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菌物志》读后感摘抄

《菌物志》读后感摘抄

《菌物志》是一本由斑斑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0.00元,页数:3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菌物志》读后感(一):好吃的,好玩的,好用的

小记《菌物志》四星

一本普普通通的真菌科普,主要按照:真菌总体科普;食用类真菌;和疾病有关的真菌;工业中的真菌,这四部分来介绍的。

比较有意思的是全书用的是第一人称,也就是作者采用“小菌菌”的拟人口吻,来给读者介绍他自己和他的亲戚。

感觉更时候初中、高中学生阅读,比较浅。可惜的是,书里面有很多彩色图片,我是拿Kindle看的,难以体会到图片的美。可能实体书更适合看这类植物科普书籍。

全书没什么阅读障碍,写的浅显易读。印象比较深的可能是有关食用菌一章,毕竟我对吃的一直很感兴趣。作为打发时间的书来说算及格了,睡前看了半本,起床后花了一两个小时看完剩下的。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电子版。

《菌物志》读后感(二):我不想要性观念恶劣的科普读物!

“当我们吃饱喝足之后就要开始叮叮当当造菌宝宝了。说到这里还真是有点羞羞的。”(p019)

不就是真菌生产孢子吗,有什么好“羞羞”的。

“我每次看到皮肤美美,身材棒棒的人类妹子就走不动路。”(p113)

“至于为什么胖子杏鲍菇能这么招女生喜欢,我就不太清楚了。”(p103)

这种评价和科普的主要内容有关系吗?完全没有。纯粹是作者觉得自己的性凝视如此俏皮有趣。

作为博物学爱好者,我真的很不喜欢在阅读时频繁地被冒犯。我明明正好只是人类中的某50%而已。凭什么拿我开涮。

病态而恶俗的性观念:正经科普时故作羞涩,试图俏皮时满纸性凝视。科学本来应该是冲淡这一切的利器。因此这种态度出现在生物学相关的作品中,尤其令人失望。

《菌物志》读后感(三):有趣的科普

真菌无处不在,从小学的生物课上就讲到其在生物链中处在重要的位置,如果没有了真菌首先地球就会被腐烂的尸体填满。真菌不仅仅存在于大自然当中,它是寄生生物,所以除了树木之上会有真菌之外,人体也会有,这点就有点毛骨悚然。真菌病很难治愈,虽然没有大的影响,可是这东西在人的身体里扎根,治疗也就是一件长久地工作。这本书把真菌相关的方方面面都写了出来,每个人都需要阅读这本书,无论是科普知识,还是日常食用各种蘑菇时的注意事项,没准你会像我一样发现之前吃错了好多蘑菇。

蘑菇只是一些真菌的统称,我们每天都吃的蘑菇大多数都是叫不上来名字的,包括有很多蘑菇本来是不存在的,是由人工培育出来的。不同的蘑菇对于身体的有着不同的功效,在此之前我只知道蘑菇有杀菌的作用,却不知道具体的用处。尽管我们生活中能够接触到很多菌类,但这些加在一起也只是冰山一角,地球上真菌的种类多得可怕。

当这些真菌附着在人类或者动物身上时,就会想着如何去治疗,其实主要原因在于平时对于卫生的注意,还有营养的补充。猫狗身上的皮癣和人的头癣一样,不仅痒还会造成掉毛脱发的现象,从外观看上去就十分丑陋。

再说到毒蘑菇,有时候想吃蘑菇补营养,一不小心吃到毒蘑菇就完了,这是必须用知识才能够弥补的,有的饭店也不能完全相信,因为毒素很多都是逐渐侵入身体的,有一个长期的过程。竹荪也有毒,为什么火锅店里总是有人点的,因为它的有毒部分只在菌盖,只需要去掉这个部分即可食用。

书中文章写得也很有趣,不是枯燥的记录,这种轻松生动地讲述也适合给孩子看,总是道听途说也不是个办法,好多知识都被人们传变了味。同样是稀有的品种,为什么有价格贵贱之分,这就是养殖和野生的区别,如果想要治病,那么还是选择价格昂贵一些的吧,并且要去正规的店里购买。书中的“小菌菌”在给我们带来乐趣的同时,讲述了很多其在历史中的重要地位,虽然它们不容易被注意到,但又万万不可被忽略,只有这样渺小的存在,往往能带来更加伟大的影响。

《菌物志》读后感(四):菌类王国的奇趣之旅

这是一本甫一打开,就会令你目不暇移爱不释手想要一口气读完的书。为什么——写得太有趣了!跟随作者轻灵的笔触,徜徉在菌类王国里,你会不自觉地成为那个唱着、跳着,欢快的采蘑菇的小姑娘,轻松愉悦间捡拾几篮子菌类的故事和知识。

