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原諒,但不能忘記 卷三》读后感摘抄

《原諒,但不能忘記 卷三》是一本由于艾平著作,天窗出版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HK$128,页数:3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原諒,但不能忘記 卷三》读后感(一):忘记与背叛 ——评《原谅,但不能忘记》

伍呆呆

十五年前的一个冬夜,我在北京第一次见到于艾平大哥,和女高音歌唱家倪素华、电影导演祁晓野等几位朋友,挤在彼时他狭窄却充满书卷气的温馨的小屋里,谈文学、谈诗歌、谈电影、谈人生、谈理想……一直谈到凌晨,大家才依依不舍地告别。

那年北京的冬天很冷,艾平大哥把我们送下楼,一直送到远远的巷子口,站在昏暗的路灯下目送我们离开,高大挺拔的身影一如他送我的诗集《寂寞花儿开》般孤独,却又迸发出一种顽强的生命力。

后来,当艾平大哥把这套长篇小说《原谅,但不能忘记》(以下简称《原谅》)送给我的时候,我才真正地读懂了那个在寒夜的路灯下孤独而顽强的身影。

我在一种阅读冲动下痛快答应给艾平大哥写一个书评,却迟迟无法动笔。因为阅读过程实在是太艰难了,一次次地拿起,一次次地放下。并非文字艰涩,也非结构繁复,相反全书文字晓畅生动,结构清晰分明。每每阻断我阅读的是,小说中痛彻心扉的经历,匪夷所思的残酷,以及深不见底的沉重。这些都让我本以为一路狂奔的阅读变得步履蹒跚。

读这部书需要巨大的勇气,这并不单指它煌煌四大卷的庞然体量,也不单指它纵达十多年、横跨数千里的时空维度,而是它给阅读者带来的直撞心门有如原子裂变的一轮又一轮震撼。

在我有限的阅读范围内,这应该是描写十年最直接、最全面、最真实的一部小说。

说它最直接,是因为很多小说都是以为背景,仅仅成为故事或人物需要时随时拿来陪衬的布景和道具,而在《原谅》中是它的全部,是前景,是所有人物活动的舞台,抽离了这个舞台,整个故事将无以立足。相反人物和故事,倒成了舞台的演员,他们主动或被动地成为这个舞台的傀儡,有的扮演自己,更多的扮演别人,即使那些扮演自己的演的也是别人希望的自己。

说它最全面,是因为以往的题材作品,大多是片段式、小场景,反映的也是某地、某领域、某阶层的局部呈现,而《原谅》虽然通过一个少年之眼、一个普通家庭的幻灭反映,但书中涉猎社会层面之广、地域之大都超过其他,在作者笔下,一个疯狂的漩涡中的各色人等都被曝光在历史显微镜下,并且第一次呈现了一个陌生化的“盲流群落”,这些大时代里的小人物,涵盖三教九流,他们虽然被主流社会所忽略,但他们对成长中的少年给予了最初的人性温暖。

说它最真实,是因为《原谅》虽然用了小说体裁,通篇大量文学性的描写,但字里行间充满着写实主义的氛围,甚至作者也不讳言它的自传性,书里的每一个字,乃至每一个标点符号,都让你觉出它的真实,真实的像历史。但在我看来,这本小说真实的力量实在是超过了历史,比目前很多道貌盎然地陈列在历史书架上的历史书更接近历史真相。这无意中印证了英国历史学家卡莱尔的一句话:“历史都是假的,除了名字;小说都是真的,除了名字”。

在读这部小说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不断闪回着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同样的两个古老而苦难的民族,经历了相似的两个野蛮的时代。当索尔仁尼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他曾说过:“在死亡到来之前,无人会被宽恕。”索尔仁尼琴在前苏联的集中营里承受过常人无法想象的折磨,他至死都不原谅那些无法抹去的暴行,尽管他是虔诚的基督徒。但少年于艾平在“特殊的监狱里”的遭遇,丝毫都不逊于“古拉格群岛”,但《原谅》中投射出的那些历尽磨难的人性光辉,却超越了憎恨、仇怨,作者选择了“原谅,但不能忘记”的终极立场,是他在那些令人痛苦的经历之后,悟出的更高的人生境界,人性在经过超越极限地摧残后,恶的更恶,善的更善。遗憾的是,前苏联尚能从那段罪恶的历史中走出来,他们给予了索尔仁尼琴和《古拉格群岛》以应有的尊重,而在我们的土地上,于艾平先生和他的《原谅》却远远没有得到广泛的关注。

