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食物》读后感精选

《食物》读后感精选

《食物》是一本由保罗·弗里德曼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95.00,页数:32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食物》读后感(一):了解食物史必读

最近读的体验性最赞的一本关于食物的书。

之前看到食物类的书籍多是菜谱类的散文集子,比如汪曾祺的、蔡澜的等。

但是这本书从味道的角度谈论食物史,分别讲了古罗马、希腊、伊斯兰、中国、欧洲的食物的起源和发展。内容翔实而且可读性强。

所配图逼格很高,完全可以扫描下来留作备用。

排版也棒,留白很多,干净舒服。。。

《食物》读后感(二):《食物》 暨书摘与感想

导言。

食物与历史有关,例如说新大陆以后的食品交换,某群体对某种特别重要的食物的依赖,现代战争对平民饮食的影响。

很久以前人们认为,一个社会的烹饪能表现其精神内核,例如古希腊及中国。野蛮人原始性在于采用不文明的烹饪方式,吃生肉或简单加工的肉,如匈奴人与蒙古人。

美食体现了一个族群的世界观和审美观。有些观念不会改变,如波尔多和莱茵河出产的葡萄酒最上乘,中国米饭和配菜的搭配,酒对基督徒的重要性,印度大多数地区对辣菜的热爱。但有些观念后来却发生巨大变化。

食物能够体现社会环境,但又不完全取件于社会环境。

分子料理。

从考古学出发来探讨,研究物质文化、食物残留、结构证据、整体环境、人种类比、艺术、医学知识以及人的遗体。 采用生物分子分析技术和碳氮同位素比例法分析。

动物骨头、屠宰。

软体动物的壳。

特殊条件下植物性食物残留。碳化。花粉。

人类骨骸。海产品和陆产品食用程度。

器皿,陶器。残留的脂肪和蜡,分析植物性或动物性食物来源。

早期人类食腐?

史前人追求动物脂肪、碳水化合物、甜食(蜂蜜、水果、莓果、槭糖浆)

《荷马史诗》为基础来讨论。

宴会上,把食物供奉给神(祭祀)

《食物》读后感(三):文化表达与生活方式

食物的价值远远不止于维持生计,它也是一种观测世界的尺度和文明演化的语言。作者保罗·弗里德曼通过“狩猎采集者和最初的种植者”、“手中的佳物”、“追求完美的平衡”、“消费的乐趣”、“宴会与斋戒”、“新世界,新味道”、“消费时代的诞生”、“大厨、美食家和饕餮者”、“下馆子”、“时尚与传统”这十个篇章介绍了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地域的美食文化及相应的社会变迁—— 从味道的历史让我们窥见其背后的故事。

“虽然各地饮食不尽相同,但中世纪饮食的关键决定因素是展现社会等级和联系并进行社会竞争。” 比如在中世纪的意大利,其饮食中多有起源于中东的冰冻果子露、冰激凌等饮品和甜点,这是源于当时的意大利在外交政治上与阿拉伯世界联系密切。作者将食物以及人们对待食物的方式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文化载体甚至外交手段,去探索当时的欧洲政治、经济与文化艺术,这种分析视角和思维模式值得借鉴。

烹饪的手法、餐桌的礼仪、餐具的讲究与用餐的场所早已高于进食本身的果腹之需,成为人类文明所特有的产物。如巴黎早期的餐厅除提供餐饮服务外,还设有私人入口,方便非婚男女不用穿过公共区域便能进入包间幽会,法式的浪漫在此细节上便可窥见一斑。

“多年来,社会和生活专家一直致力于研究社会如何对食物和饮食创新进行翻译,得出的结论是除单纯的生物目的外,食物还能满足许多其他目的……新食物和新味道都可能是社会结构、身份形成、精神升华、情绪受挫、社交渴望、文化势利或心理焦虑的产物。” 新食物与新味道标志着人们在战后对于和平、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对家庭的重新回归。食物的更新迭代是人们生活发生变化最直观、最通俗的反映。

饮食早已成为文化的表达方式与人们的生活方式,这种表达在历史长河中以千变万化、截然不同的姿态呈现,用最潜移默化的形式塑造出令人称奇赞叹的文明盛宴。本书读之开人眼界,且装帧精美,配有大量插图与绘画,值得收藏;然而美中不足便是故事性略微欠缺,使得一些理论有说教之嫌,但其提供的思考视角却是能启发我们从这些维度中去寻觅和发现精彩故事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