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爱的起源》读后感1000字

《爱的起源》读后感1000字

《爱的起源》是一本由【美】托马斯•刘易斯 / 【美】法拉利•阿米尼 / 【美】理查德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28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的起源》读后感(一):以科学的角度透视爱,以透视爱的方式回溯过往

解答了困惑多年的疑惑。童年时期对离开母亲后所产生的强烈不安感其实并非因为缺乏安全感,而恰恰是因为被给予了足够的安全感;现在所具备的异于常人的爱的能力其实大部分都来自于童年时期被给予的“被关注”时产生的“依赖感”。总是习惯一次又一次在脑海里回放某个片段以至对一段关系产生幻象是人的本能,只是大多数人在日后逐渐将这种边缘系统荒漠化,失去了爱的能力,而对于那些不断强化边缘系统的人,在不可避免的经历痛苦的同时也强化了爱的能力。没有人能说清爱是什么,但我们都应知道也总会知道什么不是爱,否则就会将坠入情网当作爱情,而用科学的视角分析大脑神经系统对爱的影响则能在感性的同时不失理性的重塑爱的认知。每个自我关照的生命都能在这本书里回溯童年至今的起源与归处。

《爱的起源》读后感(二):陪伴是我们最珍贵的资源

听书听完的,爱是一种情感联结,在进化历史上,直到哺乳动物时期才出现,大脑边缘系统是人和动物的情感中枢,人和少数高级哺乳动物的大脑新皮层负责理性思维。 越早形成的神经系统越基础和强大,理性思维不但不能指挥情感,还反过来受情感的支配,所以我们无法用理智强迫自己爱上他人。 爱的本质是在两个人之间建立情感联结,情感共振让我们感知周围人的感受,也让我们保持身心健康,还会影响我们潜意识里的相处模式。 好的伴侣可以修正不良的相处模式,日久生情是正常的。 最后引用一段喜欢的解读词“人要过上幸福的情感生活,其实没有什么奥秘,就是长久的陪伴。这个结论听上去似乎没什么,都在我们的意料之中。但在最后,我想跟你说的是,时间是唯一一种对我们每个人都同样公平的资源:不管你是贫穷还是富有,聪明还是愚钝,时间都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公平地流逝。而所谓陪伴,就是我们,这些精于计算的人类,在用我们最珍贵的资源:生命,和这个你爱的人,一起度过不求回报的时间。陪伴,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是平凡生活中的英雄梦想,这或许是我们能做的最勇敢的选择。”

《爱的起源》读后感(三):追逐理性歌颂爱——精神病学家解剖人类大脑后发现的人类终极命运

爱与对爱的歌颂是什么关系呢? 理性至上主义者会说:因为有了理性和逻辑,我们才会发出对爱的歌颂。 在这一语境下,爱是次于理性的。带着绝对客观锋芒的、不偏不倚、讲究逻辑和证据的理性总是想俯视爱与情感,这些一时兴起、无法控制甚至让人走上自我毁灭道路的情感,似乎成为让人避之不及的洪水猛兽。 但也只有理性,才能让人用一分为二的辩证法来看待爱与情感,进而发出对爱的歌颂。 因此,理性是优于爱的。 但在精神病学家看来,爱与理性都是大脑的生理功能,但具有完全不同的生物基础——情感与情绪起源于大脑的边缘系统,已有数千万年之久;而我们的理性逻辑思考能力起源于大脑新皮质,仅仅是人类不断进化过程中数十万年的产物而已。 当我们在谈论爱、歌颂友情、描绘理想的情感将来的时候,我们动用的是大脑新皮质;而我们的每一次悸动、每一次焦虑爆发、每一次深夜痛哭、每一次理性崩塌都源自大脑的边缘系统。 这便产生了割裂:情感油然而生之地与对情感的歌颂的产生之地竟截然不同。 现如今的文化也愈加推崇理性,在追求极端理性的推波助澜之下构建起的人类文化、社会生活图景也在不断贬低人类情感的可贵之处:

我们鼓励母亲不和新生的孩子睡在一起,因为理性的大脑告诉我们:独立要从小培养。

(部分)医生无暇顾及患者的痛苦呻吟,因为冰冷的药剂和难以下咽的药片显然才是治疗疾病的最优解。 这是「因为逻辑和推理能够显而易见的成就目标,所以他们一直被认为是打开所有大门的万能钥匙」。 但我们永远无法脱离我们的生物性,「无论人类的未来拥有什么,我们将永远不会摆脱我们作为神经生物体、哺乳动物、灵长类动物的传统」。 因此,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存活于世界上、作为一个生物界中的物种存在于地球上,我们人类始终都会面临着这样一种割裂,它不仅是哲学意义上的,更是生物意义上的——我们始终是永远追逐理性但又永远无法摆脱生物性和情感的物种。 追逐理性并歌颂爱,追求理想社会又过好情感生活将会成为人类永恒的命题。 这一命题失效的时候,便是人类不再是人类的时候。