离开我们半个多世纪了,虽然早已有过官方的结论,但对的反思却依然没有达到必须的高度,以至于当今的年轻人已经不知为何物,很多狂热的年轻人甚至时时渴望再来一次,希望在这种疯狂地洗牌中得到某种新的公平,这种可怕的思维比本身更危险。从这个意义上,《原谅》具有强烈的预警性,当我们在于艾平的文字中重新回到那个人妖颠倒的年代,再次体验那些人性被虐杀、人格被践踏的荒诞,我们完全找不到那种曾经自欺欺人的“噩梦醒来是早晨”的虚假安慰,有的只是对极权主义的恐惧和痛恨,有的只是对包装的拒绝和排斥。

小说从一个温馨的场景开始,少年于艾平参加中考,本来即将展开一段明媚的人生,不料一夜之间,一切秩序被打碎,身为糖厂副厂长的父亲被打成走资派,糖厂子弟学校党支部书记的母亲也成为反动家属,灾难并不止于成人,13岁的小学生也成为现行反革命,遭到了不亚于父母的对待,少年于艾平被关押、殴打、流放。刚烈的父亲不甘受辱,悬梁自尽而亡,却被污之以“自绝于人民”的对抗改造,母亲忍辱负重地咬牙抚养兄弟姐妹。天堂与地狱之间有时只差一步,一个本该快乐、阳光的少年时光,从此蒙上厚重的阴影。在那个“血统论”横行的年代,“老子反动儿混蛋”的逻辑通行无碍,从品学兼优的学生一下成为“狗崽子”的少年艾平,几乎迅速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但生活仍然有其自身的伟大,已经被逼入绝境的少年,在逐渐被边缘化的境遇中选择了逃离,在被迫的逃离中竟然意外找到了另一片天地,在少年逃离学校、逃离糖厂、逃离熟悉的一切之后,他逃到了大荒原、大雪野,找到一个亦真亦幻的世界,那里有江神庙、山东屯,有榆树崴子、地窨子,那里生存环境险恶,但那里却有不正常社会所缺乏的正常的人伦,抱团取暖成为那一群社会底层群落唯一的生存方式,他们远离政治纷扰,像老鼠一样地偷生,但他们却免于在政治漩涡中的恐惧,这是一种令人心酸的平和生活。极度的物质贫乏和居无定所的动荡,并没有摧垮他们,反而唤醒他们沉睡着的生命力。老头鱼、狗剩子、病叔、漂姐、妮儿、豆芽等等,他们来自于不同的背景,层次杂乱,但相同的遭际让他们的命运轨迹相交,在相交的一刹那,他们便浑然一体,成为“不打不相识”的一群。这个自组的小社会,像武侠世界的“丐帮”,虽然地位卑微,但人格并不卑污,他们有自己的法度和规则,当妮儿被大下巴强奸之后,以老绝户为首的一批江湖好汉经过协商,处死了大下巴,他们本已是弱者,但他们对更弱的妇女、儿童仍然有他们的悲悯和保护,道义和公正并不缺席。

在这样的环境中,少年艾平成长了,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和处事哲学。他身边不乏美好的人物,那个知识分子的病叔,虽然身体羸弱,但不舍昼夜地搜集、记录民谣民歌;那个被主流社会抛弃的妮儿,用自己的舞蹈让他们拥有着自己的娱乐。

但于艾平曾经拥有的这个难得的童话般的小社会,仍然没有抵御住主流社会的冲击,他们在“扫盲队”的狂轰滥炸下,被驱离、拘捕,四散而逃,具有反讽意味的是,以文明为名义的扫荡,最终扫荡的是最后一丝文明,和这些表面野蛮的人相比,谁更接近文明,似乎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的判断。正如以“”为标志的运动,最终实施的是对文化的彻底泯灭。这种大悲剧,正值得今天的人反复思考。

《原谅》给当下陷入物欲至上的温柔陷阱中的人们,带来了太多需要重新审视的观念。

这部厚重的大书,不仅仅是于艾平一个人的心灵史和成长史,它是一个时代的挽歌,它告诉每一个人,忘记那段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如果今天的人们能够静下心来,翻开这本书,从每一页的烟尘里都一定会打捞出珍贵的历史珍珠。

《原諒,但不能忘記 卷三》读后感(二):我为什么写《原谅,但不能忘记》

十五年前,日本著名诗人今十和典先生来我家做客,他是位研究汉语的“中国通”。席间,我谈了童年时期的苦难历程。

他不无诧异地说:你们身受其害,为什么不写,倒是外国的作家、学者经常跑到中国来研究它、写它?纳粹德国迫害犹太人六年时间,整个世界写了五十多年仍旧不断有人反思这段历史。你们的“”进行整整十年,至今极少有人染指这个题材,我真感到不可思议。如果有人把这段历史真实地再现出来,不仅仅对中国,对世界乃至整个人类都贡献巨大,功德无量。

朋友的话振聋发聩,令我久久深思。

我想起我的父辈,那些十年浩劫中侥幸活过来的叔叔阿姨们,见到寄予厚望的我,经常念叨:

“艾平,你写写吧,替我们吐吐苦水,死也能闭上眼睛!”

