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黑羊效应》读后感摘抄

《黑羊效应》是一本由陈俊钦著作,团结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羊效应》读后感(一):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

这是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真实的事情!

2007年,我大一。为了有效解释这件事情,有必要把我上这所大学的前因后果写出来。

高中时,笔者学的是文科,成绩不算好也不算差,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最后以压线的分数考上本科。这当然算是不幸当中的万幸,可悲剧的是除了我所在的专业,学校的其他专业都是艺术专业,这一度让我无所适从。

我们那个专业算是非常新的专业,加上我们这届一共才招了两届,算还属于摸索阶段,所以并没有面向全国大规模招生,当时我们那届只收了山东、江苏、浙江三省的学生。学校考虑这种情况,所以在安排宿舍的时候,尽量把我们同一专业的人安排到一起。不仅如此,还尽量把本专业同一地方的学生安排到一起。

这本来是学校非常人性化的安排,可同样问题也来了。我们专业有一个女生宿舍,一共六人,都是浙江的,平时彼此关系都还可以。浙江这个地方,人民普遍有钱,在这个宿舍的表现就是,六人中的五人家境条件都很好,平时花钱也都比较大方,唯有一人因为家里情况特殊平时非常节俭。

刚开始倒没什么,而随着彼此越来越了解,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不一样,导致那个人在这个群里面格格不入。倒不是说其他人排斥她,相反地,反倒是她排斥别人,因为她的家庭情况不允许她和其他五人一样,想吃什么吃什么,想买什么买什么。她的排斥让其他五人对她越来越疏远。

久而久之,这个人的精神出现了问题。到了大二的时候,开始出现了臆想症,整天胡思乱想,觉得每个人都在害她。这种情况显然是不能再上学了,最后万般无奈选择了退学。

那时候,虽然能想通这其中的道理,却没有办法真正归纳总结出来,而这本《黑羊效应》的问世,正好解决了困扰了我多年的这个问题。

在上面的案例里,导致我同学最终出现臆想症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是学校的安排?还是室友的“排挤”?学校这样安排,出发点其实是好的,这种基于学生生活习惯、风土人情的安排,其实是符合大多数学生的需求的,很显然,学校是没错的。那么,是室友的原因吗?当然室友是有原因的,可是她们也不是主观故意的,况且她们也曾经做过努力,只是基于消费习惯以及家庭条件的不同,她们最终无法彼此“气场不和”。

通过这本书,结合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知道,我的同学就是这件事件里的“黑羊”,而包括我、学校、室友在内都是“白羊”,看似与我们无关的事情,其实我们都逃脱不了干系。不管我们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最终我们都做了“刽子手”。

而其实我真正想说的,不管我们是“黑羊”还是“白羊”,我们都要有勇气去面对自己的生活。没有人永远是“黑羊”,也没有人永远是“白羊”,不管出于什么样的角色,保持自己内心的笃定才最重要。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你要做的永远都是为自己负责,千万不能因为不是你自己的原因而破坏了自己原本的美好生活。

《黑羊效应》读后感(二):人性本恶能解释很多问题,但能解决问题的只有相信人性本善

关于人性,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认识,从分类上讲就三种,人性本善,人性本恶,无善无恶。或多或少,个人有个人的倾向和秉持,如若具体到某一件事或者某一个人,都能有各自的说辞,这并无对错可论,只是提供一个视角而已。

黑羊效应讲的一个现象,最为常见的便是校园欺霸。在知乎上,类似“曾经哪些事情改变了你的人生?”的问题下,可以看到很多匿名答者在讲诉的便是自己从前经历的“黑羊效应”,影响最大,数量较多的是“黑羊”,零星会有几个“屠夫”和“白羊”。从这些“黑羊”的描述中,你几乎能够感同身受到当时那种无助、煎熬和绝望,每个“黑羊”都是在更换环境后才能摆脱这些,基本每个“黑羊”都留下了心理阴影,有些幸运的通过后面不断地自我改善以及他人的无条件接纳能够重新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些则落下了一辈子的“人际障碍”。

