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它们和我们读后感摘抄

它们和我们读后感摘抄

《它们和我们》是一本由刘莹/著 / 袁聪 等/绘著作,海豚出版社出版的2022-8图书,本书定价:220.00元,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它们和我们》读后感(一):抓狂的3岁,就这么叛逆了吗?

孩子的叛逆期最早是什么?可不是青春期叛逆哈。最早可能就是3岁,记得我女儿两三岁的时候就进入第一个“叛逆期”,突然就开始不听话,经常大哭大闹,脾气倔的很,总和大人反着来,凶她打她都不管用!

作为过来人,今年女儿快7岁,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经验。3岁的孩子经历的“叛逆期”,我觉得第一是想独立;第二是缺乏安全感!

所以作为父母真的是不容易,我们不仅要学会放手让孩子去独立,去探索……另一方面也要在孩子需要家长的时候给足孩子爱和安全感!

分享一套适合2——8岁宝宝的绘本,不仅可以帮助3岁“叛逆期”幼童养成好习惯,还帮助孩子进行了动物轻科普!

《它们和我们》共6册 《我不想睡觉》 《我们不分离》 《小宝宝很厉害》 《拉臭是件正经事》 《它为什么不刷牙》 《为什么要换衣服》

主题分别涉及到牙齿保护、穿衣习惯、排便习惯、自我认知、睡眠焦虑和分离焦虑。图文并茂,画风细腻柔和,让孩子通过绘本动物故事中欣赏动物们的生存之道,又可以认识到“我们”和“它们”的区别。从而养成好习惯……绘本是具有无限可能的治愈系魔法。

《它们和我们》读后感(二):惊掉下巴!北极熊可以一边睡觉一边生宝宝?

.

你家宝宝是不是到了“可怕的三岁”阶段?

不爱睡觉吗?不爱刷牙吗?不喜欢换衣服吗?和妈妈分离会哭闹吗?会问很多奇怪的问题吗?

.

为什么会有“可怕的三岁”的说法?这源于3-4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特殊时期,开始有了逆反心理。

孩子们可能会表现出与父母对着干的行为,坚持自己的想法,甚至发脾气。孩子开始成长为独立的个体,不再生活在父母的“遥控”之下。

这种与外界的探索行为,特别强调自己手中的“权力”,如“我要自己做决定”、“我认为的就是对的”、“我不想听”、“我要发脾气”等。

.

这时,如果家长硬讲道理、乱发脾气、惩罚都是行不通的,所以有必要耐心地学习一些育儿知识和经验,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给予宝宝更多的关注、关爱和引导!

借助孩子喜欢的图画书,是一个不错的方式!

这套《它们和我们》(全6册)从动物视角出发,可爱又有趣,一边哈哈大笑,一边GET到很多“奇怪的”知识点。

是一套可以帮助“可怕的三岁小孩”养成良好习惯的科普绘本!

.

通过《我不想睡觉》回答孩子提出的“睡觉时能干什么”。很多动物很神奇,原来北极熊可以一边睡觉一边生宝宝!此外,还有很多动物是不用睡觉的,或者可以一边睡觉一边做其他的事情。比如,马站着睡觉,鲨鱼边睡觉变游泳,海獭飘在水上睡觉......

.

通过《拉臭是件正经事》,借助不同动物们各式各样的拉臭习性,和孩子讨论关于拉臭这件不太好意思的事情!同时,也让孩子了解动物们拉臭的行为和它们的生存方式密切相关,是一件值得讲究的正经事。

.

在《为什么要换衣服》中,小孩子会认识到螃蟹随着不断长大会不断的换壳,白鹭在“结婚”的时候会换上漂亮的婚羽,不同的动物在不同的阶段都会换上不同的衣服。小孩子会明白,游泳要穿泳衣,下雨要穿雨衣,踢球要穿球衣,表演要穿演出服,冬天要穿羽绒服......

.

在《它为什么不刷牙》中,小孩子会认识到原来鲨鱼的牙齿掉了可以再长出来,大象有6套牙齿,鸟类是没有牙齿的......一边认识动物的牙齿,一边意识到要好好保护我们的牙齿。

.

