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家常酒菜的读后感大全

家常酒菜的读后感大全

《家常酒菜》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青岛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3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家常酒菜》读后感(一):饮食与家乡——by iridescent王先生

汪先生的饮食情怀同大多数人都是一样的。

每个吃货内心深处最爱,一定是源于故乡的“家常酒菜”,无论流年,那都是我们认为最本质的味道。

随着年龄的增长,口味会广泛一些,也跟个人经历有关,或是背井离乡,或是外出求学,亦或是旅行游历,每一段都会影响到我们的味蕾,但不会改变我们的本质。

在中国,饮食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让人忘却过往的纷争,感受生活的情调,回忆单纯的情爱,体味人生的态度,可能在我们这些爱运动的人眼里,这是一种求安逸的中庸之道,但每种文化都有它自身的魅力所在,起码懂食知味的人应该会是一个温暖的人。。。。。。

感谢汪老,留给我们这份温暖!

《家常酒菜》读后感(二):读《家常酒菜》

我2月3号踏上与父母团聚的旅程,要在火车上呆一天一夜,就带上了这本《家常酒菜》。我一直很喜欢汪曾祺的散文,以前的教科书还有其他一些杂志上都有读过,还有一本《草木春秋》。所以这本书里面有蛮多我以前读到过的文章,再读一遍也无妨,就像老朋友一样。在火车上读了大半,在上班之前将他读完。

汪老的文章特别使人舒服,就像跟你聊天一样,聊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西南联大附近的茶馆,那几条街上的吃食。我现在脑子里还印象深刻的就是“培养正气”的汽锅鸡和乌鱼锅贴。还有提了n多次的推塔拌菠菜和拌荠菜。汪老是个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的人,他也不止提了一次,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也放言说,带毛的不吃掸子,带腿的不吃凳子。东南西北,能尝试的他都去尝试,能吃能写,还能将做法娓娓道来。他是个很包容的人,那个年代的人都经历过艰苦岁月,但是他每次提到从来都是云淡风轻。他随遇而安,很能给自己找乐子。在长城外面劳动该是很苦的差事,文字中却透露着轻快。

过年期间爸爸做了一个凉拌鱼腥草,抱着“对生活的兴趣广一点,口味也宽一些”的想法小试一口,不成,我还是吐掉了。不过不丢人,汪老这种饕客也过不了鱼腥草这一关。读这本书的时候在火车上我就在脑子里列菜单,把平常自己不会做没吃到的菜都跟爸妈点一遍,猪脚芸豆,煎豆腐,鱼,还有一个我们那边的咸菜(可能是香椿做的)。总之过年期间都吃到了,满足。编后记里面写着说,策划的时候就想着让大家带着这本书过年。书是15年春节上的,而我是19年春节带着他回家,有种冥冥之中已注定的神奇,即使明天要上班,此刻我仍沉浸在过年的余韵中。

PS:就这本书来说,还是重复的东西略多。编者还是需要注意一下呢!

《家常酒菜》读后感(三):吃食之后,文化之前

人和食物之间好像有着妙不可分的缘分。这种缘分或许可以理解为热爱和亲近,大概是因为原始社会人们吃不饱穿不暖,所以对粮食和土地有分外的依赖。

我之前不是很爱吃,倒不是因为不喜欢,只怪当时年幼无知,吃过的东西太少。后来上了大学,忽的,思想和胃就开始步入了新世界。汪曾祺先生说:“女大学生,也穷也馋。”这句话说的我想掉眼泪。只不过,当时啃水萝卜谈安娜卡列尼娜的女大学生们,如今已经开始啃着炸鸡看来自星星的都叫兽了。

真是,世风变了。

我虽然爱吃,但不懂吃,也不会吃。看了《家常酒菜》,觉得这是本入门书。原来,吃食是这样的,也可以是那样的。

汪曾祺先生实在太会吃了。在他手下,食物是日常的一部分,天南海北,江南塞外,凡是可以入口的都拿来下锅,做法别致有趣,让人童心萌绿。尤其是那些不打眼的野菜,各地有各地的做法,但是读文章也觉得清香绕口,似乎落身田野,浓郁披身,凉意沁人。不知道吃起来怎样。

