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关于古代遗迹的作文600(精选10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作文的形式很常见,但是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关于古代遗迹的作文600(精选10篇),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古代遗迹的作文600(精选10篇)篇1

说起父爱,就不能不说说父亲,正是他把无私的爱当做最好的礼物送给了我们。

自从读了《奇迹的名字叫父亲》后,我就对父爱更有感触了。

我读到“他却微笑地说没事,只是摔了一摔绞。然后轻轻地拔出刀子,很慢很慢地爬起来,不引人注意地用大拇指揩去了刀锋上的血迹。”时,我不禁想起去年冬天的一件事:那一天,寒风呼呼地吹,真是寒风刺骨。爸爸便把身上的大衣披在我的身上,看着爸爸冻红的双手,一股股暖流传遍了我的全身,我的热泪禁不住滚了下来。我看着爸爸,抑制不住激动,脱口而出:“爸爸,你真是我的好爸爸!”可见,父爱是多么伟大啊!当我读到“抵达的前夜,父亲来到女儿身边,对女儿说:‘明天见到妈妈的时候,请告诉她,我爱她。’女儿不解地问:‘可是你明天也要见到她的,你为什么不自己告诉她呢?’他笑了,俯身在女儿额上刻下一个吻。”时,我感觉一股暖烘烘的热潮涌上心头,眼泪情不自禁地流淌下来,我被他的精神所感动,心里像翻卷着的海浪,起伏不定:父亲在死神面前也不忘记他对妻子和女儿的爱。我“刻”这个字知道了父爱是深沉的、含蓄的,是不太容易被察觉的,这个吻已经包含了父亲对他女儿的所有爱。最后我读到“‘够了!’这时,一位坐在首席的老医生,须发皆白,皱纹里满是人生的智慧,他此时大喝一声,然后一字一顿地说:‘这个奇迹的名字,叫做父亲!”时,我已泪流满面:父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它能使人从伤心变回开心,从沮丧变回快乐!老医生说奇迹的名字叫父亲是因为父亲为了不让自己心爱的女儿担心和痛苦,在刀子穿了心脏后毅然一切如常地坚持着,直到女儿等到母亲的到来。这是爱的力量,一种父爱的力量。

关于古代遗迹的作文600(精选10篇)篇2

照耀万物是太阳的责任,哺育万物是春雨的责任。只有付出责任,才能让生命更美好!

那天,我从花店买了一株彼岸花的种子,将它精心的种下。早晨起来时,温暖的阳光晒进房间,在木板上悄然的绽放,窗台上一棵绿苗冒出了脑袋,宛如刚出生的婴儿。我每天早早起来,尽职尽责的浇水。小苗一天天的长大,它生长出细长细长的绿芽,微风一吹,就如舞者翩翩起舞。

但事情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顺利,它停止了生长,就如陷入沉睡一般。任凭我怎么尽心尽责,它都毫无反应,对我这万分焦急的种花人置之不理。渐渐的叶子开始发黄,黄昏的风一吹就脱落了,天边的徘红的夕阳看起来和我一样悲伤。我每天仍坚持着照顾它,每次回家那心中满满的期待又不免让我更加失望。母亲看到,却责备我说:“每个人都要呵护细小生命,这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责任。”

我懂得这个道理。看着盆栽,重新燃起了斗志。除细心地为它浇水,为它施肥,为它拭去花茎上尘土。我还去寻找度娘,求助他人。陪它度过60多个朝夕。十月的风,渐渐的变凉。有一天早晨起来时,习惯性的拉长窗帘,一株红色的花骨朵儿映入我的眼帘。我高兴的几乎想要尖叫起来。惊讶的看着窗台,阳光照耀着绿叶,显得那么翠绿,光倒映在窗台上,这翠绿的绿叶,将那红花渲染的那么美丽妖娆,那一个个朝夕,让我觉得那么漫长,当我看到这一瞬间,我觉得之前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是啊,看着这株细心培养了这么久的花,想着只有付出了责任,才能知道中途的艰辛和不易,也只有这样也才能体验到生活的美好。

每个人都应呵护细小生命,这是对大自然的责任!也是对生命的尊重!