“快点动笔吧,要不我们就看不见了……”

我拿起过笔,写一段时间又觉重似千钧,搁下了,怎么都写不下去。往事不堪回首,回忆引起我灵魂的战栗,眼前又浮现出那苦涩的历史背影。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我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吸的香烟和流的眼泪竟比写的字数多……四十九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当年的剧痛已变成隐隐的沉痛,好比一个人伤口差不多痊愈又要揭开伤疤,身上流血,心里流血,他能不痛么?痛定思痛,我企盼着别人能了却大家的夙愿,完成这项艰难而苦涩的使命。是不是我的同行们也和我一样?人人都有一本血泪账,都不愿再把自己的伤疤撕裂给人家看,以极大的耐心期待着别人写……逝者如斯,我的白发苍苍的叔叔阿姨们望眼欲穿,却没见我写出他们的心声。一个人的皮肉之痛日久会消失,但留在心里的伤痕却难以磨灭。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老一辈大都抱憾见马克思了。几次拿起笔来又放下,字字血,声声泪,我写不下去,写不下去,尽管我绝对愧对先辈的在天之灵!

不少青年人疑惑:“真那么残酷么?那么你们为什么不反抗?法律是干什么的?谁都可以正当防卫嘛!再说大家一起抵制,中国就搞不起来运动了,还是你们甘心做奴隶……”在他们的眼里,“”是个年代久远的笑话,而我们都是被政治愚弄的玩偶,受苦受难活该倒霉!每每这个时候我欲哭无泪,因为仅凭“浩劫”这个词是无法解释那个疯狂的年代,再现那场登峰造极的造神闹剧的。你不知道,当时要敢说一句真话,一人一口唾沫就能淹死你。这一群众性的疯狂情绪极具传染性,残暴的统治永远跟一切智力与精神上的发展处于敌对状态,被奴役者的愚昧和粗野则是对奴役者政权最好的支持,其结果必然导致国民素质的整体下降,中华民族的前途也就岌岌可危了。当我听见大街小巷到处播放着“”的歌曲,脑袋里就忽悠一下,周身颤抖,不管过去了多少岁月,竟有点怀疑自己是不是又退回到那没有法制,没有人身保障的人类历史黑夜里了?

关于,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早就作出全面否定的结论,我不想再重复了。我强调的是“”的阴魂至今未散,“”的温床比比皆是。不少身上有“造反派脾气”的人多次放出口风:“再来一次‘’闹起来的人更多,还不把他们都砸成碎片!”我听了不寒而栗,毛骨悚然。巴金老前辈居安思危,痛心疾首地呼吁建立一座“”博物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可我不明白,为什么我们建立了那么多这样那样的博物馆,却至今也没有一个人响应巴老的号召,为“”竖起一根历史的耻辱柱?

我常常想,我所经历的残暴、丑恶太多太多,满目都是赤裸的血腥,满耳都是恶毒的斥骂,满心都是屈辱和悲愤,现在想起来仍然让我感到厌恶和羞愧。生活在今天的孩子们简直不能想象,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怎么会发生如此骇人听闻的,有如天方夜谭。然而,这一切都是我生活中确确实实发生过的事情。我想我是不是不应该把我的故事告诉孩子们,玷污他们纯洁的心灵?或者我写出这些事实是不是也过于丑陋了……后来我否定了自己的疑惑,我要写,我要真实地写,我要毫无保留地写。我要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让孩子牢记我们的民族是如何的苦难深重,善良和正义是如何屈服于邪恶,人性和灵魂是如何被扭曲的!