在《我们不分离》中,从孩子不愿意离开妈妈为切入点,介绍了一些海洋生物生活在一起或者生长在一起的共生状态。幼儿时期的分离焦虑是每个家庭都会面临的问题,与其想着分离如何困难,不如好好享受在一起的时光。

.

在《小宝宝很厉害》中,会回答:小宝宝真的什么都干不了吗?不不不,小宝宝也可以做很多事情!

.

书名:《它们和我们》(全6册)

作者:刘莹 著/袁聪 于晓萌 等绘

出版:@海豚出版社

出品:@平行小宇宙童书

《它们和我们》读后感(三):动物与儿童,科普与绘本——《它们和我们》创作手记

今天,“佳作丛谈”为大家带来的是《它们和我们》创作手记。这部看似简单的绘本浓缩了“科普人”与“绘本人”的双重智慧,接下来,就由各位创作者们讲述一下她/他们的创作经历吧!!

“它们”的故事——每个小知识背后都是爱

刘莹(《它们和我们》著者)

我的职业是科普杂志编辑,经常把工作中听到、看到的野生动物故事讲给我的儿子听。

有天提到大白鲨牙齿终身不停生长、不断更替时,孩子感叹说:“大白鲨不停换牙,就不怕牙齿坏掉,可以不刷牙啦!”——因为讨厌牙膏的味道,我儿子一直不喜欢刷牙,所以,他对鲨鱼充满羡慕。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又在科普书中找到了不少牙齿有特殊之处的动物。后来刷牙时,他边听我讲动物故事边刷,讨厌的事也变得有趣了。

孩子小时候,都会有没玩够、不愿意睡觉的时候。我家的孩子更是个“睡渣”,经常在床上辗转反侧,不停求我讲故事。那干脆就讲讲动物睡觉的故事吧!马站立睡觉、蝙蝠倒挂睡觉、雨燕飞着睡觉、海豚游着睡觉……我平时科普工作积累的知识素材,都变成了睡前故事。 这就是《它为什么不刷牙》和《我不想睡觉》这两本书的最初来源。平行小宇宙童书的朋友王志钧鼓励我把我们母子之间的小故事写下来。孩子不愿在幼儿园大便、小男孩怕麻烦不愿意换衣服,还有分离焦虑、做事情不成功的挫败感等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常见问题,都成为灵感来源。我把动物知识化作一个个小故事,告诉孩子:没事,慢慢来,妈妈很爱很爱你。

关于《它为什么不刷牙》篇

郑诗颖(《它为什么不刷牙》绘者)

当初接到《它们和我们》这套绘本的绘制邀请时,听向华老师说是和我最喜欢的《博物》杂志的主编刘莹老师合作,我瞪大眼睛一下子从座位上弹了起来:“天哪?我不是在做梦吧!” 我平日里就是《博物》的忠实读者,也沉迷“狐主任”的科普视频。我有时候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喜爱阅读实体书和热衷于刷短视频的大人孩子们都能通过各自喜欢的方式来获取博物知识,但学龄前的小朋友好像确实缺乏一些合适的探索世界的窗口。 所以看到《它们和我们》这套书的文本时,我的内心是非常惊喜的。在刘莹老师笔下,孩子对世间万物的好奇与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自然而然地联系起来,这样的组合实在是太棒了啊!因为非常喜欢这样的题材,所以我在插画绘制的过程中,也一直都充满热情与愉悦。 因为想要达到最好的画面效果,在画材上我选择了自己最熟悉的色粉和彩铅,想要使画面呈现出一种仿佛置身于阳光下的温暖蓬松感。

