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南风其凉》读后感精选

《南风其凉》读后感精选

《南风其凉》是一本由刘泰然著作,团结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元,页数:57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南风其凉》读后感(二):你看那白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

五年前一群文学爱好者创办了文学网站“银河悦读中文网”,因着当初榕树下的情怀,我在这里客串了两年多的编辑,纯属业余,当时就看到了这部小说的初稿,彼时的武侠尚有余温存世,豆瓣阅读上还以类型文学的形式出现不少中短篇佳作,人们对金庸武侠的影视魔改还没到令人发指的地步。到今天,仗义江湖的武侠世界被白衣飘飘的仙侠木偶所替代,豆瓣阅读沦落为网文孵化基地,人们对武侠的偶尔怀念只能从一些八九十年代的老剧里翻找,不知道这是否算作一代人的悲哀,又是否是一个时代的悲哀。在这样的环境里,我没想到,这本书能出版,我仿佛看到一群热爱武侠的人在努力争取一颗火苗不被狂风吹灭,为此他们要付出很多。 《南风其凉》,名字就有传统武侠世界的苍凉古意,这是一位九零后作者的处女作,作者为了写这部小说,啃了无注释版的《二十四史》,熟读了有关少林七十二绝技的书籍。书中很多人物都有历史原型。作者说,他的初心是想传承金庸,在作品中表达一种情怀和价值观,让读者从这部小说里看到主人公人格的成长,我想,作者本身的成长便具备这样一层意义。 武侠,曾经风光过,我们这一代人赶上了武侠最后的荣光,上学那会还有无数的武侠刊物,大师们的巨著以极高的频率在重版。武侠被人称作成年人的童话,这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悲凉寄托,侠以武犯禁,一块培养顺民的土地不适合武侠的生长,所以这朵花凋零得很彻底,金梁古温,一个个大师将这份属于过去的荣耀带入坟墓,剩下温大师一个人还在角落里独自战斗,像被世人逼到避世的桃花岛主。十几年前的文学圈子都在嗟叹没人能接过武侠大师的大旗,现在不用惋惜了,因为那大旗早已淹没在滚滚红尘,爱武侠的人,只能在心里默哀。

现在还有人写武侠吗?很少。严肃文学的衰败已经很让人心酸,但严肃文学还有刊物在支撑,说白了他后面站着一个体制,武侠则真真正正是无根的浮萍。你明明知道没人看,明明知道市场和整个社会不欢迎他,可仍然还在坚持写,这种勇气很可贵。

《南风其凉》读后感(三):当今的通俗小说,总要有人拒绝迎合恶俗的趣味

应该说,这样传统正朔的武侠小说,不论内核深浅,至少具备一定的形式美。 这并不是降低对小说的要求,形式美至少代表某一艺术领域的基本修养。因为艺术创作固然是自由的,但不是绝对的自由,在艺术的世界里,绝对的自由带来的是绝对的痛苦;就如一个人既要作七律,那就要讲究平仄、工整,否则不能为律诗。文学与艺术是个大问题,需要一代代人探索、整理、传承。南怀瑾先生曾说:“在这个大时代里,一切都在变,变乱使凡百俱废,因之事事都需从头整理。专就文化而言,整理固有文化,以配合新时代的要求,实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是任重而道远的,要能耐得凄凉,甘于寂寞,在默默无闻中,散播无形的种子。必须要有香象渡河,截流而过的精神,不辞辛苦地去做。”当今的通俗小说,总要有人拒绝迎合某些恶俗的趣味。 当然,本书并不是一部专论文史哲的严肃书籍,仅是一部小说。文以载道,这里的“道”,某种程度上即是一个民族历史性的、传统的、不可割裂的精神归依,是中国传统文人自觉或不自觉的价值追求。作者跟我讲,本书没有什么大道理,不过是故事加上自省,这里“省”的并非是深邃又高不可攀的思想内涵,恰是人人皆知而又不尽知之情理。 文学即人学,人物更是小说的核心。在这一层面,我与作者的观点是一致的,即不一定要提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但是至少应具备一项功能,即读者阅读小说的人物,当能见己、见人、见众生。文学批评至于现今,从作者中心到文本中心,再到读者中心,这个发展的过程恰恰证明如此。 作者说金庸先生对其创作手法的影响极深,这一点通过阅读不难看出。单论叙事技法,我认为一为精炼,二为传神。众所周知,与西方亚里士多德一派不同,中国的艺术传统注重白描、象意,而非精确模仿,其作用在于引起人的深思,并突出主题。当然,以塞尚等人为代表的印象派兴起之后,“艺术即模仿”的论调早已不再为西方艺术家奉为圭臬。倘若此书一定要载一个“道”,我想作者在后记中已经言明,“解脱”区别于佛法的第二层含义,即对人对己的大悲悯、大包容。 总体来讲,这是一部颇具人文关怀,充满温情蕴藉的武侠小说。推荐阅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