正如某些环保人士奔走呼吁的那样,我们不要再毁坏大自然,进行慢性自杀了,给儿孙们留条生路吧!我现在呼唤心灵的环境保护,绝非杞人忧天,危言耸听。因为一个民族要保持健康的持续发展,必须有更高的个体素质,更需要一种居安思危的远瞻能力。好了伤疤忘了疼,忘记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就无法判断自己发展前进的航程,陷入盲目和没有前途的迷雾之中,而狂热的时代其实最为脆弱,现在看起来一帆风顺,一经风浪完全可能重蹈覆辙。关于“”,对于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和未来将会发生多大的影响,具有多大的决定力?这是一个非常巨大复杂的反思工程,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出结论,但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文化敏感带集中在思考的层面上,她的振兴就有希望了。我以为,在我们的时代被破坏的信誉,完全可以通过悔过得到恢复,人类通往自我完善的道路就是通往真理的道路。

于是我再一次拿起笔,我要把亲身经历再现出来,让我的孩子犹如身临其境,切实感受到什么是史无前例的,什么是空前绝后的民族大灾难。昨天的人无法知道今天发生的事情,今天的人却能知道昨天发生的事情,如果明天的人忘记昨天发生的事情,这对所有的人都无疑是灾难。我想,那年我十三岁,是最后一批亲身经历“”运动的人,我们这一代人再没有勇气把它表现出来,后人就只能仅凭资料了解那段历史了,我义不容辞。尽管我每写出一段都以泪洗面,一支接一支吸烟,直吸得嘴唇麻木,胸口胀痛,像得了一场大病。眼泡总是红肿的,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常常趴在写字台前抽泣不已,如注的泪水不觉间模糊了稿纸……我身心交瘁,还是鼓励自己坚持住,坚持就是胜利。

《圣经》上有一句话说:“原谅吧,因为他们不明白”。有一点我郑重声明,我不想报复任何迫害过我们的人,我早已原谅他们,况且冤冤相报何时了,这些人活得可悲可怜可叹,将一辈子受到良心的谴责和折磨。不单单我,大家都应该给他们一个机会,反躬自省,迁善改过。之所以透露出某些人的真名真姓,是因为我写的一切都是真实的生活,不管是谁都没有权力隐瞒历史,伪造历史,应该为中国的明天负责,为历史和后代负责。我可不可以这样说,我们那时的悲哀,是国家的悲哀,是民族的悲哀,是人类的悲哀,是历史的悲哀。但愿这个世界上从此再没有悲哀,从此充满宽容、理解和爱。

原谅,但不能忘记。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于艾平

2015年2月10日于北京

《原諒,但不能忘記 卷三》读后感(三):我为什么写《原谅,但不能忘记》

十五年前,日本著名诗人今十和典先生来我家做客,他是位研究汉语的“中国通”。席间,我谈了童年时期的苦难历程。

他不无诧异地说:你们身受其害,为什么不写,倒是外国的作家、学者经常跑到中国来研究它、写它?纳粹德国迫害犹太人六年时间,整个世界写了五十多年仍旧不断有人反思这段历史。你们的“”进行整整十年,至今极少有人染指这个题材,我真感到不可思议。如果有人把这段历史真实地再现出来,不仅仅对中国,对世界乃至整个人类都贡献巨大,功德无量。

朋友的话振聋发聩,令我久久深思。

我想起我的父辈,那些十年浩劫中侥幸活过来的叔叔阿姨们,见到寄予厚望的我,经常念叨:

“艾平,你写写吧,替我们吐吐苦水,死也能闭上眼睛!”

“快点动笔吧,要不我们就看不见了……”

我拿起过笔,写一段时间又觉重似千钧,搁下了,怎么都写不下去。往事不堪回首,回忆引起我灵魂的战栗,眼前又浮现出那苦涩的历史背影。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我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吸的香烟和流的眼泪竟比写的字数多……四十九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当年的剧痛已变成隐隐的沉痛,好比一个人伤口差不多痊愈又要揭开伤疤,身上流血,心里流血,他能不痛么?痛定思痛,我企盼着别人能了却大家的夙愿,完成这项艰难而苦涩的使命。是不是我的同行们也和我一样?人人都有一本血泪账,都不愿再把自己的伤疤撕裂给人家看,以极大的耐心期待着别人写……逝者如斯,我的白发苍苍的叔叔阿姨们望眼欲穿,却没见我写出他们的心声。一个人的皮肉之痛日久会消失,但留在心里的伤痕却难以磨灭。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老一辈大都抱憾见马克思了。几次拿起笔来又放下,字字血,声声泪,我写不下去,写不下去,尽管我绝对愧对先辈的在天之灵!

