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不会笑的孩子》读后感1000字

《不会笑的孩子》读后感1000字

《不会笑的孩子》是一本由[英]丽莎·尼科尔(Lisa Nicole)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1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会笑的孩子》读后感(一):《不会笑的孩子》——神奇的音乐疗法,以此来唤醒为人父母最初的本心

《不会笑的孩子》是一本让人读得开心、读后动容,适合亲子共读以拉近彼此关系的儿童文学作品。

首先就说说书名由来的这个叫做不会笑综合征的疾病,现实中没有这种疾病,很显然这个疾病是作者独创的,当然也是为缺乏关爱的孩子们所展现出的最明显症状的一个综合概括。

书中那个叫蓝蓝的孩子拥有大多数人所认为的得天独厚的成长环境,家里极其富裕,吃的、穿的、喝的、玩的、用的都是远超同龄人的高标准配置,可是在这种极端优越的环境下,却得了一个了不得的疾病,而且这个疾病竟然让三百年通过音乐疗法治疗各种疑难怪症的布加洛家族音乐治疗诊所束手无策,还差点关门倒闭了,这实在是匪夷所思。

但是通读整个故事(你会发现费不了多少时间,而且在阅读中还不会觉得无聊乏味,甚至你可能还想回头重读某些重点篇章)之后,我们就会发现,所谓不会笑综合征,其实是对孩子不够关爱引起的,孩子们需要的不是好几间浴室,不是宽敞得如同面对旷野般的豪华别墅,不是各种价格让人咋舌的奢侈玩具,不是高级豪车的舒适,不是顿顿都爱吃的美食,而是爸爸妈妈在身边的陪伴,是爸爸妈妈对自己的关爱,是爸爸妈妈愿意倾听自己的想法,是爸爸妈妈了解自己的成长过程,对自己掌握的技能由衷地开心骄傲,是爸爸妈妈不嫌弃自己身上的缺点,是爸爸妈妈看得到自己的努力,这些内容并不是通过简单的语言直白地说出来的,作者将它们融入到了故事情节中,通过蓝蓝家的冷清与隔壁泰勒家的热闹对比展现的,在阅读中读者可以在这些态度鲜明的对比中感受到孩子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就算是脏乱差的环境,就算是烤焦的香肠,也一样比冷冷清清的家和为了礼仪的拘谨而让人向往。

孩子对爸爸妈妈的爱其实远远地超越了爸爸妈妈,他们的爱纯粹而唯一,他们想要为获得爸爸妈妈的认同而百倍努力,这份全心全意的想要获得爸爸妈妈喜爱的心让人动容。相比孩子的爱,家长的爱其实是大打折扣的,尽管我们没有书中蓝蓝的父母那样过分,但是,哪个人敢保证自己没有因为自己失控的情绪而对孩子大吼大叫,没有对孩子热切的讲述泼上冷水一般的催促,没有对孩子成长阶段的缓慢进步而发出不耐烦的呵斥,没有对孩子时时缠着自己玩耍而刻意躲避……此类情况还可以列出更多。

这本故事虽然在极尽夸张地表现孩子们的各种疑难杂症和布加洛医生为治疗而做出的努力,但是在热闹的表象背后,我们却很难真的开怀大笑,这些笑声里其实掩藏着孩子们内心缺乏关爱的哀伤,以乐衬托哀伤会更显其哀,或许作者的本意就是为了以此来唤醒为人父母最初的本心吧,放下那些养育孩子的外在虚荣祈求,给孩子更多的倾听、理解和陪伴,保护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不会笑的孩子》读后感(二):音乐心声

把《修女也疯狂》定位成喜剧电影,这肯定不会有人反对。混迹于夜总会的二流歌手迪劳丽丝因意外撞见一桩谋杀案从而被安置在修道院中避难。从此生性自由的迪劳丽开启了“改造”修道院之旅。被阴郁沉闷封闭围困的修女们也因为她的到来开启了”探索”新世界的征程。而其中最为动人的一幕是修道院周围环境的变,社区人们的融入以及孩子的到来,这一切让整个修道院融入了人间。音乐,修女,修道院,黑人,黑社会等元素在这部电影里构建出完全不同的喜剧效果。那么当音乐结合心理治疗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从这本《不会笑的孩子》里倒是能找到诸多答案。

