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爱思考的比尔·盖茨读后感锦集

爱思考的比尔·盖茨读后感锦集

《爱思考的比尔·盖茨》是一本由[美] 莎伦·蒙提卡 / [美] 薇薇安·米尔登伯格著作,天略童书馆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思考的比尔·盖茨》读后感(一):有志不在年高,有为就要敢为

对于文科女来说,提起比尔·盖茨,相比他的成就来说,可能更关注最近的八卦新闻,所以在拿到《爱思考的比尔·盖茨》这本书时,很庆幸不是那么枯燥。它以绘本的形式将其个人成就浅显易懂的呈现出来。老师可以参照指南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质疑、学会思考;父母可以通过其父母的教育理念明白,尊重孩子的决定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而对于孩子来说,能从他身上学习更多。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特里(也就是后来改名的比尔)见识了博览会后,内心有了波澜,想象力在翱翔,自此决定永远开动脑筋思考。很多家长说孩子还小,不适合出去旅游;孩子不懂,不用给他解释……这些话语,无形中限制了孩子的思考,带孩子出去走走吧,开阔眼界。你活动的空间,决定你思想的高度!

无所学,则无所知 孔子曾说过:耳听为虚,眼见也不一定为实。得益于父母营造的自由精神与物质空间,比尔·盖茨遨游在知识的海洋,探索着生活中的奥秘,求知若渴的思考着任何事情。给孩子适当表达自己、认识世界的机会,他理解实物的能力会更敏捷。

激发潜能,迎接挑战 机会如同手中的沙子,及时抓住它,而不是任由其在指尖流逝。很多人总是在说没有准备好,一方面可能真的是储备欠缺,但仔细想想,到底怎样才算准备好了呢?其实最重要的是战胜内心的恐惧,打开心灵的无所畏惧,比尔就是这样,不管是初生牛犊也好,还是盲目自信也罢,但不得不承认他的行动方式还是值得肯定的:先承诺,再为之努力。可以看得出,他是有多大的自信心才会选择这等常人看来,刺激的行为。就是那次机会,微软公司诞生了,从此人们一提起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脑子里立刻闪现他的名字。

比尔的人生就是不断的重复“阅读,学习和思考”这个过程,他的人生到达一个高度后,他开始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他做了一个回报社会的决定。用他的话说就是:人类最大的进步,不在于那些伟大的发现,而在于如何用这些发现来减少不公平。其实,他不仅教会我们思考的重要性,还让我们明白——大爱无疆,这才是他这个人一生真正的意义所在吧!

《爱思考的比尔·盖茨》读后感(二):孩子的成长,离不开优秀的榜样,这部传记绘本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模仿是一项很实用的技能。通过模仿,他们学会说话,学会独立,学会做人……这时候,一个好的榜样产生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那么,究竟谁能成为孩子的榜样呢?我觉得,除了孩子熟悉的父母、老师和同学之外,一些对社会拥有卓越贡献的名人,也可以成为他们的学习榜样。

毫无疑问,比尔.盖茨一位非常富有的人。不过,他之所以成为传奇,不是因为有钱,而是因为他身上所具备的优秀品质。在天略童书馆新出的传记绘本《爱思考的比尔.盖茨》中,就通过描绘比尔.盖茨的人生经历,让孩子近距离感受到来自名人的人格魅力。

这是一本非常精美的图画书,由美国童书作家莎伦.蒙提卡和插画师薇薇安.米尔登伯格联合创作的。无论是短小精悍的文字内容,还是相得益彰的配图,都能够对小读者们产生极大的吸引力。

很多年前,在一座波光粼粼的海边城市里,一个活泼健康的小男孩出生了。他就是威廉.亨利.盖茨三世,或者你也可以亲切地称呼他为特里。至于我们所熟悉的“比尔.盖茨”,那是他上了中学之后才拥有的名字。

和所有的孩子一样,小时候的比尔.盖茨并不完美。他是一个左撇子,说话时嗓门尖尖的,外表看上去骨瘦如柴,爱玩各种各样的游戏。看到这里,相信小读者们会很有亲切感。不过与此同时,他也一直保持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喜欢阅读,喜欢思考,喜欢挑战,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新事物的机会。

