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那年夏天,我拨去的电话读后感摘抄

那年夏天,我拨去的电话读后感摘抄

《那年夏天,我拨去的电话》是一本由[日] 三秋缒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019-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那年夏天,我拨去的电话》读后感(一):Summer Complex

简直就像是在测试同一片土壤究竟能开出多少种不同的花。对阴暗心理的描写让我很能共感。本书存在青春系的多人多角扭曲的关系,但是僵持的时间很短。恰到好处的截断,这一点很合我心。和之前几本一样,有些很戳我心的细节,能够感受到其中的浪漫。不过我的点也比较奇怪。《那年夏天,你打来的电话》的最终章是“那年夏天,我拨去的电话”,《那年夏天,我拨去的电话》的第十三章是“那年夏天,你打来的电话”。另,不知道为什么,第十章的“不要错过我”异常触动我。大概第二本后面能牵动我的情绪也来自于此吧。第十二章的“这只是一个幸福的魔咒”让我想起“不哭不哭,痛痛飞走吧”。实际上,就算没有魔法,这一作恐怕也会走向类似的结局吧。就像千草说的“我只是提前了它的时间”。不是改变结局,而是将时间全都浓缩在一个夏天中。不过缺点也很明显。

虽然打了五星。但是缺点感觉很明显。对于人鱼童话的铺垫在前期有些太明显,有些地方的铺垫让我觉得有些生硬,感觉可以用更柔和的方式去展现。但我很喜欢最终全盘托出童话的地方,我总是很喜欢这种地方。我觉得明显的缺点其实是在感情描写上。不得不说,对于一些细致入微的情感抓的很好。但反而在男女主之间的情感描写上,总觉得有所欠缺。并不是二人没有经历与之相应的事,是有的,单论事件也的确让我感受到了浪漫。但是这种事件都是属于过去的,现在呢?女主会不会喜欢男二?男主在最开始想的“如果不用在乎女主的事情,就这样轻松的和女二、同学们一起生活不也挺好吗?”的感情又是什么样的东西呢?对这些问题的解释我都不是很能接受。女主那边尚且可以理解成是误会。男主那边解开的方式则是:添加筹码,如果输了,则会死。那男主对女主的感情呢..?只是基于一种求生欲吗?我知道不是这样的,但是这样的解决方式会带来误解。我知道后面有描写,男主希望女主能快乐的生活下去,为此即使自己就这么消失了也没关系。但是这是两回事。也可能是我个人对这点很严苛。情感变化的关键点,总觉得都阐释的不是很好。

不过看到后记,没想到之前击中我的句子就是创作出这本书的理由。现在我也很喜欢这句话。

再来一次吧。

“经过彻底思量后犯下的错误,仍有着媲美正确答案的价值。”

Summer Complex

《那年夏天,我拨去的电话》读后感(二):颠来倒去的结局,反而让精彩的过程失色

最近盯着悬疑推理类的书看,这本的分类,也归到了“悬疑”“推理”中,从而被我选中。不过我看完倒并不失望,最近看那些难啃的推理书,头都看疼了,弄这么一本“轻小说”看看,挺好的,虽然也有悬念,但是读起来比较轻松,随便一段什么描写,换了严谨的推理小说,那是全身绷着神经,每个字都盯着,生怕错过什么关键线索,而这种小说则不需要操心,反而可以放松心情,单纯的领略一下作者描绘给我们的画面。——谁说字字紧抠的读书才能看出精髓呢?恰恰相反,一直绷着神经,抠着字眼,反而没有单纯的阅读体验。

本书是大团圆结局,看了也算舒口气,但是,如果撇开最后的反转,从过程来看,尤其是这第二部,明明是个悲剧的调子啊。简直就是《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

以下都是针对最后人鱼出场前的剧情来探讨。

因为初鹿野小学时没嫌弃自己的丑恶胎记,真心地对自己好,像“白夜行”一样,她成了男主世界里唯一的光,于是高中的夏天,接受了赌局,想要“以身相许”,却不料自己当年也种了同样的因,住院期间表演魔术逗残疾的千草开心,对方也一样接受赌局,治好残疾,要以身相许。2个接受赌局的人,各自为了报答不同的对象,结果自然是“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心恋落花”,千草在他面前消逝。而自己同样陷入窘境,为了接近初鹿野,带上自己的朋友桧原玩望远镜,结果初鹿野反而似乎对桧原有好感。自杀失忆后,又把带着望远镜来的男主当成了日记上的桧原,男主出发点倒是好的,以为初鹿野反正对自己无爱,冒用桧原的名字不是为了卑鄙的亲近,只是想在最后的十天里让初鹿野开心,陪在她身边。最后得知初鹿野其实真正喜欢的就是男主。男主还受到诅咒不能说出身份。眼看一出让人感叹造化弄人的悲剧已经不可避免,挺让人扼腕叹息的。

这些过程还是挺一波三折。可惜,为了大团圆,最后又来反转了一回。——我都不知道该不该用“可惜”这个词。

结局让人不太买账的地方在于,首先是打破了“赌局”的概念,人鱼从一开始就是以“帮”的目的拉红线,所谓的赌局,只不过是加戏。这还不算,说起来是帮吧,她还处处捣乱,又是扮演千草来诱惑男主,又是编造线索想误导男主去找自己破解赌局。虽然在大团圆结局面前,这些都可以称之为“考验”,但有你这么考的么??初鹿野对男主不理不睬,还让男主放过她,男主没有知难而退,跟踪她,知道她喜欢看星星,他拖上桧原,搞天文观测。他不是不努力啊,但越努力越陷入困境。忙了半天,做的全是错的。初鹿野反而对桧原有好感,最后还是走上自杀的路。那么面对一心爱自己的千草,假如选择珍惜眼前人,又能说他错了么??陷入困境里连身份都无法说出,选择听信千草的绝笔信,去找电话来源打破赌局,能说这样错了么??反正2个赌局,三角恋,至少总要输一个,选择爱自己的,何错之有呢??眼看时间不够了,先打破赌局,以后的事再说,何错之有?他要真选了千草,人鱼你咋办??人鱼啊,你这不逗人玩么??

