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故乡在纸上》读后感精选

《故乡在纸上》读后感精选

《故乡在纸上》是一本由潦寒著作,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008年02月03日图书,本书定价:23,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故乡在纸上》读后感(一):可以和沈从文的《边城》媲美

读写故乡的文章,我最腻歪的是兑了糖精甜得令人想呕的东西,最腻歪油腔滑调自说自话有悖人性的东西,最腻歪轻浮如草露一见阳光就干了的东西。一句话,我不喜欢妄想高尚如儿戏的曲笔,也不喜欢故作有文轻浮的颂歌。我喜欢真切,也就是真实、真然。并且觉得,在真切面前,一切虚头八脑的东西无论多么天花乱坠通通都是乏味的和苍白的,了无意趣。我的感觉,真切的东西是这样的:无论它以什么形式出现,它本身都具有一种凛然不可曲解的力量和可以渗透心灵的力量。潦寒的在纸上的故乡的那些人和事,具备这样的质感,因而当然也就具备了使人心动的力量。

《故乡在纸上》读后感(二):故乡,抹不掉的情感

记忆是带着情感的,不得不说,花了一早上,在床上了看了潦寒的这图书中的几个故事,让我想起了很多记忆中的很多故事,如家族栗门张的来源故事、家族关系,族姓的力量,这是图书的第一篇,看了为那种过往的族姓力量与伦理重创,像我八零后出生在农村的对族姓关系还有一些理解,而90后则对这种关系近乎没什么印象,更别提依附在里面的道德伦理尊辈观念了,这些消失的记忆已不但但是记忆,就如书中所说中的,是传统伦理道德的瓦解,文中类似故事还有不少,亦能更深刻地反映出这个观念。书中讲述的很多故事,以地域风情故事,讲述还原,但并不单单是还原了一些历史现象,作者以小见大,让我们看到了历史书背后的真实,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况,社会、人性、道德、生存交织,人会是一种怎样状态,而这些在底层的现实生活中淋淋尽职地体现出来,也只有那些经历了真实情况的人才能写出让后人警醒的历史,但不管怎样,还是有人留下了这些,比如书中的这些故事,让我们能回味一些东西,而不至于以至于我们发展得太快了,而丢失了自己的灵魂。

《故乡在纸上》读后感(三):乡村的力量

“书面文字远不只是一种简单的提醒物:它在现实中重新创造了过去,并且给了我们震撼人心的浓缩的想象,而不是什么寻常的记忆。”很早,我就读过伟大的文学批评家诺思洛普•弗莱的这种观点,并竭力维护他的观点警示自己的创作。每一次回到村子,看着物是人非的改变,看着越来越城镇化的楼房及一个个曾经熟悉的父老乡亲的消失,看着新陈代谢的一张张陌生的新面孔,想着故乡在时间面前一天天地老去,我已经没有了作家的感觉,也没有三十岁前是非评判的能力,更没有所谓的责任感的矫情。我有的,只有对村子的纪录,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命意义的原点回顾,以及我发现自己的灵魂在世俗漂荡的悲苦与独立秋风中的怆然无助。

时间的线性,决定了每一分一秒的独一无二性,也决定了每一个差异化人生的独一无二性,更决定了我对故乡每一次纪录的独一无二性,并因我寻找精神归属感的固执与执迷,有了《故乡在纸上》每隔几年的新版本和栗门张的独一无二性。

《故乡在纸上》读后感(四):好文章天下流传

《高高的栗木门楼》是《故乡在纸上》的开卷之作,这是介绍故乡来历变迁的一篇颇具传奇色彩的导读。入手是一首据说已传唱了五百余年的歌谣:“我的祖先哪里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上的老鸹窝”,无任何雕饰原汁原味,然对于作为这首歌谣传唱者的子孙,作者从局内人的角度深深体验到一种“饱含着历史的无限沧桑与背乡离井的无限苍凉”,到如今,这沧桑与苍凉的意韵仍然如天气与地气一样弥漫在栗门张,弥漫在被作者复制到纸上的故乡。在某种意义而言,故乡并非都是可爱的,正如人性在某些时候并非都是可爱的一样。然故乡是值得怀念的,因为那是一个人的根之所在,是作者的“精神家园,一个来自灵魂深处和骨子里体验生命痛感和出走欲望的最原始的出发点”。虽然“蓦然回首”,再一次审视它时,“有一种无限怅然的陌生与无形的距离,”甚或还有一种伤痛,但对故乡的爱恨,也须从这里出发, 甚至于对故乡龌龊的可怜的非人性的那些人和事的诅咒也从须这里出发。然后,站在一个思想者应有的角度,把自己的反思糅合在其中,把自己的爱与忧伤也糅合在其中,高高的栗木门楼,从此注入一种文化的色彩。

《故乡在纸上》读后感(五):朴实的文章最感人

潦寒记述一个人或几个人一件事或几件事,无论其出处是亲闻或是道听途说,均予以素描式的方式记述下来,似乎不做任何的技术处理,冷静原版。如同那首栗门张传唱了五百年的歌谣那样,不加雕饰,在原野上是什么样子在纸上就还是什么样子,原来汁味。像仇杀啊,偷情啊,私奔啊,不孝 啊 等等,龌龊就龌龊,苦涩就苦涩,荒唐就荒唐,无奈就无奈,美丽就美丽,诸如此类。这些曾令作者“凄婉忧伤”的“点点滴滴,件件桩桩”, 有时候真的只能用不可理喻形容。这就是缺失了理智的人性的边际么?这真的让人有一种“凄婉忧伤”的感觉。生命是卑微的,是因为物质的匮乏,然生命的高贵与否,又于物质无关。然与什么有关呢?与教养,与精神,与生活的秩序和规则有关。这是根本。这也许就是隐含在《故乡在纸上》的潜在思维和它的力度只所在。潦寒在此书的自序中说:“我所做的一切,都缘于我对这片土地的热爱,缘于文学不但需要深刻,更需要美丽的认知,缘于内心的力量和骨子里的悲悯感。”于是他怀着我觉得有点矛盾和无奈的心情,怀着“思考的负担和压抑的倾诉的欲望”。开始写作这些“夜夜折磨着我那不安的灵魂”的东西。爱之逾深而诉之逾切,思考逾深而情之逾浓。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