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圣诞假日》读后感锦集

《圣诞假日》读后感锦集

《圣诞假日》是一本由[英] 毛姆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2022-10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圣诞假日》读后感(一):“圣诞”是一个温暖的名词,现实却不然。

“我一直都认为我很了解自己。 没有什么比孤处于世, 走到哪里都是陌生人, 一辈子都与你毫不在意的人生活在一起这样的阅历更能让你了解自己了。” 才不过十一月,却有种一年的时光已尽的感觉,还有一个月就是圣诞节了,随手拿起这本《圣诞假日》,毛姆的书,极少让人失望的。 本以为是一本如同圣诞般温暖甜蜜的小说,事实上以毛姆一贯的风格,这是不可能的。 本书讲述了一位岁月静好的英国中产阶级年轻人,圣诞节期间去法国度过的一个星期,这一个星期发生的不可思议的事件,将冲突、罪恶、人性、社会通过另两位人物细腻立体的表现出来。 一周时间,改变了一个人对原本世界的观感。 往往人一生重要的变化节点在当时是不经意、不明显的,只有站在人生之旅的终点回看,才会发现其关键因果所在。 人的一生,也可以想象成一个假日接连一个假日的旅程,也许如此想,这一生过得会更有些意思。

《圣诞假日》读后感(二):2022.12.12野吟斋

2016年初,在泉城路新华书店二楼文学书架发现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毛姆文集,布面精装,封面中部贴一张视窗形的与作品主题相关的小画,封底印有故事梗概和简要评介,装帧风格与文字内容皆喜,自此与毛姆结缘,陆续购读该文集书目。它未能一次出全,时间跨度已历数载,我追读至今。遥想昔年,在曾经开放的西园有大段时间得以自由读书的岁月,学期或假期,空敞惬怡或半居学子的教室里,捧读《刀锋》《月亮和六便士》《人生的枷锁》《木麻黄树》《笔花钗影录》《面纱》等作品时的丰盈之感,而今每新获一部即惜阅细赏。此番读毕《圣诞假日》,回味中的熟悉不仅封面摩挲和书页翻拿的手感,还有毛姆一贯的幽默尖刻的讽谑,手术刀般的语言剖析人性与生活的复杂,透视内心的隐秘幽微,书前的读者仿佛也怕被他看穿,那聪敏而高明的叙述,残酷而冷峻的表达,令犀利的洞察与深沉的理解纤毫毕现。它涌涵现代文学的原始冲动,对律法、狱制等社会规范的轻嘲质疑,对被漠视的边缘人物的情感认同,当然不忘讥刺跃升阶级的中产新贵的附庸风雅。作家对几位主要人物的塑造立体而饱满。情感真挚而丰沛的莉迪亚令人哀惋,她对政治的识见与评析,用于审视中国革命乃至当今社会亦不过时。西蒙带有相对缺陷的性格特征,他对革命的论调,对人性的绝望,对民主的反思,亦有可观之处。查理不可谓不努力,他是自身所在社会阶层和文化环境的佼佼者,只是被家庭的温暖和世俗的认可保护太优,不曾历见大千,没有对多元世界和广阔生活做好准备。本书的线索即是查理遭遇并探知生活的背面,那个黑暗、神秘、被遮蔽的另一种真实。他与莉迪亚和西蒙的冲突,是阶级观念和家庭文化的碰撞。看过真实,便再也无法假装它不存在。书的结尾,查理的世界坍塌了,这是一个青年的成长和蜕变,或许还有某种觉醒。毛姆的小说也是用世的,只是主题并非一般的谋生计、求进取、论功名,而是相反,探察未知和不觉,追寻艺术与生命的美与真,这也是令人平静、快乐,使人生获得内在的充实与价值感的积极。世评毛姆小说或好读而伟大,或只堪作“二流”,某种程度上,或许都与这用世的积极有关。

《圣诞假日》读后感(三):看似自我选择实则是必然走向

毛姆真是讲故事的高手,平平无奇的故事在他的编排下引人入胜,我花了6个小时的时间一口气读完。这本书对人性、社会、政治、艺术的功能交杂在一起探讨。三个主要人物刻画饱满,对人性的洞见依然犀利。三个人物的所处的人生状态好似都由自己选择,然而实际上果真如此吗?

查理是个小天使,在和睦富足的中产阶级家庭长大,对所有人抱有天然的真诚和善意,对世界的苦难和艰险知之甚少。少年时代立志做艺术家,但在父亲的引导下最终选择做一位地产商,并对自己的生活现状感到满意。面对颠沛流离的莉迪亚、野心勃勃的西蒙他显得懵懂无措,在直面了世界的另一面后他感觉自己原有生活的虚无与陷落。这是固有的世界观被摧毁后的困惑。人的三观依赖于周围环境形成,世界上本来就始终存在苦难和不同生活方式的人,人生而不平等,人和人之间不可能完全互相理解,但是上天安排一个人过怎样的生活,一个人自己追求怎样的生活都是存在即合理。没有绝对正确和绝对错误,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或许我们可以去试着了解更多元的价值观,而不是做井底之蛙,在了解更多不同之后再去选择,这个选择就是个人信念的体现了。而查理选择做地产商,这个选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出于他自己的意愿,只是一切都“恰到好处”,所以他觉得自己应该如此选择。

本身不太喜欢西蒙这个人物,但是毛姆把他冰冷和野心之下潜藏的一点人性中柔软的部分暴露出来,让我觉得他又有那么一点可爱。西蒙童年生活不幸,没有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他想要的,而同时他又聪慧、思维敏捷,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他会去思考世界运转的规则,会被新思想吸引。在旧世界中他没有立锥之地,因此他想要创造新世界。西蒙的野心和偏执,让他将斩断和查理的友谊当成了一种对自我意志试炼,为了虚无缥缈的理想,舍弃人生中的快乐与情感,这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先兆?还是仅仅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偏执?当我们为了生活中一些空中楼阁般的愿景忽视日常生活与他人的善意时,我们如何确定这样做是否值得?

莉迪亚颠沛流离的身世,始终在温饱线徘徊的生活使她执着地爱着罗伯特·热尔贝,即使她深知这个人并不值得她这样去爱,却依然用不符合常理与逻辑的方式为他“赎罪”。这样疯狂的爱可能出于她对那个从未回去的故乡的向往,可能源自于她对归属感的渴望。她在遇到罗伯特之前没有期望,因为她的身世,她的财务状况,她不觉得自己的一生会有一个归属,但罗伯特为她制造了幻象,让她以为自己终于可以有一个家,因此在幻象破灭后她也不想放弃,如果没有罗伯特这个支点,她将失去活下去的动力。她用自我折磨的方法,戳破自己麻木的面具,让自己还能切身感受到自己还活着。她是真的那么爱罗伯特吗?或许为罗伯特“赎罪”只是她证明自己还活着的一种方式。毕竟“痛苦”是证明“活着”的证据之一。

三个人有三种不同的生活背景,最终造就了不同的生存模式。或许他们也没得选,看似自愿的选择其实是固定生活模式(jiē jī)下的必然产物。我们所有人不都是这样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