《爱的起源》读后感(四):追逐理性歌颂爱——精神病学家解剖人类大脑后发现的人类终极命运

爱与对爱的歌颂是什么关系呢? 理性至上主义者会说:因为有了理性和逻辑,我们才会发出对爱的歌颂。 在这一语境下,爱是次于理性的。带着绝对客观锋芒的、不偏不倚、讲究逻辑和证据的理性总是想俯视爱与情感,这些一时兴起、无法控制甚至让人走上自我毁灭道路的情感,似乎成为让人避之不及的洪水猛兽。 但也只有理性,才能让人用一分为二的辩证法来看待爱与情感,进而发出对爱的歌颂。 因此,理性是优于爱的。 但在精神病学家看来,爱与理性都是大脑的生理功能,但具有完全不同的生物基础——情感与情绪起源于大脑的边缘系统,已有数千万年之久;而我们的理性逻辑思考能力起源于大脑新皮质,仅仅是人类不断进化过程中数十万年的产物而已。 当我们在谈论爱、歌颂友情、描绘理想的情感将来的时候,我们动用的是大脑新皮质;而我们的每一次悸动、每一次焦虑爆发、每一次深夜痛哭、每一次理性崩塌都源自大脑的边缘系统。 这便产生了割裂:情感油然而生之地与对情感的歌颂的产生之地竟截然不同。 现如今的文化也愈加推崇理性,在追求极端理性的推波助澜之下构建起的人类文化、社会生活图景也在不断贬低人类情感的可贵之处:

我们鼓励母亲不和新生的孩子睡在一起,因为理性的大脑告诉我们:独立要从小培养。

(部分)医生无暇顾及患者的痛苦呻吟,因为冰冷的药剂和难以下咽的药片显然才是治疗疾病的最优解。 这是「因为逻辑和推理能够显而易见的成就目标,所以他们一直被认为是打开所有大门的万能钥匙」。 但我们永远无法脱离我们的生物性,「无论人类的未来拥有什么,我们将永远不会摆脱我们作为神经生物体、哺乳动物、灵长类动物的传统」。 因此,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存活于世界上、作为一个生物界中的物种存在于地球上,我们人类始终都会面临着这样一种割裂,它不仅是哲学意义上的,更是生物意义上的——我们始终是永远追逐理性但又永远无法摆脱生物性和情感的物种。 追逐理性并歌颂爱,追求理想社会又过好情感生活将会成为人类永恒的命题。 这一命题失效的时候,便是人类不再是人类的时候。

《爱的起源》读后感(五):边看春晚边写书评真的酸爽

在我们所受的教育当中,有这么一条越来越被滥用到严重粉红化的句子:人与人的差别真的很小,远远小于你以为的程度。我其实觉得这话真的没啥大问题,毕竟大家可视化的生理结构不能说完全一样,可以说是一模一样了。当然一定要讨论类似尺寸这样的话题。。。。嗯,当我没说。但其实,如果深入到那些你不钻到别人脑子里就根本无法有直观比较的地方,我想说,人跟人的差别,真的是有从马里亚纳海沟到喜马拉雅峰那么高的差别。小到为什么有的人遇事就是容易紧张每逢大考发挥失常,有的人就是天生大心脏超长发挥总在大场面,大到有的人就是遇到谁甚至不遇到任何人都有能力让自己让对方幸福,有些LOSER比如我就是有幸福来得太容易我不要不纠结不舒服不折腾死对方和自己我不舒服司机,作为个体的我们,真的无需因为文明的副作用之一——自我觉察而太过苛责,某种程度上,它们是被注定的。这种注定的人生,一部分源于身理本身的细微结构差,特别是基因谱序的不同排列,另外一部分,是来自于环境特别是婴幼儿时期获得性的行为模式。

第一个部分就不要挣扎了,老天给好的,毕竟这种设定如果能修改,请放心,生活只会比现在更糟而不是更好。

所以人类科学,我认为这种完全看上去像古代占卜和神棍一样的研究活动,所存在的价值之一就是对于第二个部分的不懈探究。这本书的名字叫爱,其实全书讲的更多是婴幼儿与父母之间的依恋模式,父母对于和婴幼儿的依恋关系负有主要责任,但这往往取决于父母本身的觉察和心智能力。我摘抄了书中很多有用的论断,但是真的比较可惜,记录本被我忘在了咖啡馆,其实这本书能摘抄的地方特别多,很值得认真读个两遍,如果一定要回忆一下我觉得最好玩的内容,大概是,情侣之间的生理结构是真的能够互相影响和相互调频的,用书里的定义是能够边缘共振,边缘调节和边缘修正,一旦失去了这种强烈储存的相互依恋关系,很多人的免疫力确实会大幅度下降。所以,真的要为各位被群体性鄙视的恋爱脑们说句话,很多外在表现真的是生理的科学选择,不是说不能对此修正,而是我们要对所有的行为在客观肯定的基础上进行矫正是不是更好一些,NO JUDGE,因为从根本上说,有什么样的结构,才会有什么样的功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