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毕加索诗集》的读后感大全

《毕加索诗集》的读后感大全

《毕加索诗集》是一本由[西班牙]巴勃罗· 毕加索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毕加索诗集》读后感(一):毕加索写诗一样改不掉“立体主义”

本篇发表在3月24日《文汇报》 ,作者钱好。

《毕加索诗集》读后感(二):毕加索的诗在颜色里

本篇发表在《北京娱乐信报》,作者:信报记者 刘珲 武祉漠

《毕加索诗集》读后感(三):语言的挑逗

整本诗集几乎没有一句通顺完整的句子,而且没有标点。给我的启发就是语言的排列组合能产生一种内在的张力,而这种张力编构成了诗意的空间。里面有些诗是一个长长的语言排列组合,不断打乱顺序而产生不同的诗句。今天正好看到微软的小冰也出诗集了,一个软件也能写诗了,想想也挺可怕的。看了几首她的诗,也很多地方语句不通顺,那种软件智能写作,无不是学习(输入)了各种诗歌语言,然后用不成熟的语法结构进行重组,而产生新的句子。那么毕加索那样写诗,是不是早就预言到了人工智能对传统写作的挑逗呢?

《毕加索诗集》读后感(四):【毕加索诗集】有感

巴勃罗•毕加索1881-1973

西班牙著名画家,雕塑家立体主义创始人之一。

大师的开篇,可说的上是所有诗集里最“人性化的”一首诗。也可以认为,是引申将你带入三维文字游戏的开端。

《毕加索诗集》读后感(五):一个用语言入侵的人

约翰伯格在《毕加索的成败》中曾如此写道:从未有人用油彩来诅咒,在毕加索之前。

毕加索的诗有着几乎可说是蛮横、霸道的雄性意味,像他画作中的要素一样,传达出一种性的力量。我对毕加索画作的认识还过于浅薄,因此更愿意看到他在文字上的挥洒,而将他称为语言的入侵者。

毕加索算是艺术家中的成功者,很早就名利双收;但是布尔乔亚群体对他的热捧,却使他仿佛成了一个被架空的国王,对他的认识和评论都建立在种种魔幻色彩的迷雾之上,而他充斥着大量情人的生活也加重了这样的认识。乔治贝松所言“他比佛陀或圣母玛利亚都有名”,无非是一个既定的事实。

他开始出现创作题材的匮乏,他的天才无所依托。

1935年,这个被架空的国王与妻子奥尔加离婚,同时离开了布尔乔亚的圈子。他减少绘画的创作,投入诗歌,1935-1936是他写作最活跃的时期,后来断断续续写到1959年。(我记得格尔尼卡是37年的诶 不知道有木有什么关系)

毕加索的诗作有着独特的流体的肌理,充满色彩和气味,极度用力的词汇几乎令人眩晕。立体主义已经渗透进了诗作,他的名言“一幅画是破坏的总和”,在这里也透露出相似的感觉:毕加索拒绝按照固定的语法规则来使句式达到和谐,他以一种毁灭的方式在使用着语言,只留下最纯粹的词汇,将它们进行多种排列组合以构建他的“变奏诗”。又或者,他将一首短诗一再扩张,添加语词使其内部膨胀。

毕加索拒绝艺术中有所阻隔,他曾说:“总而言之,凡艺术必为相通。人们可以写出一幅词语的画来,恰如人们可以在一首诗中画出种种的感觉。”他着意打破传统的规训,使诗歌变得视觉化,譬如1938年12月的一首诗中,他以多个天空、紫罗兰、绿色、黑色、白色、浅紫色来创造文字的空间性。

毕加索在这里呈现给我们的,是按照他的意愿重新安排后的世界,向古典美学的原则发起挑战。至于人们认为他的这个游戏如何,我想,他并不会在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