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运营之光3.0》读后感锦集

《运营之光3.0》读后感锦集

《运营之光3.0》是一本由黄有璨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2022-6-1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运营之光3.0》读后感(一):向着光前行

系统都由三方面组成:要素,连接,功能和目标。企业的最终目标之一是获得收益,所以我们需要抱着以终为始的心态去服务于企业的目标。而怎么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围绕目的,抓住要素,设定规则,调整或优化整个系统的结构和连接关系,再辅以在少数关键环节上完成一些关键工作,最终让整个系统良性运转起来。

有时候我们总觉得陷入瓶颈期,其实就是没有从更大的系统去分析,而是简单地模仿或者在原有的方法上改进,这样在术的层面上的努力,总是赶不上大趋势的变化,对变化抵触,对环境不敏感,所以慢慢被系统淘汰。当然,系统思考需要有一个过程,我们也需要慢慢在实践中碰撞、反思,不断重复这样的循环,才能真正理解系统的运作规律,实现自身的迭代。

《运营之光3.0》读后感(二):关于运营的概念、认知,值得运营、管理者一读

1.比较系统的讲了一些运营的概念、底层认知和工作方法;各个阶段的运营人读这本书都会有一些启发。

2.不过这并不是一本可以落地实操的工具书,更多讲的是概念、趋势、认知。

3.运营从业者和创业者、管理者需要读一读这样的书。但运营包含的内容太多太杂,真正对运营工作更有落地帮助的,应该去读更细分岗位的书——比如专门讲公众号运营的、直播运营的、社群运营的。

4.最后,运营从业者,光读书、听课作用不是很大。知识只是一方面,互联网运营是一个更侧重实践的工作,把书本、课程的知识和实际工作结合,才能真正把工作做好!

书中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内容:

运营人的“能力”可迁移性和习得路径

第一层:表层技巧。如:文案、SOP、话术、玩法、流程等;

第二层:工作方法论。如:爆款内容方法论,用户运营体系搭建方法论;

第三层:底层商业认知和互联网商业思维模型。

一家公司的商业价值=(用户数量×单个用户价值)-流量营销成本-交付供给成本

《运营之光3.0》读后感(三):看完《运营之光3.0》,我想说几句难听的话

大家好,我是区帅,前段时间老黄在自己的公众号说过,如果你之前没有看过运营之光1.0或者2.0,那你可以跳过了,直接看3.0。

以我的理解,他的大概意思是,3.0的定位依然是入门级别,增量信息有限。

毕竟老黄过往的书籍累积已经卖了上百万册,从市场的角度来说,越入门,覆盖面就越广,让更多人可以知道运营到底是干嘛的,怎么样入门,以后的在职业上可以怎么规划,有那几条线发展等等。

这些对入门的人来说肯定会有帮助,我预计这本3.0销量肯定也不会差,毕竟也是完结版,没有了,以后不会有运营之光。

可能我对运营之光3.0的期待有点过高,那是我的问题,是啊,我得做好期待值管理。

简单来说就是,我也只是个普通的运营,但对我有价值的信息可能确实有限,那这就证明老黄不行吗?完全不是,这些都是相对的。

另外,老黄公众号的内容,他每次更新我都会必看,也总能收获的有价值的点。

以上是我个人看完这本书的主观感觉,你可以不认同,但这确实是我真实的想法。

最近我看到有人说,老黄,都2022年了,你这3.0写的怎么感觉还停留在以前那个思维框架?

好像有点道理?有个锤子。

为什么不停留在以前那个思维框架?而且也并没有完全停留在16年啊。

拜托,书名是《运营之光3.0》,不是《2022年运营人的光会照在哪里,你头上吗》。

又不是全新的书名,为什么一定要有颠覆性的创新呢,我不是很理解。

又有谁规定不能有部分重复的内容?

《修订版》《精装版》《收藏版》《升级版》《白金版》的书我们也没少看吧

黎贝卡,半佛仙人,刘润等大V也不过是将过往公众号的文章,编排了一下,做成一本有框架,有系统性的出版图书,那也不是新内容呀。

那对粉丝来说,只要自己喜欢的大V出周边或者图书,他们付费,倒不一定是因为有什么实际价值,更多的可能是一种情感价值,精神价值,收藏价值。

那为什么有新增内容的《运营之光3.0》就要承受这些奇奇怪怪的质疑声?