如果说电影里的音乐元素是构成喜剧效果的一部分,那么在《不会笑的孩子》中,音乐则成为了主角。与其将他看成一本育儿故事,倒不如看成一则儿童成长案例,甚至于作为一则故事化的儿童心理学案例。以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反映了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家庭教育现状以及对儿童关爱的缺乏,更在一定层度上折射出成人世界观、价值观中相对匮乏的部分,从而用音乐为“药”进行内观,从而感知并学会正确认知世界的方式。

在布加洛医生的《长鼻子小猪笑声诊所》里,有着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疑难杂症,这些案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家庭教育中父母对于孩子的投射所带来的巨大影响,这些心理层面不曾被重视的意识压力,提现在身体上则呈现出多样化的征兆。书中的主角蓝蓝所换患的不笑综合症只是诸多征兆的一种,它是身体发出的一种讯号,用书中的语言表述--节奏乱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曲调,有的时候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我们会严重跑调。这时我们的身体就会出现各种奇怪的问题。”透过这样简单易懂的描述,更容易理解“问题”背后的形成机制。从而能更清晰的明了问题所在。

在整个诊疗的过程中音乐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但它终究是一个介质,心病还须心药医。书中并没有运用心理治疗中常态化聊天的沟通方式去了解蓝蓝的病因,但是透过观察等其他方式去讲述家庭环境及父母状态等诸多环节造成的影响,诸如父亲因为忙于工作,忽视对蓝蓝的陪伴和精神沟通,出于内疚心态试图以物质补偿作为精神陪伴的替代,母亲缺乏与孩子之间关爱的表达,将自己没在的焦虑以冷漠和压力投射在孩子身上等等这些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家庭教育问题。而与之对比的是隔壁邻居吵闹却又充满温情的烟火生活以及孩子心底对爱的渴望。这些对爱的基本需求在布加洛医生的诊所里用耐心且细致的陪伴缓缓的修复。

“生活的甜甜圈法则。如果把生活看作一个甜甜圈,我们在乎的应是它香甜的面圈,而不是中间的漏洞。” “爱每个人原本的样子,是值得所有人竭尽全力去做的事情。” 在这样的陪伴下,蓝蓝才能逐渐树立对自己”病情”的正确认知,同时建立对世界的自我认知。而最终蓝蓝的病被治愈的方式也能看到医生与患者共同的努力。长期积压的情绪被疏导和宣泄之后,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节奏。而爱是生命里恒古不变的动力源泉。 反过来说,不会笑的“曲调”又何尝不是一首寂静无声却响彻天地对爱的诉求?

《不会笑的孩子》读后感(三):多不开心才会丢了笑声?心疼这个小女孩,幸好.....

布加洛医生专治各种疑难杂症和怪病,比如,用鼻子看、用眼睛闻、用耳朵吃的感官错乱症;还有从头顶痒到脚尖的痒痒症;只有戴着防水镜和通气管才能睡得着综合症等等。

而他用的方法也和其他医生不一样,呜呜祖拉、迪吉里杜管、手摇风琴、甘美兰这些我们几乎没有听说过的乐器都被他用来奏响音乐为孩子们治病。

布加洛医生继承家族300年的事业,从来没有遇到过治不了的病,直到诊所来了一位不会笑的女孩。

《不会笑的孩子》是澳大利亚儿童文学作家、纪录片制片人丽莎.尼科尔的第二本儿童读物,现在正被改编成儿童音乐剧。书中用孩子们喜欢的童话视角,讲述了布加洛医生帮助不会笑的女孩“蓝蓝”找回笑声的故事。虽然这是写给孩子的童书,但也值得家长们看看,我们能从书里学到一些和孩子快乐相处的方法。

是什么让“蓝蓝”不会笑

到布加洛医生的诊所看病的时候,“蓝蓝”已经712天没有笑过了。一个健康的孩子,一天至少笑三百次,可想而知,“蓝蓝”的病情是多么严重。

“蓝蓝”的爸爸常年出差,经常会给她寄一些很“珍贵”的礼物,比如用驼鸟毛做的外套、镶满了钻石的小皮鞋,“蓝蓝”却并不喜欢,她只想要爸爸的陪伴。

有一次,“蓝蓝”和爸爸约好了视频电话,等了一个多小时好不容易盼来爸爸的电话,蓝蓝在镜头面前给爸爸跳了一段练习了很久的舞蹈,满心期待地等着爸爸的掌声,可视频另一边的爸爸却并把注意力放在的其他地方,并且匆匆挂断了蓝蓝的电话。

