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读后感摘抄

《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读后感摘抄

《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是一本由Yuval Noah Harari著作,Spiegel & Grau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19.42,页数:4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读后感(一):那些产生共鸣的“知识点”

1.如果沉浸于对别人的憎恨或愤怒,最先受到伤害的是自己。与其郁郁寡欢,不如疏解心怀。

2."In fact, modern history has demonstrated that a society of courageous people willing to admit ignorance and raise difficult questions is usually not just more prosperous but also more peaceful than societies in which everyone must unquestioningly accept a single answer."无畏无知,由疑生思。

3.解决重大道德问题的“途径”:大事化小,以小见大,诉诸阴谋论,或追求范式。

4."A lie told once remains a lie, but a lie told a thousand times becomes the truth."

5.在宗教信仰中,团结重于真相,而在人类历史上,权力凌驾于真相之上。

最后一章落到冥想,静下心,观察自己的思维,真正去理解自己的情绪。21世纪,依旧是要独善其身,过好小家的日子,享受幸福的阳光。世界只不变在于其变,生活之义在于点滴。

《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读后感(二):世界上的问题最好通过冥想来解决

以色列历史学家Yuval Noah Harari观照世界的方式与黄仁宇有几分相似,他从宏观角度解析大历史,方式与其说使用学术界偏好的显微镜观察细节,还不如说使用天文望远镜扫描星空,而且确实从中领悟到真知灼见。专家未必对他感兴趣,但数以百万计的读者追随他。

Harari的新书《21世纪的21堂课》(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实际上是一本随笔集,其中探讨的世界面对的主要问题包括文明、上帝、战争、教育、媒体、恐怖主义、民族主义和生活的根本意义。

无神论者Harari在西方基督教世界里算少数派,他对信仰的解读实现了与时俱进。各类宗教都有自己参杂神话色彩的起源,Harari在书中说,“当1千人相信编造的故事并持续1个月,我们称之为假新闻;当10亿人相信编造的故事并持续1千年,我们称之为宗教。”他认为世俗主义(secularism)可以完全取代宗教信仰的所有功能。

目前流行的大数据、电脑算法等工具显示的各种优势以外,作者洞悉其中的潜在风险,即人们主观决策时带来的戏剧性。想想看,如果贾宝玉通过算法和大数据在林黛玉、薛宝钗乃至史湘云之间作出科学选择,《红楼梦》的艺术价值恐怕也就离丧失殆尽不远。人类失去故事以后,寻找生活的意义恐怕变得更为困难。

至于说书中涉及的其他重大挑战,作者并没有太多篇幅深入探讨解决方案,他显然从佛教中获得了启迪。人生的意义或许并不在于寻求生活的意义,而在于挣脱痛苦。如果真正了解到世界和自身的真相,我们才能远离苦恼、郁闷、悲惨。说来容易做来难,Harari选择通过冥想来求得慰藉,他每天花两小时、每年至少花一个月进入这种重塑大脑、平顺意念的状态。

《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读后感(三):On meditation

很喜欢《Sapiens》,觉得《Homo Deus》也蛮有意思的

于是买了《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

翻了翻没看完闲置了

我第一次做完vipassana meditation后不久,开始读《Sapiens》的时候,注意到Yuval Noah Harari 的 vipassana meditation 的经验。再搜了搜,发现他有二十年的经验,除了每天两个小时,每年还会进行三十天或者六十天的练习

于是我着重找去找了找 what he says about vipassana,因为我有兴趣听他在练习中得到的insight.

但是一直也只读到、听到一些只言片语

今天翻到这本书的豆瓣短评,有些短评提到最后一章是meditation相关的内容

我蛮兴奋的 —— 虽然vipassana的guide一直告诉大家,唯一的reality/认知是每个人自己的meditation练习,intellectual discussions usually lead not to the right place (intellectual discussions are far from truth anyway),但是我还是蛮兴奋的 —— 如果你也是vipassana meditator, you’ll know you/we can’t control our excitement anyway

于是把书找出来 读到了一篇完整的 Yuval Noah Harari 对于vipassana 的叙述

我的intellectual mind对此很满意 —— 用vipassana 的表达来描述:I took actions to satisfy my crave for a particular collection of body sensations. This collection of particular body sensations is named / mapped to as satisfied intellectual curiosity/entertainment.

