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图解后现代主义》读后感精选

《图解后现代主义》读后感精选

《图解后现代主义》是一本由[美]吉姆·鲍威尔 / [美]乔·李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图解后现代主义》读后感(一):反思“包容”

首先说,这排版绝了,我得把书脊扒拉开才能看到字。谁校对的呀,扣鸡腿。

讲关键人物、关键词和谱系比较清楚,但是篇幅原因不能揭示更多关键词及其思想异同了。

读后感:我依然get不到后现代这套。后现代的阅读和思辨方法,将后资本主义社会的恶龙解构的同时,也解构了屠龙之剑,解构了目标、意义和终点。营造了一种人漂浮在虚空的感觉,虚空成为新的认识的真实。

还有一个感受,后结构主义是一种极为艰涩的知识分子式的自我批判方法。也在反思,我是不是太笃定自己内心的某种理念论式的“宏大叙事”的信念了?我是不敢对自己使用这种自我批判方法论呢,还是我的信念太坚固、真的解构不了呢?(还是不要解构比较好呀)

本文最后提到了解构“中心”叙事、走向包容性的一个文化出路,就是借鉴佛教。用了一个很美的比喻,

这个“空无”不知道是啥面向……但还是蛮有启发的。或许一个没有绝对的中心价值的社会,能够培育出更包容的生存方式,而不是走向一团散沙和无政府主义?这是以后要思考的问题……

《图解后现代主义》读后感(二):后现代解构一切吗

一本从哲学视角解读后现代主义的通俗读物。

1. 现代主义 vs 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是20世纪前半期思想及艺术潮流的总称。其背景是:上帝已死,进步和科学理性至上论受到质疑,人类陷入虚无。

但人们讨厌虚无,所以必须要找到一些东西来填补虚无。比如,尼采的“超人”,以及艺术。这也就是为什么现代艺术作品酷爱塑造类似“超人”角色的原因。与此同时,艺术作为可以在混沌中表现永恒价值的一种方式,成为新的中心。

现代主义艺术的目标是重建一个价值中心,寻找新的目标和新的关联性结构。

与此相反,后现代主义认为中心没有必要,它倾向于随机的,反形式的,表层性的游戏。并且企图消解艺术的定义。

如果说现代主义的心理疾病是疏离感和偏执狂,那么后现代的心理疾病则是精神分裂。

2. 重要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家

1)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后现代是对元叙事的怀疑。在后现代社会,许多的微观叙事取代了某个元叙事的庞大单一的呈现。他认为后现代的属性是:多元,不兼容,异质,碎片化,互相矛盾和立场摇摆。 作品:《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

2)弗雷德里克.詹姆逊:他提出了三个文化阶段说 -- 现实主义阶段,现代主义阶段,后现代阶段。后现代阶段的特点是疏离的,非现实的(图片化,符号化),个人身陷消费文化,而语言和主体(自我)是碎片化的。作为马克思主义者,他认为需要历史意识来把破碎的现代语言和自我拼合起来。作品:《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3)让.鲍德里亚:他的理论宣布了现代性的死亡,真实性的死亡,和性的死亡。在后现代时期,符号,模型,图像,复制品成为”拟像“,这种”拟像“ 甚至创造了一种”超真实“,它高于真实,比真实更真实。人们活在”拟像“的世界里,被模型或者符码所控制。这些符码提供文化生活,以及消费生活等等的范例,并且不断的对我们进行调查。他描绘了一个人类投降于超现实和拟像泛滥的世界。

3. 后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倾向于将一切知识视为文本性的,由此来质疑和”消解“所有主导性的,中心的观念。其理念也是”后现代“式的。

1)福柯:关注权力与知识问题,他认为只存在权力的微观政治学,不存在巨型的整体的国家结构的权力。

2)德里达和”解构“:传统西方思想都有着”中心“或者”源头“,这种对于中心的渴望导致了二元对立(中心 vs 边缘/异端),其中一方是主导性的,从而形成某种暴力的等级制度。”“解构“ 就是用一种关注自身的,去中心化的阅读方法,去揭露一切中心的不确定性本质,最后,对立的双方都被解构,在无等级,无固定意义的自由游戏中舞蹈。

3)德勒兹和加塔利:停止相信“树”与“根”的概念,反对知识的垂直型和树形结构。根状茎式的水平的网状结构来取代。不再关注起源,而是关注连接(互联网式)。

4. 后现代艺术形式

后现代艺术品的特点是:流变性,拼接性,碎片化。

一些关键词:拟像化,双重符码拼接(比如一半人一半电脑的cyborg), cyberpunk,二元对立的解构。

结语:我们曾经渴望宏大叙事,来填满”后尼采式“的空虚,然而这个世界是多元的,后现代主义者不再试图建立普世的论断,而是将世界看作一个文化的狂欢节 -- 一种部落的集会。

