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学校是比家大一点的地方读后感1000字

学校是比家大一点的地方读后感1000字

《学校是比家大一点的地方》是一本由李一诺 / 一土老师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8,页数:8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学校是比家大一点的地方》读后感(一):学校是比家大一点的地方书评

在我们心目当中,什么样的教育是好的教育呢?

在没有接触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能够乖乖的住在学校,认真读书,认真听讲,取得一个好成绩,考到一个好大学,进有一份好工作,这个就是人生圆满吧。

可是当我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原来教育还有另外一种形式来呈现!

我没有想到,在中国真的有像《窗边的豆豆》那样的巴学园!

如果不是读这本书,我不知道原来在我以往的教育当中有些时候不是我的错,是老师他的教育方法有问题。

一土学校,名字很土,但是这个可能真的就是我们以后的孩子需要的教育的方法!

在这个学校老师不是高高在上的,他除了会教会孩子成长要学习的知识,他还是孩子的倾听者,环境的构建者,孩子的成长伙伴,孩子学习的导师更重要的他是构建孩子对未来如何去适应这个未来的一个人生教练。

这里的老师就像巴学园一样有着无比的爱心和善于观察的眼睛,他们会去发现孩子的天性,并用最大的程度去保护它。

说实话,作为家长的我们,有的时候,对孩子都有可能不耐烦,没有耐心,甚至是用粗暴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可是我们想养育的孩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呢?

是跟我们现在一样的孩子,还是一个健康温暖能够去发现世界,然后能够去创造一个新世界的孩子?

这是需要我们父母去思考的问题!

这本书会给父母方法,其实就是让我们看到这里的老师是怎么对待孩子,那么作为父母的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尝试着换一种方法来教育我们的孩子?

以往的我们认为,父母是高高在上的!

而且,而现在我要感谢这本书,让我知道我不是高高在上的妈妈,我是孩子的同行者!

在育儿路上,养育孩子的同时也再一次的养育了我自己。

我想做个好妈妈,虽然现在做的不是那么好!可是我在努力!我不想让自己童年遇到的那些,让我的孩子,继续经历!

所以,真诚的推荐,所有的父母,来看这本书,放过孩子,拯救自己!

《学校是比家大一点的地方》读后感(二):笔记

学校是比家大一点的地方

要观察和主动了解孩子外在表现背后的动机,很多时候孩子表达的内容和他的动机是非常规的,不能直接因为表达的问题而推论到动机

做好脚手架的工作(支持、引导、提醒),让孩子自己发挥能动性,并自己体会到后果

评测要让孩子知道标准

如果我们鼓励孩子表达真实的自己,就要接受他们表达出来的真实,哪怕这真实是不好的

利用“好玩”,发挥孩子的积极性,把一切变的好玩,孩子自然就愿意做了

在刚开始学习新技能的时候,要给最多的安全感,培养孩子的信心,愿意继续进行下去,而不能一上来先给压力

当孩子来求助时,一定要给予帮助,因为这个时候孩子已经无法自己解决了

放养不是没有原则的放纵孩子做任何事情,而是智慧的平衡,遵守原则底线,在触达底线的时候需要予以制止,并让孩子明白为什么

成长,是“看到世界复杂性能力的增加”

负面激励的主体思路是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比如没有写完作业的话,要利用课间时间去老师办公室补作业,这是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

很多很精英很成功的孩子都很迷茫,不知道表面表现之外,自己是谁,想做什么,为什么,做教育变成了一个非常工具化和功用化的过程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孩子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对自我、对意义的探究,这个宏大而深刻的话题却被一抹而过或者忽视掉了

其实人最重要的贯穿一生的动力是来自冰山,藏在水下面的东西,核心是自我认知和在此基础上对意义和自由的探求

培养一个内心充盈的孩子

未来在一定程度上是很清晰的:

第一,未来社会里所谓成功的人肯定是更像人的人,未来成功的人是不能被机器替代的人

第二,未来社会肯定是大规模协作的,社会不仅是小规模协作,还包括大范围的世界的协作

第三,未来的社会包括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知识不断更新的社会,所以我们的孩子需要有特别强的学习能力因为无论你在知识层面现在教给他什么,在他长大的时候很有可能就过时了

《学校是比家大一点的地方》读后感(三):学校是比家大一点的地方

《学校是比家大一点的地方》读书笔记

专业:小学教育

一、著作背景

写作背景:一土教育是2016年始于美国硅谷、落地北京的教育创新项目。2016年9月,一土学校正式在北京创立,致力于在全球视野下,探索基础教育创新。一土立足中国国家课程标准,融合中国优秀的教研能力和国际先进的学习研究与教学方法,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和幸福人生的全人教育,培养“内心充盈的乐天行动者,理性创新的高效学习者“ 。同时,以学校为基础,一土希望通过一场围绕教育的社会创新,积聚社会共识与资源,推动当下教育生态的改善。《学校是比价大一点的地方》是一土老师写给家长的105封信。