《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读后感(四):21世纪思考指南

上周和朋友吃饭。他说,他有时会有一种很迫切的感觉:当开始读一本书的时候,就很想一口气读完,有时顾不上吃饭睡觉,手不释卷也要读下去。渐渐的就变成了一种类偏执。其实这种感觉我有时也会有,只是又有不同:我是觉得时间不够,有一种“来不及了”的焦急,想要追赶什么,生怕错过什么。

我一直觉得这种焦虑很没头脑,直到我读了这本Yuval Harari今年出版的新书,我才知道原来有人和我有类似的感受:

这位历史学作者在中国名气也挺大,很多读者应该都读过他前几年风靡全球的《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两本书吧。他的“大历史”观是如此天马行空、自说自话,我常和朋友在笑谈中称他为“神棍历史学家”。想来中国人接触大历史的写作风格应该是从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开始的,一时大众惊为天人,所以看看这位神棍,或许也能觉得亲切。

他的这本新书倒不光是关于历史(当然,历史是他观察世界的角度和窗口,是他安身立命著书立说之本),而是以“一五一十地和老铁们聊聊我最近在想的事儿”的口吻说了掏心窝的话,谈一谈全人类在21世纪中面临的危机,以及该如何面对危机。不过这话一出口,又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估计很多基督教徒、犹太教徒、福音教派信徒、天主教徒、伊斯兰教徒、俄罗斯大亨、以及you-know-who都去磨刀了……

读完全书,觉得神棍大大也确实是日日忧思,左右互搏,心血凝成了围绕21世纪种种现象的21个课题:

如何面对科技的进步(生物工程和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威胁?

人类如何战胜自身的狭隘,共同面对全球性危机(核战争、温室效应、生态崩溃)?

人类如何面对自己,在新的环境中找寻存在的意义?

有的问题他似乎找到了答案,而更多的是无解,心力交瘁。他只好将问题提出来,丢给各位读者。他说,这个世界真的是太复杂了,每个人的力量真的是太有限了。知识更替更是日新月异,怎么追赶都赶不上。有的时候真的是觉得很困惑、很迷茫。而危机已经迫在眉睫。

比如,就单单一桩欧洲接收难民的博弈,欧洲各派意见已经战成一团,至今没能找到一个令所有人满意的方案。他写道:

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但他忧的是“庙堂之高”时的民,“江湖之远”时的君,到底还是一家一国。时过境迁,我们竟然真的赶上了不得不真的忧天下、忧全人类命运的时代了。

最可怕的事究竟是什么?是在一个世纪前的血雨腥风中被剥削、被收割,还是在这个世纪的未来被判定为“与世界无关”——人工智能取代了你的工作,即使你削尖了头学习提升自己,依然赶不上信息进步的脚步;你的存在和社会发展无关,你如乱世浮尘,既无经济利益,又无政治价值,还不得不面对环境的恶化、自然灾害的考验和个别掌权者的疯狂?

或许你会一笑:那一天还早,你想那么多干啥。

而,知我者谓我心忧。作者就是这么想的。所以他思考。他从大历史的角度观察人类,观察人类社会,观察社群、文化、信仰、主义,然后他转向内观,让自己理解自身存在的意义。

如果你也想一起思考一下21世纪,这本“老铁唠家常”值得一读。

如果你是历史、宗教、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爱好者,也不妨一读。

这本以色列犹太人的杞人忧天。

《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读后感(五):人工智能时代的必修课

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是以色列作者Yuval Noah Harari最新的一本畅销书。正如书名“21世纪的21堂课”所说,书中探讨的话题是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上的一堂课 —— 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双子革命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资本主义真的走到尽头了吗?怎样才能不被人工智能淘汰?本想出于荐书的目的写这篇书评的,一看豆瓣才发现现在国内畅销书的跟进速度简直惊人,今年夏天这本书就以《今日简史》的书名引进了、并且在媒体大力推广。于是我就针对国内读者可能不是那么熟悉的书中的一些热点评论一下好了。