当然,这样的性格,与其父母的教育有很大关系。比尔.盖茨的父母总是告诉他要努力,要回报社会,要大声说出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后来,正如人们所知道的那样,比尔.盖茨进入到湖滨中学学习。正是在这所私立学校里,他拥有了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并与同样热爱数学和科学的保罗.艾伦成了朋友。

尽管比尔.盖茨无法解释,但他隐约觉得,总有一天计算机会改变世界,而他想成为促成改变的一员。最终,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到了,他们一起创建了“微软”,让计算机出现在每一间办公室和无数的家庭里。

当梦想变成了现实,新的问题出现了。比尔.盖茨开始思考接下来的人生,在成婚生子后,他开始慢慢将自己的精力从计算机方面转移到慈善事业中去,并捐献出了自己95%的财富。由此可见,比尔.盖茨始终牢记父母对他所说的话。

《爱思考的比尔.盖茨》,是一本可以引导孩子成长的书籍。透过这本书,孩子可以发现比尔.盖茨身上的美好品质,进一步思考自己应该成为怎样的人。当然,若是身为家长的你,陪孩子一起阅读,一定也能在书中受到启示,因为童书里往往蕴含着教育的真谛,那就是如何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爱思考的比尔·盖茨》读后感(三):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未必是坏事——对的时间,对的学校认识对的人

很多父母都会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努力,要回报社会,但是又有几位父母会告诉自己的孩子要大声说出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呢?

这是我读《爱思考的比尔·盖茨》感触特别深刻的一句话,反思自己在汤圆即将长大的时刻我会这么要求我的孩子吗?我能坚持鼓励她遇到任何事情要大声的说出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吗?身在职场的我们很多时候都不敢大声说出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工作中面对客户,领导很多时候的妥协,让我对此特别的担忧。

看特里一家人的相处模式也让我很有感触,他们一家人很爱玩游戏,游戏可以让他们思考,不停的思考,同时还能增进家庭和睦,关系融洽,特里的祖母会跟他一起玩各种纸牌游戏如:双接龙、钓鱼、全拉米和壳牌等。我们现在所有的计算机系统自带游戏都有这几款,我玩过双接龙和钓鱼以及扫雷,不知道你们玩过哪些呢?

比尔·盖茨是怎么成功的?

阅读这本绘本会发现成功人士必备要素爱思考,爱读书,特里都具备。他阅读各种书籍:悬疑故事、科幻小说以及全套的百科全书!

因为爱思考他从来不错过任何一个学习新事物的机会,特别是如果有机会赢得奖品的时候,不管他开始做什么,他总是会完成,这点我相信和他家庭里面玩游戏争输赢有很大的关系。

但是特里也因为他的快速思考给当时的自己造成了偏科的问题,他学习上只挑自己能拿满分的课程,这在老师和家长的眼中就会觉得是一个问题。但也是因为这个问题让他因此从公立学校转入私立学校,届时认识了志同道合的新朋友保罗。也因此有了微软的诞生。

比尔·盖茨从1995年到现在20多年的时间里面他当了18年的世界首富,其他年份他也一直排在全球前三。40岁就成为全球第一有钱人,你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吗?不妨一起去这本《爱思考的比尔·盖茨》中找找答案吧。

这本书的最后也让我很惊喜,在书的最后有个时间线,可以让我们一目了然的看到从1837年到2017年比尔·盖茨的人生与计算机工业的演变。时间线中作者把计算机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用灰蓝色的圆点和日期标注;比尔·盖茨人生中的里程碑和个人成就则用红色标注;相互重叠的时间点会同时显示两种颜色。最后还附上了词汇表,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和家长一起研究学起来,愿我们每一位小朋友都能养成爱思考的习惯。

《爱思考的比尔·盖茨》读后感(四):所谓天才,都是有迹可循

文/吴呱呱

嗨,你好啊,我是吴呱呱。

作家村上春树曾说过:

