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到法学院学什么》经典读后感有感

《到法学院学什么》经典读后感有感

《到法学院学什么》是一本由特蕾西·E.乔治 / 苏珊娜·雪莉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页数:2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到法学院学什么》读后感(一):中西结合

从台湾交流回来,我选修了学院外教开的英美合同法和英美财产法。这门外教的课比在台湾简单许多,读的都是老师精简过的案例,一般不超过3页,而在台湾读的都是原文案例。在合同法课堂上,虽然自认为自己已经是入门过了的人,但依旧没跟上老师的节奏。如果说在台湾的英美法课堂上是中西结合,那么这门外教的课则更接近书中描绘的美国本土法学院教学方式。

《到法学院学什么》读后感(二):美国法入门读本

《到法学院学什么》的副标题是“美国法入门读本”,书名的确足够厚道,足够直白,讲得就是对于一个初入法学院的学生来讲,如何如何学习美国法的常识与技能。

作为一本通识读本,书的内容也甚为详细,可谓是面面俱到,对初学者来说当然足够友好。当然,这是本书的优点,恰恰也是本书的缺点。简单而言,本书并没有什么特色,为了顾及普遍性而牺牲了独特性,使得读者读起来也是兴味索然。

也许不必要求太多吧,每本书都有特定的读者群,可能我不是本书适合的读者而已。或者说,书和人实在是脾性不对,难以对话,自然没有更多交流的空间。

也没什么,读书嘛,总是开卷有益,即使这个所谓的“益处”有时微小,有时潜移默化,而有时,只是无聊时间的有效替代而已。

《到法学院学什么》读后感(三):是一个精读的过程

2008年,因偶然机缘,我开始利用业余时间,翻译美国法政著述。作为门外汉,只能边译书,边补课,光知识笔记就积累了七八万字。几年来,对彼岸司法的组织架构、人事变迁,以及内嵌其中的政治背景,总算有了初步认识。翻译期间,《元照英美法词典》和《美国法律辞典》都是手头必备,但帮助最大的,却是潘维大、刘文琦编著的《英美法导读》。这本书虽只是课堂讲义,但资料翔实,对两国法院的历史渊源、组织体系,以及判决书的种类、结构和说理方式,都做了细致梳理和介绍,值得初入门者研习。

翻译本身就是一个精读的过程。几本书译下来,无论看裁判文书,还是读学术文章,知识障碍都少了很多。例如,过去怎么也记不住的大法官姓名,自己不仅可以完整复述,还能归纳出他们的司法立场。就连当年看起来很费力的《法律帝国》和《认真对待权利》,也可以顺畅读完。

《到法学院学什么》读后感(四):一本实用法律入门书(劝退)

rera想说:

有段时间确实对学法律挺有兴趣的,所以才买了这本书。

我和法律寥寥的关系,仅限于有一个跨境业务的律师朋友,商学院上过company law,还有看过一个美剧How to Get Away with Murder逍遥法外。

这个剧主要围绕一个法律教授和一群法学生展开的,所以我对美国的法律学习有一些娱乐性的了解,这本书里面提到一些有趣的点也挺符合的。

学公司法的时候是真的一脸懵逼…唉到底是我的学习能力太差还是香港教育就是这么回事儿呢。如果我早点看了这本书,也许会沉下心来好好对待法律学习。

关于这本书有几点想说的:

1、翻译真的不错。看译者本身就是法学院的教授,挺年轻的,翻译出来的书也都是讲人话,和教科书不一样。能在教书的业余时间做翻译的工作,想来也是不简单的。

2、这本书让我了解了一个特别重要的点,也解决了一个我对法律一直很迷惑的问题。当律师解读法规的时候,有一个准绳吗?既要考虑当事人的利益,又不能错误解读法规,当一个问题出现,无法用从前的案例去类比的时候,该怎么解决问题?这个时候,这本书告诉我们,应该从立法者本来的目的去解读条例。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法律和心理学/社会学很像,要在有限的信息里去揣摩前人立法的目的,从而进一步地解读。

3、法律课上呈现出来的课堂互动,原来是有历史来源的——苏格拉底教学法。基本上就是torture啊!老师不停追问你,从这个案例概述到其中深层的问题,十万个为什么,这互动真是亚历山大。不过可以理解,这种教学方式比念条例讲解读更加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这也是法学院的目的。培养的不是学生的背诵能力,而是遇到新案例时到底要怎么思考,解决问题。