不少青年人疑惑:“真那么残酷么?那么你们为什么不反抗?法律是干什么的?谁都可以正当防卫嘛!再说大家一起抵制,中国就搞不起来运动了,还是你们甘心做奴隶……”在他们的眼里,“”是个年代久远的笑话,而我们都是被政治愚弄的玩偶,受苦受难活该倒霉!每每这个时候我欲哭无泪,因为仅凭“浩劫”这个词是无法解释那个疯狂的年代,再现那场登峰造极的造神闹剧的。你不知道,当时要敢说一句真话,一人一口唾沫就能淹死你。这一群众性的疯狂情绪极具传染性,残暴的统治永远跟一切智力与精神上的发展处于敌对状态,被奴役者的愚昧和粗野则是对奴役者政权最好的支持,其结果必然导致国民素质的整体下降,中华民族的前途也就岌岌可危了。当我听见大街小巷到处播放着“”的歌曲,脑袋里就忽悠一下,周身颤抖,不管过去了多少岁月,竟有点怀疑自己是不是又退回到那没有法制,没有人身保障的人类历史黑夜里了?

关于,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早就作出全面否定的结论,我不想再重复了。我强调的是“”的阴魂至今未散,“”的温床比比皆是。不少身上有“造反派脾气”的人多次放出口风:“再来一次‘’闹起来的人更多,还不把他们都砸成碎片!”我听了不寒而栗,毛骨悚然。巴金老前辈居安思危,痛心疾首地呼吁建立一座“”博物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可我不明白,为什么我们建立了那么多这样那样的博物馆,却至今也没有一个人响应巴老的号召,为“”竖起一根历史的耻辱柱?

我常常想,我所经历的残暴、丑恶太多太多,满目都是赤裸的血腥,满耳都是恶毒的斥骂,满心都是屈辱和悲愤,现在想起来仍然让我感到厌恶和羞愧。生活在今天的孩子们简直不能想象,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怎么会发生如此骇人听闻的,有如天方夜谭。然而,这一切都是我生活中确确实实发生过的事情。我想我是不是不应该把我的故事告诉孩子们,玷污他们纯洁的心灵?或者我写出这些事实是不是也过于丑陋了……后来我否定了自己的疑惑,我要写,我要真实地写,我要毫无保留地写。我要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让孩子牢记我们的民族是如何的苦难深重,善良和正义是如何屈服于邪恶,人性和灵魂是如何被扭曲的!

正如某些环保人士奔走呼吁的那样,我们不要再毁坏大自然,进行慢性自杀了,给儿孙们留条生路吧!我现在呼唤心灵的环境保护,绝非杞人忧天,危言耸听。因为一个民族要保持健康的持续发展,必须有更高的个体素质,更需要一种居安思危的远瞻能力。好了伤疤忘了疼,忘记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就无法判断自己发展前进的航程,陷入盲目和没有前途的迷雾之中,而狂热的时代其实最为脆弱,现在看起来一帆风顺,一经风浪完全可能重蹈覆辙。关于“”,对于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和未来将会发生多大的影响,具有多大的决定力?这是一个非常巨大复杂的反思工程,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出结论,但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文化敏感带集中在思考的层面上,她的振兴就有希望了。我以为,在我们的时代被破坏的信誉,完全可以通过悔过得到恢复,人类通往自我完善的道路就是通往真理的道路。

于是我再一次拿起笔,我要把亲身经历再现出来,让我的孩子犹如身临其境,切实感受到什么是史无前例的,什么是空前绝后的民族大灾难。昨天的人无法知道今天发生的事情,今天的人却能知道昨天发生的事情,如果明天的人忘记昨天发生的事情,这对所有的人都无疑是灾难。我想,那年我十三岁,是最后一批亲身经历“”运动的人,我们这一代人再没有勇气把它表现出来,后人就只能仅凭资料了解那段历史了,我义不容辞。尽管我每写出一段都以泪洗面,一支接一支吸烟,直吸得嘴唇麻木,胸口胀痛,像得了一场大病。眼泡总是红肿的,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常常趴在写字台前抽泣不已,如注的泪水不觉间模糊了稿纸……我身心交瘁,还是鼓励自己坚持住,坚持就是胜利。

《圣经》上有一句话说:“原谅吧,因为他们不明白”。有一点我郑重声明,我不想报复任何迫害过我们的人,我早已原谅他们,况且冤冤相报何时了,这些人活得可悲可怜可叹,将一辈子受到良心的谴责和折磨。不单单我,大家都应该给他们一个机会,反躬自省,迁善改过。之所以透露出某些人的真名真姓,是因为我写的一切都是真实的生活,不管是谁都没有权力隐瞒历史,伪造历史,应该为中国的明天负责,为历史和后代负责。我可不可以这样说,我们那时的悲哀,是国家的悲哀,是民族的悲哀,是人类的悲哀,是历史的悲哀。但愿这个世界上从此再没有悲哀,从此充满宽容、理解和爱。

原谅,但不能忘记。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于艾平

2015年2月10日于北京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