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魏晋南北朝史读后感100字

魏晋南北朝史读后感100字

《魏晋南北朝史》是一本由王仲荦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68.00元,页数:10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魏晋南北朝史》读后感(一):魏晋南北朝

用了30+小时终于看完。讲得挺详细的,有好多生僻字。 一直到隋王朝的统一,这四百年间(公元189—589年)除了西晋短短二十年(公元280—300年)间一度统一以外,便出现了长期的分裂局面。 从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来讲,统一的时间长,分裂的时间是短暂的。魏晋南北朝这三百七十年间,却经历了较长的分裂时期,开始是魏、蜀、吴三国分立,后来虽有西晋的短暂统一,但不久又出现了十六国的分裂和江左的偏安,逐渐又形成了南北朝的对峙局面。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在这一时期里,既在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时期产生了不少杰出的思想家和优秀的文学家、艺术家、史学家,还出现了一些重要的科学发明和杰出的科学著作。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在这样一个融合的过程中,各族的文化得到了交流和融化,这就为此后的光辉绚烂的唐代文化打下了深厚基础。中国和亚洲各国的文化交流也有了发展,中国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在不同程度上吸取了外来文化的有益营养,丰富并发展了具有中华民族自己风格和气派的文化艺术。 揭露了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统治阶级上层自相残杀,政事败坏。 刘备 慕容推 苻坚这3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不听谋士劝和建议,导致失败。

《魏晋南北朝史》读后感(二):随便写写

关于很多人对这本书不满的点“唯物史观”想讲讲自己的想法。“唯物”里的“物”,按照大多数中学教科书上沿用的西马标准,直接翻译成了物质。而多数人又是被灌输的该观念,自然会有种先天的抵触情绪。我也不例外,以前看到会有种头疼的感觉。不过后来在一位懂得德语的友人提示下,了解到“唯物”,也就是马克思关于哲学论述的“物”,德语版里应该解释成“形象”而非“物质”,“物质”只是论述政治经济学时用到的。

当然我知识有限不懂德语,只能听取建议,所以这样的解释准确与否还需要各位自行判断。但至少这个解释让我对于唯物哲学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就对相关的“唯物史观”有了更多的理解。如果唯物唯的不是三维的“物质”而是一种“形象”,那也许就可以参照拉康讲镜像过程后才有了“我”和我之外的“世界”之分,凡于我有意义者皆是“符号”。而“形象”如果作“符号”解,一切就变得非常流畅易懂。营造符号体系,贩卖一种形象,形象的价值增值从古至今可以说是随处可见了,不必再赘述。而因混用了政治经济学范围的“物质”和哲学里的“形象”带来的“唯物史观”方面的“偏狭”也好,“过分侧重经济”也好,都可以得到从根源上的及时修正。

因此在看到这本继续沿用“唯物史观”的书时,我是很高兴的。虽然我大概不能说自己是一名唯物主义者,但这种喜悦好比本有一架精细的望远镜,只是因为自己的疏忽无知让宝器蒙尘。如今擦拭一番后发现它还是那么光亮如新,远比自己曾以为的精确许多,怎么能不感到惊喜呢?曾经看到会头疼的“唯物史观”,再见却是一种全然不同的感受,生活真是奇妙。

《魏晋南北朝史》读后感(三):【转】李凭: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的学术贡献

【作者简介】李凭,江苏省江阴市人。1981年在山西大学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89年在北京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曾任山西人民出版社编辑,国家图书馆参考研究部研究室主任,书目文献出版社社长、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现任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二十四史研究中心主任。2004年当选第八届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长,2007年当选第九届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长。著有《北魏平城时代》、《东方传统》、《北朝研究存稿》等。