在初看到这些故事的时候,一度认为孩子的恶是真正的恶,是那种无知无觉却实实在在的恶。在《黑羊效应》中,从“黑羊”、“屠夫”、“白羊”三个群体展开,不同角度地来剖析他们的心理历程,一场不明所以的欺凌渐渐变得清晰,“屠夫”不过是在群体压力的干扰下一直苦苦地寻求着自我的心理平衡,他们的平衡便是“黑羊”的失衡,这种矛盾尖锐到不可调和,结果终究是群体的胜利,个体的落败,这也是“黑羊”悲剧的根源所在。

心理学津巴多被世人所熟知的是他所主导的“监狱实验”,他通过实验考验了真实的人性,结果是人性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然而随着年岁渐长,他越发开始否定人性中的恶,他的个人英雄主义理论开始倡导、激发的是人性中的善。然后这种180度的转变却并不知他一个,究其原因,人性的恶可以解释问题,却不能解决问题,人性的善才行。

我们可以用人性本恶说轻松的解释“黑羊”效应,却不能解决问题,当我们把它看成是一群好人欺凌一个好人时,离解决问题的距离便近了一步。《黑羊效应》言语上有些累赘和重复,依然不改他能够帮助你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管是谁,“黑羊““屠夫”“白羊”,三个角色谁都会经历过,至少某一个,这都值得去反思,反思过后,每个人的感悟并不会相同,是幡然醒悟还是沉默无语,都会是一种收获,希望“黑羊”能够在此次的阅读中感受到一丝治愈,希望以后认识黑羊效应本质的人能够减少一些“黑羊”悲剧。

《黑羊效应》读后感(三):透过一本书,看见自己

当我开始阅读并明白“黑羊效应”的原理时,脑中迅速出现了许多曾经听过、看过或亲身经历过的故事。我还记得我小时候的玩伴,是一位特别胆小怯懦的小姑娘,由于父亲长年在外地工作,平时陪伴她的就是她的妈妈。她的妈妈可能是因为深觉生活不易,平时总是隔三差五的讨好周围的邻居。某天放学回家后,我看到许多邻居围在她家门口指指点点,并有几个邻居还在大声指责着,我的小伙伴被妈妈抱在怀里,瑟瑟发抖。我并不太懂大人间的事,只是冲进了房间,鼓足勇气说:叔叔阿姨们,你们有什么事好好说,不要吓到我的朋友。话音刚落,我就被雨点似的责骂声扑面而来,甚至有阿姨在问我是不是和她们一伙的。我还没明白过来他们到底在说什么,就被一双大手抱出了人群,回家后被自己的妈妈好好的数落了一顿。在那之后,我的小伙伴就从我的视野里消失了,她们母女俩闭着眼缩成一团的情景一直刻在我的记忆里。斗转星移的30年后,在我任职的一个企业里,有一位新入群的黑羊对所谓的工会经费提出了疑问,只是认真的问了句某笔钱的用处,结果在一个屠夫的暴力解释下,黑羊越挫越勇,当屠夫拉来了领导作背书后,原来围观甚至也对工会经费有点疑问的白羊们陆陆续续开始加入了屠夫的队伍,这只黑羊在日后的单位工会活动中几乎就此被排斥了。

《黑羊效应》将黑羊、屠夫和白羊的心路历程、形成原因以及解决方法都在每一个角度作了解析。让每位读者看着不禁后背发凉,真有点见众生见自己的味道。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当过或被当过黑羊,当我们因为脆弱的自尊而呈现出不断的证明自己或讨好别人时,得到的却是更猛烈的狂风疾雨似的攻击,这段创伤令我们记忆深刻,以至于生活中在白羊群中随时小心翼翼以免被再次当作黑羊;而当团体的压力升温至要开始要寻找一头黑羊来释放时,我们中任何一个有惨痛经历的白羊便会带头指向另一只白羊,并迅速把它抹黑,我们知道当黑羊有多惨,保护自己唯一的方法就是让别人去当黑羊从而降低自己当黑羊的概率;但这还不够安全,想不被指认为下一个黑羊,更彻底的方法就是变成屠夫!这样的故事,不仅在许多真实的历史事实和虚拟的影视作品中都有体现,它天天在我们身边上演。

