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精选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精选

《人性的枷锁》是一本由[英] 毛姆著作,89.00元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徐淳刚,页数:8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一):《人性的枷锁》——有了情欲,才有了枷锁

人这一生被各种各样外界因素所影响,有谁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主人公菲利普幼时失去双亲,患有残疾,被同学嘲笑和欺负,长大后接受学业的选择,几经波折,又遭受感情的欺骗和生活的困顿。 有时我们选择不了外部的环境,可以选择对待事情的态度和看法。 当菲利普不再在意别人对他的跛脚指指点点,不再对米尔德丽德的爱而不得感到生气和懊恼,一切就迎刃而解。 正如书中克朗肖的观点: “人总有一种幻觉,以为自己的意志是自由的,这种幻觉根深蒂固,以至我也可以接受。我这样那样行动,就好像我真是自由的。可是事后动因就很清楚:这完全是各种永恒的宇宙力量共同作用所导致的结果,我什么也阻止不了。他不可避免。所以,如果是好事,我不必沾沾自喜;如果是坏事,我也不必自责后悔。” 只有控制好自己的内心,才能控制好行动。 “人类某种未知力量手中的傀儡,是这种力量驱使他们做出这样那样的事来。”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二):枷锁,亦或色彩

800多页没想到一周不到就看完了,且读的过程很“愉悦”,每每有空都想拿起来看。

主人公从9岁到近30岁,经历之丰富,让我感觉足以有一生之长,当然这也得益于作者塑造人物之鲜明立体。自父母双亡后住到伯父家,寄人篱下又有残疾,在学校被嘲笑,造就了他敏感的性格。小小的年纪又有种倔强,从放弃学业去德国学语言,回来做会计师,去巴黎学画,回来学医,因为贪心投资失败破产去商场导客,直到伯父去世得以继承一笔资产重新完成医学,每次变动都充满自信,跃跃欲试,没多久就自我怀疑到放弃,一遍一遍重蹈覆辙,直到跌倒地狱在绝望中重生。

主人公从小到而立,背负着重重枷锁,身体、自我、家庭、宗教等等,让读者时而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时而对号入座给自己套上枷锁,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也会这样,看似自由,却总陷入重重枷锁,如何摆脱这枷锁?

人生有什么意义?人生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你赋予你的人生什么意义,它就是什么意义,而你的经历决定了它的色彩,是单调色还是五彩斑斓,哪怕是痛苦,也是色彩的一种。如此,这枷锁是不是也是人生重要的一笔色彩?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三):人的局限性

623千字,迄今为止读的最厚的一本书。

人性的枷锁,讨论的是人的局限性,人受到多种因素的局限,比如基因、教育、宗教、情感、欲望、疾病、职业等等的局限。

因为从小父母双亡被迫寄人篱下、天生跛脚被校园欺凌,菲利普敏感害羞,他的性格逐渐被扭曲了,一方面,他极度自卑,自尊心强,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另一方面又因为满腹经纶而极度自负,他看不起大多数人。

但是正因为有这样独特的经历,他养成了阅读和思考的习惯,他对于人生永远存在追问和好奇。他始终都在进行自省,尝试突破自身局限性,追求精神的独立和自由。

如果这是一部关于追求人生意义的书,像《刀锋》那般精彩,或者关于女性成长,像《面纱》那样细腻,那都是很吸引我的,可是,这样一本大部头,一半都是关于菲利普和米尔德里德的爱情纠葛,而米尔德里德又是那样一个庸俗不堪的女人,一个不配当女主角的人物,两人一再的纠缠只会让人厌烦。

因为性格扭曲,菲利普在爱情中具有受虐倾向,威尔金森和诺拉对他温柔深情,他毫不在意,而米尔德丽德对他残忍绝情,他却一往情深,尽管知道她庸俗势力、愚蠢粗俗,却无法克服自己的情欲,一再原谅她的背叛。菲利普在爱情里的卑微和软弱让人怒其不争,也令人厌烦,无法保持那种一口气读下去的欲望,最终读了半个月才读完。

没有达到该有的深度,说实话有点失望。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四):啤酒花草场

昨天下了整整一天雨 也降温了 雨在窗外滴滴答答地下 落在已经脱落了全部叶子的枯树上 把树洗刷地好干净 但看着都冷 下雨就不会想这着出门了 宅家消磨时间最好的办法 就是看书 多么幸福的下午啊!