志书,通常为探根溯源、正名立传的体例,基调大都严肃严谨,甚至有些刻板。《菌物志》却视角独到,别开生面。作者独辟蹊径,设定了一个小菌菌作导游,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带领读者在菌类世界里开启奇妙的体验之旅。这种写法,使读者耳目一新,颇具亲切感,同时兼之导游过程中,小菌菌尽职尽责,既有语言活泼俏皮的一面,也有知识严谨丰富的一面,并且不时的加点故事,来句幽默,阅读的过程不仅一点不累,而且读完之后又很有收获感。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菌物志》很好地实现了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完美结合。

表现在知识性上,本书既然命名为《菌物志》,则必不可少地要探究菌类的前世今生、形容像貌、江湖门派以及秉赋特点。作者首先从宏观上,对全书整体进行了四个章节的分布,分别是“我们从哪来儿,要到哪儿去?”交待了人类发现菌类的过程。“有一种幸福叫作被你们吃掉”和“向人类开炮”从与人类亦敌亦友两个角度,详尽而生动地介绍了三十多种与人类密切相关的菌类。“不用谢我,我是雷锋”,则是人类利用用对菌类的认识,主动地将菌类的活动融入人类生活中的生动案例。其次在微观上,对涉及的每一种菌,都从形状、颜色、气味、繁殖方式以及目科族属等进行了详细交待,有的还配以插图,以专业的角度、专业的水准普及了菌类的基本常识。通过“小菌菌”的导游,你会知道金针菇的外号为什么叫“see you tomorrow”,了解到一片地衣可以趴在一块石头上生活好几个世纪,还能知道菌类如何采矿、发酵食品、治理石油污染等等,轻松诙谐的故事中包涵了丰富的关于菌类的科学知识。比如,司空见惯的做馒头、做面包,在作者笔下,就成了酵母菌壮烈的一生写出了生动的剧本。把做馒头、做面包的过程以及其中发酵原理的科学知识讲得让人过目不忘。

人类采食菌类,而当一个生命结束后,能量又流转回菌类。菌类和我们人类的之间的距离是如此近,关系又是如此地千丝万缕。如果想更深入地认识和了解它们,那么《菌物志》里的“小菌菌”绝对是一个值得你信赖的导游。

","0es<��.o

《菌物志》读后感(五):探索有趣的真菌帝国

在信息发达的今天,人们提到真菌不再总是想到它们有害的一面,比如真菌感染、传染病、食物变质等等,对部分真菌为人类做出贡献同样无法忽视,比如酵母发面制酒、食用菌菇、分解石油泄漏等。

作者斑斑以真菌为第一视角,语言俏皮有趣,用讲故事的形式为我们科普了真菌世界。

从这本科普的读物中,我学到了很多与菌物有关的知识,也纠正了一些对菌类的误解。比如:虽然我们知道蘑菇属于真菌,但是心里却总是把它们同植物联想到一起。其实,它们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独立的生物种类。再如,我过去一直以为杏鲍菇和鸡腿菇是同一种(小时候我妈告诉我的),看了鸡腿菇这一章节,我才知道根本不是这样。鸡腿菇比杏鲍菇可好养活多了,垃圾堆,粪便、草地、路边等都能生长。

有些知识点非常有意思,如真菌家族繁衍不但可以通过有性生殖,也可以通过无性生殖。有些真菌选择生殖方式竟然是看心情。以前觉得植物捕食虫类已经很神奇了,没想到真菌也有捕食线虫的种类。有些线虫以真菌为食,然而它们一旦对这类食肉类真菌发起进攻,就会落入对方的陷阱,由食客变为食物。

我们都知道,真菌有分解有机物和无机物的能力,所以人类古代的石雕文物会被它们慢慢剥蚀。看到书中讲真菌分解这一章节:

我想起了前些日子刚刚看到的新闻,世界上最大的石刻米勒坐佛——乐山大佛,在国庆刚刚结束后, 便开启为期达四个月的腹部开裂残损区域抢救性保护前期研究研究及勘测工作。乐山大佛建成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我不禁感慨,大佛的损坏除了暴晒、渗水和植物侵蚀,“菌菌们”自然也逃不开干系,真让人又爱又恨那!

读着读着我心想,世界上的菌菇种类有千百种,有无毒可食用的,但更多的是有毒的。人类从古至今发现了这么多种可食用的菇类,得有多少人丧命于食用了毒蘑菇呢!

斑斑以小菌菌的口吻带我们探索了神奇的真菌世界,全书图文并茂,语言通俗、风趣,让我们在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中对与人类密切相关的菌菌们更加了解。

读完这本书我突然对种蘑菇产生了浓厚滴兴趣,马上去淘宝购买了几个菌包,想着能吃到自己种出来的平菇,脸上不禁露出慈母般的微笑……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