因为是博物题材的绘本,我希望画面的每一个细节都能够符合博物学本身的严谨性,所以在动物形态特征的准确性上有一些近乎偏执的较真。 文本中出现的小动物们,比如鼠、象、鸟等,都只是一个非常概括的名称,这就留下了很大的选择空间。于是我结合自己的喜好,首先确定了具体的物种,比如“老鼠”是小家鼠,“鲨鱼”是公牛真鲨,“大象”是亚洲象,“小鸟”是白头鹎……然后,我画出所有动物与人类的比例尺,在画面中尽量还原人类小朋友与现实中的动物站在一起时的身材比例。 每种动物我都搜集了上百张参考图,有些比较特殊的透视角度由于没有完全一致的素材,就用粘土捏出小的模型,摆出我需要的动态和视角作为参考。在严格考据的前提下,我也在动物造型中加入了一些拟人化的特点,希望能将科普的严谨性和轻松活泼的童真感融合在一起。 在画的时候也留意到了很多原本没有注意过的细节,像鲨鱼鳍的形态、鲨鱼腮裂的位置、大象脚趾的数量等;我还学到很多新知识,比如一角鲸门齿的螺旋方向是逆时针,最大的鲨鱼和最小的鲨鱼体型相差有一百倍,亚洲象和非洲象的外形居然有很多细节上的差别……

《它为什么不刷牙》部分分镜、参考资料与试稿

每发现一个我不知道的新知识点,都使我非常兴奋,这为我的绘画过程增添了很多乐趣,但同时也导致了后期的反复修改,因为每一遍修改都能发现一些之前没留意到的小bug……以至于拖了很久的稿子。特别特别感谢出版公司老师和责编的包容和鼓励,让我能够最大限度地向我满意的画面效果靠拢。最终由于时间限制没能给一些大跨页加上背景,是一个小小的遗憾,下一次的创作要做到更加完美。 最后成品呈现出的效果我非常喜欢!希望在被钢筋水泥环绕的现代生活中,这套书能通过充满童趣的文字和画面,激发孩子对于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建立起连结孩子与自然的桥梁。

《它为什么不刷牙》内页图

关于《我不想睡觉》篇

马玉(《我不想睡觉》绘者)

看这本书的文字时我还在画向华老师的哲学绘本。当时,向华老师给我看刘莹老师的文稿,立刻就深深吸引了我。一方面,是因为小朋友和小动物,在有趣的科普间实现了朋友般的互动。另一方面,是因为刘莹老师的文稿里,字里行间都透着鲜有的朴实与纯真,而我最是喜欢这种简洁放松的文字。

刚开始,我是想用拼贴绘画的方式表达我对文字的感觉,但因为当时时间紧迫、出版在即,只能用了我觉得既省时又出效果的绘画方式——块面与线的结合。颜色上则采用了略带些复古的相近色和对比色,线条也是以硬朗和突出特征为主。因为是儿童科普绘本,在营造有趣的氛围同时,也需要在描摹生物形态时注重严谨性。

《我不想睡觉》部分分镜与试稿

“尽心尽力去做好”是我对每本书的尊重和期许,最终,虽然用了较短的时间,但好在顺利地完成了《它们和我们》之《我不想睡觉》这本书。

《我不想睡觉》内页图

生活中,因为画画或其它工作,有时我也会在很晚的时间才睡觉。我像书中的孩子一样,不想睡觉,脑袋里装满了和动物有关的好玩又有趣的联想。但不同的是,除了想象,我还亲手把那些小动物画了出来,我用它们贴满了整整的一面墙,陪我进入梦乡。而在今后,我还会继续画下去,毕竟,“我们只是一种动物,与其它无数种动物共享一个星球。”

《为什么要换衣服》创作历程

陈思聪(《为什么要换衣服》绘者)

这本书是以日常生活中的换衣服场景为出发点,让孩子们了解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需要不断地换衣服以应对不同的场合。同时,生活在自然界中的动物也有自己的“衣服”。为了生存,他们有时需要定期“换”衣服以适应新环境。 在资料收集的阶段里,我了解到低年龄段的孩子逐渐脱离襁褓,开始用他们的小眼睛,感知外面的世界,因此,在画分镜之初,我全部采用了接近孩子的比较平视的视角,保证画面中绝大多数物体的完整性,避免缺失感和支离感。 在绘制过程中,我和编辑通过画出完整分镜和制作迷你样书来反复调整画面,捋顺图文逻辑;经过一些材料的尝试,最终确定了兼顾粗糙与精细质感的水粉绘画材料,并在一些画面里保留了笔触,为的是增加画面质感,与简洁的文字和构图达到平衡,并满足这个阶段小朋友的读图需求。