也许是因为大家最近实在太焦虑了,而且比以前更焦虑。总把看了个啥书,报了个啥课当成救命稻草,总觉得做了一件什么什么事情就一定可以怎么怎么样。

你觉得看完运营之光3.0,你就真的看到了别人看不见的光,还是像被开了光一样,你不用实践任何项目,也能成为运营大神?可以是可以,在梦里。

昨晚我给大家发了个书单,有个粉丝还把我的书单当成了ta的人生答案,说了一堆感谢我的话,简直把我当成再生父母。

拜托,我又不是这些书的作者,就算是,我也不至于那么伟大,我觉得有用的,对你不一定有用,我的书单,你可以参考,但没必要复制。

书只是获取信息的一个渠道,不是一个完全改变你命运的按钮。

你看完书以后你还要思考作者说的对不对,对你有用的地方是什么,如何应用到工作中,生活中,这才更加实际。

我看过太多看书看的很认真,也做了一堆笔记 ,也上了很多课,但是在工作中生活中从来不实践的人。从有认知到有行动完全是两码事,希望大家不要成为只停留在有认知层面的人。

最后,祝每个人都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路,你只能成为你自己,像老黄说的,在浪潮下我们可以尝试寻找属于自己的小增量。

《运营之光3.0》读后感(四):运营,也是互联网时代的一种通用能力

一种能力

作为一个互联网时代催生的岗位,关于“运营是什么”的讨论一直没有断过,各方观点在不断碰撞、演变。

这一次,老黄也给了新的定义,他认为“运营”不应再被看作是一种“岗位”或者一种“职能”,而应该是一种能力,一种“通过互联网获取流量,实现商业变现的能力”。

就像工程师的编程能力、设计师的PS制图能力一样,互联网运营能力是所有人都可以习得的能力,区别是运营从业人员靠它吃饭,其他人可以当成兴趣爱好。

互联网运营能力,除了用在企业经营,还可以用来进行“自我经营”,在当前越来越“内卷”的时代背景下,构建属于自己的“流量-管道-变现”闭环,让自己也能赚点小钱。

而要想更好的构建这条“流量-变现”闭环,下面2个公式就如果能理解透彻,将会事半功倍。

1、商业价值公式

商业价值**=(拥有的用户数量*单用户价值)-流量营销成本-交付供给成本**

商业价值公式是老黄自创的公式。它从全局的角度,把一家公司通过流量进行变现时要关注哪些方面讲清楚了。

无论是不是运营从业人员,都可以从中了解到,在搭建“流量-变形”路径时,第一要关心的不只是流量(用户数量),还有“单用户价值”,而这跟要卖什么产品有关。

其次要关心的,则是要付出多少成本:

2、流量价值公式

流量价值=DAU日活×用户停留时长×流量可交易系数

商业价值公式让我们弄清楚要重点关注哪些方面,而流量价值公式是用来判断流量质量好坏的。

注意,跟商业价值公式不同,流量价值公式是不能代入数值进行计算的,公式中的乘号X仅仅代表这几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是“任何一个做的不好,就会连累整体价值”,而不是“一个做得好就可以抵消其他的不好”。

DAU日活、用户停留时长不解释。流量可交易系数,代表在用户愿意交易的可能性高低(用户想不想花钱,愿不愿意想买东西),这跟流量变现的场景、要卖的产品属性有关

在了解以上信息后,我们就可以考虑怎么跑通自己的“流量-变现”闭环了。这里附上书中提供的不同转化成交场景的执行环节和要点:

对于运营从业者而言,要想在“运营”这条路上有更好的职业发展,书中还通过了不少有价值的心法和思维模型,这里选3个对我比较有启发的来说说

如果在有人问你“运营是做什么的”?先别急着说上面提到的“运营是一种能力”,最好是先弄清楚他问的是“宏观运营”,还是“微观运营”:

确认了问的是第2种“微观运营”,再开始你的表演吧~~

微观的运营,即使是同一个名字的运营(比如用户运营),在不同业务、不同公司中具体的职责和内容差异也很大,怎么更好的了解这个某个具体运营岗位是做什么的呢?

可以按下图的“四要素”进行拆解:

运营是个非常讲究目标导向、且需要落地拿结果的岗位,想要把运营做好,必须目标、行动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书中第3章)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