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暮色将尽读后感摘抄

暮色将尽读后感摘抄

《暮色将尽》是一本由[英] 戴安娜·阿西尔(Diana Athill)著作,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暮色将尽》读后感(一):一个并不特立独行的女人

一个并不特立独行的女人 ——读《暮色将尽》 人活着,可能要经历各种事情。而有一些,是必须经历的。比如基本的恋爱、结婚、生儿育女,面对亲人离世,朋友的死亡,以及自己身上发生的各种情绪和心理变化等等。这些每个人都要经历,逃避不了。因为这是作为一个人,一个个体最基本的生活要素。不说生存要素,因为生存要素显然比这个还要简单一些。而说生活,那内涵显然就扩大了不少。 一个自然人,活在现代社会的丛林里,他必将遵循基本的法则。偶尔的特出者,可能有点例外,但是深究其来源,也可能寻找到并不特殊的蛛丝马迹。可能是生活的烟熏火燎太重了,掩盖了一些东西,但是只要拂去灰尘,就会露出生活的本真面貌,生命的素普的本来。这并不神奇,而是相当简单,因为这只是自然原理中揭示的一小部分,完全没有高难的技术性。 于是,我们来说说《暮色将尽》中的女主人公戴安娜,一个活了一百多岁的女人。这个女人是个编辑,并且干得很有知名度。一本书里,她并未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过多陈述,但是她的职业生涯涉及了她的一个重要的情人和朋友,也是她公司的老板。仅此而已。她把更多的叙述话题,放在了另一个情人身上,她最后的情人,死在了她之前的她很看重的一个情人。 戴安娜一辈子有不少情人,在生命里的各个阶段,他们扮演了不同角色,但是都丰富了戴安娜的生命,给她的生命赋予了精彩和特色。与一些更加疯狂的名人相比,她的情人数量和质量都不是最高的,但是显然他们分量很重。这体现了一个女人对于性、对于自己身体需求的重视。也很好地诠释了饮食男女即是生活之道的奥秘。 戴安娜接受了很好的教育,自食其力,成为职业女性。她的待人处事以及人生观都有着非常自我的特点。她可以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向,并且按照自我意志去生活。她一辈子没有结婚,一辈子没有孩子。但她并不能逃避异性给自己带来的满足,即便她流产了很多孩子,可是四十岁以后,还是非常强烈渴求一个孩子,这样她的生命才健全。不过可惜的是,老天并未满足她的愿望。 当然,她也不相信宗教。她不是虔诚的人,只是生活在个体生物性的需要里。她按照自我的需要来行事和生活,并且把这当成宗教。她的生活就是她的宗教,而不是那个生活在天堂里戴着光环的神。对于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和没有过多承受生活苦难的人来说,不相信宗教,不找寻心理皈依的生活方式并不稀奇。人们大多数是在苦难的时候,才想起神祇的庇护。而当生活一帆风顺,美满幸福,人们便把它当成个人努力或者幸运的结果。 一个活了一百多岁的女人,经历过生死,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大事小情,她的心态变得平和也慈悲了。于是叙述从容不迫,语言呢喃动人,充满了逻辑和情感。这是岁月积淀带来的智慧和满足,也是人生陈酿的感悟和心得。她并不特立独行,她只是接受了生活赐予给她的,而并没有过多其它要求。但是显然,上帝赐予了她最为珍贵的寿命。她以生命的长度衡量彰显了智慧的光彩,她的经历是特殊的。 可以接受她带来的启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自信、从容、平和、淡泊,但要有爱,有情,有智慧,有能力。或许,还要有足够长久的寿命。但是那可能不是你自己能够决定的了,所以,只需要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就行了。其他的,交给别人或者上天吧。 2022年8月14日

《暮色将尽》读后感(二):暮色将尽

在读《暮色将尽》这本书的时候,我想到了那首自己很喜欢的诗——

“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意昏沉, 炉火旁打盹……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在我们年幼时,我们盼望快点长大,仿佛长大了就可以获得更多的自由与欢乐。可是,很快我们就意识到,时间仿佛过得越来越快,一转眼就要老去……我们甚至根本没有准备好去迎接衰老, 更不用说面对死亡了。

