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女性主义视角的社会学导论读后感精选

女性主义视角的社会学导论读后感精选

《女性主义视角的社会学导论》是一本由[英]帕美拉·阿博特(Pamela Abbott) / [英]克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8,页数:5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女性主义视角的社会学导论》读后感(一):第二章:女性主义社会学理论

刚读完第二章,对女性主义有了更多的了解。

很感谢简体中文版本的第一版,能够让人有机会去看到更多生发的理论。

但在阅读第二章的时候,我一直对翻译有一个疑问。

为何这一章节全部使用的是“男子”和“妇女”?是传统译作风格如此吗?为什么不用“男人”和“女人”?“男性”和“女性”?“男子”和“女子”?

从大众的思维出发,“妇女”很容易让人联想“已婚女性”,但其真正的意义并非如此。那么,使用“妇女”这种译法是在刻意让大众认清它的本质意义吗?

《女性主义视角的社会学导论》读后感(二):一本不容错过的女性主义的视角社会学入门读物。

当我们发挥社会学的想像力打开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透过性别差异的镜头观察我们熟悉又陌生的社会世界。社会的世界是由形形色色的人构成的,每个人都不一样又都是一样的,每个人的成长都会受到成长环境影响,而拿起社会学批判的利剑我们又可以有怎样的思想火花的碰撞。

领会社会学对于我们的生活很重要且有用。社会学致力于解释怎么样和为什么。但是不管是怎样的视角去解读社会学或者是女性主义都会多许多好玩和潜在的争议。

我们认识到,以小见大,人们对性别角色的建构和受文化的影响让我们更理解他人和一些身边的社会现象,发现我们社会的问题。

书的大概章节是:社会分层与不平等;教育,生命历程;家庭与住户;健康、疾病与照顾;性欲特质;工作与组织;犯罪、暴力与刑事司法;政治和女性主义知识等等。

每一篇后面都有一个摘要和结语。我喜欢文中的一句:“文化这个词对社会学的分析十分重要,尽管它的意义在历史上发生着变化,并被文化研究中不同的思想流派争论。社会学家往往对高级文化、流行文化和大众文化做出区别。某些社会学家提出,我们现在生活于一种麦当劳化的媒体文化中”

从女性主义视角不同的方面去解读洞悉我们的社会,也从历史和理论出发。我们为何不打开这本书去发现这些亲切的知识呢。

我想不同的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状态,不同的心情看这本书得到答案和解读是不一样的。

我想社会的经验和阅历会让我们更喜欢社会学的。

也许当我们感叹的发展和现实和未来的时候,我们是忽视了,还是更理解,更了解都可以翻开这本书的。

我想理论视角不管是怎样,始终都不完美。也许事物不像表面看过去那样,当我们撕开社会学的面纱就会发现真实是特别惊讶还是反思呢

致一本不容错过的好书~~

《女性主义视角的社会学导论》读后感(三):共性的思考,从社会学解构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的话题放在当下实属热门,一方面得益于社会的整体变化发展已不同于往日的状况,各种关于女性的事件以及理论层出不穷,而且相当一部分已占据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互联网时代的信息爆炸程度以及全球化进程不可避免的将这些内容放大,从而产生了更大范围内的话题影响力。另一方面女性主义的内涵、定义、影响等方面已历经近一两个世纪的时间呈现出了复杂多样化的形式,如果说对比过去那种尚处简单层面上的认识后,如今的女性主义所表现出的意味则更加丰富,伴随着越来越多的新状况新形势,原本单薄的结构逐渐充盈,不同意见的主义出现并发生对立、融合,不知不觉中,试图要弄清楚当今世界的女性主义已成为了一项兼具了重大意义的深刻命题。在这样的因素和背景之下,三位来自英国的学者帕美拉·阿博特、克莱尔·威莱丝以及麦丽莎·泰勒则保持了更加清醒辩证的认识,在女性主义与社会学之间架起了一条畅通的桥梁,一个主义和一个学科,两者之间其实并无冲突,对于社会学来说,系统地研究社会行为与人类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所特有的视角与方式,同时女性主义作为与社会行为以及人类群体息息相关的问题,势必会被包括在社会学的范畴之内,如果将女性主义放置在社会学的研究背景下,犹如披上了一层深度研究的外衣,则赋予了女性主义更多的思考视角,所以对于本书这样设定研究题目的出现,可以说是一次对女性主义以及社会学全面的思考、总结与归纳,也值得对于这两者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从中一睹三位学者的思想风采。

