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拼实业读后感100字

拼实业读后感100字

《拼实业》是一本由[美]阿瑟·赫尔曼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4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拼实业》读后感(一):美国国运逆风翻盘的全记录

大概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rp爆发的时候,美国就是在二战时期,被激发出强大的全民生产力和组织能力,使美国在战后的几十年发展中持续受益。

1939年欧洲战场爆发时,纽约说我们也演习下吧万一仗打到美国了看看我们能如何抵御。结果翻边整个纽约都凑不齐几辆坦克,装备落后到难以启齿,只好去租冰激淋卡车回来装扮成坦克演习。

当时美国还困在经济大萧条中,钢铁工业的生产能力处于20年来的最低点,经历一战后2/3的美国人都反对再被卷入战争。总统罗斯福却有了大胆的逆袭计划,使国运借势触底反弹。

总统启用了一名叫做克努森的企业家,他曾是福特最得意却又最防范的手下。他在福特公司时,帮老福特成功筹建了二十四条生产线。跳槽到通用公司后,又用雪佛兰单一车型打败了福特。

他帮助总统在短短几年内做了一件事:两年,用两年时间,让美国从零开始,到具备年产3万辆坦克、10万门火炮、10万架飞机、66万挺机枪和230万件轻型武器的生产力,到1942年,美国的军需生产力超过了三大轴心国——德国意大利日本——产量的总和。

这本书具体讲的就是这名企业家如何动员反战的民众加入到军需生产中、如何与工会平衡减少高强度生产中的工人罢工次数、如何将汽车流水线生产原理复制到飞机坦克的生产方式中。

也正是有这两年的积累,为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正式参战提供了充足的军需家底。

战争是不幸的,但战争的压力却能迫使一个国家在科技能力、生产能力、人口管理能力等各方面突飞猛进的发展;战争还能激发出强大的民族认同感,同仇敌忾的集中力量办大事。

《拼实业》读后感(二):拙劣的翻译,层出不穷的错误,根本读不下去!

译者的英文蹩脚,中文拙劣,错误层出不穷,我捏着鼻子读到第34页实在读不下去了。

第10页”自己所堕入的五里云雾比任何时候都更为浓厚“- 这是什么表达?!

第11页 “丘吉尔草拟了” 中文草拟的意思不明确是否成稿,英文是draft, 直接译为 ”写“就完了。

第13页”当时是美国经济强大并向好的方向发展的时期“

第16页 ”这是与粗野凶猛的人们一起进行的工作“ 凶猛应该译为凶狠

第17页”他为自己买下了一家自行车厂。“英文有 buy something for himself的表达,中文不能硬翻,直接译为”他买下了家自行车厂“。

第18页 ”学到了工作母机“- 机床!机床,没有人会译为工作母机!!! 工作母机是一个极生僻,极拗口,极别扭的译法,用专门的用途,在把传统机床和增程制造等设备归类在一起时采用。

第26页”他童年的一张照片表现得就是他骑跨在一辆1886年的哥伦比亚轻型跑车(Columbia Light Roadster) 式高轮自行车上的形象。

Columbia Light Roadster 就是这玩意儿:

Columbia Light Roadster

竟然译为:跑车?! 后面都翻译出高轮自行车了。译者捣糨糊,编辑干嘛使的?!

几乎每两页就有这些生硬拙劣的翻译,即时内容再精彩,读到这种粗陋的文字和我无论如何也读不下去了。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退钱!!!

《拼实业》读后感(三):实业救国和战争财富

从一个狭窄的视角切入,展开了一幅激荡的画卷。

主题思想:

1、依靠制造(飞机、船、航母、兵器、原子弹),美国赢得了二战

2、只有依靠稍微由政府引导的自由市场,才能产生如此巨大的活力和令人咂舌的生产效率

为了突出时代英雄,作者也梳理了两个典型人物:威廉.克努森和亨利.凯泽。我甚至认为为了可读性,书里有意无意地夸大了个人的作用。

本书有巨多的案例和数据,我这里只引用一条:美国人最后生产了多少汽车呢?3,200,000,平均每2.75名陆军官兵就拥有一辆。与此同时,德国人还不能完全摆脱用马作为运输工具。

这个数据让我想起多年前我和新浪陈彤开的一次玩笑:

要当汉奸,也得当美国人的汉奸,因为可以发辆吉普;如果投降日本当汉奸,最多发辆自行车(参见小兵张嘎里的胖翻译官)。虽然据非官方考证,那也是本田Honda牌儿的。

另外,根据度娘数据,二战期间日本拥有过25艘航母。除了少数几艘战后解体外,绝大多数被美军击沉,葬身太平洋。而美国人总共造了147艘(还不算给英国人造的)。

还有,刚刚在何伟的《甲骨文》里读到一句,摘录这里凑数:An American worker can make 25 cars a year compared to 1.5 cars by a Chinese counterpart.