《暮色将尽》是戴安娜·阿西尔的代表作,她由步入老年的种种变化说起,夹杂着对自己过去人生的回忆,最关键的是带我们去了解衰老,去思考死亡。

我一向认为,对于死亡话题的回避,并不能让我们在晚年获得更多的慰藉。现在,一方面有太多教我们好好生活的书,却没有告诉我们如何去度过最后的那些时光;另一方面,很多人并没有活出精彩的人生,而是在虚度时光,大概也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死亡其实并不遥远吧。

科斯塔奖评委评价这本书:“一部堪称完美的老年回忆录——坦率,细腻,迷人,毫不自怜或多愁善感,最重要的是,文笔相当优美。”

对于很多较为敏感的话题,作者也用一种比较轻松自然的态度来谈论。

在文中——我说,“我心里其实挺想的,但身体实在不行了,我的身体抵抗我的想法。”他没有说他有同感,他不愿意这样表述吧,他只是说:“我明白,身体有时确实会抵抗些什么,对此你无能为力。”

毫无疑问的,年龄的增长确实会给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的身体带来很多变化。当我们老了之后,就很难像青春年少时那样充满活力,走路的速度往往也会变慢许多。 不过我相信有一点始终不会变,就是当我们活着的时候,我们会一直渴望被别人需要,会一直希望能够被他人爱,并且能够爱别人。

在作者的叙述中,我感受到即便一个人衰老了,他对于生活的热爱也可以保持同样的热情,他们依旧需要亲密关系,需要拥抱,需要接吻。

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念,就是在自己的内心愿意相信着某些事物或者规律,这种信念会成为支撑我们走下去的力量。这种信念从某个角度上来看,也可以称为是我们的人生观。

作者说,我们寄居在这个历史不长的星球上,不过是宇宙的一部分,这件事极其稀松寻常,因为它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同时又充满了无限神秘,因为存在着大量我们所不能理解的事物。

当我们认真的审视死亡的时候,也许真正可怕的并不是死亡本身,而是走向死亡的那段路。生死或许只是在一瞬间,尤其是对于那些突遭意外的人来讲,他们甚至来不及感受到恐惧,便已经失去了知觉。

假设我们已经意识到死亡就近在咫尺,却又不得不忍受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这种感觉虽然我没有经历过,但想来是非常难熬的。

暮色将尽,我们终究都会经历那样一个阶段。我常常想,如果真的到了那个时候,我会给予自己的人生怎样的评价呢?我曾经做过什么是否是很重要的事情呢?

在合上书的那一刻,我陷入了沉思……

《暮色将尽》读后感(三):不婚女性的老之将至

人似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莫名特别想吃的食物、想重温的味道,据说这是因为身体缺乏某种元素而越过意识提出了要求。读书好像也是这样。我明明并没有刻意设置主题,只是随随便便地读来读去,读着读着却会发现某种自己生命中渴求的主题渐渐浮现,比如——不婚女性的老之将至。

我读上野千鹤子。她替我冲锋陷阵,替我从女性主义理论和实用主义的实操来探索“人如何实现在自己熟悉的家中衰老和死去”。她帮我实现关于“死亡”和“衰老”的文化观念的改变、照护认知的准备,甚至告诉我如何寻求政策支持(虽然是日本啦)。

我读Jeanette Winterson,她告诉我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你也不需要为了让自己显得“正常”而放弃属于你的独特的快乐。她告诉我信仰(faith)有很多种、跟其他身份(identity)并不必然冲突,也告诉我一切故事归根到底都是爱的故事,用身体和灵魂共同写作。

我读西西,她是比较特别的一个,身体明明已婚已育、经历过大风大浪又在港岛维持很街坊的生活,灵魂却活得又老又小,有不婚女性保有的某种不接受婚育摧残的天真辛辣,也有八十几岁身体打起褶皱、停止作为性的对象而作为非性的性别独自老去的坦然、真诚和浑厚。

我读完她们之后还是有一点懵懂,可能女性主义的理论过于直白、而文学的隐喻又过于闪烁。这就好像你憋了很久没吃炸鸡、非常想念,终于买到的时候又感到炸鸡没有冰啤酒或可乐是不完整的。没有什么能取代冰冻二氧化碳猛烈的冲击和直白。