我不是很会烧菜,所以那些繁琐细致的做菜步骤,更是一片茫然。汪曾祺先生,爱吃,也爱做给别人吃。好多作家慕名求他一道菜,他也是乐于其成。我看他书里讲自己做菜,真是羡慕不已,或赤汁浓酱,或清清爽爽,看看都觉得是人生快事。

汪曾祺先生曾在西南联大读书,书里详细描写了那个时代大学生的风貌。学校门口街上,遍地是茶馆,当时的大学生可以在里面泡一整天,吃茶聊天,读书写作,闲适有趣。

我不禁又要开始羡慕了。

我看书颇杂,读《家常酒菜》,觉得甚得我心,先生的吃食也杂,他说“年轻人口味要杂一点,食物是,文化也是。”哈哈,举手,我就是这样哒。

无论时代如何,命运如何,吃食与文化,成了人生存的必要,缺一不可。丢失了其中之一,便要忍受无聊和痛苦。

爱吃的人还是蛮幸福的,不过我得开始思考减肥这件事情了。

PS:读完《家常酒菜》,我忽的开始关注植物了。那些平日都没注意过的花花草草,原来这般有趣,真是涨姿势的一本好书啊!

《家常酒菜》读后感(四):带一本汪曾祺《家常酒菜》,回家过年 ——编辑手记 本书责任编辑 李磊 / 文

在我看来,读书有几重境界。读《庄子》,感到宁静,忘怀一切得失。而读汪曾祺谈美食的文字,读钱钟书《围城》,读王小波的文字,则会笑,觉放松、适意、快乐。

汪曾祺的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文字明净跳脱。汪曾祺的散文则是闲适从容的。晴天或夜晚,倚一个靠枕,靠在床头读汪曾祺谈美食的文字,会快乐得笑出声来。

汪曾祺懂得每种天赐食物的美妙,并亲自下厨为家人、朋友烹饪佳肴。他感叹道:“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这是他写的美食类文字里,我最喜爱的一句话。

喜爱汪曾祺的文字,于是我编了这本汪曾祺《家常酒菜》。从汪曾祺所有的作品里,挑选出他谈美食的所有文章,分五类编排,包括“故乡的食物”“昆明的吃食”“四方食事”“五味”“吃食和文学”。配了二十幅汪曾祺亲绘的画,作为插图。

全书全彩印刷,纸张上乘,小32开,便携,随时可以翻阅。青岛最好的精装印刷厂做的手工精装,出版后,得到大家的喜爱。

书的编辑,我最注重的还是版式。因为我觉得,书是要让人读的,而且要读得舒适。这次的版式,我和美编做了一次大胆的常识,打破传统的审美,做了一个别致的样式。我是有点忐忑的,但是拿到书之后,翻阅起来觉得很舒服,也悄悄地听到了大家的喜爱和赞美,一颗心放下了。

在策划编辑的时候,书名的制定和出版节奏的规划,我都想着,要让大家带回家过年。《家常酒菜》是汪曾祺一篇谈美食的文章的篇名,亲切又别致,我很喜爱,于是作为书名。汪曾祺谈美食的文章,也都是写家常、山野的食物,溢着土地的香气。包括书的封面,我也是选了一种绿色的布,希望它有一种田园的气息。

编辑出版一本书的过程,也是为它寻找知音的过程:会留意,有谁喜欢它。编辑出版《家常酒菜》前后,我陆续得知有好多作家学者喜欢它,这是一件开心的事。比如,与曹文轩老师面谈的时候,得知曹老师喜欢它,大概因为曹老师和汪曾祺都是江苏人,河流水气滋养了它们的文字;与薛涛老师谈论书稿的时候,得知薛老师喜欢它;与王充闾老师电话交流选题的时候,得知王老师喜欢它,王老师还与汪曾祺是故友,还与汪曾祺通过信;得知给我的书《城南旧事》《爸爸的花椒糖》画插图的李海燕喜欢它;还得知全国各地有多位作家朋友都喜爱汪曾祺的文字……大开心。

带一本汪曾祺《家常酒菜》,回家过年。大家新年快乐!