《魏晋南北朝史》读后感(四):魏晋南北朝史

《中国断代史系列--魏晋南北朝史》王仲荦 魏晋南北朝从公元220年到公元581年,接近400年的历史过程。读这段历史之前,觉得这是中国历史上最血腥、最黑暗、最混乱的时期,读完王仲荦先生这本书,观念发生了转变。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空前大融合时期,也是一个中国历史上群星璀璨的时期,可以和春秋战国相媲美。 这段历史政权更迭频繁,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之后,中国就没有实现真正的统一,或三国鼎立,或南北割据,分属完全不同的政权,甚至每个政权的主要民族构成及文明程度都有很大差异。每个国家和朝代之间相互战争和吞并,在政权内部也互相倾札、同室操戈、杀父弑兄,人的兽性超过人性,很多历史留名的人物都难得善终。 经济制度是门阀士族地主占有大量土地的封建制经济为主,世家大族在经济上的重要地位决定了政治上也举足轻重,形成世家大族与皇权的相互支撑,所以东晋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这是空前绝后的民族大融合时代,那些从来没听说过的也许以后也不会出现的北方、南方、西部民族的名字,在这几百年间在中原大地粉墨登台,展现民族形象。之后有的就像流星,再也没在历史上出现过。与中国之外的国家的经济文化交往也没停滞。汉民族吸收了新鲜血液,在以后唐宋时期,将中华文明推向最辉煌的顶峰。 这个时期,是各种系统思想形成并且相互碰撞最激烈的时期,儒家思想以名教的形式居于国家道统地位,但玄学和道教也不断有传承和发展,佛教从东汉末年传入中国,到南北朝时期发展到鼎盛。“南朝四百八十寺”这不是虚数,北魏寺庙更多,形成的寺院经济已经严重影响朝廷的税入。佛经的翻译逐渐系统化,佛教在中国形成各种理论宗派,佛教、老庄与中国本土儒家思想相互渗透和影响。 这个时代也是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的时期,大概乱世中,统治阶级忙于打仗,对民间思想的控制没有那么严,人民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反倒得到释放。从三曹、建安七子、嵇康、阮籍、陶渊明到庾信、蔡文姬。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到乐府民歌、山水诗、玄言诗、塞外诗、诗赋。文学理论也大放异彩。数学、天文学、历法、医学在这个时期突飞猛进,中华民族完全放开束缚,在各领域都有杰出人才出世。战争的需要,更是英雄辈出,具有军事才能的将领和领袖不可胜数。 很难相信在这个颠沛流离的乱世,竟然群星璀璨,如此光彩夺目。 王仲荦先生不仅是史学大家,他本人应该也是一个博学家。这本书倾注了他半生心血,将魏晋南北朝全面梳理了一遍,非常严谨,例如,涉及到数学演算和数学公式,他亲历算法,又专业又详实。相关科学技术的原理和历史对比也研究非常透彻,超出历史学范畴。他这一代史学家都脱离不了唯物史观和阶级分析,稍微影响客观立场,但瑕不掩瑜,仍然是一部优秀的史学巨著。

《魏晋南北朝史》读后感(五):无题

非常系统而全面的史书,梳理了从黄巾起义开始至隋灭陈为止四百余年的主要历史事件,并介绍了这段时期的政治经济、民族融合、中外交流、宗教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内容。全书从阶级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感觉有时并不适用,比如在对诸葛亮进行评价的时候,突然来句“一个地主阶级政治家……”云云,实在是大煞风景。

从我个人的熟悉度出发,可以把这段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因为看过《三国志》和多遍《三国演义》,从184年-265年这期间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相对来说比较熟悉;《资治通鉴》最近看到了350年左右,因此对265年-350年的历史也略有了解,但从350年到589年的历史,除了对前秦苻坚略有了解之外,就完全不知道了,而缺少相关的背景知识,看着一个又一个没见过的名字,实在很难吸收到什么知识。因此我觉得花点时间把史书略微过一遍还是挺有必要的,至少可以大体把握历史脉络、政治格局和基本的人物关系。

作者对大汉征妻将军的评价可谓十分公允,不像从十几年前开始的某个“综艺节目”,简直要把他捧上天了。作者认为:“曹操这样一个人物,固然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也存在不少不可宽恕的罪行……可以说曹操的一生,双手沾满了农民的鲜血。”在谈到曹操之所以能统一北方时,作者认为“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算曹操的在内地推行屯田政策了。”曹操的屯田,虽然对安定流民、恢复生产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其残酷性怕是不亚于他的屠城。我在读这部分内容时,在知乎上看了很多关于曹魏的苏联笑话,有一个放在这里非常合适(虽然195年曹操还没开始屯田):

公元195年,两个关东的骷髅相遇了,一个骷髅对另一个骷髅说:“真巧,请问你是死于前年的徐州大屠杀呢?还是死于去年的兖州饥荒呢?”“我还活着。”另一个骷髅说。

在与刘备进行对比时,作者说道:“刘备的才具当然不及曹操,但是刘备同诸葛亮、庞统、法正等君臣之间的和谐气氛,在曹操那里也是不容易看到的。”对比表示认同,但还要作些补充。在一个关于刘备的知乎回答,答主说道:“这个世界不缺曹操,但罕有刘备。”此言深得我心。至于大魏吴王,从东吴部分只讲开发,不讲战争,已经能看出他的水平了。

整本书内容十分丰富,但读过之后,最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的,是对闻鸡起舞的刘琨的进一步认识。作为一个军事家,他在西晋政权颠覆之后,他以“坚强的战斗意志”继续“在河东作战,支持危局,历十年之久”,同时作为一个文学家,又有着两晋诗人少有的悲壮风格,其绝笔诗《重赠卢谌》“透露出一种英雄末路而见之不取的气概来”,这里,就以此诗作结:

握中有悬璧,本自荆山璆。

惟彼太公望,昔在渭滨叟。

邓生何感激,千里来相求。

白登幸曲逆,鸿门赖留侯。

重耳任五贤,小白相射钩。

苟能隆二伯,安问党与雠?

中夜抚枕叹,想与数子游。

吾衰久矣夫,何其不梦周?

谁云圣达节,知命故不忧。

宣尼悲获麟,西狩涕孔丘。

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

时哉不我与,去乎若云浮。

朱实陨劲风,繁英落素秋。

狭路倾华盖,骇驷摧双辀。

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