还好我就遇到了Dianna Athill。我读完导言开始尊敬她、读完第一章已经非常爱她。从某些角度,她有点像世界上的另一个我,我们都一样“懒”——或者说胸无大志和过于挑剔,对世人热衷的功名利禄只有维持基本生存和能支撑继续阅读养狗的投入,热衷于用读书作为一种逃避而评论作为一种回归。我们懒得争夺,因而常常被人利用和剥削、却又依赖这种利用和剥削推动自己用剩余的那点少得可怜的价值来创造我们认为好的生活,而这种“好”基本上只有读书、家人、狗、花园和少少的朋友。当然Dianna Athill比我幸运多了也良善多了,我可没有精英家庭的出身和养育,也没有她家的长寿基因,没有牛津大学的教育,没有那个年代对高贵品格的执著坚守,自然也没有她在文学上的才华。不过一样的是这点或大或小的才华都被我们货与资本家,换取一篇面包一杯牛奶一本书,仅此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婚女人也许可以在一个谱系上排成一队,很“懒”的女人在一头,何春蕤和何式凝在另外一头。

这种“懒懒”的、“不争气”的相似让Dianna Athill对我特别有意义,因为我不可能在生活中找到一个这样的女性楷模或先驱——在我所处的东亚小生态圈里她们早就灭绝了,那些幸存的需要有足够多的特权或幸运在另一个同温层里舒展。我很高兴Dianna Athill缓缓地跟我分享了她八十几年来的不婚女性的存在沉淀出的观点和态度——对信仰(faith)的态度的演化,对性、爱情、romance和亲密关系的认知的升华。这些问题是我渴望问却无从问起的,是很重要的、重要到在东亚社会——尤其是在东亚社会——足够毁灭或者重生一个女人的灵魂。在三十多岁能读到这本书,我非常感激人类有文字、而中英文可以互通,才能让Diana Athill的八十多年作为不婚女人的人生积淀被我捡到。我如获至宝。

在读这本书时发生了另一件有趣的事。我刚开始读的是这本中文版,感到文字轻松流畅,使严肃话题读来轻巧灵动。读着读着我就发现自己开始在脑子里试图建立英文表达,同时好奇Dianna Athill的表达会跟我的表达有何不同。于是我忍不住翻了本书的英文版出来、跟中文版对照着读。要知道,作为一个很懒很懒的人,我是从来不高兴这么干的,尤其是出于这样的非功利性的目的(比如提高英文水平或者翻译能力)。我上次看到有人这么大张旗鼓地认真不懒地读书还是在西西的《哀悼乳房》里。当时只道是人家是作家、译者、教育者,所以如此认真也不奇怪。我作为一个闲散的读者,在读完本书第一章后支棱起来、手不释卷地一晚上读完原文版的Somewhere Towards the End,这还是第一次。

这就是我有多么喜欢这本书。

《暮色将尽》读后感(四):暮色也繁华

01

很多人有过这样的想法——

始龀之龄(8、9岁)时,总是幻想现在就是“大人”模样,这样,可以做只有大人能做的很多事;舞夕豆蔻(14岁左右)时,这种想法渐渐淡了下去。但是,成年后,这种幻想的“大人”模样已不仅仅是长大成人,而是包含着结婚生子模样和退休后的老年模样。

结婚生子模样,到还好,引起的焦虑不是很长久,家庭的温馨,可以渐渐使之得到缓解。但老年模样,真的是每每想起,便心生“畏惧”——害怕无人陪伴,害怕不能上下楼梯,害怕生病后形单影只,害怕提不动重物,害怕遭到子女嫌弃,害怕……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戴安娜·阿西尔(Diana Athill)的《暮色将尽》这本书,对我来说,出现的时机,其如其分,大大的缓解了我的这种焦虑之感。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唐·王勃《滕王阁序》

戴安娜·阿西尔,1917年出生于英国诺福克郡一个富足的知识分子家庭,于2019年1月在英国伦敦的一家临终关怀医院去世,享年101年,是当之无愧的百岁老人。

这位老人跨越了一整个世纪、见证了一整个世纪波澜壮阔,仅凭这一点,便会令人心生敬重。如果,你看完《暮色将尽》这本书,我想,你也会跟我有一样的感觉,这份敬重,已经变成了敬畏,并心向往之。

戴安娜·阿西尔是20世纪英国最杰出的编辑之一,发掘了若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等文学大家,于76岁才退休。一生未婚的她,在退休后创作了多部小说和回忆录,而《暮色将尽》一书就是她在89岁时创作的。