《女性主义视角的社会学导论》(以下简称《女》)一书的出现其实有着必然的背景,随着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格局发生着深刻变化,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的这几年来,全球化过程的持续推进潜移默化的正在影响和改变着人类固有的生活、生产方式,几乎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面貌,而近年来女性主义的持续升温,使得这一内容充满了诸多可以研究以及引申的可能性,在与传统女性主义区别的过程中,当今的女性主义则更加深入的触及到了女性本身的种种问题,并且与当下各种事物事态保持了紧密的关联程度,从追溯到影响的全过程无时无刻都体现出了一种新鲜态势,过去那套陈旧传统的理论似乎已不能再适应当代研究的需要,而且受制于某些方面的客观局限性也使得这份改变迫在眉睫。对于女性主义的研究还应遵循一种开放的视角,可以不用完全依靠过去的途径与方法,尤其是涉及到人类这个庞大群体中的多学科门类,结合特定学科的理论背景去研究女性主义,则更加具有有效的针对性和认可度,与此相对的是,这样所取得研究成果也能为该特定学科的内容以及形式带来一种直观正面的印证,在扩大学科范围的同时无疑增添了新的色彩及内涵。

如果说第一章导论部分关于女性主义与社会学的想象力是引子,那么第二章女性主义与社会学理论可以称之为全书的核心理论基础,作者依次叙述了女性主义、社会学以及两者的关系,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主义理论及视角有着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也代表了对于当今以及未来女性主义的不同认识,但总的来说,社会学中的女性主义实则更加的稳定,它更多地针对一些共性上的问题,而不是仅仅纠结于细节与局部上是否存在着差异不同。女性主义对社会学的影响也将是一种更加发展的态度,重塑过去社会学偏重于男性视角的目标,使得女性主义在处理“怎么样”和“为什么”时也将保持与社会学同样的态度。由第二章所引发出的理论得以在从第三章到第十三章的内容中得以佐证,其实这些章节所涉及的内容也都是社会学的内容,从选题方面保持了特殊的一致性,同时得益于作者的架构,使得我们能够作者在表述两者关系的同时有着属于自身特定的认知模式,下面我们举一个例子来加以说明。

西蒙娜·德·波伏娃,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以《第二性》闻名遐迩

《女》的第十章是关于犯罪、暴力与刑事司法问题,对犯罪的解释是首先要抛出的橄榄枝,研究犯罪也将是社会学的重要组成要素,然而长久以来对于女性犯罪的重视程度往往小于男性很多,这种现象并不是凭空出现的,作者基于这种颇为现实的状况(或者说是第一个思考)试图分析男人、妇女及犯罪的问题,从英国内政部2003年统计的犯罪数据来看,虽然从比例以及性别要素上看,女性犯罪确实不占据多数情况,但通过图表所反映出的对比信息中能看出,如果就此将其置于一种弱势的地位加以忽视,暴露出了社会学研究中的短板,这就引发出了第二个思考的问题关于女性主义的犯罪理论,以此来回答女性主义者认为需要思考的两个问题,对于如何回答问题作者引述了解组理论、差别接触理论、批判(马克思主义)犯罪学、标签理论、社会控制理论这些理论途径,各种途径偏重于自己所重视的那部分内容,往往有着特别的指代性,引述这些途径的目的在于全面揭示女性主义的犯罪理论成因,那么在进一步揭示这些问题的表现方式时就需要提出第三个思考,即暴力、恐惧及社会控制之下针对腐女的犯罪活动,这一块的内容集中针对男性对于女性所采取的暴力犯罪行为(至少是绝大多数),其中所表现出的男性权力是尤为深刻的,男性作为力量支配性群体对于女性的施暴是父权制社会男性控制女性的主要方法之一,而且随着此类犯罪行为的产生,这一问题的影响不仅对于社会学的研究产生了制约,更造成了现如今的法律体系对于女性犯罪问题的忽略与不重视,也直接导致了当代社会对于男女犯罪时所表现出的不同态度,所以对于此章节的研究其实是十分必要的,在通过一众思考进而揭示问题的表象及根源的同时,反映出了对于女性主义主导下的各类现实问题的深入探索及思考。

近代妇女积极活跃于政治运动的缩影

通过《女》一书不难看出,女性主义在作为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后,能够通过对于内里的深度探索揭示出女性主义涉及到种种发展现状、过程以及作用,书中一些章节对于特定论断的分析合情合理,在依据和结合大量基础事实上有着可供支持的生存土壤,而且能明显的看到,作者试图摆脱社会学中某些传统束缚以及男性主义制约,将女性主义所代表的社会学保持更加独立的状态,这样的研究态度也是值得肯定的。当然,关于女性主义的话题可以由此书作为开始,但这也不会是最终的结束,因为在传递真相与事实的过程中,仍需要考量不断变化的现实要素,时刻变化又不断影响,这也是女性主义研究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将理论付诸于实践、不断完善理论的过程是漫长的,但所有为之付出的努力与贡献也是值得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