关于古代遗迹的作文600(精选10篇)篇3

《明朝那些事》第一部从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写起,直到永乐帝朱棣登基为止。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这本书跟其他历史书不同之出在于:

首先,作者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进行历史事实的描述,使得原本枯燥无味的历史变得十分有趣,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例如:作者在描写朱元璋在常觉寺里的悲惨生活时这样写道:“朱重八一直忍耐着,然而除了要做这些粗活外,他还要兼任清洁工,仓库保管员,添油工(长明灯)”。又例如:作者在描写朱元璋派其侄子朱文正镇守洪都,其侄子竟能让捉襟见肘的兵力安排的井井有条时,这样写道:“朱文正可能是学会计出身的,他在安排好防守兵力后,居然还能剩下两千人(怎么挤出的),用来随时支援各门”。诸如此类的幽默风趣的语言在这本书中俯拾皆是,作者最大的成功,我想是用通俗的文笔,把本来艰涩难懂的历史,变得非常活泼,尤其是对人物的描写,篇幅不长,却让读者感到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其次,作者在人物描写方面加入了小说的笔法,使得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更加具体。我想这个因素也为本书增色不少。书中刻画的这些人物让我印象尤为深刻。一个皇帝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皇帝不是开国的皇帝朱元璋,也不是在位最久的万历,而是朱棣。朱棣是一个传奇的皇帝,在我看来,他一生的功过都有,功大于过。朱棣打败侄子朱允炆,展示了他非凡的军事才华。而登基后的杀戮,则体现了他的残暴和软弱。这也是他最大的过失吧。在朱棣统治期间,他北征蒙古,南平安南,所向披靡。他派郑和几次远航,传播了中华文化,永垂青史;他修订了《永乐大典》,这本书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它绝不仅仅是一部书,而是一座中华文明史上的金字塔。不少史学家给了朱棣极高的评价: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得评如此,足当含笑九泉!是的,他不是一个好人,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皇帝。两个大臣从1368年朱元璋称帝,到1466年明朝灭亡,几百年里,可谓人才辈出,但我只对其中两位大臣最为钦佩。于谦是于谦挽救了北京城,他是我心目中永远的英雄。当北京城被围,多数大臣主张逃跑的时候,是于谦一声大吼,坚持留守,并成功的组织了北京保卫战。没有于谦,历史必将被改写,会被写上耻辱的一笔。几百年后,我们仍然对于谦充满景仰。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和他的诗将永远被人传颂。郑和郑和之后,再无郑和。郑和能得到这样的评价,当之无愧!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由于他幼年的不幸遭遇,他没有能够成家,留下子女,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伟大的,为后人怀念的人。

他使人永远不忘。

关于古代遗迹的作文600(精选10篇)篇4

在暑假里,我来到陕西省西安市,参观了那里的许多从盛唐时期遗留下来的历史文物,在这些遗迹上,记载了五千年前的中国,就仿佛让我回到了唐朝时期。也因此,吸引了许多外国游客来这里参观,让他们都流连忘返。

而这一次,我来到了全长13.4公里的长安城古城墙。在这里,让我亲眼见到了古时候的城墙。

来到城门下,买了票,就看见高高大大的,红色的城门,是用木头制成的。高六七米,宽三四米,我仿佛看见了敌军攻打城门,而士兵誓死守城的景象。

进了城门,就远远望见高大、威严,气势雄浑的箭楼。黑色的砖瓦,朱红色的柱子,蓝色和绿色交错的房梁,展现了唐朝繁华荣盛的气质。

走上城墙,狂风吹在我们身上,发出呼呼的声音。城墙用砖瓦铺成,城墙边上,有一个个射箭用的洞,旁边还有一面面鲜艳的战旗,战旗迎风飘扬,似乎在向远方的敌军示威,非常有气势。

城墙总共有4扇大门,分为东大门、西大门、南大门、北大门,它们各有名字:东大门为永乐门,西大门为安定门,南大门为永宁门,北大门为安远门。

这座城墙,让我看见了唐朝的繁华景象,看见了唐朝的雄伟壮观!