你、我、他都在有限的生命里做过黑羊、白羊甚至屠夫,曾体会过黑羊的伤痛、白羊的恐惧和屠夫的暴戾。而上一秒的角色,在下一秒就可能转化,轮回仿佛就是分分钟的事。难能可贵的是,本书用生活化的语言把一个现象解释的朴素生动并意犹未尽,不但解释了原因和成因,也站在每一个角色上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而这些方案也值得让我们好好咀嚼。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不明白怎么去终止,那我们只能陷入无意识的重复,不断的被陷入这三种角色之中。而无论是哪一种角色,都只是悲剧的轮回而已。

《黑羊效应》读后感(四):透过一本书,看见自己 ——《黑羊效应》书评

透过一本书,看见自己

——《黑羊效应》书评

当我开始阅读并明白“黑羊效应”的原理时,脑中迅速出现了许多曾经听过、看过或亲身经历过的故事。在我初中时,班上曾有一个女生当了整整四年黑羊,我们班的男生总是找各种理由开她的玩笑,诸如她脸上有过明显的汗毛,她上课回答不出问题,甚至她听上去其实很普通的名字。女生们一开始还会在男生作祟时,出来几个侠肝义胆的把那帮臭男人赶走,后来随着这位女生越来越孤僻的性格,便几乎没有女生再来帮她,大多都在男生起哄时,在旁边哈哈一笑,最后也演变得会冷嘲热讽的说几句。校园霸凌应该就是最现实的黑羊效应的呈现吧,虽然倒推30年,并没有抢钱互殴逼同学跳楼等恶性事件,但那得确也是赤裸裸的霸凌啊。斗转星移的30年后,在我们的所谓MBA高知群里,有一位新入群的黑羊对所谓的班费提出了疑问,只是认真的问了句某笔钱的用处,结果在一个屠夫的暴力解释下,黑羊越挫越勇,当屠夫拉来了领导作背书后,原来围观甚至也对班费有点疑问的白羊陆陆续续开始加入了屠夫的队伍,这只黑羊在日后的班级活动中几乎就此被孤立了。

《黑羊效应》将黑羊、屠夫和白羊的心路历程、形成原因以及解决方法都在每一个角度作了解析。让每位读者看着不禁后背发凉,真有点见众生见自己的味道。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当过或被当过黑羊,当我们因为脆弱的自尊而呈现出不断的证明自己或讨好别人时,得到的却是更猛烈的狂风疾雨似的攻击,这段创伤令我们记忆深刻,以至于生活中在白羊群中随时小心翼翼以免被再次当作黑羊;而当团体的压力升温至要开始要寻找一头黑羊来释放时,我们中任何一个有惨痛经历的白羊便会带头指向另一只白羊,并迅速把它抹黑,我们知道当黑羊有多惨,保护自己唯一的方法就是让别人去当黑羊从而降低自己当黑羊的概率;但这还不够安全,想不被指认为下一个黑羊,更彻底的方法就是变成屠夫!这样的故事,不仅在许多真实的历史事实和虚拟的影视作品中都有体现,它天天在我们身边上演。

你、我、他都在有限的生命里做过黑羊、白羊甚至屠夫,曾体会过黑羊的伤痛、白羊的恐惧和屠夫的暴戾。而上一秒的角色,在下一秒就可能转化,轮回仿佛就是分分钟的事。难能可贵的是,本书用生活化的语言把一个现象解释的朴素生动并意犹未尽,不但解释了原因和成因,也站在每一个角色上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而这些方案也值得让我们好好咀嚼。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不明白怎么去终止,那我们只能陷入无意识的重复,不断的被陷入这三种角色之中。而无论是哪一种角色,都只是悲剧的轮回而已。

《黑羊效应》读后感(五):白羊,黑羊,屠夫,你曾是哪一种?