所以,美国人打仗主要靠两条:一科技、二制造。

关于科技,可参见《五角大楼之脑》一书。

五角大楼之脑

7.9

(美) 安妮·雅各布森 / 2017 / 中信出版集团

《拼实业》读后感(四):美国是怎样赢得二战的?

小时候的教育为什么特别重要?因为小时候接触到的知识可以伴随一生,谬误一旦形成则需要花费极大的气力才能更正,而且这还是在足够幸运的情况下才可以有这样的机会的。

《拼实业》就是一本更正主义的作品,它要更正的对象是美国新政的神话以及凯恩斯主义的神话。在小时候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伟大的罗斯福身残志坚,通过国家干预的新政拯救了美国。而阿瑟赫尔曼告诉我们,新政远远没有挽救美国的经济,美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大规模生产带来的物质极大丰富,离不开以克努森为代表的一众伟大的企业家们,离不开二战时的海量订单释放的巨大生产力。而提倡国家干预的新政,除了造就了强大的工会和无限政府之外,并没有对经济恢复带来多少好处。那么在这两种话语体系中,到底哪一种是正确的呢?这其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两者描述的都是事实,没有一方采取故意捏造事实或者造假的方法来书写历史。然而,两种观点对材料的组合确是不同的,我们小时候学到的那种体系讲的是资本家为了追逐利润无限扩大生产并压低工人工资,导致工人买不起产品而使得“过剩”的危机产生,新政通过限制垄断和提高工人最低工资等行政和法律干预,实现了一条共同富裕的经济良性发展之路。而对于后一种描述,作者认为正是因为大规模生产的应用,才可以用尽可能低的成本造出丰富的产品,从而使得人人都可以享受到物质的极大丰富,经济才会发展,人人才有幸福的生活。

暂时先将这两种观点放到一边不做争论,我们可以发现,战争中的美国通过让私营企业加入到军工业生产中,在订单的刺激下大型企业通过一系列的创新和扩建,不仅保证了美国的国防需要,而且供应了大部分的盟国了,并在战后造就了全球最大的工业强国。更重要的是,这一切是建立在美国人集体发财的基础上的,旷日持久的战争带来的巨大支出不仅没有损害美国的经济,反而让美国人的生活水平更高了,要知道,根据《租借法案》,盟国向美国借钱来买美国的产品送到战场上去毁灭,换句话说是美国自己花钱支付了盟国的战争账单。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取得的成就才可以称之为奇迹。相反,我们可以看看国家干预更强的德国和苏联,两者都是在国家的干预下制定战时经济的计划,按照计划去生产和装配,然而,结果是随着战争的进行,国家的经济越发糟糕,民众的生活水平越发下滑。即便我们排除战争的破坏,冷战时期的苏联最终还是被资本主义物质丰富的超市击败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自由市场是实现资源高效配置的最佳方式。把生产交给企业,自备工程师团队的大企业会给你远超预期的结果,因为追逐财富是人的天性。而一切计划式指令式的控制,只会在各个方面加大企业生产的成本,并且压抑创新,从而导致低效和浪费。可以说,中国过去40年的发展也非常好的印证了这个结论,所以其实后面的路应该是非常明确的。即使对于芯片这种高门槛的产品,恐怕阿里腾讯来做也会远强于一票央企。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小时候接触到的知识可以伴随一生,谬误一旦形成则需要花费极大的气力才能更正。往者不可谏,然而假如后续成长起来的一代仍然继续被输入过时的认知,那么这种谬误成本极有可能成为干扰经济发展人人富裕的最大成本。

所以,我们需要这种更正主义的作品,我们需要传播这种更正主义,即便前路坎坷,黑夜已深。

《拼实业》读后感(五):大战背后的实业较量

发表于2017年8月5日《解放日报》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分别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随后,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美国这一仗赢得干净利落,用世界上威力最大的武器给法西斯以沉痛的打击。自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以来,美国经历了10年大萧条,却从1940年7月拉开备战计划帷幕那一刻起,直至1945年8月,共生产了价值1830亿美元的军火,他们的工业是如何在短短几年间一跃而起的呢?