《为什么要换衣服》部分分镜、人物设定与试稿

我希望,这是一本给孩子们带来轻松愉悦的小故事书,所以并没有刻意赋予绘本宏大深远的教育意义,而是用最简单也最朴素的绘画方式,在亲子阅读的过程中,让这本书成为父母与低年龄阶段孩子沟通的小桥梁,拉近亲子的距离,并在家长和小动物的“帮助”下,让孩子学习到生活的小技能。

《为什么要换衣服》内页图(海豚出版社供稿)

下一期“四季童读·佳作丛谈”,我们会继续带来《它们与我们》创作顾问向华以及绘者于晓萌、袁聪的创作手记,如何用画笔创作出关于拉臭臭和面对“分离焦虑”、建立“自我认知”的有趣科普绘本?大家敬请期待!

送给幼儿园小朋友的科普绘本

《它们和我们》

创作《它们和我们》是刘莹老师的一个心愿。作为《博物》杂志的内容总监,刘莹老师有着二十多年为少年儿童做科普的经验,然而专门为幼儿园的小朋友创作科普绘本,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国内恐怕还没有人做过。为此,平行小宇宙童书找来号称原创绘本“黄埔军校”的央美绘本创作工作室优秀毕业生,组建了堪称豪华的画家团队,历时一年,打造出这套别开生面的幼儿科普绘本。 《它们和我们》运用最单纯的画风,简约却不简单,对细节的追究毫不马虎。创作团队始终没有忘记两点:它是给低龄孩子看的,它是科普绘本。这两点要求搞得不好会自相矛盾,一旦找到那个最恰当的结合点,就打开了中国原创绘本的一个全新的领域。 小动物和小朋友有着天然的连接,用动物的生活习性解答小朋友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孩子们会觉得非常亲近。书中提出的看似都是刷牙洗脸、穿衣吃饭的小事情,对孩子来说却是认认真真的大问题。看似轻松有趣,背后却有着深厚的博物学知识做基础。整套书并不是要抛给小小的孩子多少知识点,而是激发他们最可宝贵的好奇心,帮他们对众生万物建立平等、真诚的链接。用“我们”的眼睛观看“它们”,用“它们”的故事拓展“我们”的眼界。

《我们不分离》《小宝宝很厉害》

创作心得

袁聪(《我们不分离》《小宝宝很厉害》绘者)

首先要感谢我的恩师杨忠老师的推荐,让我非常荣幸地能与平行小宇宙童书合作,参与创作了《它们和我们》系列科普绘本,以“轻科普”的方式进入一个个奇妙的故事世界。 刘莹老师的文本有趣地呈现了儿童与小动物行为的各种相似处,将不同方面的育儿知识与动物科普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让我有机会描绘一个个看似简单清爽实则处处精确考究的画面,这对我来说是极宝贵的经历,更像是上了一堂有趣的科普课。

《我们不分离》部分小书及修改笔记

我认为,科普类绘本不同于虚构类绘本的地方在于,在创作的时候既要考虑到突出每个角色的特点,又要保有每个角色准确的比例、动态姿势、所处环境的真实性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否合理。我们需要在这种既要保证合理性、协调性,又要保证画面有童趣感、有张力的前提下去推敲每一个形象,去推进每一页分镜,这无疑是一个很有难度也很有趣的探索过程,对我来说也是个极大的挑战,当然也是很棒的提升自己的机会。

《我们不分离》部分试稿

既然是科普读物,那出现的形象就一定要准确,对于这一点,我们整个团队都非常严谨和认真。在《我们不分离》和《小宝宝很厉害》创作之初,我进行了充分的资料收集、信息整理,并针对每一个情节和图文关系、翻页节奏进行了反复推敲。收集和校对资料期间我也无数次与团队老师们讨论、修改,反复询问刘莹老师各种数据是否找得准确,多次与编辑戚老师和创作顾问向华老师交流看法,他们总能给出很棒的建议。比如在《我们不分离》中鼓虾和虾虎鱼的造型就经过了很多次的修改,在粗粗的线条的包裹下,虾虎鱼有着半透明状的轻盈脊鳍,而鼓虾却拥有厚实有力量的巨大钳子,这种特征的捕捉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不分离》部分分镜