用下午看完了最后三百来页 还好结局是好的

毛姆的描写确实细腻 也深入浅出 能够看到艺术史 和当时人们生活的状态和情况 这两点是我比较喜欢的地方

这本晓妮送我的生日礼物 光看书名和封面就神神秘秘的 是一本小说 通过菲利普这个人的个中经历 肯定反映了某种心理 或许是我太不敏锐 能感知到的点 只有那么零星几处

小说很长 可能是我读的少 无法感知有些具体的细节透露出的是什么 印象首先最深刻的是菲利普向上帝祈祷治好他的跛脚 菲利普是多么希望治好他的跛脚啊!这不就像我们小时候吗 太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某种结果 但由于自我意识 知识还缺乏 总会做一些傻事 菲利普向上帝祈求的这段真是太深入我心了 上帝没有治好菲利普的跛脚 现实仍没有改变 能想象这对一个孩子的打击吗?

印象第二深的是菲利普的几段爱情 首先是跟艾金森小姐 得到以后就不喜欢了?菲利普的反转很突然 也给我一种深有体会的感觉 人居然能够被如此地冲昏头脑 分不清爱或是欲望 喜欢或是虚荣 这也是人性的一种吧 但很令人深思的是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仿佛再一次印证那句话 最不缺爱的人越容易得到爱 再有就是菲利普对米尔德丽德的态度 菲利普对她的感情更像是要满足自己虚荣心的征服和占有 菲利普不是真的爱她 跛脚给菲利普带来了创伤 他在处理自己的感情时也处处碰壁 她居然对这样一个人如此卑躬屈膝 如此容忍 (好怕自己以后谈恋爱刚开始就已经结束 对一个人的感情是如此难以分辨)她对米尔的感情只是单方的寻求慰藉 没有得到回应 这绝非正常的关系 在米尔和诺拉间他还说选择了米尔 诺拉也给了他安慰 但为何不及米尔呢?我想还是跟菲利普的某种欲望和虚荣心自尊心有关 在现实中 这种欲望其实也不好分辨啊 可能这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难题。

打了个盹 起来继续写 如果菲利普不是跛脚 他是一个正常人 那他就不会有如此曲折离奇的经历和情感 他是那么渴望他是一个正常行走的人啊!如果他是正常人 他就不会有那么细腻的心思了 就不会在情欲到来时被那么强烈的虚荣心操纵 因为跛脚 菲利普想通过自己的尝试急切地改变跛脚 因而早早地摆脱了上帝 上帝是不是公平的呢?如果让菲利普在跛脚和正常人之间选择 他会选择什么呢?跛脚之下菲利普的自尊心虚荣心好像会坏事 他的爱情就是印证 跛脚在菲利普心里留下了一个黑洞 如果无法正视和接受 它就会被其它不正当的东西填满 菲利普一个人时表现地还不那么明显 他一旦与人相处 在情欲的影响下产生亲密关系的话 不那么健康的东西就进入这个黑洞了 菲利普会感到开心满足 但这不长久 也很容易让自己受伤

抛开跛脚影响 菲利普应该会是很出色的一个人 安安稳稳地度过他的一生 但因为跛脚 菲利普也寻得了人生的意义 有失有得吗 如果能选择 菲利普会怎样选择呢?在充满啤酒花的草原上 菲利普终于与自己和解了 找到了他的幸福 除开跛脚影响 菲利普是一个很好的人 是一个绅士 知道莎莉怀孕后他没有逃避撒手不管 他的中学成绩也非常好 他在海边做实习医生也很令人满意 菲利普除了双亲双亡其实家境还不错 最后他在环游世界和安稳之间选择了后者 他好像参透了什么 他也找到了他自己的归属 就是这么一个人 这么一段故事

菲利普为米尔做了很多 疯狂至践踏尊严的追求 阻挡不了她三番五次的闯入 还出钱照看她和孩子 米尔和自己的朋友去旅游也是菲利普掏钱 他还能接受和米尔同住 他非常善良 在收到米尔的来信后他还是决定去探望她 菲利普是个善良的人 他不玩弄感情 会拒绝他不喜欢的人 也能对喜欢的人承担起责任 事情很荒唐 也很令人心疼

