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肖邦:生平与时代读后感锦集

《肖邦:生平与时代》是一本由[英]艾伦·沃克(Alan Walker)著作,社科文献│索·恩出版的810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22-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肖邦:生平与时代》读后感(一):【如此轻柔~ 如此深情~ 】

诗人【泰奥菲尔-戈蒂耶】曾说过,肖邦的手指触碰琴键时,“琴键就像被天使的翅膀碰了一下”。这世间唯有他的演奏如此轻柔,如此深情……

在19世纪初期,那个【肺结核】疫情泛滥且医疗技术尚不能根治的年代里,肖邦的家人和身边的朋友中皆不乏被此病夺去生命者。我们虽无法确知肖邦当年究竟是何时感染的肺结核,但他以自己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写就了波兰史上最伟大的钢琴乐谱。

肖邦,就跟法国的【阿尔贝-加缪】一样,肺结核的病情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节奏。但也恰恰是这份疾病所带来的独特视角与危机感,让他们既担负着病痛,又拥有着超乎寻常的创作激情。

无论是加缪的《局外人》、《鼠疫》和《反抗者》、《西西弗神话》,还是肖邦的【降b小调】和【b小调奏鸣曲】、《f小调幻想曲》、《幻想波兰舞曲》,以及《船歌》等令人惊叹的杰作,都是在病情反反复复地发作间隙创作而成。

当普通人往往因病痛折磨而无力反抗时,肖邦与加缪这样的天才,却能将病痛囫囵吞下,化为脑海与笔尖的汩汩能量,自然流淌并传世。

肖邦与加缪都从创作中获得力量和精神慰藉,其过程充满痛苦与艰辛,但结果却令世人永远铭记。

从肖邦遗留的乐谱手稿中便可以看出这位【浪漫主义钢琴诗人】的个性与文雅风范。在他涂涂改改的手稿里,我们也同时看到了一个被病痛折磨摧残下的天才,内心的挣扎与奋力反抗命运安排的无声呐喊……

肖邦所有的才华与气度都保留在了乐谱及手稿里。他的作品就是他的灵魂!

当音乐厅、留声机,亦或是街头巷尾谁家窗口飘来的美妙乐曲令人心头一颤时……你可曾知晓,那是肖邦的不朽灵魂在向我们邀约……

(PS.:本书【序言】之前配有《肖邦家谱》。书尾【附录】中,收录了当年简-斯特林回应李斯特问卷的逐条细节,以及《肖邦作品总目录》。~~~ 再难找到比这版更令人爱重的【肖邦】传记了!~)

《肖邦:生平与时代》读后感(二):钢琴界的拉斐尔,音乐界的哥白尼

图自官博

肖邦作品的最大意义在于它有一种永恒的力量,能够将聆听者带入一个美好的世界。——《肖邦:生平与时代》

一本人物传记的优秀,离不开作者对所言之人最擅长的领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

而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肖邦做传,作者本人自幼学习钢琴,练习肖邦作品,无疑可以让传记中的音乐部分,被解读的更加专业。

作者满怀对肖邦的敬意,用热情追逐,用严谨立书。

在多方资料和真真假假的传闻中,筛选、甄别、推断,对肖邦生平进行最大程度的客观还原。

即使野史杂闻更加浪漫,更加戏剧化,对读者更具吸引力,还是被作者毫不留情的拆穿。

如果你并不擅长钢琴,也无法恰好的遇见一场足够完美的演奏会,那么这本书,可以淋漓尽致的展现肖邦的魅力——

右手歌唱般的旋律,左手彩虹般的琶音和旋,主旋律再现时的灵活变化,以及延音踏板给整个织体带来的丰富色彩。

音乐,迫使人类去直视它的伟大;文学,何尝不是呢?

如果你擅长钢琴,那么,恭喜你发现了宝藏干货。

书中有大量经典曲目的乐谱摘录和讲解,且刊印了珍贵的肖邦手稿。

肖邦手稿

文字部分对肖邦生平和时代的还原,可以更全面的展现乐曲创作背景。

收录的手稿,以及肖邦本人标注过指法的校正稿,结合他在教学时提醒过学生的技巧。

以上种种buff加持,无疑可以帮助钢琴演奏者,更好的理解和表现曲目。

肖邦亲自标注演奏指法的校正稿

这是一本自带BGM的书籍。

是文学和音乐的完美融合。

是足够真诚和全面的传记。

《肖邦:生平与时代》读后感(三):笔记:这本大部头音乐家传记,也揭秘了历史和文学

.

