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画家生涯读后感锦集

画家生涯读后感锦集

《画家生涯》是一本由[美] 高居翰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19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画家生涯》读后感(一):雅俗共赏

虽然还没看但是有一点值得推敲。。老外只要是有意思的东西,喜欢拿出来雅俗共赏,大家一起品尝,一块儿乐呵,到了中国人这儿,什么都只能自我欣赏了,心中又不免有难寻知音之感。真是尴尬。原来他出了五本了,我只有三本。。。不过每一本都蛮有趣的

《画家生涯》读后感(二):商品化的艺术品

昨晚阅毕,除了剥去一直占据主流叙事的画家神话,本书对我启发最大的还是“画家之手”与艺术品商品化的问题。绘画的价值从图像质量(绘画主题和作品的再现效果)转移到了判定画家之手的痕迹(绘画被当作一种美感沉思的对象或某一特定画家的创造物),复制它的伪作才最可能出现,如同批量生产一种商品。这种现象或许可以与生来亲近商品与消费的波普艺术进行比较,而“复制”对艺术品价值的影响则可联想到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画家生涯》读后感(三):文人自构神话,并借此行事

《画家生涯》

高居翰

自宋元以后传统文人画家业余墨戏,并通过官僚体制所带来的声望成功占据了名人绘画这一属性。文人画也包含的自身群体的演变,尽管我们深知有许多伟大艺术家秉持着对文人身份的认同,但显然这成为其叙述策略,抑或是绘画的道统依据。但保持高洁的品行与不断衰落的现实生活形成对照,特别是在明清时期文人画家陷于世俗纷争,与士人的交往与应酬是画家既可以维持尊严,但与商人的交往才能维持生计。我们不应该将画家局限于清高且拒绝人间烟火神话。他们标榜的大抵就是他们所缺乏的。

《画家生涯》读后感(四):艺术家-赞助人二元结构?简单化了!

主题讨论中国古代画家,尤其是元、明、清晚期画家的工作与生活。高居翰在这本书中,试图打破文人画家“寄情笔墨、自书胸臆、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话,从实际的社会生活层面,考察了不同阶层画家的状态,他们如何将作品作为社交的礼物与应酬,如何通过卖画来养家糊口,如何苦于画债繁多而草草了事或雇佣助手,而对赞助人、收藏家和顾主来说,他们如何从画家手中取得作品,他们的希冀和要求对画家创作能起多少权重,他们如何判断获得是一张应酬之作还是一幅真正有艺术价值的作品…总之,在出自文人之手的主流撰述之外,高居翰通过搜集大量信笺、笔记、题跋等容易被忽视的材料,向读者展开了一幅自宋末以后,随着商业繁荣、社会中对绘画需求增加,画家们在不同层面谋生与创作的生动场景,使我们更充分地了解和考虑到一幅作品创作的原初情境,从而重新调整对艺术风格、品评标准的看法,读来令人读来耳目一新,是同类书市场中难得而重要的学术普及读物。

《画家生涯》读后感(五):画家生涯(笔记&感想)

兰长久以来都是象征德才兼备的君子;兰在野地开花,代表君子怀才不遇;生长在盆罐中,可能表示着有才能的学者被迫出仕。

就画家的立场而言,他们最欢饮的是那些只因欣赏其作品而想得到一幅,并不计较题材的收藏家,除了渴望唤起审美上的愉快外,不带其他特别的意图。

多个世纪以来,中国的山水画家即曾创作表达某种与他们自身境况近乎无关的社会价值的绘画。

要提防在中国绘画研究中持续存在的一种倾向:将作品看作是简单表达了画家真实处境和心声,并以这样的方式来解读它们。

孔尚任的一首诗就描绘了以直接去拜访画室或住所的方式去得到一幅作品,发现他:

疏散头毛冠懒整,

萧森盆草手亲栽。

留僧不懂盘餐奉,

索画须携襆被来。《过访查二瞻》

北宋画家易元吉擅画长臂猿和鹿

对于坚守文人业余画家主张艺术乃自我表达信条的人而言,买卖作品就如同出售内心世界的一个片段。

绘画的价值从图像质量移转到了判定它的画家之手的痕迹,这样的结果把我们推向现代。

感:古时画家气节高,但也会为生计所迫,不如现在买卖字画自由。名仕偶尔会找学生或亲属代笔,这也是代笔者的光荣。所有画得如大师一样,并不是没有自己的追求,这同样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

信笔而出只是故事与赞美而已,所有不经意的美都来自于勤奋的努力和仔细的观察,没有不付出心血就能画成的好画。

如今的绘画更看重声望,但我们不应该只看名声,因为画中表达的未必就是作者的心思,有时只是作者想要去营造的气氛。

我不可以胆怯、懒散,而应该看下去、画下去。2015.3.4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