先从书名说起,这本书在大陆被翻译为“今日简史“,不难发现书名的原意显然不是这样。繁体版的译名更加尊重原意,但我觉得除了想表达一堂“课”的意思之外,作者用lesson一词大概也有“教训”的意思 —— 书中的大部分章节,都是借助当下的时事对未来提出警告。

在西方读者心目中,书中最令人惶恐的警告及预言莫过于 “Big Data is watching you” (大数据正在看着你) —— 这句话借用了英国20世纪国宝级作家、西方自由主义的鲁迅 George Orwell 在《1984》中耳熟能详的一句名言 “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老大哥正在看着你)。在冷战以来的长期宣传下,“老大哥”正是西方世界中自由的大敌、民主的反义,因此在这一语境中,“大数据正在看着你“触动了西方读者最敏感的神经。

这里的“大数据正在看着你”并不仅仅是淘宝推荐你买什么、百度给你推什么样的广告这么简单,而是运用大数据操控社会的运作。2018年在西方国家最为轰动的新闻莫过于Cambridge Analytica事件 —— 这家大数据分析公司收取政党大额佣金,然后利用非法取得的大量 Facebook用户隐私数据,利用人工智能向用户定向推送个人化的内容,间接操控民意。比如说,如果一位用户被算法判断为有可能支持右翼政党,他们就向这位用户不时推送关于移民犯罪的新闻,进而强化用户对移民政策的反感,更加坚定地支持右翼政党。这家公司的客户之一就是现在的美国总统特朗普。

“数字独裁”也是近两年一个热门的议题。“数字独裁”的假说认为,当今的信息技术正是像斯大林这样的独裁者当年梦寐以求却求之不得的统治工具。如果他们拥有了如今的这些工具,他们便可以肆无忌惮地操控舆论,消除反对者的声音,剥夺反对者的经济权利甚至基本的生活便利。从另一个还亟待辩论的角度来看,《经济学人》今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出,如果统治阶层掌握了大数据,他们还需要民主投票吗?民主投票的本意是调查民情,以做出“正确”的决定,但是如果这些数据已经在那里了,民主投票还剩下多少价值?然而反驳者认为“正确”是有很多种不同定义的,即使我们可以运用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也需要有一套预先制定的检验标准。而用什么标准来检验“正确”还是需要民主决议的。

从经济上说,“大数据”可能正是当年“计划经济”与“自由经济”的角力中缺失的最重要的帮手。长期以来,倡导自由经济的学派认为计划经济不可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没有办法真正地掌控经济,经济中每一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地,一旦一个环节被人为的调节了,另一个环节就不可避免地失调。比如中美贸易战,美国限制了一些商品从中国的进口,表面上可能对振兴本土制造业有帮助,但由于消费者不得不转向更加昂贵的替代商品,低收入制造业阶层实际上可能更穷。就如如今经济学研究者中的一个梗一样,亚当斯密认为宏观经济的背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他看不见是因为他生活在18世纪。当年计划经济无法实现的梦想也许在大数据的时代就可能实现。假如我们掌握了足够多的数据、有足够的计算能力,中美两国理论上是有可能找出一个让各自利益最大化的配方的。事实上,大部分的国家的经济体系都是介于“计划经济”与“自由经济”之间的,大数据不见得能够让计划经济完全胜出,但很有可能让二者的天平向计划经济倾斜多一点点。

书中提到了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的双子革命,之所以说是双子革命,是因为破解DNA技术的关键也是大数据。关于DNA技术,因为首例转基因婴儿在中国诞生的事件,最近在朋友圈已有广泛讨论。这本书的成书时间是在转基因婴儿诞生之前的,书中探讨的话题正是转基因技术在人类身上的使用是否会打开潘多拉的魔盒,造成不可逆转的社会等级分化?到目前为止,财富能给个人带来的实际效用还是存在一个天花板的,对于超级富豪来说,多余的财富除了用来炫富之外已经无法用来改善生活 —— 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所想的只是让自己长生不老 —— 这在于以前是天方夜谭的事情,没准就会变成现实。到了那一天,站在社会金字塔顶层的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基因延长寿命、让后代更加优秀。这除了直接造成社会的不公平之外,更提出了一个新的议题,当人与人在身体和智力上本来就不一样之后,我们所坚信的“人人平等”是否还有坚持的依据?