音乐迫使人类去直视它的伟大。(阿尔弗雷德·科尔托)

~~~

《肖邦:生平与时代》

作者:艾伦·沃克

出品方: 索·恩 @社科文献

.

作者相当内行,写过三卷本的李斯特传,获得过皇..家爱乐协会奖图书奖等奖项。

这部传记有很多肖邦作品分析,乐理知识和乐谱、肖邦作品总目录、长长的索引,原谅我作为乐盲跳过了,其他内容对于普通读者是友好的。

.

肖邦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一位爱国的音乐家。意外的是,传记所呈现的肖邦,对政..治形势并不感兴趣,对人们就他的作品的解读嗤之以鼻。作者说肖邦喜欢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他没有用音乐作为传声筒的渴求,也没有想成为波兰民族的代表,他的钢琴风格是受到了时代的影响,而他太专心于音乐,反而比其他音乐家取得了更大的成就。

.

作者说:这个时代里被后世铭记的人居然是肖邦,就是那个“不属于任何学派、不遵从任何教义”的肖邦。肖邦作品的意义在于它有一种永恒的力量,能够将聆听者带入一个美好的世界。

.

乔治·桑与肖邦初见之时,她的雪茄、男性化的妆扮和张扬的举止都让肖邦反感,桑凭借着锲而不舍的追求,终于让比她小六岁的肖邦接受了她,他们在一起九年,肖邦大部分时间都在生病(长年患有肺结核),而桑总是在照顾他,后来他们还是分手了。

.

这段故事作为佳话和爱情的遗憾而流传。但是,传记的描述给了我一些别的想法。

.

①在桑与肖邦的关系里,我感觉到性别的错位,或许,正是因为肖邦起初对桑的厌恶和拒绝,反而激发了这位我行我素的法国女子的好胜心,桑是这段关系的主..导者。

.

②桑的文学天赋引燃了她的热情。她爱慕肖邦,爱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桑需要一些特别的东西触发她的写作灵感,桑擅长为自己的生活增添话题,跟肖邦在一起符合这种需求。恋爱、同..居、争吵、分手,桑把很多事情亦真亦假地写进了作品,有人说桑“用辞藻做外衣,将自己隐藏其中”,这话有道理。

.

③肖邦是孱弱的、阴柔的,需要桑母性的关爱和照顾,而桑在柏拉图关系中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位自我牺.牲的楷模,她乐于展示自己在肖邦心目中或在他的作品里的影响力,以及世人对她的赞颂。我想起了里尔克。

.

《肖邦:生平与时代》读后感(四):钢琴之魂

2017年12月,钢琴家陈萨莅临本地,自己供职的媒体曾派出采访团队,对其进行了长达2小时的专访,并生成了一期约访节目。虽然其独奏音乐会主要弹奏的是贝多芬和舒伯特的作品,但因其与肖邦的渊源,我们确定了肖邦音乐的专访主题。节目播出后反响平平。送评报奖时遭业内人士贬损,斥之为: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你们根本不懂肖邦,谈何采访?对此,作为节目主管汗颜至今。虽然平日也为少听肖邦的音乐,但一直引不起兴趣,这不仅是自身的欣赏水品使然,更在于对肖邦的认知极为浅陋。如今,通过阅读《肖邦:生平与时代》一书,终于对这位艺术家有了初步的了解。堆砌的文字绝非书评,只是自己的读后感。

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匈牙利共和国功勋骑士勋章获得者艾伦·沃克以其广阔视角、丰富细节和音乐领域的专业知识,对作曲家的一生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讲述了一个带有沉郁和忧伤色彩的音乐家故事,为读者刻画了一个真实的肖邦。其精彩的叙事和优美的文笔超越了以往传记的赘述和资料堆砌,以及枯燥、抽象的辩论分析,一些情节描写极为生动,一些细节刻画情景交融,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颇具文学色彩,极富感染力。其中涉及大量的对钢琴演奏技巧及其音乐效果解构,虽然有一定专业性,但没有过多术语,而是采用更多的比喻和通俗易懂的解说。这其中,还涉及了波兰和欧洲的历史叙述。无论你喜不喜欢音乐,喜不喜欢肖邦,阅读此书,总会在人生阅历中留下多彩的一笔。

对此书,我主要关注的是肖邦的音乐生涯。就让我们了解一下一生只属于钢琴的肖邦吧!

