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的第一本艺术书2读后感1000字

我的第一本艺术书2读后感1000字

《我的第一本艺术书2》是一本由【英】罗西 迪金斯/著 / 【英】卡尔斯 巴利斯特罗斯/绘著作,光明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第一本艺术书2》读后感(一):美好,有趣,简单

说到对绘画艺术的欣赏,大多外行人也许都懂得欣赏画作的美,但大多外行人又都只觉得美,但如何美,美在哪里却又没有能力说出。这就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我的第一本艺术书II》,这本启蒙外行人获得一些欣赏能力的艺术欣赏书,选取了不同时期世界各地的名家名作。一方面告诉我们如何融入画作,了解画家的艺术创作手法,使对艺术的欣赏不仅仅浮于表面,而有了更进一步对美的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解绘画知识,让对绘画零基础的人也从中了解到一些简明的绘画艺术手法。更有动手画画一块,使读者了解过一些绘画知识之后,有兴趣的忍不住根据指引涂鸦起来。按照指点操作,绘画变得简单起来,零基础的人也能画出一些颇有美感的东西。动手画画的方式种类很多,完全就是一次动手自由创造的有趣过程。水粉、剪纸、拼贴、版画、卡通、手指点画、泼洒绘画,以及很多简明的绘画方法,教人简单容易涂画出画作的生动和精彩。

这是一本很好的欣赏与学习并存的绘画艺术书,不单止教你欣赏艺术,而且更教你绘画。在这里,绘画变得简单起来。大人和孩子,只需拿出相应的创作材料,跟着简单的提示,就可以进行简单的自由绘画创作了,说不定,在这些简明的指点下,你和孩子都很容易地画出了一些令自己意外的图画。

无论是外行的成人或是学习涂鸦的孩子也好,读了这本书,对艺术的欣赏能力不再是一片空白,而且还会激发出一些创作的热情。因为这本有趣的书,让人觉得绘画艺术这么美好,这么有趣,这么简单。

《我的第一本艺术书2》读后感(二):大人小孩都适宜

比起很多绘本来说,《我的第一本艺术书》系列可能都要复杂一些,这其中的很多内容不是写给宝宝的,而是写给家长的,所以说这套“艺术”系列的书,引导的功能就更多了一些。

在阅读前,作者提醒大家要备齐一些诸如水笔、粉笔、包装纸、剪刀、胶水等物,也就是说书里的内容其实是寓教于乐的,不仅仅是看,还可以动手。书里选择了很多世界名画知名的艺术作品,不是要孩子怎么样,而是在欣赏之后,自己可以通过启发开启自己的艺术之旅,这才是最好玩的。

和所有的绘本一样,《我的第一本艺术书2》色彩也足够艳丽,不过我倒是通过第一篇对色彩的解读认识到了“互补色‘——没办法,画画已经离我太远太远了。想起来高中以前的学生生涯,还有”美术课“,这一度是我最喜欢的课程。画画的确能够陶冶情操,让想象力自由驰骋。后来的我们,脑袋已经被数理化文史哲灌得满满的,为了考大学,然而,大学毕业后的十年想来,总觉得损失掉了很多快乐和享受。如果孩子人生中最初能阅读到这样的一本属于自己的艺术书,希望他们的一生都能读到这样的书籍,并且坚持阅读并且动手下去,总觉得,我们的教育,令我们这一代舍掉了太多的艺术体验和享受。

很喜欢书里选的话,即便是作为一个成年人,来看这些作品也不失为美的享受,也许孩子第一次看到这些图画的时候,还 不会表达,但是却也在人生最初的启蒙中留下了艺术美感的体验。

和自己的孩子一起阅读,并动动手做自己的艺术品吧。能够寓教于乐还能弥补那么多年自己的美术缺失,确实很好。

《我的第一本艺术书2》读后感(三):在经典中启蒙艺术

相比起《我的第一本艺术书1》,第二部的艺术成长书的制作更适于孩子们的翻动,螺旋圈更利于书籍的平整,以便让孩子们静静地认真地欣赏每一页第一幅经典作品所产生的艺术魅力。

在这套书中,艺术的一个门类绘画,是作者重点向孩子们展示的风景,他撷选了历史上有名的一些绘画作品,从绘画方法、创作背景,以及作品内心所传达的一种精神来为孩子勾勒了美术作品在人类历史上所占据的重要地位,让孩子们系统地了解全世界艺术家们在世界艺术史上的贡献以及所产生的深远意义,让孩子们以最直观的方式感触艺术的魅力与流派。这些作品,大多是具有非常典型特点的作品,如果抛开作者附录的文字介绍,不要说是孩子,恐怕就是我们这些不太研究绘画的成人,也难以理解作品真正的含义,如果脱离作品完成时所特定的历史背景,恐怕我们也难以理解一幅作品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魅力。而作者用言简意赅的文字给孩子们带来艺术史上这些闪烁的星光,是对孩子艺术启蒙非常重要的一笔。