另一方面是初鹿野的感情,按人鱼的说法,她早就看穿了男主的身份。女主怎么看穿的?以下是我的推测,一家之言,不过比单纯的信人鱼那含糊的没有解释的话要强。

在第9章有这么一段看起来很突然的话过渡——“我站到洗手台前,打开油性笔的笔盖,把笔尖往眼角一按。我靠近镜子仔细看了看,这个黑点非常自然地融入我的皮肤当中,相信看在不知情的人眼里,必会以为那真的是泪痣。”

综合时间线来看,14日初鹿野自杀,15日千草消逝,16日桧原来家里找男主,这些是明确记载的。点泪痣应该是在19号,因为点完泪痣后,是这么说的—— “从桧原跑来我家已经过了两天”。20号就去了医院。而这期间,“我一整天躺在被窝里看着天花板”。所以脸上的泪痣应该是没洗去的,否则那段点泪痣的描写就很突兀了。

所以要说通的话,应该是一开始错认了男主为桧原,后来看日记,越来越觉得与日记里的桧原不同,比如桧原喜欢千草,桧原讲话比较毒舌,而肯为她如此付出的,只可能是男主。但那些毕竟只是推测,泪痣算是个决定性的物证。当然,这书本就不是什么严谨的推理,不过我觉得在无法开口表明身份的情况下,一直穿插在书中却没起作用的泪痣,的确是个好证据。

但结局初鹿野那段“告白”是不得不诟病的,硬是给读者当时看了唏嘘用的,却很脱离实际。明知道男主就剩最后一点时间了,你猜测他不说出自己身份,可能是有什么苦衷,可以,但哪有你这么遣词造句的??一口一个“桧原同学”,直接称呼“你”就是了。还说什么“非得道歉”,这摆明了就是把面前这个人还是当做桧原的。按照正常逻辑,你就不怕男主死不瞑目???你应该用暗示男主的态度去说这番话吧??

所以我怎么看这就是一个悲剧的调子,硬是最后一章写成了大团圆。可能直接成虐心的结局会更说得通。我也挺矛盾的,悲剧比喜剧更深入人心,但是看这种小说,又何必虐自己呢。算了吧。所以干脆把过程单独拿出来谈谈算了。

另外还有些人物写的多余了,比如那个找幽灵的妹子,雅史哥,都有些不知所云。初鹿野的姐姐也没怎么起到作用,本来她知道前因后果,可以作为点破男主身份的杀手锏的。最后啊,初鹿野脸上那莫名的后天胎记,就不能让它消了么?跟她有仇啊??

整体来说,缺点不少,但我还是给个5星吧,毕竟不少段落还是挺触动我的。

《那年夏天,我拨去的电话》读后感(三):属于我和这部作品的夏日残响

8月28日午后,结局。

看完之后不出所料,意识到自己已经彻底喜欢上这部作品了。明明结局带着夏日雨后烈阳的强烈色彩,但是我的内心仿佛已经被撕裂了。

这是熟悉的,钟爱的作品落下帷幕时的不舍。

那夹杂着悬疑推理色彩的剧本,那清新不冗长的环境渲染,那段“请带坏我”的富有张力的剧情,那真实而深刻的心理描绘……似乎有无数的理由让我的心灵想要大声呼喊,为这部小说献上自己第一次的长评。

在班级或者家人的照片中找出出相貌在平均线一下的自己,也是我的日常。就相貌和性格来看,我和男主似乎还真有一些共同点。就算男主的经历对我只是遥不可及的幻想,我也好歹靠着死宅的代入感在看书的过程中做了一个短暂而美好的梦。

用童话故事来当小说的线索,自己之前也碰到过,如山田尚子的《利兹与青鸟》。童话的作用就像一面镜子,将原本复杂的人物心理和关系投射到童话中的水彩画上,相映成趣,富有玩味。

利兹与青鸟 (2018)

8.8

2018 / 日本 / 剧情 动画 音乐 / 山田尚子 / 种崎敦美 东山奈央

情节上也是经典的两段式,即男主女主分别在对方的地狱中扮演天使的角色。这又让我联想到两部其他的作品,《杀戮天使》和《声之形》。

聲之形 05

8.6

大今良時 / 2015 / 東立出版社

试问有谁不向往这样美好的青春中的流光溢彩呢?这部小说和《声之形》的共同点,便是对那种青涩懵懂的爱情的传神描绘,和自然的剧情推动过渡。小说中有很多阳介抽烟的情节,而每一次吐出的内容都不尽相同;正如声之形的电影中有许多花的意象,每次的花语都有特定意味。

我喜欢与自己有些许共鸣的男主,秋町阳介。富有戒心,些许桀骜,卑微扭曲,伤痕累累,但内心深处却是温柔的一塌胡涂,无比渴望他人的平视和爱。

我也喜欢千草。虽然她的性格是有演的成分,但仔细体会,这是一个几百年来游荡在世间的孤独的灵魂,她的渴望自由解脱和前半部分种种示好反而更具悲剧意味。

三秋缒的确成功地在书中塑造了一个“理想中的夏天”的意象。对于又一个平常的暑假即将结束回到高中生活中的我,这确乎是一次难得的互补。

耳边依稀还能听见,属于那年夏天,那片海的残响。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