而对于个体,在反省自我时,如果能够学会将自己视为某个”碎片化“的组合,以及不再坚持在对立的二元中去二选一 (比如我们可以同时拥有男性也有女性特质),那么我们就可以获得更为自洽的自我。这应该是解构主义对个人的意义所在。

至于我们身处的世界,虽然是”后现代“,但也继承了前所有时代精神遗产,是古典,现代和后现代的融合。用某种单一的”主义“或”社会阶段“去评价,并不可取。

《图解后现代主义》读后感(三):译者和作者好棒

赞!读来没有废很大力气。很清晰的一篇后现代入门之作(话说那些叫人怎么也读不懂的书是不是默默遵循了后现代无序,多元化,碎片化的特质)。 利奥塔—认为图像化的梦境才是无意识心理的代表。而语言是线性的,压制欲望。图像似乎比语言更能多出一种“象外之旨”,一幅画中可以同时表现两种不同的视觉模式,中心视角和边缘视角。这是两种异质的元素。 科学知识和方法的合法化问题却只能用讲述神话般的叙事性话语来自证。政治性叙事(法国式说法)同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相关。哲学性叙事(德国式说法)同马哲或所谓“知识的统一性”相关。都只能依靠元叙事即自由与人类解放或知识统一掩盖自己。而到了后现代,许多微观叙事拥挤在一起,不再有支配性元叙事的单一呈现。科学还能够自证其合法性吗? 詹姆逊—认为后现代充斥着碎片化的语言和主体,不存在常态语言,只能仿作,而不能恶搞。需要马克思来帮助分辨现实与想象的科学。重新发现真正的历史意识和正常状态。

鲍德里亚—把符号学结构主义文化研究同新马克思主义分析相结合。

认为在物质世界里长大的后现代社会人群—也会变得更加物质。体现在生活与文化上是永无止步的符号化消费以及复制眩晕的拟像三序列(最终拟像自身变成了一种真实,真实已死,新闻谣言都比事实更真实)

排版和插画令我不经意的快乐

超真实下最终政治层面“内爆”,(对立的两极分化被消解了,一个普遍的威慑物产生,核战争永远都不会发生。超真实媒体景观将超级大国的对立内爆为和平共存)诞生出一个过分沉迷于景象的超级保守的机体。对于鲍德里亚来说似乎是某种被动的屈从。

一些思想家认为,科幻作家在描绘网络技术冲击力时,比鲍德里亚更能胜任,后现代理论将必然与科幻小说类似,因为科技对文化的冲击力如此之强。

后结构主义思想家:

福柯—权利的微观政治学(而鲍德里亚认为权利已死,我们拥有的只不过是权利的拟真,通过提供存在于照片声音中的权利符号,而不是实际运用权利)

德里达—解构中心(他出生于阿尔及利亚,一个被同化的犹太家庭,在边缘化的无依无靠的文化氛围中长大)许多马克思主义者和女权主义者都攻击解构,因为它不能为政治行为,或至少是政治评论,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

现代主义的心理疾病是疏离感和偏执狂,而后现代疾病为精神分裂。后现代主义沉迷于意义的游戏,他在这些意义中冲浪,关注的是表演游戏过程,而并非最终的结果与根基。

德勒兹 加塔利—“根状茎”观念,反俄狄浦斯(所有不同的心理过程都可以追溯到一个起源性的创伤性事件,在此事件中,孩子与母亲分离,缺爱成为欲望的基础,孩子只有通过进入符号的制度,法律秩序和被冠以父亲之名的王位继承才能得到补偿)。他们反对的是知识的垂直型,树型结构。(参考卡夫卡以及水平式互联网传教)

大卫哈维—感知时空。时空收缩,向内倾倒。任何事物都失去其稳定性和意义。历史性话语写不来了,急需要捕捉共时性的感觉。

除了介绍这些后现代著名的思想家,本书还简单介绍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建筑,以及后现代工业品。(提了赛博格与赛博朋克)

作者作为宗教学研究者,在最后甚至还给我们这些无望的人指出了一条佛教,印度教的出路。

带有无尽异质性观点和视野的“异托邦”出路

关于“萨满”式后现代精神

结合那本《后现代下的times and life》(记不清名)看有点联动。半夜眼睛眼要瞎了,晚安!)

@雁山云影的短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