关于古代遗迹的作文600(精选10篇)篇5

今天,爸爸妈妈到我去恐龙遗址园,我见到了很多种类的恐龙,有霸王龙、三角龙、马门溪龙、肿头龙、包头龙、鸭嘴龙、镰刀龙、窃蛋龙、剑龙等等。我最喜欢马门溪龙,因为它的脖子最长,个子最高,它能够到很高很高的食物。

我还去参观了恐龙博物馆,看到好大好大的恐龙化石,还在恐龙蛋化石博物馆看到各种各样的恐龙蛋,有圆形的,有椭圆形的,有特别大的恐龙蛋,比我的头都大,还有跟鹌鹑蛋一样大小的恐龙蛋,还有跟鸡蛋一样大小的恐龙蛋,真是有意思。

对了,我跟妈妈还体验了火山爆发呢,我们进入一个像电影院一样的大厅,里边有三座火山,当火山爆发的时候,我听见“嘭”的一声响,我以为是开枪的声音,接着地面也跟着震动了,我的膝盖都跟着抖了起来,我看到红色的岩浆从火山顶端流了下来,感觉好吓人啊。

逛完恐龙遗址园,妈妈还给我买了一桶小恐龙玩具,我觉得很开心,很激动,真想快快回到酒店玩。

今天在这里学到了很多知识,真是有意义的一天。

关于古代遗迹的作文600(精选10篇)篇6

没有到过恐龙遗迹园之前,总是听人们说恐龙遗迹园的恐龙很特别。特别之处是什莫/只听别人描摹,总不得要领。所谓“恐龙”,只是在我脑海中留下一个模糊的概念。这次我和家人一起去恐龙遗迹园,亲眼看到恐龙,这个概念方才明确起来。

恐龙的第一个特点是它们很高大。其中也有矮小的但也很少,它们大都是高大的。在恐龙脚边向想上看你会觉得自己太矮太弱小了,根本看不到它们的头,想摸到更是不可想象的。它们再矮也没有一层楼小而是比一层楼还高。庞大的身躯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可想而知它们走起路来是多么威武,大地都要抖三抖了。这真高大无比呀!

恐龙的特点二是非常威武,让人看后望而生畏。它们都长着血盆大口,尖利的大牙感觉要把人吃了人刚要碰住仿佛就会被它们打大牙给撕个粉碎。脸上的一道伤疤体现出它得神威。它的大口像是在向敌人示威;又像是在向敌方宣战;又像是在发怒地咆哮。粗糙而又坚硬的皮肤像一个完美的铠甲。打起架来非常威武。

向里走一道道墙壁上都雕刻着古时候的动物是什麽模样,感觉好特别。

再向里面走可以看到一个很大的恐龙蛋上写有字,不是一个两个字而是许多个,这时我那兴奋的心情顿时消失了,而是生气愤怒。为什么要破坏这美景,难道这些人们不知道文明出行吗?我感到很难过,于是用手擦可是擦不掉。

后来我去了别的地方,很快又恢复了愉快的心情。最后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关于古代遗迹的作文600(精选10篇)篇7

【一、烽火传军情】

“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墩堠、烟墩等。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臾千里,以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

在我国历史上,还有一个为了讨得美人欢心而随意点燃烽火,最终导致亡国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周灭商后建都镐京,历史上称作西周。初期,周王为巩固国家政权,先后把自己的兄弟、亲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还建立了一整套制度,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青鸟传书】

据我国上古奇书《山海经》记载,青鸟共有三只,名曰诏兰、紫燕(还有一只青鸟的名字笔者没有查阅到),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它们能够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将吉祥、幸福、快乐的佳音传递给人间。据说,西王母曾经给汉武帝写过书信,西王母派青鸟前去传书,而青鸟则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汉宫承华殿前。在以后的神话中,青鸟又逐渐演变成为百鸟之王——凤凰。

南唐中主李璟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唐代李白有诗“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李商隐有诗“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崔国辅有诗“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借用的均是“青鸟传书”的典故。

【黄耳传书】

信鸽传书,大家都比较熟悉,因为现在还有信鸽协会,并常常举办长距离的信鸽飞行比赛。信鸽在长途飞行中不会迷路,源于它所特有的一种功能,即可以通过感受磁力与纬度来辨别方向。

信鸽传书确切的开始时间,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早在唐代,信鸽传书就已经很普遍了。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一书中有“传书鸽”的记载:“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九龄目为飞奴,时人无不爱讶。”张九龄是唐朝政治家和诗人,他不但用信鸽来传递书信,还给信鸽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飞奴”。此后的宋、元、明、清诸朝,信鸽传书一直在人们的通信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我国的历史记载上,信鸽主要被用于军事通信的目的。譬如在公元1128年,南宋大将张浚视察部下曲端的军队。张浚来到军营后,竟见空荡荡的没有人影,他非常惊奇,要曲端把他的部队召集到眼前。曲端闻言,立即把自己统帅的五个军的花名册递给张浚,请他随便点看哪一军。张浚指着花名册说:“我要在这里看看你的第一军。”曲端领命后,不慌不忙地打开笼子放出了一只鸽子,顷刻间,第一军全体将士全副武装,飞速赶到。张浚大为震惊,又说:“我要看你全部的军队。”曲端又开笼放出四只鸽子,很快,其余的四军也火速赶到。面对整齐地集合在眼前的部队,张浚大喜,对曲端更是一番夸奖。其实,曲端放出的五只鸽子,都是训练有素的信鸽,它们身上早就被绑上了调兵的文书,一旦从笼中放出,立即飞到指点的地点,把调兵的文书送到相应的部队手中。