在第二部艺术书中,作者添加了一个引导孩子自己动手的环节,例如颜色的互补提示孩子们可以画一些山丘,让孩子自己感受颜色所产生的不同效果,在介绍抽象艺术的《白色之上二号》时,教给孩子们用糖果和包装纸去动动手,在介绍泼洒绘画时,引导孩子自己去玩一玩,这些看似好玩的艺术绘画作品,如果对一个不懂得艺术的人来说,可能看到的只是游戏,但是通过此书,你会发现,艺术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些艺术像儿童最初的阶段,但当我们仔细观察儿童时,你会不由地感叹,孩子们才是艺术创作最丰富的源泉,所以那些看似难以理解的艺术作品,却往往与儿童有着最接近的本质。

《我的第一本艺术书2》读后感(四):边欣赏边启蒙边画画

与《我的第一本艺术鉴赏书》比较起来,这一本从细节上讲述如何欣赏与发现一幅画的美,这其中包括:作品背后故事、隐含细节、创作手法等,此外,还设计了一些互动游戏帮助读者更深入认识艺术相关常识,甚至提高动手能力。比如大卫.霍克尼的《盖罗比山》重点指出画面吸引人的色彩,紫色的山路,明亮的色块,如同拼贴一般的田野。设计的观察练习是观察三组互补色,对比欣赏安德烈.德兰的《勒贝克》,色彩耀眼夺目,让人心头一片阳光。再动手画一画小山丘,不妨画成拼贴色彩鲜亮热情洋溢的吧。

达芬奇《抱银鼠的女子》不仔细看真不知道女主角原来戴了块透明的面纱(脸部的纹理质感与皮肤略有不同啊)。保罗.克利的《面具》很抽象,其实就是非洲面具的变形平面化。马蒂斯年老体弱不能站立作画,转而用剪纸的形式创造作,他最后一部剪纸画名叫《蜗牛》,彩色动感。魔鬼画家勃鲁盖尔《孩子们的游戏》画面惊人,可以从中找到80多种当时孩子们正在玩的各式游戏,为我们了解450多年前的社会生活面貌提供了源材料。梵高的作品选了他的两张关于椅子的作品《梵高的椅子》和《高更的椅子》一把平凡朴实,一把优雅梦幻。修拉的点沙画《马戏团》中的每处角色场景都是用无数个彩色小点组成,多么耐心和繁复。劳伦斯.斯蒂文.洛瑞自学绘画,并以简单的描绘人物的方法著称,人称“火柴人”,似漫画,又似插画,这些创新也丰富了我们对画面的体验。

上周未去美术馆看展览,看到很多家长带着小朋友们,有的七八岁,有的只有四五岁。这也是如今的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对孩子们的艺术欣赏能力的培养吧。趁着孩子们小,和他们一起欣赏并动手自己画画吧。

《我的第一本艺术书2》读后感(五):艺术也可以“下里巴人”

上周末的时候,搬了水桶、盆、颜料和画笔到小区的空地上,立马有小孩子一起围过来,参与我们的“艺术体验”,用笔、手、树叶等工具肆无忌惮地涂鸦了一番,小区的老人们也纷纷前来观看小朋友的“战绩”。其实酝酿这个计划很久,家里空间又太小,孩子玩得到处都是很难收拾,所以索性把画布搬进了室外。

我们这一代是应试教育的典型代表,音乐、美术课从小学到中学都是摆设,所以自己的艺术细胞少得可怜,有了孩子之后,自以为研读了很多书籍,英语的、艺术的……各个方面的都有涉猎,可惜自己水平有限,只能在有限的书评内尽量创造条件陪孩子玩,涂鸦就是一个方面。

以前大师的作品可望不可即,也没想过用这些大师作品从小熏陶孩子,带孩子去看美术展自己看不懂也解读不出什么名堂,不过这个时候我有幸看到了《我的第一本艺术书Ⅱ》,里面全是大师的作品,经过作者的“解剖”,读起来一点没有“高大上”到不可企及的地步,反而有点“下里巴人”的味道。比如《椅子肖像画》我们了解了梵高这幅画作“自画像”的含义,另外他还有一幅《高更的椅子》,看完画作,还有个画画小技法:用塑料叉子在颜料中刮出线条。这样的解读是不是更亲民、更有趣味、更可爱呢。

结合大师级别的画作讲解,书中提到了多种绘画手法,也有各种延伸阅读或者陪孩子玩艺术的方法,比如用各种材料做面具、从画作中寻找游戏的方法、剪纸作画、拼贴画、泼洒画……看完之后,你会觉得大师就是孩子吗,用了各种涂鸦的技法画出了顶顶有名的作品。

我们不一定必须强求孩子成为艺术名家,也没必要去逼着孩子去上各种艺术补习班,很多时候耳濡目染、亲子陪伴比上多少班更重要,源于生活和孩子本能的喜欢,比出多少成绩更重要,况且很多大师在生前的时候并没有成名,所以成不成名不是我们说了算,我们唯有遵照孩子的规律,让孩子亲近艺术,让艺术融入他们的生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