89岁,已经彻彻底底的不再受到荷尔蒙的影响,人的思维也愈加清晰;89岁的人生阅历,本就厚重,何况戴安娜·阿西尔家境优渥,年轻时曾在BBC新闻部工作,做过编辑,做过作家,有着不凡的眼光,有着不俗的朋友,这一切的一切,都使得《暮色将尽》有着超高的情感共鸣。

在《暮色将尽》中,你会感受到独居老人戴安娜·阿西尔丰富的生活,不一般的精神世界和对外在的认知,可谓是暮色之龄也繁华。也许有人会认为,戴安娜·阿西尔有些“特立独行”,但也正因为这样的“特立独行”,让我们看到了很多人避而不谈的问题,如开放是关系、不婚、无子、衰老带来的性欲衰退、接近si亡的惶恐等。

人一出生,就意味着终将逝去。这是自然规律,不可撼动。但,暮色之龄,并不意味着人生价值的丧失,各种力量的失去。规律生活,经常运动,锻炼身体,注重养生,心态好生活才会明媚如骄阳,一如戴安娜·阿西尔那般豁达与透彻。

也许我们在有生之年达不到戴安娜·阿西尔那般成就,但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过好暮色之龄。

《暮色将尽》读后感(五):变老,是一种风景

有人说:“当一个人开始回忆过去的时候,便开始变老了。”是啊,真的老了。

在衰老面前,有些人笑对沧桑,坦然面对,因为他们能够顺其自然;有些人长吁短叹,心忧人烦,因为他们害怕面对衰老。生老病死是规律,人会变老属自然,我们何必为此自摧残?

20世纪英国传奇女编辑戴安娜·阿西尔,89岁漫谈独身老年生活,写下一份酷对“凋零”的诚挚手记《暮色将尽》,在这本书中,她由步入老年的种种变化说起,夹杂着对自己过去人生的回忆,她大方回忆自己的几段情史,坦承自己对错失母亲身份的淡然,诚实面对老年的痛楚,但也仍满怀热情地谈起在园艺、绘画、读书、写作等过程中收获到的新鲜体验。

阿西尔认为从化妆到服装,“老女人”更注重外表;开车代步是老女人“最后的倔强”。即便如此,但人生暮色中仍有繁星闪烁,老年人依然还在生活,还在成长。阿西尔写下这份真挚记录,将衰老中的自己“剥”给读者看,这些“不被看见”的老年生活,却是我们终会抵达的未来。

而阿西尔面对步入老年的种种变化,她却说:“我在一生中,从未像现在这样舒服地、长久地享受过自己。”

是啊 ,老,何尝不是一种境界呢!无论社会怎么残酷,不管世事多么繁杂,老了,就能坐看风起云涌,宠辱不惊;老了,就能静观花开花落,去留无意。陆游在82岁时写下了这样的诗句:“狂放泥酒都忘老,厚价收书不似贫” ;“花前骑竹强名马,阶下埋盆便作池”。变老,也是人生的一种风景,它让所有的人都欣赏,它让欣赏的人都笑得那么甜!

《暮色将尽》是戴安娜·阿西尔的代表作,获得了科斯塔传记奖、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奖等众多奖项,是她临近90岁高龄时写下的一本老年生活随笔,言辞坦率豁达,饶有趣味。在这本书中,阿西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女性样本,让我们看到一个普通的知识女性,是如何在与世界的周旋中保存独立的自我,并最终坦然面对衰老与人生终点。

在回忆中,她很理性坦率的谈自己开放式的关系,她说,如果有男人想娶我,我的感受是不屑。我对男人没有期待。唯有独处时,我才真正感到完整。在谈到没能做母亲时,她说,我真的不介意。她一生没有结婚。老年的生活让她有了很多全新的认识。比如谈及衰老带来的性欲消退时,她说,荷尔蒙退潮让思考更清晰了。变老,害羞窘迫的社恐证也消失了。真好,我还能写作。时间让我们苍老,岁月悄无声息地流走,目光看尽漫漫人生路,却是澄净后的温柔。

《卫报》评价写到:戴安娜·阿西尔已经90岁了,尽管以她身处时代和阶级对女性的标准来看,她的人生应该充满遗憾,但她却觉得,人生无憾。

一个人,从最好的年华,走到白发苍颜,看着自己日日缓慢地老去,需要多少勇气和决心。虽说,沧海不过一瞬,但回首的刹那,谁可真正地波澜不惊?