《拼实业:美国是怎样赢得二战的》讲述的就是美国在二战中是如何靠实业最终赢得压倒性胜利的那段颇为传奇的历史,揭示了那同一段历史、同一个时间轴、并不广为人知、却值得被书写的另一个层面,作者阿瑟•赫尔曼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历史作家,著作以主题宏大、史料翔实、文笔生动,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著称,本书风格依然如故。

全书围绕美国实业届的两大巨头——生产业的威廉•克努森与建筑业的亨利•凯泽展开,他们在这场战争中起到了最为关键的作用。1940年5月,一直保持中立的美国迫于形势,不得不紧急备战,华府迫切需要进一步武装三军,却不知从何处入手。作为工商业界的头号人物,通用汽车公司总裁克努森一战期间又为美国海军建造过小鹰艇,人们期待得到他的答案。“把美国的陆军、海军和陆军航空队武装起来,为他们准备足够的合适军装并让他们做好进入现代化战争的准备,这将成为克努森有史以来经手的最令人生畏的任务。”

相对于早有准备的其他各国,美国的每种装备都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要怎样才能迎头赶上?其实,当时的美国经济仍然具有世界上最高的生产能力,如果可以将一种全力生产消费品和服务产品的经济,转变成为以任何人从未想象过的方式制造更多的武器和军需品的经济,美国大有希望。这个头却不好开。克努森的理念是依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让工商业界自愿、自由开展生产,这种由利益驱使的生产力隐藏着无限潜能,政府的要做到就是告诉他们需要什么,以及提供一份合同。但这本身就触犯了罗斯福新政想要干预经济的政策,总统踯躅不前,国防顾问委员会没有任何实质权力,生产工作进展缓慢。

很快,大西洋彼岸英国的军备需要以及珍珠港事件改变了这一僵局,进入紧急备战状态后,全国上下的恐慌情绪都转为对备战不利的指责,那时的克努森真是腹背受敌,相当无奈,但他根本没空理会振聋发聩的批评,因为采取缓慢又小心翼翼地行动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克努森和他的团队全力投入到工作中,抛弃了企业通过竞争的方式取代政府预付战备合同的形式;从汽车工业入手,完成了生产行业和流程的转变,保证了零件的精确性和通用性,协调了军需工业和民用工业间的冲突, 肯定了分包商制度,国家的经济活力已经在艰难中显现,依照《租借法案》为同盟国提供军备也成为常态。

在《拼实业》中,赫尔曼不吝笔墨,生动地交代了书中出现的许多生产者的性格和经历,上到政府官员、企业高管,下到普通工人,并以娓娓道来的笔调真实展现了在战时工业大背景下,民主兵工厂如火如荼解决一个又一个生产瓶颈的场景,如克莱斯勒公司生产坦克、亨利•凯泽的自由轮项目、查理•索伦森的威楼峦工厂生产B-24轰炸机 、波音公司生产B-29轰炸机等,小到技术问题、大到实战作用与效果,赫尔曼都交代得十分清楚。

在实业之战中,以往我们熟悉的二战时间节点,如敦克尔克大撤退、珍珠港事件、中途岛战役等,都作为战备生产的背景退到后面,它们是生产的推动力,奋战在生产岗位上的工商业界高管、工程师、平凡的男女工人,才是绝对的主角。

胜利在井喷而出的产量中到来了,以克努森和凯泽为首的实业家功不可没,他们身上首先背负着生产压力,因为一旦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任务,紧接着就会有更恐怖的产量要求等待着他们,一次次的迎难而上换来的可能仅仅是各方人士的失望与谴责。还有国会、公会轮番发难,资源、人力短缺,即便是克努森的继任者——新战时生产委员会主席唐纳德•纳尔逊也不能幸免。赫尔曼对他们所处的紧张情势条分缕析,并巨细无遗地加以呈现。

战时生产对美国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是深远的,不仅一举扭转了战前的经济颓势,移民潮还推动了西部地区的开发,妇女成为生产的中坚力量(战后无法延续是个遗憾),生产力的短缺也把种族问题推往了更为复杂的方向。二战遗留下来的包括原子弹在内的大量武器今后会成为人类自我毁灭的符号吗?

尽管《拼实业》是讲述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实质和无限可能性,而不是标榜爱国主义的一本书,但谁能说在生产线上日夜拼搏的人们仅仅是为了工资呢。克努森说出了他们的心声:“不能让翘首以待儿子们、兄弟们、父亲们以及姐妹们归来的家人们所付出的代价付诸东流,要让他们尽快团圆。”这种代价是生产过程中大量的人员伤亡:1942-1943 年间,在美国企业中伤亡的男女职工人数超过身穿军装的美国士兵,比例为20比1 ,仅通用汽车公司就有189名高管死于工作。但纳粹和轴心国处心积虑妄图摧毁的“永恒的自由力量”,将永远在和平年代闪耀着灿烂的人性光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