有很多不可思议的社会现象,很难用常理解释的清楚,这时候就需要依靠心理学来剖析人性,从而找到症结所在。

《黑羊效应》这本书是我近期读的心理学书籍中最戳心最让我感慨万千的一本书。原因是生活中真的存在太多太多书中的案例,而就连我自己,也曾经莫名其妙的成为一只黑羊。

书中指出,黑羊效应指的是一群好人欺负一个好人,其他好人却坐视不管的诡谲现象。另外,当我们面对巨大的压力时,通常会把无法自圆其说的问题转移给相对软弱的人,从而形成一群好人欺负一个好人,其他好人却坐视不管的“黑羊效应”。

黑羊效应中涉及到三个角色:无助的黑羊——受害者,常常什么也没做,就无辜遭受周围人群的攻击。持刀的屠夫——加害者,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事,只觉得跟着大家一起对某个人做某些事很有趣。冷漠的白羊——旁观者,目睹部分或全部过程,却没采取任何行动。

我小学的时候,班里来了一位转学女生,她是我们班上为数不多的高度近视,可能是小孩子都有排外心里吧,所以我们都不大喜欢她。有一次她课间出去,班上同学将她书包里的东西全都倒出来,然后大家一起起哄踢来踢去,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最后我也加入了,于是在我们的哄闹中,她告了老师,下一节课,我们集体被罚站。事后我想了很久,平日里我也是个乖学生,为何那一刻就失去了理智呢?最可怕的是,当时我们班上几乎都加入了这场混战,仿佛如果你坐在一边,就不是这个班的人一样,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最初的那几个挑事的人,是屠夫,而我们这些非但没有制止反而加入进来的人,则是白羊,那个转学生,是这里的受害者,黑羊。

书中也提到一个例子,有一个平日里非常老实的人在路上遇到了一场游行示威,他也不清楚那些人在做什么,但随着周围人的情绪越来越激动,他竟然哭了,接着他也加入到他们当中,最后这些人情绪失控,对店铺进行了打砸抢,这个人也莫名其妙的加入了,最终逮捕归案,陈述的时候,他讲述了自己的经历,无疑,他也是一只白羊,而白羊最终可能会转化为屠夫身份。

这本书在每篇文章后都会有一个小的栏目叫做看穿黑幕,针对这种现象,作者是这么说的:“在黑羊效应中,一旦激起了群众们的共同反应,任何一位屠夫,也就不会被对方的痛苦反应所影响——别人都这么做,如果我不这么做,我要如何安心?说不定我也会成为屠夫团体厌恶的对象,甚至变成第二只黑羊。”这个说法完美的解释了上述情况发生的原因。

我有个初中同学,他父亲死于一场车祸。那是一个冬天,他父亲骑摩托车被一辆货车撞倒,司机看到满地血之后吓得立马逃窜,事发后立刻围上来一群人,但没有一个人救助他,最终他的父亲死于失血过多。当时听说这个事情后,对那个时期的我们都打击很大,一方面感慨人生无常,另一方面,我们感到了来自这个世界深深的冷漠与无情。

《黑羊效应》中说,这种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叫做责任分散效应。这种现象并不是周围人冷漠无情,而是他们会认为责任不在自己,但倘若当时只有一个人在场,并且他是唯一可以施救的人,他会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所在,对受难者提供帮助。所以当我们如果真的遇到这样的情况,记得不要对一群人求助,而是坚定的只找离你最近的那个人。

黑羊效应中讲述了很多种案例,这些案例可能都曾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我们都可以对号入座,有时候我们是黑羊,有时候是白羊,有时候是出手伤人的屠夫而不自知。这本书也通过大量文字来告诉读者,如果避免自己成为一只被害的黑羊。个人认为这是一本很棒的心理学书,倘若你正经历一些职场烦心事,或许这本书可以帮你很好的解决。

个人公众号:qingxinlantian5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