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中写道:从年轻的角度看视生活,生活就是漫长无尽的将来;但从老年的角度观察,生活则是一段极其短暂的过去。让我们仔细品味着渐渐变老的感觉,去享受那变老的快乐!让我们在这变老的夕阳里,享受那变老的幸福!

《暮色将尽》读后感(六):要强大到什么程度,才能对自己诚实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就是宣传语:坦率真诚地活着。

戴安娜 阿西尔的文风让我联想到了梅萨藤,她们都是高龄、独居、热爱生活,尊重生命的人。正因如此,就算是随笔这类日常感超强的内容,她们的文字也能传达出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就像一杯淡淡的茶,温暖、简单,回味悠长。

我想这也是一种老了才能有的智慧吧,她们自带一种淡然、自信的气度,能修得这样不凡的气度,我想应该是因为她们对自己足够诚实。

我想应该是做自己人生的抉择,活在当下。

上野千鹤子在东大入学演讲中说:“‘男女同权’的精神要义不是让女人变得像男人一样 ,也不是让弱者变成强者。“男女同权“追求的是 弱者能够以弱者的姿态受到尊重。”

这里我要在“弱者”上加个引号,我想这句话想传达的应该是每个人都值得以自己本来的姿态受到尊重。你就是你自己,独一无二,值得骄傲的自己。

近些年女性主义盛行,本书也带有“女性主义”的宣传标签。从书中可以看到,阿西尔是一名杰出的编辑,几位好友,拥有爱好,生活充实而满足,一生未婚未育,老年也没有传说中的“孤独且凄凉”。我想这一点也许就足够吸引很多人关注了,但我想说,重要的不是婚育与否,而是婚育的选择,是否出自你的真心。

阿西尔是一个对自己十分诚实的人。她坦率的表示,未婚未育绝没有后悔。正因为没有子女,所以才能不受约束地去理解他们的爱和感受。在她一生中仅有一次的怀孕中,她也感受到了快乐,虽然这个生命最终没能到来,但这也让她感受到了强烈的对生的感激。“太好了,我还活着。”

不管是受制于家庭压力,还是社会伦理,亦或是自己内心对未来心存恐惧,做出违背内心的选择我想都不是对自己诚实。我没有预知未来的能力,的确不知道“我”若是真的孤老会作何感想,是否能像阿西尔一样无悔。我绝不认同人生必须结婚或生育,同样也绝不认同人生在世搞感情不如搞钱。作为成年人,我不做选择,我都想要哈哈哈。我向往婚姻也向往自由,我不知未来的人生会是什么样的,我只能掌握当下,只能抉择此刻。此时此刻我的内心说,我向往家庭,但我不想生育。若是真的来日为此悔恨,那也是到了事情彻底无法挽回的时刻了吧。希望到时我可以像阿西尔一样说:“历史已经无法改变了,我活到这样一个阶段,现在只关心如何度过当下。”

这话多帅气。

也许我是懒惰也会自私,但我爱自己,我不伤害他人,在我的小小世界自得其乐,每时每刻认真呼吸,尽情享受,及时表达,我爱的我优点和缺点,她们都是我灵魂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我想也许应该是要有足够强大的精神世界。

不管是阿西尔还是萨藤女士,她们都拥有足够丰富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丰富到足以让人抵御外界的入侵,可以和自己友好相处。这要求我们要首先学会了解、倾听自己,就像倾听友人的烦恼一样倾听自己。可能很多人都是对别人很友好,到自己反而开始苛刻了。正确认识自己,尝试去接纳自己的缺点,就像阿西尔一样,“我懒惰又自私,那又如何呢,一直盯着不开心的地方看可不是什么愉快的事情。”我们都不完美,别人也一样,世界更是有诸多缺点,可我们还不是一样的活着,有快乐也有忧伤的活着。学会和自己相处,才能不受他人左右。