作者简介:李一诺,一土学校的仓创办人,清华大学生物系本科毕业,2000年赴美留学,获得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分子生生物学博士学位,后加入战略咨询公司麦肯锦左在美国和中国各工作五年,2011年成为合伙人,在麦肯锡期间营一参与和领导招聘工作。2016年,李一诺以个人身份在北京创办一土学校。李一诺是2016年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青领袖”(GlobalYoungLeaders),苏世民学者项目的学术委员会成员,并在2015-2019年任罗德奖学金中国区终选评委。李一诺与先生申华章一起创办的微信公众号“奴隶社会”拥有超过120万读者,核心关注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并因此也聚集了来自全球的“不端不装、有趣有梦”的乐天行动者。

写作意义:《大学》开篇的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里“大学”不是指高等院校,而是相对先哲所说的“小学”。一土学校老师们原味、走心感人的教育札记,我觉得这是“大学”之道,虽然它发生在小学阶段的老师和学生之间。小学老师极其重要。跟中学生相比,小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围朴素直接。小学老师的言传与身教,课上与课下的状态,对学生有更长远的影响力。老师就是学生的楷模和示范,是“第一粒扣子”的扣眼。一土老师们耕作的这块“晨犀”园地,是超越了家校沟通中常见的“通风报信”或者“教学延伸”功能的“心田”,让我们看到很多美好的人在做着美好的事的时候的“得其乐”“乐未央”。我们总是强调学生是学习者,老师是输出者。其实老师也需要不断学习,如果老师没有用心去学习,师生互动就是没有生命力的,是干瘪枯燥的,是没有心与心的共鸣的。一土老师的这些文字,朴实无华中自然流露出持续学习的精神,在这里,老师扮演的不再是给家长派活的角色,也没有给家长们制造比赶帮趣的焦虑气氛,而是和家长起从容共育,陪孩子共同成长。一土学校才是教育应该有的样子。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二、主要内容

附PDF版思维导图

三、思考与启示

1.痛快地玩,才能痛快地学

书中说:“孩子玩够了,就愿意安静读书了。有研究表明,5岁以下的孩子,每天应该有3小时的运动量,5岁以上的孩子每天至少保证一个小时的运动量。

很多家长碰到一个问题,说孩子上学后注意力不集中,希望老师给补课。但在老师看来,倒是应该带他多玩,通过玩找到问题的本质。注意力不集中,不是他们不愿意集中,而是孩子还没有这种能力。通过玩,专注地玩,深入地玩,才能逐渐将这种能力迁移到学习中去,在玩中将这种专法度升华到学习中去。玩其实是很主动的过程,孩子好奇心很强,在玩的过程中不断试错,孩子才能找到规律,而这也有助于又时学习的不断探索。”

我的思考:

(1)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玩是一件很很重要的事。儿童对世界的认识还比较少,他们通过与外界的不断接触,不断经历去增加自身的经验。玩是一个很好的过程,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和需要,去探寻外界环境,使行为的改变以及智慧与情感发生变化。坐在书桌前的学习桎梏了孩子的成长,束缚了孩子们的天性,于儿童来讲是不利的。皮亚杰的儿童发展阶段理论强调,5-12岁的儿童,由前运算思维向运算思维过渡,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但是此阶段的儿童思维仍然带有很大的具体性,需要不断地从给外界获取经验来丰富自身的具体形象思维。

(2)玩耍让孩子感受自然,感受美。诗人席慕蓉说:“如果一个孩子在他的生活里没接触过大自然,譬如没摸过树皮,没踩过干而脆的落叶,就没办法教他美术,因为,他没第一手接触过美。”对于孩子来说感受是非常重要的,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对孩子来说作用更大。还记得看过《他乡的童年》,芬兰的教育方式是对我来说非常具有借鉴意义的。孩子们上美术课的时候会去户外,去森林感受大自然,去看一看大自然的颜色、听一听大自然的声音、闻一闻大自然的味道。促进孩子多元智力的发展。如果孩子只是在教室里看春天的图片,仅仅是在书本上感受大自然,孩子的发展是单方面的。目前我们的学校也很重视孩子们的直接经验2019年在先盛里小学实习的时候,10月份孩子们进行了研学旅行的活动,去了集发,孩子们看到室内的真正热带植物,内心充满了欣喜。家长在孩子们与自然的接触中可以充当陪伴者、提问者、探究者、合作者的角色。

