社会存在的实际情况。

再有,法仪的不同。儒墨二者都注重“法”,这里的法自然不是指法家的“法”,而是指可以约束人的行为、协调社会的一套社会公约。儒家的“法”一方面依靠的是个人自律,另一方面依靠礼乐制度。自律是各种道德观念的“软法仪”的束缚,儒家特别强调慎独、仁义,而且将德上升到重要的位置,不止君主要以德治人,君子也要以德服人,这实际是从文化意识层面约束人的行为。而礼乐制度是社会制度层面的“硬法仪”的束缚,儒家是很重视音乐的感染和教化作用的,认为通过乐的熏陶,可使人得其所,因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位置,不同的人应该受到的教化程度与内容也应该有所不同,比如统治阶级应学治国之学、士应学为人为君之学、农民应学耕种之学,每一种身份不同,便带来了学习内容的差异性,这种不同的阶级划分自然引起了所听音乐的不同,什么样的身份听什么样的音乐,否则,人不得其所,混杂乱嵌,社会又怎会有秩序可言?处何位,行何事,这种认知在儒家思想里是非常固执且固定的。而墨家的法仪看起来与儒家的却不太一样。墨家提出“以天为法”的思想,他们认为“天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而这种想法的基础是“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百人百义”,他们承认每一个个体都是不同的,“义”自然也是千种万种,而统一的方法便是贤良之人选为天子,一同天下之义。这个“义”出自贤人,虽“贤人之法”想来应该闪烁着道德与仁慈的光辉,但究其根本,也不过是一人之法、一家之法。

还有,便是仪式的区别。如果要用现在的话来说的话,儒家是有生活仪式感的,不管是祭祀、葬礼、行军还是鼓乐,都有严格的要求,像祭祀的牺牲品类、叩拜礼节分很多种,每一种所代表的含义都会不同,什么的场合用就用什么样的仪式,再比如葬礼,也包含着从服装、饮食到守丧等各种繁杂的仪式内容。反观墨家,在生活仪式上他们的观点与儒家的大相径庭,他们主张节葬、非乐、节用,认为俭节则昌,淫佚则亡,节俭不止关乎个人,更是与国家的命运挂钩。可能相对于墨家而言,儒家各种礼节显得铺张浪费,但却不得不提出,儒家的这一种“铺张”是在社会上普遍认同的大事上,如葬礼、祭祀等,而在生活的其他小事方面提倡勤俭,而墨家的“节”,则是在方方面面都要节约。

以上便是粗略整理出来的儒家与墨家思想的异处,虽儒墨两家很多地方关注点相同,但主张却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出现得较多的便是“阶级”二字,阶级的不同,所带来的观察视角自然也不同,除了这一点当然还有其他原因,这里不作叙述。

关于孔子的儒学思想的作文 篇8

在西藏高原,在齐鲁大地,在全国各地,一个响亮的名字传遍城乡。这个名字就是孔繁森。

孔繁森生前两次赴藏,历时十载,为西藏的建设、发展和稳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每到一个地方,孔繁森都努力把工作做得好上加好。在岗巴县工作期间,他和群众一起收割、大肠、挖泥塘;在拉萨工作期间,他跑遍了全市8个先区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乡办、村办小学;担任阿里地委书记后,他跨高山、涉深谷、过草原、访藏胞,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全地区106个乡他跑了98个。他团结和带领当地干部和群众为“新时期的雷锋”、“90年代的焦裕禄”、“新时期干部的楷模”。——摘自南方网讯

孔繁森,您真了不起,每次都把工作做得好上加好!被人民群众称为“新时期的雷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