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们仨读后感锦集

我们仨读后感锦集

《我们仨》是一本由杨绛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7,页数:1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仨》读后感(一):满足 生活的变动

平淡,真实,很适合用一颗安静、闲适的心情来看此书。

结合自己的思考,中国最优秀夫妻的生活尚且有着琐碎、坎坷与漂泊。钱钟书和杨绛到了晚年才有了一套宽敞舒适的房子,但之前被他们称为“家”的小房子的狭小以及生活条件的恶劣,都仅以能够满足他们读书,这个简单的要求就令他们感到满足。

现如今的我们或许没有必要去执着地追求大房子,去追求生活的安稳平定。

生活充满变数,或许在当时会感觉很辛苦,但将来这肯定会是美好的回忆,生活何不去多经历一些。

《我们仨》读后感(二):生命的河

时光如白驹过隙,匆匆一去不复返,这是小学作文常用的开头。——我们仨

断断续续的两周我才读完这边书,在春日阴雨绵绵、泛着湿气的办公室,日光灯发出的光白的有点刺眼。我记得一周前读第一、第二部分时的那种心情。杨绛先生一家的死别,看着至亲至爱一个一个的离开自己,这个过程大概像钝刀切肉。失了至亲,从此人间就居无定所了,像一株浮萍,像一朵柳絮,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可能人人免不了这么一天,但是走的越远,越是孤独。

时光匆匆,我们都是赶路的人。最开始是父母带着走的,咿咿呀呀的学语,慢慢从蹒跚着到健步如飞。然后另外一波人一起走着,你的同学,你的朋友,你的爱人,一路酸甜苦辣。再走一段,身边的旅伴好像少了一些,但是你也添了孩子,你要带着他走了,这时候你想起来你的父母,不知道什么时候,他们已经渐渐跟不上你的速度了。渐行渐远渐无书,变成了回忆里若隐若现的微光。你还在继续赶路,你开始重复父母的故事。你的孩子向前奔跑,你的伙伴渐渐不见了,身边的爱人渐渐苍老,最后,你没有力气再走,刚好路边有一块石头,你坐在石头上,一个人回忆那些过去的时光。

《我们仨》读后感(三):当时只道是寻常

闲来读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感叹一个常年居于书斋之中的大家,竟然对人性这般洞若观火。好奇心驱使,想了解一下他是如何做到的。于是,找来钱夫人杨绛女士写下的回忆录《我们仨》。

杨绛女士回忆,钱钟书和钱瑗下馆子,不仅仅是吃饭吃菜,而且是“看戏”。“吃馆子不仅仅吃饭吃菜,还有一项别人所想不到的娱乐。钟书是近视眼,但耳朵特聪。阿瑗耳聪目明。在等待上菜的时候,我们在观察其他桌上的吃客。我听到的只是他们的一言半语,也不经心。钟书和阿瑗都能听到全文。我就能从他们连续的评论里,边听边看眼前的戏或故事。‘那边两个人是夫妻,在吵架••••••’‘跑来的这男人是夫妻吵架的题目——他不就是两人都说了好多遍名字的人吗?••••••看他们的脸••••••’‘这一桌是请亲戚••••••’——谁是主人,谁是主客,谁和谁是什么关系,谁又专爱说废话,他们都头头是道。我们的菜一上来,我们一面吃,一面看。吃完饭算账的时候,有的‘戏’已经下场,有的还演得正热闹,还有新上场的。我们吃馆子是连着看戏的。我们三人在一起,总有无穷的趣味。”

小说原版序言中,钱钟书说:“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怪不得,原来钱钟书先生不仅博览群书,而且善于观察别人的言行举止。读书加上阅世,自然对“人”有一番了解,写出《围城》这样幽默有趣、洞察深刻的作品,也就不意外了。

有意思的是,除了深刻的一面,钱钟书还有特别孩子气的一面。夫妻二人求学英国期间,生下他们的女儿钱瑗。杨绛住院期间,钱钟书只能一个人过日子。他每天到医院探望,常常苦着脸说:“我做坏事了。”所谓的坏事,不过是打翻墨水瓶弄脏桌布、搞坏台灯、弄坏门轴。听完钱钟书一本正经地诉苦,杨绛都会说:没事,我来弄。钱钟书就放心地回去了。后来,杨绛果然像一个“大姐姐”一样,补救“弟弟”闯下的“祸”。两人之间的信任特别深,情义也可见一斑。

《我们仨》之中,亲女三人或有趣或温馨的动人细节比比皆是。经历过波波折折,一家三口都渐入老境,打算写下各自的回忆,女儿钱瑗写“我们仨”讲她眼中的父亲母亲,钱钟书写母女俩,杨绛写父女俩。可是,时间催人。钱瑗因病住院,请求杨绛写“我们仨”。后来,钱瑗和钱钟书先后因病去世,只剩下杨绛女士,“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当时只道是寻常。生死两隔,还好有我们仨的故事,让杨绛女士温存,让旁观者羡叹。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