2.从一件小事学会,对人生中的各种状况负责。

书中说:“在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孩子的自主性得到激发,孩子的声音被听到,孩子的想法被尊重。如此,才能慢慢地学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周五,我们发现《好饿的毛毛虫》立体书和杨杨带来的另本立体书都出现了破损的情况,于是大家进行了场关于“保护书籍"的讨论,分为四步分别是:一、观察+谈论,二、思考+表决,三、建议+决策,四、区分+判断。对于这种讨论,过程往往比结果更重要。在思考和讨论的这程中,孩子的自主性得到激发,孩子的声音被听到,孩子的想法被尊重。如此,才能慢慢地学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我的思考:

(1)一位好的教师要善于抓住教育的时机,抓住一个细小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教育,教育不仅仅是发生在课堂上,教育时时刻刻发生。当产生一个问题的时候,教师不是去指责学生,而是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的发言也不是随便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先是讨论“是什么”接下来“为什么”最后“怎么做”,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发展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仅是用来解决这件事情,而且能够把这种能力迁移到解决其他事情上。

(2)儿童虽然年纪小,但是应该从小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慢慢增强的,是在不断的实际生活中增强的,如果日常生活中不加入任何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那么孩子们子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会不知所措。在19年先盛里小学实习的时候,孩子们去集发乐园玩,导游安排了一些活动。当时分为了男生队与女生队比赛,但是女生队有一位同学没有听清游戏规则,导致游戏无法进行。由于平时没有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学生相互指责,场面一度非常的情绪化。如果教师能够在日常的教学中慢慢渗透这样的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步骤,学生就会哥哥好的知道如何去处理矛盾。不仅仅是在课堂教学中,对于个人来讲这种结局问题的办法也是值得借鉴的。

3.教育的问题,其实是社会问题的集中折射。

书中说:我一直是个教育的外行,到现在也是,而且可能直是。一方面因为教育博大精深,学无止境:另一方面,我觉得其实做教育是要保持一种“局外人”的状态的。因为教育远远不是教授课程和知识技能,而是每一个体和家庭都要主动或被动参与的深刻的社会体验。真正的教育有双重指向,一个向内,指向自我;一个向外,指向社会和世界。两个指向看似相反,实则相辅相成,在互相交织中,真实的教育才可能发生,孩子才会有真实的发展。所以关起门来是不可能有真实的教育的。靠教育界本身,也不会解决教育的问题。哪怕在学校内部,也需要有这样的外在视角。作为家长,往往对学校有迷信。认为送到一个“好”学校就完事大吉了。而实际情况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庭和社区是起决定性的作用的。教育界本身能发挥的作用有限,传统意义上以教授知识技能为主的的学校,在孩子教育方面能做到的就更有限了。如果要真正发挥作用,学校一定要有外在视角,要有生态的视角,从学校根基的“土壤"做起,从家长和社区教育做起,而且要意识到这不是可有可无的工作,而是必须要做的工作。”

我的思考:

(1)目前是一个十分焦虑的社会,焦虑的不仅仅是学校,还有家长和学生,家长担心孩子落在起跑线上,于是不断给孩子加压,造成了目前一种不是很健康的教育生态,比如说:超级中学的出现。曾经和一位在衡水一中学习的朋友聊天,她是以全县第一的成绩去的衡水一中,大学考入了天津大学,现在在天津大学做辅导员。她说:“在衡水一中的这三年,我觉得自己真的是一直在学习,不断的学习,没有社交,没有娱乐。在这三年里我的认知是没有任何的变化的,我从衡水一中出来的时候和进去的时候对世界的认识是一样的。如果我在一个普通的中学上高中就达不到现在成绩吗?不好说。”教育不是一件急功近利的事情,而是促进学生的各个方面发展的过程。

(2)孩子会折射出我们完整的自己,特别是那些丑感的角落。每个教师都会说自己为孩子好。但我们真的是为了孩子吗?难道不是希望自己看起来是个更努力的老师?难道不是希望通过孩子证明我们自己的成功?难道不是希望通过孩子的成就证明我们自己的价值?孩子其实是一面镜子,照出家长的的问题,也折射出教师的问题,特别是那些我们不希望让人知道的内心深处的声音。我们对未来的恐惧、对自己的不接纳、心理上的不安全感,都会在孩子这里折射和放大。孩子没有问题,折射的都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3)让成人和孩子都痛苦的教育体验,不论目标看起来多么远大,都是有问题的;处处在比较和竞争的教育,不管成绩看上去多么出色,都是有隐患的;物化成人和孩子的教育,不管怎样高效,都是反常识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回归教育的初心,看见孩子,看见人,看见自己。这一点,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