【鱼传尺素】

在我国古诗文中,鱼被看作传递书信的使者,并用“鱼素”、“鱼书”、“鲤鱼”、“双鲤”等作为书信的代称。唐代李商隐在《寄令狐郎中》一诗中写道:“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古时候,人们常用绢帛书写书信,到了唐代,进一步流行用织成界道的绢帛来写信,由于唐人常用一尺长的绢帛写信,故书信又被称为“尺素”(“素”指白色的生绢)。因捎带书信时,人们常将尺素结成双鲤之形,所以就有了李商隐“双鲤迢迢一纸书”的说法。显然,这里的“双鲤”并非真正的两条鲤鱼,而只是结成双鲤之形的尺素罢了。

书信和“鱼”的关系,其实在唐以前早就有了。秦汉时期,有一部乐府诗集叫《饮马长城窟行》,主要记载了秦始皇修长城,强征大量男丁服役而造成妻离子散之情,且多为妻子思念丈夫的离情,其中有一首五言写道:“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长相思,下言加餐饭。”这首诗中的“双鲤鱼”,也不是真的指两条鲤鱼,而是指用两块板拼起来的一条木刻鲤鱼。在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没有现在的信封,写有书信的竹简、木牍或尺素是夹在两块木板里的,而这两块木板被刻成了鲤鱼的形状,便成了诗中的“双鲤鱼”了。两块鲤鱼形木板合在一起,用绳子在木板上的三道线槽内捆绕三圈,再穿过一个方孔缚住,在打结的地方用极细的粘土封好,然后在粘土上盖上玺印,就成了“封泥”,这样可以防止在送信途中信件被私拆。至于诗中所用的“烹”字,也不是去真正去“烹饪”,而只是一个风趣的用字罢了。

【古代传递书信的三个典故】

我们在阅读古文和古诗词时,常会遇到一些有关书信传递的典故,平时见得最多的是“鸿雁传书”,其次是“鲤鱼传书”,另外有一个我们不太熟悉的,至少是我自己不熟悉的“黄耳狗寄信”。这些典故你知道怎么样来的吗?

(一)鸿雁传书

据《汉书·苏武传》记载:西汉苏武曾奉命出使匈奴,匈奴迫使他投降,苏武不肯。被匈奴君主放到北海牧羊。苏武忍辱负重十多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修好。汉朝又派使节到匈奴,要求放苏武回汉,但单于仍不愿放人,谎称苏武已死。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真情告诉了汉使,并让汉使这样对单于说:汉朝皇帝打猎时,曾射到一只北方飞来的大雁,雁足上系着—封信,说苏武没有死,仍在北海牧羊。单于听后,知道无法隐瞒,遂放苏武归汉。

鸿雁是大型的侯鸟,勇猛,每年秋季南迁。看到鸿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后来,人们便把传递信件的使者称为“鸿雁”。“鸿雁传书”一词也由此而来。

(二)鲤鱼传书

古代写书信,写完后,用两个木板夹住,两个木板都雕刻成鲤鱼的形状,这就是“鲤鱼传书”的来历之一。

另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内有尺素书。”这可能就是“鲤鱼燕传书”的来历之二吧!

"鲤鱼"的"鱼"与"余"谐音,有剩有余,是非常吉利的!因此这个典故也被广东泛的运用!