从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肖邦6岁时钢琴演奏已近开始引人注目,不论母亲准备教他什么,他似乎早已就学会了,于是开始师从日维尼,巴赫的作品练习让肖邦受益终生。不到8岁,肖邦作为钢琴演奏者第一次公开亮相,被称为“波兰的莫扎特”。8岁时(1817),肖邦就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可以与莫扎特这个年纪时的作品媲美。15岁时被任命为华沙中学的管风琴演奏者,地位仅次于神父。在此期间,肖邦已出现了肺结核的早期症状。16岁,肖邦开始在华沙音乐高中正式学习,但没有上过钢琴演奏课,因为在这种课上他已经学不到什么新东西了,他将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作曲上,期间总共有十余部作品创作完成。17岁时根据莫扎特歌剧《唐璜》选段创作的变奏曲《让我们携手同行》,让肖邦钢琴大师的才华展现得淋漓尽致。华丽的乐段、高超的技术以及需要手指灵活性才能完成的高难度演奏都是“华丽风格”的特点,而肖邦一直深受其影响,直到他离开华沙之后才有所改变。19岁时(1829年),肖邦在维也纳举办了自己的首场音乐会并获得成功,随后举办的第二场音乐会也大获成功。这是他第一次在国际舞台上取得的成功。19岁的肖邦开始专注于创作一种新的音乐体裁,其主要功能就是展示各种各样的演奏技巧,这一体裁就是练习曲。而这时,华沙对他来说已经没有可发展的空间了,他必须到海外谋求发展,获得一流大师的指导。在1830年10月举办了“告别音乐会”后,肖邦离开了波兰。他并不知道,这次他将永远地离开祖国。在其离开华沙三周后,爆发了举世闻名的“华沙起义”,但肖邦没有回去。在维也纳,他感受到奥地利人对波兰的疑忌,在沮丧的的深渊中,他创作出了《b小调谐谑曲》,将沉重表现到了极致,音乐躁动不安,甚至充满愤怒,连演奏者都要去承受肖邦压抑已久的狂乱情绪。随后的俄波战争残酷打响,但肖邦依然进行着创作,数首作品让玛祖卡首次成为一个高雅的、可以登上音乐会舞台的艺术体裁。玛祖卡贯穿了肖邦艺术创作的每一个阶段,他似乎把创作玛祖卡当做了自己的终生事业,从每一页乐谱上都可以明显看出肖邦对祖国的怀念之情。随着1831年波兰被并入俄国,肖邦摘下了温文尔雅的面具,开始放肆不羁、怒火迸发,其“斯图加特日记”让我们看到了肖邦对侵略者的仇恨、对俄国的诅咒、对复仇的渴望和对自己无能为力而发出内心的懊悔、自卑以及自我厌恶。在流亡巴黎期间,肖邦的首演失败了,但他创造了一个新的音乐形式,即由钢琴产生的音乐,而不仅仅是用钢琴演奏的音乐。他在职业发展方面下定了决心:他要为钢琴音乐带来一些新东西。由于他并不打算靠巡演成名,那么教授钢琴课就成了他唯一的出路,同时这也让他有足够的时间创作出大量流传于世的作品。肖邦走上这条道路之后,从来没有回头,“我必须想办法以钢琴家的身份在世界上开辟一条自己的道路,……我要为自己创作一个新世界,这个志向也许太高太远,但没有什么能阻止我”。21岁的肖邦明确了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义无反顾地朝着这个方向走了下去,随后他的作品开始摆脱早期的“华丽风格”。肖邦到巴黎不到两年,人们就把他与当时的杰出钢琴家相提并论了。此时他只有23岁,基本属于自学成才,却创作除了一系列在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肖邦无意将技术本身作为演奏的目的,他不属于任何流派,不遵从任何教义,他对钢琴演奏的理解都是自己探索出来的。他自成一格,创作了一系列开拓性的作品,这些作品专为钢琴而作,从此成为永恒的经典。遗憾的是,肖邦没能培养出几个优秀的学生来继承他的传统。肖邦死后,他的音乐传统也从世上消失了。在演奏风格上,肖邦的十指如同色彩丰富的调色板,让他演绎出多种多样的色彩,肖邦的手指触碰琴键时,“琴键就像被天使的翅膀碰了一下。”肖邦对色彩、细节和断句的处理让他独具一格,他沉静、轻柔的声音吸引并征服了所有人,这个声音似乎要诉说什么,在喧嚣的世界了显得遗世独立。当同时代的演奏家正敲击着键盘制造者缺少内涵的声音时,肖邦则轻抚琴键诉说着自己的感情。虽然肖邦演奏的音量相对较小,但他能用钢琴演奏出千变万化的音色,如同万花筒一般丰富,在这一方面很少有钢琴家能与他媲美。令人愉悦的自由和轻盈成了肖邦最突出的特点。肖邦作品的最大意义在于它有一种永恒的力量,能够将聆听者带入一个美好的世界。“音乐迫使人类去直视它的伟大”。

一本巨著,读下来并不容易,理解更难免肤浅,惟愿今后在肖邦音乐的陪伴中,再读、细读,去感触这位19世纪最为神秘、最受人们喜爱、最具传奇色彩的艺术家的心灵。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