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君臣》读后感精选

《君臣》读后感精选

《君臣》是一本由王瑞来著作,59.00元出版的2015-5图书,本书定价:裸背锁线,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君臣》读后感(一):读书笔记––寇准“左右天子为大忠”

同时,在范仲淹看来,天下谓寇准大忠,正在于他“能左右天子”。这里的“左右”,与现代汉语的动词“左右”语义相同。以能够左右天子为大忠,这大概是从宋代土大夫开始才有的观念。宋人有类似的表达。南中期刘炎的《迩言》卷7有“人臣以进谏为大忠”之语,可与之两相映照。“进谏”已是对君主的行为进行的一种限制,而“左右”已超过“进谏”,可以说是对君主的行动的支配了。当然,同样是作为宰相左右天子,如蔡京之于徽宗,秦桧之于高宗,史弥远之于理宗,则无人认为是大忠。这里,评价的标准大概是左右天子的目的究竟是为公还是为私吧。寇准为政的一生,可以说就是力图并且实践左右天子的一生。但他之所以获得的是正面评价,可能就与毕士安当年向真宗推荐寇准时所说的“忘身徇国”有关。南宋初年的宰相吕颐浩谈到澶渊之盟时,也说寇准“不以家谋,专以国计”。

《君臣》读后感(二):读后感-《君臣:士大夫政治下的权力场》

说起这本书,是我5月份读的了,读这本书的起源,一是与宋朝有关,近期一直在看宋史方面的书籍,二是王瑞来先生的书籍之前未有接触,感兴趣,三是书名很吸引我,君臣自古以来直至如今,还是存在的,阶级社会哪能没有,即便不是阶级社会,我想也还是有的,社会的秩序是社会运行的保障,社会的秩序,是需要各种形式的君臣的。大到政府,小到公司,再小到家庭,没有变化。

拿到书后,书的装订让我耳目一新,是我喜欢的类型,纸张也好,字迹也很不错,这就让我手不释卷了。本书基本是一个周末读完的,33万字的书籍,基本是这个速度了。

本书的观点很新颖,本书的切入点也很好。新颖,是因为作者详细描述了士大夫阶层的关键影响及与皇权的关系,切入点好是因为北宋第三代皇帝真宗在位20余年,5位宰相,各具特点,从而给作者提供了很好的分析时段和素材,你在其他皇帝下根本不好配套的模型,真宗朝都有,我不知道是作者发现了并总结规律了呢,还是恰好真宗朝给作者提供了写作素材呢。

文中也说为什么选择了这个朝?因为宋真宗是第一个以正常方式继位的君主,各种制度的完备也在这个时期,大家都说宋真宗一朝太过于平庸,基本没有什么大事情可以拿出来说的,恰恰这就是历史,多么平常,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本书共7章。前五章是剖析5个宰相,作者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贯穿分析了的,角度之恰当、文字之细腻、论述之在理,让你脑海中多了点什么新的东西或帮你解决了什么疑惑。第一章是圣相李沆,定位皇权,肇始宰辅专政;第二章是平世之良相王旦,寻常作为,塑造皇权。第三章是使气之寇准,左右天子为大忠,檀渊之盟。第四章是瘿相王钦若,佞臣如何左右皇权?第五章是罔上弄权的丁谓,宋代全相第一人。第六章是论述了真宗朝的翰林学士,第七章总结,从具体到集约。

两宋有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不管是宰相还是大臣,皇帝说贬你就可以贬你,说任用就调回,看着皇权很大,这和别的朝代不太一样,还得顾忌这顾忌那的,两宋没有强大的宗亲武装,没有外藩武装,没有节度使这样的军政一身的制度,我想,这是两宋如此长久的原因之一,也是两宋屈辱不整,士气高又多战败的原因,最终谢太后哭泣到:赵家待士大夫不薄,你们如何待我?这就是两宋祖宗法和当政者自身的矛盾,所有变法变来变去,犹犹豫豫,盲从自大。真宗朝,从宰相的发展来看,奠定了注定要落寞的基调了。

其他的不说了,书中内容很丰富,感兴趣的朋友细读,王瑞来先生受日本学术界的影响也比较大,日本学术界研究历史,就是与我们不一样。总能搞点活力出来,有意思。在公司的层面,我们是要汲取些什么,在历史中是可以找到一点答案或相似点的。

《君臣》读后感(三):皇帝不是老大

1

本书作者王瑞来以“显微镜”的方式,将北宋真宗朝二十六年间的五个宰相和一群作为宰相预备队的翰林学士的活动记录下来,共分为七个章节,其中第七章为总结:

第―章:定位皇权,肇始宰辅专政:“圣相”’李沆

第二章:寻常作为,塑造皇权:“平世之良相”王旦

第三章:左右天子为大忠:“使气之寇准”

第四章:佞臣如何左右皇权:“瘿相”王钦若

第五章:宋代权相第一人:“罔上弄权”的丁谓

第六章:代王言者:真宗朝的翰林学士

第七章:从具体到集约

2

如何理解书名《君臣——士大夫政治下的权力场》

君权与相权两者本身就是相生相克、相辅相成,从秦始皇开始,历代皇帝便称“真命天子”、“君权神授”,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利,而相对于这种君主独裁,作者提出了“宰辅专政”的概念,指以宰相为首的执政集团在中央整治运营中的决策形态。

君权与相权此消彼长、互相拉拢、互为较量,作者王瑞文说:

如公文与印章,以宰相为首的执政集团所主持的政治运营,就像一篇公文的实际内容,而皇帝在形式上的最后裁决,就如同公文所加盖的印章。光有印章,没有内容,公文只是没有任意义的一纸空文。反之,光有内容,没有印章,这篇公文也缺乏效力。

3

这位被人知之甚少的在位二十六年的宋真宗是如何被关进了笼子呢?

在第一章中作者对真宗的性格做了这样的描述:

★为了巩固自己的皇太子地位,真宗谨小慎微,生怕是太宗不快。

★继位前后的真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他还面临着来自自己手足兄弟的潜在威胁。

★在这样的父皇手下做皇太子,真宗的精神压力可想可知。

★经历了这样惊心动魄的事件(太宗病逝时,吕端等人保真宗继位),也就不难理解继位后的真宗为何每当见到吕端等大臣都又揖又拜。

★宋真宗用庸懦性格终于因严酷的客观现实与巨大的心理压力而奠定。

真宗是宋朝第一位正常继统的皇帝,战战兢兢地在多疑的宋太宗身边当了多年的皇太子,又被众大臣“烛影斧声”保上皇位后,初期对臣子极为感激和依赖,同时还担心自己继位的合法性遭人怀疑,一直充满危机感,而李沆又不断向其灌输另一种危机感,常在奏报之后和真宗说水灾和盗匪等事,以让真宗常俱忧患意识,到了中期真宗逐渐摆脱压抑,终于感受到了帝王的尊严,而后期,由于士大夫各派系斗争,朝廷又陷入了混乱状态,而真宗便成了各派系争夺的筹码。在第七章作者对这三个时期的真宗分别作了阐述。

4

书中这五位宰相并非是按照在位时间顺序而述,比如寇准便是几起几落。在这五位宰相当中也并非都是忠贞之辈,也有弄权佞臣。宋真宗也曾写过一篇《良臣正臣忠臣奸臣权臣论》,恰好分别对应本书中各宰相。

在第四章就讲到“瘿相”王钦若如何左右皇权,迫害政敌寇准,忠奸较量,此部分甚是精彩。

景德元年,契丹来袭,寇准强迫并不情愿的宋真宗渡过黄河御驾亲征,最终达成澶渊之盟,这对宋朝当时的对外关系以及后来一百多年和平局面的维持有着重要意义。事后宋真宗也是颇为欣喜,虽然当时被寇准逼迫的比较狼狈;寇准的权利和威望也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等王钦若任宰相时,为了打击寇准,遂向真宗进谗言“澶渊之盟,准以陛下为孤注,与虏博耳”,将澶渊之盟说成是奇耻大辱的城下之盟。

最终,寇准被罢。这段王寇之争可谓精彩纷呈,作者用“显微镜式”的手法将二人的性格描绘地淋漓尽致,宋真宗内心细微的变化也跃然纸上。

5

书中引用不少古文,且并没有现代文译文,所以读起来会有些吃力,虽然并不妨碍读者了解君臣相互制约的主题,但是史书中记录的有趣的事件读者不能深刻了解。一本好书不仅要让业内人士拍手叫绝,也应该让大众读者读起来兴趣盎然。

6

历史像一块块碎步,历史学家就是裁缝,王瑞来说:没有人会做的天衣无缝。当我们久久地仰望苍穹,俯瞰瀚海,那广阔,那雄大,会让人产生一种无力感。这种无力感,在长久地面对浩瀚如烟海的历史时,我也常常生出。尽管无力,我依然还在乐于瀚海弄扁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