(三)黄耳狗寄信

晋书陆机传:“初,机有骏犬,名曰黄耳,甚爱之。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笑语犬曰:‘我家绝无书信,汝能赍书取消息不?犬摇尾作声。机乃为书以竹筒盛之而系其头,犬寻路南走,遂至其家,得报还洛。其后因以为常。”

这就是“黄耳狗寄信”的典故!不过这个典故在诗词中用得很少,因为狗这种动物太俗,不雅观,没有“鸿雁”、“鲤鱼”那么吉祥。

关于古代遗迹的作文600(精选10篇)篇8

寓言有很多种,譬如《拉锁封寓言》、《克拉姆林寓言》等。我今天看的这本书就叫做《中国古代寓言精选》。

这本书中聚集了古代的一些寓言精华。寓言的意义就在于每个寓意,寓意就是每个寓言告诉读者的道理。我每读完一个寓言故事,都会细细品味它的寓意,所以读完这本书后,我就懂得了许许多多的人生大道理。

虽然说这是寓言“精华”,但是这本书中每个寓言都非常具体。有的寓言家喻户晓,有的却无人知晓。

这本书不像其他寓言书,他的故事后面并没有直接写明寓意,而是让读者自己去慢慢品味,这样就可以使读者的理解更加深一层。使道理刻进心中。

这一个个故事充分地表现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我想,这些故事一定是老百姓们一传十,十传百才创造出来的吧!这每个故事都体现了中国的风格。是什么让这些民间寓言流传至今的呢?是——智慧。

看了这书,我觉得古代的老百姓真厉害啊!

关于古代遗迹的作文600(精选10篇)篇9

关于古筝的作文

古筝已陪伴我七年有余,它与我是密不可分的,听我筝即听我心,我爱它,因为它时而引我进入绿野仙踪般奇幻的梦境,时而带领我奔赴沙场征战,时而使我心情舒缓,时而令我激动高亢,它是我心头的太阳,照亮我整个心房。

小的时候,总是在电视上看到古筝表演,当时觉得它的音色特别有韵味,于是下定决心要学习它。第一节课我印象特别深,古筝原老师教我缠假指甲,而我在弄自己的,老师狠狠地拍了一下桌子,把我吓得一哆嗦,眼泪直在眼眶里打转。下课后,我低着头和妈妈走在公园的小道上,沉默了许久,妈妈轻轻的问了一句:“还学么?”“学!”我也不知道我是有多大勇气说出这句话,“因为我喜欢它。”从此,我便进入了古筝的世界。那时我聪明伶俐,一些没学过的指法,自己摸索着就能会,常常受到原老师的表扬,也渐渐地开始关注我。我越来越优秀,伴随着级别越来越高,原老师对我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可谓精益求精。严师出高徒,我凭借稳牢的基本功和极强的表现力逐渐成为了原老师众多学生中的名人。

其实我有的时候也觉得弹琴很枯燥,在一个阶段总是弹一首曲子,时间久了,就烦了。可我从来没想过放弃,因为信念。这一学,就是六年。

最后的一次演出,我第一次独奏一首较难的曲子,说来也奇怪,我并不想常人口中的“经历的越多越不会紧张”,而我正好相反,经历的越多就越紧张。上台前,我的手心都是冷汗。到我了,原老师帮我摆好古筝,冲我微微一笑,说了句“加油”,这是原老师第一次在演出前给我鼓励,当然,也是最后一次。我心想:这是最后一战,我一定要把握好!我面带微笑的走上台,深深地鞠躬,坐好,尽量让自己平静下来,演奏开始。我的手指轻盈地在二十一根弦上跳动,我沉浸在美好的筝音中,音符舞动着,我的心也随之舞动着,此刻想想一路走来,是何等的艰辛,它将成为回忆,永远的刻在记忆的石头上。一曲终了,我起身,又是深深地一躬,我流泪了,那是收获的泪水,六年来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我已听不见台下经久不息的掌声,只觉得自己好开心好开心,终于熬过了这场考验。

这些年来,大大小小的演出、比赛我已数不清有多少次,假指甲不知换了多少副,弦断了不知多少根,证书、奖牌也在书柜中占了近一格的位置,它们是这六年来的证明者,也时时鞭策着我有付出就有回报。

如今我已不学古筝了,它仍旧放在书房的一角,午后闲暇时,我还是会饶有兴致的弹上一会儿,享受一下它那清脆的琴音。感谢它这些年陪我一路走来,让我领略到与众不同的美。

关于古代遗迹的作文600(精选10篇)篇10

王之涣登上鹳雀楼,他放眼望去,圆盘一样的太阳闪着金光慢慢落入山间,连绵的群山就像被染成金色。小巧的渔船伴着渔歌徐徐归航,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流向远方,投入大海的怀抱。景色多美丽啊!王之涣想,如果要看到更遥远更美丽的景色,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