正是大家共同的努力,让这部书一步步往前不断被推进,被完善,将一个个准确且有趣的画面呈现给读者们。 《我们不分离》这本小书,用五组故事,表达出孩子应如何面对“分离焦虑”。每一条逻辑线都由一对有共生关系的小动物引出,它们彼此之间都有非常神奇且亲密的举动,既各司其职,又完美配合。正如孩子和妈妈之间一样,孩子能学会独处,也能和妈妈在一起共度美好时光。这本书有趣的不仅仅是情节,我还在翻页之间设计了很多小细节,比如在海葵出现的前一页,妈妈与宝宝外出时脖子上就围着与海葵有着相似颜色和形态的围巾,这是一种视觉和情节的引导,同时也增加了阅读的乐趣。类似于这样的细节还有不少,等待小读者们去发现。

《我们不分离》内页图

《小宝宝很厉害》这本借小动物的行为方式,帮助孩子建立“自我认知”,让孩子能更加自信地肯定自我价值。首先,这本书文字排版设计得很有趣,每一只“小宝宝”都很自信勇敢地喊出一句”大话”,通过这种对比更能准确地表达出小小的身躯有大大的力量。其次,书里每一个形象的外轮廓都使用了粗粗的五彩缤纷的线条,我想用它表现出一种不受拘束、活泼轻松的气氛,希望小读者看的时候也能情绪饱满地一起喊出:“小宝宝真的很厉害!”

《小宝宝很厉害》部分分镜

《小宝宝很厉害》部分修改笔记

《小宝宝很厉害》部分试稿

《小宝宝很厉害》内页图

《拉臭是件正经事》创作手记

于晓萌(《拉臭是件正经事》绘者)

在我第一次读到向华老师推荐的这个文稿时,我的眼前就出现了故事中小女孩和爸爸的形象,那是生活中我常会看到的我的女儿和爸爸在一起,前一秒开开心心,后一秒便开始争辩的模样……我给他们设计了西瓜皮和西瓜瓤的父女装,因为他俩都爱吃西瓜,故事又是发生在夏天。

在设计翻页节奏时,我们希望给孩子“惊喜”的感觉,让孩子能随着小主人的思绪进入她的世界。那个世界里有认同她感受的小动物,她们帮助她向大人讲述了拉臭这件事的严肃和重要性。听完小动物们的讲述,父女俩相互理解,并且小女孩在得到爸爸认可之后,也做出了改变,想尝试一下爸爸最初的提议。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因为女孩的世界被看到,她的小动物们陪她一起愉快地度过了这个“难关”。

《拉臭是件正经事》部分创作草稿

在画面的创作过程中,我希望小朋友能与画面产生沟通,于是放弃了成人的造型技法,转而用最简单质朴的方式呈现故事需要的细节。比如通过眼神交流、肢体动作的温度和情感,表达文字中没有而在图画中能感受到的真挚。 《拉臭是件正经事》部分分镜、草图与试稿 在视觉方面,我想要一种色彩浓郁、造型”笨拙”,同时画面肌理细节丰富的效果,于是我采用了油画棒、铅笔和彩铅结合的方式。我追求的这种微妙的变化是扫描和印刷技术上很难实现的,但最终的成书完全超乎我的预期,完美呈现出了所有细节,甚至是无色的压痕都清晰可见。这种用复制艺术品做书的诚意完全打动了我。

《拉臭是件正经事》内页图

向华老师在翻页节奏、场景视角变化、人与动物在故事中的过渡融合等方面给我非常大的启发和帮助,编辑给了我很多的创作空间和技术支持,这是一次非常愉快的创作体验。 在每一位创作者的手记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大家一致的努力方向:用绘本的图文关系将动物科普知识的传授与儿童生活故事的叙述融合在一起。最终,一部关于动物与儿童的“轻科普”绘本就诞生了。这部绘本的目的从来都不只是讲给孩子几个关于动物的知识点,而是借知识科普之名行文化启蒙之事,通过简单有趣的故事启发孩子对自我、人际关系和社会习俗的思考,通过绘本这个媒介沟通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如同作者刘莹老师所说:“我把动物知识化作一个个小故事,告诉孩子:没事,慢慢来,妈妈很爱很爱你。”

(海豚出版社供稿)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