4、学法律workload真的好大啊,哪怕对于母语学习者,阅读量也是巨大的。劝退啊,溜了溜了。

摘要:

第一章 到法学院学什么(第一章通常比较轻松) 法学院一年级 如何成为一名律师 准备去上法学院 第二章 政府与法律(啊头大,但不妨碍了解) 美国政府的结构 法律:渊源、类型和含义 选择一个执法体制 第三章 美国的法律制度(看不懂的基本略过了) 法律制度 法院制度 诉讼:神话与现实 第四章 法律工具箱:基本技能(法学院培养学生的主要技能) 介绍:法律技能的作用 认真阅读 推理的类型 第五章 法律工具箱:概念(有点基础逻辑学的感觉?) 二分法 贯穿始终的法律原则 假如一个工具没在这里列举怎么办? 第六章 法律工具箱:策略(劝退!!!) 课前准备 课堂参与

苏格拉底式对话和案例教学法造就了今日的美国法学教育。因为很少在法学院之外使用,所以,你可能对使用这类方法的原因感到疑惑。如兰德尔合同法案例书的一位匿名评论者所言,这类法学教育的目标”是教导学生形成法律分析和综合权衡的习惯,不是要把学生的头脑变成一个判例库“。通过苏格拉底式提问与主要法律渊源的综合使用,逐步培养学生未来从事法律工作所必需的缜密分析能力。

《到法学院学什么》读后感(五):法学院入门读本

不可多得的法学院入门读本,既适合已经被法学院录取的学生对照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也适合想读法学院的学生用以判断自己是否适合法学院,毕竟想走进美国law school还是要花费巨大的时间精力去准备的,中途放弃的沉没成本不是每一个人都负担的起。

如本书开篇所言,这本书介绍了几个不同层次的资讯

基础资讯:比如我如何知道自己该读什么东西?

基本资讯:比如为什么教授总是提问,却不给出答案?

实用资讯:比如我在完成阅读作业过程中应掌握什么?

技术资讯:比如那些陌生的术语或概念到底是什么意思?

书中还提到 将材料分成四类的做法会有帮助

直接知识:你需要不经反应就知道的事项。不必查阅资料,你就能自然地记起和使用的信息

一般知识:你需要大概了解,但无需具体知晓的事项

可得知识:你不必记在脑袋里,但得在需要的时候能找到

典型事例:不具有直接相关性,用来说明或增加文采

作者给出的处理这四类材料的建议是:更多关注前两类,在课本相关部分做标记,以便以后复习。留意第三类。用最后一类知识来帮助理解材料,或者让记忆更容易。

本书内容也可以按照此标准进行划分。个人认为,第二章政府与法律和第三章美国的法律制度就属于直接知识,如果对它们仍不熟悉,应该再开始学习的时候就尽量理解记忆。未来的职业选择和美国历史部分就属于一般知识,大概了解即可。历史里的年份、美国法的理论框架属于可得知识,需要用到的时候可以重新查阅本书,当然如果他们能成为你的直接知识更好。书中给出的案例练习就属于典型事例部分了,可以帮助加深理解。

个人建议是(当然我自己也还没做到)建立一个自己的“可得知识索引”,需要用到哪部分知识的时候可以省去一些靠印象翻找的时间。

附录部分的cheat sheet 适合正在准备LSAT考试的同学好好读一下(英文版),与Reading Comprehension 中 humanity和law部分的内容息息相关。背景上熟悉一点的话读起来应该会不那么费解吧。

最后附上一些书中提到的相关书籍、链接等等,方便有需要的朋友直接使用,相当于“读过本书的人还浏览了什么”

电影

Paper Chase (非常著名的讲述法学院生活的电影,据说有同名美剧,我找了很久都没找到)

律政俏佳人

工具书

《布莱克法律词典》

《法律理论辞库》legal theory lexicon

http://lsolum.typepad.com/legal_theory_lexicon/2003/09/legal_theory_le,html

其他书

《哈佛新鲜人》斯科特·特罗

《赢在法学院》 雅姆.D.戈登三十

《如何记笔记》霍华德·瓦瑟曼 http://prawfsblawg,blogs,com/prawfsblawg/2008/02/take-notes-stud.html

《Beyond the Big Firm:Profiles of Lawyers who Want Something More》艾伦·莫里森 戴安·钱(2007)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