梳理一下菲利普30岁的人生 丧母——新生活——上学 跛脚 心诚则灵 ——退学——威尔金森小姐——会计——学艺术 波斯地毯——医学院 米尔德丽德——诺拉 阿瑟尔尼——米尔德丽德 破产——服装部——啤酒花草场。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五):简单译本对比

简单对比一下张淳刚老师和张乐老师的译本。

一开始看的是这个译本(张),但是书里的一段文字,让我开始对译者产生了质疑“既然那些人只去非国教的小教堂,他们当然是下里巴人。”虽然高中几年是在半梦半醒中度过的,但是幸好我知道“下里巴人”不是这么用的。

于是,便看了下豆瓣上各个译本的阅读数和评价量。找来了张乐老师的译本,对比着看了下两本书的序言,发现差别还有点大。

以下是我作为非专业翻译从业人员,瞎bb一下:

徐淳刚老师:“也许,只有作者本人才能恰如其分地评价自己的作品。”

张乐老师:“一部作品的作者怕是最不能恰当评论该作品的人。”

一上来,两位老师关于这一句话的理解方向就是相反的,于是我又去找了其他译本,和原本:“An author is probably the last person who can write fitly about his own work.”

Emm,总结下来就是,这里应该是徐淳刚老师错了。

原文WebArchive

徐:“尽管作家对其成果总是敏感,不当的批评难免让他们憎恶,但他们很少自满。”

张:“虽说作者对自己的作品都异常敏感,且很难正视他人的批判,但事实上,他们也鲜少满意自己的文字。”

原文:“Though authors are touchy about their productions and inclined to resent unfavourable criticism they are seldom selfsatisfied.”

这里的话,两位老师意思差不多,但是张乐老师这里出现了一个特点,会补充主/宾语(在这里是“文字”)。我觉得张乐老师的文字更容易读懂一些。

徐:“他出版……,但他拒绝付给我100英镑的稿酬,”

张:“我欲将书稿卖出100镑的价格,可费舍·昂恩的编辑一口否决了。”

原文:“who had published my first book …… but he refused to give me the hundred pounds I wanted for it ……”

这里虽说徐老师的翻译也是贴切的,可是我第一次读,以为是“出版社不愿意付钱”的意思……

徐:“当我拥有了牢牢的最受欢迎剧作家的声誉,我又开始痴迷于往日生活的丰富记忆。它们纷至沓来,总让我想起,在我睡觉的时候,走路的时候,排练的时候,聚会的时候,以致成了很大的负担,我心想,唯一解脱的办法,就是把它们统统写进一部书里。”

张:“我在戏剧创作大获成功后,竟又开始执念于过往生活的点滴回忆。那些碎片不由分说,四面八方向我飞来,不管是睡着、醒着,还是有时在道上走,在戏剧排练时,或者外出聚会。回忆变成了负担,摆脱重担的唯一方式就是将这一点一滴全部倾泻在纸上。”

张老师特点的体现——补充主语,“它们”在张老师这里替换成了“那些碎片”。“回忆变成了负担”这里也是添加了主语“回忆”。并且会进行句式的改动和拆分,还是张老师的可读性更好一点。

徐:“但是,自从我的戏都开始排演,我便放弃了这种努力;”

张:“但自从开始剧本创作后,这些功夫就暂时搁置了”

原文:“But these efforts I abandoned when my plays began to be produced”

我更倾向于张老师的理解。但是可能徐老师的理解才是对的,前文也提到了作者要参与排练。其他译者的是“剧本被搬上舞台”。

徐:“多亏这些作家,赋予了这本书新的生命”

张:“《人性的枷锁》焕新的第二春,功劳都要记在这几位作家账上”

一开始我以为张老师这里就是all credits goes to句式的直译(可能是我阅读量太少,感觉中文里这个句式不咋常见)。结果,原文是“To these writers is due the new lease of life that the book was thus given……”

还有个特点,徐淳刚老师的文字简洁明快,没有什么特别难的高级词汇,可以很容易理解。张乐老师的文字涉及的词汇量更大,成语运用较多,需要静下心来慢慢读。

还有个出版方面的差异,张乐老师的(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提供了更多的名词角注释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