“孩子就像一颗小树苗,家庭环境就是浇灌的水。”

儿童问题研究专家迈克尔•霍顿说:

“尽管孩子生来带有不同的气质和基因,但家庭环境能够帮助形成和巩固孩子的行为方式。”

确实如此。

家庭的环境直接决定一个孩子的未来。

譬如,就像绘本《平凡与非凡:简.奥斯丁的故事》里的简.奥斯丁,因为从小在父亲的图书藏室看书,所以养成了爱看书的好习惯,也为她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而对于人尽皆知的成功人士,出生于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比尔.盖茨来说便是如此。

这两天,阅读了《爱思考的比尔.盖茨》后,进一步走进这位微软公司创始人的生活。

比尔.盖茨从小就对世间万物充满好奇心,而他的成长环境也让他更加对坚定自己的好奇心。

在他小时候,父母就一直告诉他要努力做一个回报社会,对社会有用的人,勇敢说出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还带了他玩各种各样的游戏,在游戏中,他喜欢上了赢得感觉,也是这种感觉让他一步步走向成功。

上学的时候,他也是一个极其热爱思考,敢于冒险的孩子。

13岁时,开始计算机学习编程设计。

18岁考入哈佛大学。

20岁时,与好友保罗·艾伦一起创办了微软公司 ,比尔盖茨担任微软公司董事长、CEO和首席软件设计师。

有时候,在使用电脑是总会想如果没有比尔.盖茨建立微软公司,今天我们的工作能如此畅快吗?

这本《爱思考的比尔·盖茨》绘本,是由美国作家莎伦·蒙提卡撰写,她是一名著名作家、设计师、教师。《爱思考的比尔·盖茨》是莎伦创作的第一本图画书。

她不仅热爱除了写作,有时也喜欢画画。

而绘画者则是美国画家薇薇安·米尔登伯格。

2016年,她从世界顶尖的设计高校之一的洛杉矶的艺术中心设计学院毕业后,便搬到了田纳西州首府纳什维尔郊外的一个可爱农场,和她的家人,还有两只猫、一只狗一起生活。

在读书期间就曾获得美国插画家协会的学生奖学金,工作后创作的画作经常在各大画展和美术馆展出,出版作品也获得了美国图书馆协会塞伯特荣誉图书奖等奖项。

绘本《爱思考的比尔·盖茨》一书,带领我们走进比尔.盖茨的童年生活,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所谓天才,都是有迹可循。

我想,作者想要通过这本绘本,想要借助比尔.盖茨的成功告诉父母们,孩子的未来,离不开一个家庭的环境,以及父母的引导。

也就是老话所说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好不好决定孩子的未来。

想要告诉孩子们,要对这个有趣的世界充满好奇心,不要害怕失败,也不要害怕找不到答案,只要用心找,一定能找到答案,记住赢得感觉。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

原创首发,侵权必究。

我是吴呱呱,自由撰稿人,十点读书签约作者,多平台原创作者,我在为了遇到更好的自己而努力着。如果你喜欢我,可以关注我,和我一起为遇到更好的自己而努力。

《爱思考的比尔·盖茨》读后感(五):不说你可能不知道,盖茨成功背后的故事

神经学专家丹尼尔.利瓦廷写到:“随着研究不断深入,作曲家、篮球运动员、作家、滑冰运动员、钢琴家、棋手,甚至江洋大盗......无论你是什么,10000小时这个神奇的数字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10000小时就是成功的临界量。

通俗版本的比尔盖茨成功史,是说一个数学的小天才,爱上了电脑编程,从哈佛辍学,然后和朋友一起创业,铸就了微软的辉煌,成功源自于他的聪明和胆大,还有上天的眷顾,幸运的命运。。。但挖掘的更深你会发现不为人知的规律在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1968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首先,当时很多大学是没有电脑的,就算有的大学有电脑还是那种老式的读卡计算机,使用起来费时费事,很可能运算一个小小的计算都要耗费好几小时,而比尔盖茨在1968年他上八年级中学的时候,所在的学校非常有远见的购买了当时最先进的ASR-33电传打字机电脑,这台机器,终端与西雅图计算机中心是直接连接的!使用这台电脑是要计时收费的,叫做“上机时间”,上机时间在当时是非常昂贵的,这项经费由家长会基金承担,但很快就因为高昂的经费问题,家长会基金不得不停止赞助学生使用电脑上机学习编程。