没错,这本书描述的未来是有一些灰暗与消极的。我还是愿意相信人类总是能找到解决的办法的 —— 就像工业革命带来了“自由领导人民”的人文觉醒一样,同样的人文觉醒在当代也在发生,比如环保主义。马克思的《资本论》也提前预言了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所必须面对的一些问题,因此在后来的发展中,至少表面上这些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得到了解决 —— 作为一个无产阶级,我们现在也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拥有公司股票、享受带薪假期,甚至实现阶级跨域。很多人都赞同,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贡献是远超于他对共产主义的贡献的。非常认同书中的说法,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已无可避免,虽然在未来短期之内,人类可能会有意识地抑制人工智能的发展;但长期而言,世界是需要”自由领导人民“一样的人文觉醒的,也迫切需要更新社会制度。

刚刚过去不久的2016年很可能会是世界历史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英国公投脱欧,美国右翼当权,全世界民粹主义抬头。至少在西方国家,全球化似乎走到了尽头。人类近几百年来辛苦争取来的”自由“与”平等“的理念似乎也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自由贸易不敌保护主义,在移民危机面前西方发达国家选择只顾自己利益。到了2018年,前面提到的Cambridge Analytica事件败露,再联系到民粹主义政治家利用制造恐慌与虚假承诺的伎俩赢得选举,屡试不爽,人们不禁感叹,连民主也被“黑”了, democracy is hacked。

那么国内的读者一定会问了,是不是马克思又对了,我们终将是要迈进共产主义的。我也很好奇中文版中给出的答案是怎样的。学过马克思主义的我们都知道,共产主义的核心角色是工人阶级。说起工人阶级,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是,人工智能时代到来之后,我们还会有工作吗?什么样的工作才是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

不同于很多传统观点(如国民公知李开复),本书认为,即使是与人类感性思维相关的工作,也是可能被取代的:比如人工智能的心理咨询师,也许可以通过数据观察到很多更加细微的人类无法识别的心理信号;人工智能的音乐创作者,也许可以根据每个人的经历与口味,创作出个人化独一无二的旋律。甚至人类”消费者“的角色也会被取代。”消费者“是地球上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因为它很大程度上定义了我们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书中认为,今天人工智能其实已经在开始扮演消费者的角色,比如在股票市场,自动化的交易机器人已经在大面积取代人工交易;又比如类似Google的搜索算法,我们想在互联网上崭露头角,已经不止需要考虑人类读者或观众想要看到什么内容,也要考虑怎么能在搜索算法中脱颖而出。

一句话归纳,人工智能挑战的是人类的存在感。在未来,对一个人的最狠的诅咒不再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而是告诉他“你已经没有存在感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存在感一定要靠工作来定义吗?作者的观点是未来我们的对“工作”的定义也许会更加广泛。我依稀记得一些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资本主义的问题之一在马克思看来正是每个人的自我价值被工作所占有,以及“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么看马克思还真又对了。假设我们未来的生产力爆表,那么适应如此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不正是”没有关系“吗?

但是大部分人没有关系不代表所有人都没有关系。总还是有一部分人会掌握着社会的核心资源 —— 比如数据和算法。这就是为什么,正如前面提到的,作者会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人类会有意识地抑制人工智能的发展,因为我们急切地需要解答如何管理这些资源?如何分配财富?如何避免更大的不公平?如何保证现有的劳动力不被科技发展所遗弃?我们的下一代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才不被人工智能取代?正如豆瓣一些书评中已经提到的那样,这本书中的观点不见得有多强的原创性、也不见得没有争议,但依然是对于这些可能影响未来几十年的热点话题的很好归纳和解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