除了精神丰富,阿西尔还有一份让她热爱一生的工作。是的,工作,挣钱,不一定要很多,足够你过你的生活即可。嘿,我们现实一点,不管是否婚育,是否有伴侣,我们想生存都需要钱,金钱,就是这么世俗。我们需要遮风挡雨的屋顶,需要修饰外表的衣服,需要维持肉体机能的食物,需要丰富精神世界的养料。因此,不论何时,请一定不要放弃自己。习得一项,最好还能是多项生存技能,积极吸取新鲜事物,与社会互动,独居绝不是与世隔绝。不论男女,一定要多读多学多思考,永不停下前进的脚步。

阿西尔一直工作到76岁,工作,也许也是保证精神活跃的方法之一。她到89岁高龄写成本书,这是她对人生的思考,对自我的思考,是属于阿西尔智慧的结晶。我欣赏她的洒脱,向往她的诚实。因此,我想通过本书阿西尔告诉我的就是,不要停下脚步,做一个强大到足够对自己诚实的人。

《暮色将尽》读后感(七):我自私懒惰还独身到老,但我一点也不在乎

我有时候觉得,我已经受够了。

开迎新大会领导对我微胖的30岁+可爱女同事说:“好不容易来了两个男同事,要关注一下个人问题啊哈哈哈哈”,同事也哈哈哈说:“我有男朋友”。我不知道听了这个回复以后,领导有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歧视,但我猜他就算意识到了,也不会在乎吧。

父亲的女同事40未婚,上周升职了,母亲说:“怎么不结婚呢,这老了怎么办呢。”我补充:“她升职了哇”,母亲又说:“结不了婚只能拼命工作了,说不定是领导同情她”。

《波特小姐》剧照

催相亲催婚催育已经是日常了,但和父母的每一次争论,都显得毫无意义。身为女性,一谈到人生,就自动和“终身大事”挂钩,再一说到家庭,就必然想到孩子,毕竟,“没有生过孩子的女人是不完整的”,婚恋和女性人生深度绑定,我们身陷其中,动弹不得。

这一类的事情争论得太多了,情绪激动过后,剩下只有疲倦。翻开书前我甚至很害怕,万一作者告诉我她独身一辈子不结婚不生小孩后悔了,那可比拿刀杀了我还难受。面对这样主题的书,不知为何,我总是不自觉开始胆怯。

如果说读这本书需要什么强烈的动机的话,我想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在层出不穷的天价彩礼/女童拐卖新闻后,在美国最高法院推翻经典判例“罗诉韦德案”后,在经年累月且仍旧看不到结果的疲惫争论后,我希望看见这样一本回忆录,这样一针强心剂:她们斩钉截铁告诉我:“人生无憾”。

这个世界对绝大部分人来说绝称不上完美,但对女性来说只有更糟糕,尽管如此,也还有这样的女性,可以很坦然地对这个世界说:

“我内心确实有一个顽固的自私的节点,让我小心翼翼地避开需要我奉献全部自我的任何事情。”

同时,她还完美体现了“向下的自由”,告诉我们独身不必做“女强人”,普普通通也有独身老去的内在底气:

“总得来说,我这一生,一共有两件最主要的憾事:内心深处有一个冷酷的点,以及懒惰。这两件憾事真实存在,但并没有怎么太折磨我……我活到了这样一个阶段,现在只关心如何度过当下。”

《波特小姐》剧照

对于作者的伴侣关系,我想应该是全书最有争议的点,但有趣的地方也正在这里:当我读到作者关于“快乐豁免”的陈述时,我确实皱眉了,但很快地,我不由自主开始问自己:一、如果这是一本男性作者的“私小说”,我会这么在乎这段陈述吗?答案是不会;二,作者的道德污点,是否影响到了我对作品的评判,答案仍然是否。想通后,我就不再纠结了。

实际上,作者对于爱与性的坦然态度,让我想起菲编的剧作:《伦敦生活》( Fleabag ),菲编笔下的女主角认为:自己对于爱与性的态度和男性一样,认为两者可以完全分开,甚至设计了反过来嘲讽的桥段:

本书作者戴安娜·阿西尔则在书里自述:享受男女情爱的乐趣,同时逃脱了婚姻的责任,于她而言是一种“快乐豁免”。两者何其相似。

在这个时代,女性在为工作和家庭拼搏时,还不得不承受着道德和外貌的凝视考量。而当我们向社会寻求安慰和鼓励时,大众文化反哺我们的只有“玛丽苏文化”和“剩女焦虑”。我们为什么需要《暮色将尽》这样的作品?因为我们需要真正了解自己,人终有一死,生活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去爱,去摔打,去大笑,去流泪,去远行……婚姻、家庭、小孩,什么都没有比真正明白自己如何过好这一生更重要。