幸运的是华盛顿大学的一帮程序员们成立了一家名叫“电脑中心”(C- Cubed)的公司,专为当地企业提供主机上机时间租用服务。恰好公司创始人之一莫尼克·罗纳的儿子比盖茨大1岁,也在湖滨学校读书。当时莫尼克·罗纳正盘算着,能不能利用儿子学校的电脑,利用周末的空闲时间测试些公司的程序,作为交换,他可以免费为学校提供一些上机时间。他和学校一拍即合。从那时起,盖茨每天放学后就坐公交车到 C-cubed公司,在那里他可以一直编程到晚上。后来 C-cubed公司倒闭,比尔盖茨和同学们联系了到了另一家信息科技公司“ISI公司”,雇佣学生来编写企业薪资管理软件,而学生的报酬就是——免费的上机时间。

于是在1971年的7个月里,比尔盖茨和同学们,在ISI公司主机房一共待了1575个小时,即平均每周7天,每天8小时,这为他提升编程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但后来他和同学因为偷上机密码,被公司开除了,于是他们在接下来的整个夏天都没有电脑可以使用。

后来盖茨的同学,发现华盛顿大学的医学中心和物理实验室提供可以免费使用的电脑,供大家24小时使用,但是白天是老师们和学生们使用的时间,只有在凌晨3-6点这个时间段,电脑是空闲的。所以在那段时间,比尔盖茨总是神出鬼没,一到就寝时间就偷偷溜出家门。而更为便利的一点是,华盛顿大学就在比尔盖茨家附近!步行就可以到达。这也是后来比尔盖茨为什么对华盛顿大学的捐助总是那么慷慨的原因。因为学校给了他太多的上机时间。盖茨母亲回忆,当时很纳闷为什么盖茨每天起床都那么费劲哈哈。

后来ISI公司创始人与另一家科技公司TRW公司有业务往来,TRW公司急需招聘熟悉编程的程序员,那时候人才稀缺,因为盖茨之前在ISI的工作能力,盖茨顺利成章地被引荐进入了TRW公司,于是就有了后面的故事。。。。

那么来梳理一下他遇到的机遇

机遇一:比尔盖茨转入湖滨学校。当时世界上可能唯一的拥有分时计算机的高中

机遇二:学校家长基金会承担了上机时间的费用

机遇三:经费用完后,C- Cubed公司恰巧利用利用学校电脑测试程序,免费提供给学生上机时间

机遇四:盖茨找到ISI公司,恰巧公司招聘学生编写薪酬管理软件

机遇五:盖茨家正好在华盛顿大学步行范围之内

机遇六:华盛顿大学的电脑恰好在每天凌晨3-6点不关机,且空闲无人使用

机遇七:在ISI创始人引荐下,TRW公司正巧需要编程人员,盖茨被引荐进入TRW

答案是这些机遇都给了比尔盖茨更多的练习编程的时间,当盖茨大学二年级从哈佛辍学开始创建自己的公司时候,他已经不间断地学习编程7年了,时间差不多就是10000小时!

盖茨后来自己说:“当时全世界不可能有超过50个人像我这样拥有如此长的编程练习时间。”

所以现在你还会觉得比尔盖茨成功来自于幸运和胆大嘛?

感兴趣还可以阅读我的其他书评:

《为什么我认真创作但一直不能变成红人大V?》

《当神性照进人性——神话就是你最好的参照》

《 生育率可以被国家强制提高吗?》

《清代是昆丁塔伦蒂诺也写不出的《低俗小说》啊》

《那些你可能都不敢吃的奇葩美食?》

《 奥秘的道教文化:“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关注我,获取新书最新评论,豆瓣账号:kurillaz

本文参考书籍:《异类》 2014-5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中信出版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