《家常酒菜》读后感(五):致敬是最好的评论

猫脸热干面

热干面是鄂省名吃,源出武汉,各地也都有 。前几年评十大面食,热干面高居榜眼。我有个亲戚,在汉生活了三十多年,跟他聊起此事,他脱口一句“个婊子养的,明明该排第一嘛!”武汉人之深爱热干面,可见一斑。

故乡是鄂西北一个偏僻小城,热干面泽被吾邑,已是九十年代初的事。那时我正上小学。六小校门外是条大街,平时就熙熙攘攘。很多店主人颇会揣摩小学生心思,卖各种让人眼谗的小吃食。像豆腐花,凉皮,酸梅汤,搅搅糖,冰糖苹果―――两年多下来,我把附近小店吃了个遍。同学公认,我是班上第一谗虫。

一天上学,我看到校门左手第二间门面换了招牌,铁皮樯上用白漆刷了五个大学“汉味热干面”!一上午的课我都有点儿心不在焉,刚放学,我就跑到那家店买了平生第一碗热干面。

这面跟以前吃过的大不相同,竟然没汤。老板把浅黄色面条放竹编漏勺里,在开水锅涮一分钟,捞起,手摇漏勺沥干,搁碗里。再放少许酱油、胡椒粉、味精,加大斗菜,浇上一层黄澄澄、香喷喷的芝麻酱,最后撒一把葱花。用筷子把面、酱拌匀,趁着碗里的热乎劲儿就开吃!

面条加了碱,入口微涩,跟寻常面条比,别有风味。芝麻酱很香,跟热面条一搅和,更是醇香扑鼻。吃在嘴里,又香又涩,滋味无穷。面里没汤,又是碱面,吃完余香满口,只是嘴里发干。这就是热干面的“干”字!老板早给我晾好了一碗开水,捧起碗来一饮而尽。一碗面,一碗水,肚儿滚圆,痛快!

我得了热干面的妙处,几乎天天去吃。一来而去跟老板混熟了,每次捞面,他给的总比给别人的多。老板夫妇俩操持这个店。老板三十出头,矮,干瘦。小头,尖下巴,稀胡须,有猫相。街面上人送外号“猫脸”。有一次,上学快迟到,我在猫脸老板那儿吃完热干面,去得匆忙,没顾上擦嘴。

一进教室,同窗看到我嘴角沾的黄色芝麻酱,都大笑“你刚才是不是去吃巴巴了?”咳!那玩意还真跟芝麻酱有点儿像。只是没过多久,我发现很多同窗早上也都去猫脸老板店里吃“巴巴”去了。

没过几年,热干面摊在小城街角巷尾开得到处都是。清晨街边上,常看到白发萧萧的老年人,系着红领巾的学生,忙忙碌碌上班的人,围坐在摊边小桌旁吃热干面。猫脸老板把热干面带进小城,首倡之功,不得不表。“别人都做我不做”,这是猫脸老板的生意经。他后来没再卖热干面,在别的街上做起了日杂生意,卖碗筷,扫帚,麻绳之类东西。遇到我,还常跟我打招呼。

这么多年来,我也到过湖北不少地方。每到一处,必要尝一尝当地的热干面。真可谓大同小异,各擅胜场。积二十年遍食各地热干面之经验,予以为,热干面要好吃,有三大关窍。

一是碱面要酸碱合度。碱太重,则涩;太少,就没口感,也失了热干面风味。碱下得恰到好处,则口感绝佳,回味无穷。二是芝麻酱要香。磨酱的芝麻要真材实料,颗粒饱满,磨出来才香。选黄芝麻,磨出来的酱颜色深黄鲜亮,放碗里才好看。调芝麻酱亦须用好油。香油就行,要是用小磨油,就没治了!三是老板要大方,舍得放芝麻酱。酱少,拌不开,可就败兴也败胃口了。

十几年前,我在广州呆过一年多。“食在广州”,广州饭食存其本味,吃起来当然是不赖的,就是没面条,特别是热干面。一天到晚到是粉,炒河粉,肠粉,米线,吃得我心里憋闷,嘴里快要淡出个鸟来。

有一次,天下小雨,我到广州大道中办点事儿。看到街边有个小食店,广告菜单里竟然有热干面供应。我冲进去买了一碗,边走边吃。味道不是很地道,我也讲究不得那么多,只顾把面往嘴里扒。雨越下越大,雨水从嘴角流进口里,我还是只顾吃面。路上不时有行人瞅瞅我,眼神有点诧异。我想象自己这又滑稽,又狼狈的样子,突然很想笑,也很想哭。

我不是抵挡不了热干面的醇香,我只是抵挡不住那一碗满满的乡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