“蓝蓝”是个敏感的孩子,爸爸妈妈做的很多事情都让她难以理解。比如,妈妈会在每个不同的阶段,迷上一种颜色,并且把房子整个重新装修,“蓝蓝”的名字已经是妈妈为她改的第5个名字,而现在她家里的房子从里到外都是白色;妈妈喜欢到处旅行、看表演,可每次都不带“蓝蓝”;妈妈和“蓝蓝”拥抱的时候像个机器人,胳膊伸得直直的,还会想法设法避开“蓝蓝”的各种拥抱和亲吻。

其实,孩子的心思是很单纯的,他们并不需要多么贵重的礼物和超好的物质生活,他们只是希望爸爸妈妈的眼中有自己,爸爸妈妈的眼中满含爱意。即使父母工作很忙,也应该尽量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陪伴成长才是最好的礼物,感受到爱的孩子才会感觉到幸福。

接纳和陪伴是最好的良方

“蓝蓝”被妈妈送到布加洛医生的诊所治疗,布加洛医生和妻子贝茜热情友好,他们为治好“蓝蓝”想尽了各种办法。贝茜骑着有魔法的自行车小爱,带“蓝蓝”到长鼻子小猪笑声诊所看小丑表演,在布加洛医生诊所进行了一个星期的音乐治疗,让她在水下听座头鲸唱歌,在卷盘室听布加洛医生专门为她设计的订制音乐。

贝茜没有像“蓝蓝”妈妈那样,因为她不会笑就数落她,反而告诉蓝蓝,不笑一点儿也没关系,装笑只能让情况更复杂。布加洛医生在多次的治疗失败以后,也没有嫌弃“蓝蓝”的不完美,仍然想办法帮助她脱离困境。蓝蓝感到如释重负,因为装笑让人心累极了。

在布加洛医生无计可施的时候他在一个隧道里发现了一支三人乐队,于是找来“蓝蓝”一起听着最悲伤的曲子。医生找回了失去的魔法思维能力,“蓝蓝”也找回了久违的笑声。

“爱每个人原本的样子,是值得所有人竭尽全力去做的事情”。如果“蓝蓝”的爸爸妈妈从一开始就包容和接纳孩子的一些小错误,也许“蓝蓝”就不会一直不开心,最后丢掉笑声了。

《不会笑的孩子》读后感(四):不会笑的孩子要关注,装笑的孩子更要关注

《布加洛音乐疗法大全》第12版第8卷第308704页有一个词条《不笑综合症》,里面提到:笑不出声音的人,尤其是长时间没有笑过的患者非常不好治疗,如果患者是大人,那么问题不大——反正他们也不怎么笑,但如果是孩子那么事情就严重了。

我们这本小说的主人公就是这么一个不会笑的孩子,她的名字叫蓝蓝,她有712天都不曾笑过了,她的母亲把她领到了一个非常特殊的诊所,这个诊所已经有了300年的历史,在这300年间,诊所的几代医生用各式各样的音乐治愈了无数的疑难杂症,可是今天,连见多识广的医生都知道自己遇到了难题,曾经手挥目送潇洒自如的布加洛医生被这小女孩难住了,他翻开了医学宝典,确诊了女孩子的病情,却无法轻松把它治愈。 音乐曾经帮助他治愈了很多病人,这些病人的病有各种稀奇古怪,可是这个小女孩儿就是那么的水泼不进。她是那样的配合治疗渴望好转,她在笑不出来的时候,甚至准备用假笑来伪装病情的好转,她甚至愿意牺牲自己治愈的可能来成全医生的疗法。幸亏小女孩遇到的是非常为病人着想的医生,对于医生来说,病人的真正好转才是自己追求的目标。他不要虚假的成功。最终他找到了非常悲伤的音乐,成功地让女孩子哭了出来,把一切都宣泄出来,痛哭了之后女孩子居然会笑了。

忍不住为这个疗法点个赞。这种疗法让孩子把自己心中的痛苦全都表露出来了,不需要再伪装自己,不需要再假装阳光明媚,不需要挂着面具面对生活,痛就是痛,痛就要说。痛就是痛,痛就要哭。学会了宣泄,才能学会幸福。有了幸福的感觉,人才会发自内心的笑出来。