最后我想以这段歌词结尾:

See I've been having me a real good time

看啊我给了自己一场如此美妙的时光

But it feels so nice

这感觉是如此美妙

I have found at last

我最终发现

If I wanted to

如果我想要

I'd be alright

我会没事的

——This Feeling(Alabama Shakes)

共勉。

《暮色将尽》读后感(八):女性主义文学那么多,为什么我要推荐这一本?

国内首次引进,科斯塔传记奖得主、20世纪英国传奇女编辑戴安娜·阿西尔,89岁漫谈独身老年生活,写下一份酷对“凋零”的诚挚手记——《暮色将尽》:独身女性的坦率心声X老年生活的全新收获;一位女性,是如何在与世界的周旋中安全生存下来,并维护好自己的精神世界的。不同于以往对于老年情感与性事、衰老话题的探讨,本书作者戴安娜·阿西尔更像是一位坦荡的勇士,带领我们情境般同频感受她的衰老,临场感十足,如同观看一部纪录片,慢慢深入体会一个人的珍贵人生。相信如果你之前有看过媒体人陈晓楠主持的《和陌生人说话》与电影《祝你好运,里奥·格兰德》的话,一定会找到类似的欣喜感与共鸣。也期待通过这本书,与阿西尔如同朋友般的交流,能够给到你一些坦率与力量,面对“人生以及衰老”这件事。

01、

让你面对一本书时,真正地打开心扉

戴安娜·阿西尔是20世纪英国最杰出的编辑之一,更是那个时代少见的女性编辑。

在五十多年的编辑生涯中,她发掘了《简·爱》前传、著名的女性主义小说《藻海无边》的作者简·里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等不少文学大家,并和西蒙娜·波伏娃、菲利普·罗斯、约翰·厄普代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等众多著名作家密切合作,直到76岁才退休。

*在当时的出版行业,女性一般只能承担一些助理或者宣传工作,像阿西尔这样独立的编辑本身已是极为少见。

*没错,现在已被奉为「广告与媒体TVC文案手册」里的黄金一条:“当你写完文案后,请大声把它读出来,因为这是唯一确定句子的节奏与吸引力的方法”或许最早源泉就出自于她。

这部传记写于阿西尔89岁时。阿西尔的家族有长寿基因,她的外婆和母亲都在生活能基本自理的情况下活到了90多岁高龄,而她本人更是创下了家族的长寿记录——这位出生于1917年的女性,在见证了波澜壮阔的一整个世纪后,于2019年1月在伦敦一家临终关怀医院过世,享年101岁。

《暮色将尽》作者:[英] 戴安娜·阿西尔译者:曾嵘 后浪&四川人民出版社

在本书中,她回忆了自己看似“特立独行”的大半生,坦率地提起人们在生活中常常避而不谈的话题:开放式关系,衰老带来的性欲消退,以及每日都更迫近的死亡阴影……或许是因为写作时已年近90,根本无意顾及其他,阿西尔的讲述既幽默又极坦诚,常常令人心头一颤,又不由露出会心的笑。

*凭借这部传记,阿西尔在91岁时荣获2008年科斯塔图书传记奖,也是该奖历史上最高龄的获奖人。与此同年,亦获得2008年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传记奖。

02、

从未有人如此真实,将「衰老与自己」全都“剥”给你看

就像科斯塔奖评委谈到这本书的那样:“一部堪称完美的老年回忆录——坦率,细腻,迷人,毫不自怜或多愁善感,最重要的是,文笔相当优美。”

当你翻开这部《暮色将尽》,不由得为之触动,随着阿西尔的讲述,你或许更会暗暗地为她捏一把汗,这真的是可以说的吗?天啊!怎么有人可以如此坦率真实。

在书中,她如是写下为什么要想要创作这本书的动机:

或许在这本书里你也会欣喜地发现很多你从未了解过或者突然如同被“醍醐”了的细节,而究其根本,是来自于阿西尔对于人的观察和她本身就处于那个阶段的真实感受。

往深层次解读,这本书也更像是阿西尔以她本人真实的感受与经历为介,带有强烈社会前瞻性以及对于公共议题探讨的纪实文学。

纪录片:《和陌生人说话——老年人的情爱江湖》,以正常视角看待人性,直面老年人情爱问题。

电影:《祝你好运,里奥·格兰德》,接纳自己的欲望,“重启”对于自己身体的认识。

在书里,她无比细节地写到——男女衰老的细节变化与不同;女人是如何通过身上的着装以及外在变化,来宣布她们已变成了另一类人的;又以及人生暮色中仍有繁星闪烁,但老年人依然还在生活,还在成长。

即使进入到暮年,一位艺术家与创作者,是如何依旧找到自己喜欢的事物进行创作的。

一本讲老年的书并不一定要以呜咽收场

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丝·门罗读完这本书后如是评价:“读来有一种坦率而真诚的乐趣。”

或许是因为“衰老”也是每个人的必修课,在这本书里,共鸣总是大于文化差异,书中拥有诸多让你忍俊不禁的场面,忍不住大呼:过于人间真实啦!

相信通过这本书,与阿西尔如同朋友般的交流,你也一定能从她身上感受到某种坦率与力量,从而影响你,面对“人生以及衰老”这件事。

03、

大胆开麦,请看完这本之后再说“人间清醒”

如果说工作中的阿西尔是理性克制的,那么生活中的她则洒脱而随性,甚至对我们当下的女性来说,都相当具有先锋意义。尽管她并非是扛起女权主义大旗、为了公共权益而奔波的那群人,但她同样是那个时代极少数清醒而坚定地以践行自我为人生首位的女性。

*阿西尔年轻时期的照片

阿西尔在年轻时经历过两次浪漫爱情之后,便基本确立了自己独身主义的生活方式——“我对男人没有期待。唯有独处时,我才真正感到完整。”

当然,她依然会谈恋爱,依然有性生活,但这些关系都维持在最恰当的范围之内,它们“几乎都很令人兴致勃勃”,但“没有一次走到足以伤害我的程度”。而对于婚姻——“在那样的年代,如果一个男人想娶我,实际上还真有三个人这样说过,我的感觉就像是格劳乔·马克斯队着想拉他入会的俱乐部的感受:不屑。”

甚至在“成为母亲”这件事上,她的所有选择都令人惊讶地把“自我感受”放在了首要位置。

很长时间以来,她一直没有对小孩产生过多大热情,但说不清是出于生物学还是社会学方面的因素,在四十多岁时,她突然非常想成为一个母亲,随后便怀孕了。可意外出现,在怀孕四个月后,她流产了。

不同寻常的是,阿西尔流产苏醒后的第一反应并非沉浸在失去孩子的悲伤之中,反而生出一种欣喜之情:“我还活着!我感受到完整的自己,而其他的一切,都不再重要了。这是前所未有的最强烈感受。这种感觉将失去孩子的悲伤扫荡一空。”

在这之后,她也并未受此困扰,她依然相信自己能成为一个好母亲,但对于失去这个机会,她却不得不承认,自己并不介意。她坦承自己的自私与懒惰,并说这两项或许是她人生的憾事,但她并不为此感到自责,“止于此就行了吧,因为天天看着不好的一面是相当无聊的事”。

阿西尔的人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独特的女性样本,她既有艺术家一般开放自由、洒脱丰沛的心胸,又有冷静克制甚至出于务实而进行一定妥协的理智。

在她的讲述中,我们能看到,在20 世纪动荡的欧洲,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女性,是怎样在与世界的周旋中安全生存下来,并维护好自己的精神世界的。

*95岁时,阿西尔被《卫报》评选为“50岁以上穿着最时尚的50人之一”。

在2009年多伦多国际作家节开幕式中,92岁的阿西尔与78岁的艾丽丝·门罗进行了一场对话,两人都笑着认可道,年纪大了之后很少会在意外界的目光,更少会受尴尬困扰,这令她们感到更加自由。

在这本书中,阿西尔将为我们展开更多关于此的讲述,告诉我们,她自76岁退休后的生活。她如何从一名编辑转变成了一位写作者,如何以其特有的洒脱与理性看待衰老这件事,并如何在人生的暮色中,“让自己好好地成长,也让自己好好地变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