这两天被证实死亡的摄影博主鹿道森,就是一个伪装的太好的孩子。他的死讯传来的时候,身边的朋友,都不肯相信,觉得他是那么阳光的一个人,怎么会选择了那么黑暗的一条路。可是从他临去世时候的一系列举动,你就知道他绝对是深思熟虑之后的选择。他打点好了所有的东西,收拾好了房屋,然后与世界决绝。如果世间真的有这样的一所音乐诊所,如果这音乐诊所真的让人能把心中所有的多年积累起来的郁闷都释放出来该有多好。可惜可惜。我们文章开头提到的那本虚拟的大词典,其实也是有着漏洞的。不笑固然能让人感到害怕,内心已经千疮百孔,表面却还得装得光滑滋润,其实比不笑更加可怕。不笑综合症要治疗,装笑综合症更要治疗。那本大词典中还提到了,孩子需要治疗,成人不需要。成人真的不需要吗?孩子需要治疗,是因为要趁他们还没有积重难返之前早下妙手,成人其实也需要治疗。他们在童年时候留下来的暗伤,他们在成人之后忍出来的内伤,都需要高手来治愈。这世间需要布加洛医生那样的用心的医生,也需要患者的家人和患者自己的配合。

像蓝蓝父母那样的人,估计在社会上是大有人在,当我们看到了蓝蓝的父亲漠视蓝蓝向自己发出来的看一看我的请求,当我们看到了蓝蓝的母亲,在女儿已经700多天不会笑的情况下,首先关注的还是自己,我们就知道有时候治病不是治一个人,是要治一个家庭。

《不会笑的孩子》读后感(五):孩子不会笑,意味着童年的消逝。

《不会笑的孩子》是一本儿童文学作品,作者丽莎·尼科尔一定非常喜爱音乐,并且十分精通音乐,书中提到的乐器遍布全球,可见作者是一个重度音乐爱好者。

这个故事的构思非常有趣,里面提到了小朋友容易生的奇奇怪怪的病,这一切的确是建立在现实层面上的,在现实生活中,生病是一个常见的事情,而当一些人做出一些奇异的动作,或者是异想天开的时候,那也可以说是游离在正常之外,非正常在正常人看来一定是生病了,身体机能紊乱了。

这本书的元素是比较新颖的,没有魔法元素,尽管布加洛医生的妻子贝茜被称为“魔女”,但是她并不是拥有真正的魔力,只是一个普通的人,但却对生活充满信念,她非常快活,能感染身边的人,总是能够为布加洛医生提供灵感。

书中唯一的魔法便是布加洛医生的医术,利用音乐来为那些身体节奏失调的人治疗,在布加洛家族的治疗下,所有不同寻常的怪病都能用音乐疗法治好。音乐便是这个世界的魔法,热爱音乐的人一定会同意这样的说法。

与布加洛医生和“魔女”贝茜相对立的便是蓝蓝的爸爸妈妈。表面上看,蓝蓝的爸爸妈妈很爱她,当女儿失去笑容后,妈妈便急切地寻诊问医;爸爸尽管时常在国外工作,但总不忘为女儿带来一些自认为珍贵的礼物。

蓝蓝,一个已经七百一十二天没有笑过的孩子,在妈妈看来,不会笑无疑是一场家庭灾难,整天一副苦瓜脸是她的不幸。书里没有人关心蓝蓝为什么不会笑,大家关心的是如何治好蓝蓝这个奇怪的“不笑综合征” 。作者丽莎·尼科尔将一切原因都留在了蓝蓝这两星期治疗的生活中,和布加洛、贝茜在一起的时光是在制造快乐,而当蓝蓝回到那个华丽的家,无论是来自妈妈的话语还是远方爸爸的交流,无一例外带来的都是失望。

蓝蓝的妈妈热爱一切时髦,爱保养,喜欢奢侈品,却不愿意接受女儿的亲吻与拥抱,也无法忍受一个不会笑的女儿;蓝蓝的爸爸热爱交际,长年累月在国外工作,喜欢狩猎,对于女儿爱动物的爱好理解为将一切有生命的变为无生命,并且踩在脚底下。毋庸置疑,蓝蓝不会笑,归根到底是因为这样的家庭。

这本书花费了很大的笔墨描写音乐和蓝蓝的治疗,这是本书的亮点。为了治愈蓝蓝,贝茜带着蓝蓝来到了长鼻子小猪笑声诊所,那里的测试让贝茜一直忍不住笑,尽管蓝蓝也觉得快乐,却无论如何都笑不出来。一个成人也许看到那些滑稽场面也会面无表情,当一个孩子失去了笑的能力,便意味着她快速地度过了童年期,进入了命定的苦闷成人期。

魔女贝茜的设定便是一个打破童年消逝的参照,而布加洛医生的治疗让那些紊乱的身体经由音乐重新变得充满活力,也许音乐能够让人变得更自由,更接近孩童的本真。

不会笑的孩子

8.6

[英]丽莎·尼科尔(Lisa Nicole) / 2020 / 中信出版集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