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浮現中的女同性戀》读后感摘抄

《浮現中的女同性戀》读后感摘抄

《浮現中的女同性戀》是一本由桑梓蘭著作,臺大出版中心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D400元,页数:3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浮現中的女同性戀》读后感(一):短评

阅读中最大的不适与困惑在于,看到那些西方的理论被置于本土的文本之上,或许“现代”以后的文本确实受到西方理论的影响,甚至陈染、林白、邱妙津也无意识地或是有意地在此语境中回应问题,但蒲松龄、李渔的写作,古代女词人的诗词酬唱则是无涉于此的,以西方理论与本土传统文本之间建立联系是轻易的,但在此接连之下的解读能否恰当地展开文本原本的意思?是否需要回溯传统社会的秩序、肌理才有可能真正追问在这样的环境中对女性情爱情欲的书写究竟意味着什么(作者与社会层面)?

“现代”之后的两部分,可能依然存在这样的问题,作者在努力将ntxl文本的产生与社会历史环境相接,但是否还需要更多的历史情境的关联(时间段的划分是否合理,除了一般意义的历史背景,是否也有创作潮流与观念的影响)。“爱情”概念的建构不过百余年,在此中又生出的ntxl又是怎样的含义?报刊中的呈现与讨论是否能代表整体社会的态度?此类文本有何反响?(《封三娘》这个故事并不如其他聊斋故事为人所熟知,经历过怎样的流传?邱妙津事件中的个体偶然性与舆论的社会性)

探讨一个含义并未严格界定、始终出于生成与流动中的概念,探讨与之相关的文本是复杂的,回溯或许是一种可以尝试的起点。

《浮現中的女同性戀》读后感(二):筆記(前三章)

(英文原著: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132703/ 03年出版)

第一章 導論:

翻閱清末民初的雜誌(尤其插圖),我們可以發現,與男男關系不同,女女親密關系不被認爲是“色”,而是姐妹情或友情。中國社會對女性間親密關係的認識,在五四時期漸漸從天真無知發展到敏感與關注。作者總結道,女女親密關系成爲公衆議題的原因主要是女性的社會、經濟、政治力量的增強,給男權中心的社會造成了壓力。相應地,那時男性對女同性戀的壓制,則是父權控制的體現;因為五四時期異性求愛和婚前浪漫關系的解放本身是一種對欲望的管控化,這種規範化,部分是通過對同性間愛情的摒棄——這種觀點來自西方文化,因爲崇尚科學的五四分子們相信歐洲性學,即同性戀是一種心理學變態。

在明清時期的文學作品中,並不存在一種與“男色”(男性間的愛欲)相對應的女性間關係。明清色情作品渲染女性之間的性場景,是以男性欲望為中心的想象,而不是像男性間的愛欲那樣被解釋為一種獨立的愛欲模式。女性間的情感和欲望不被關注,因為它不是道德訓誡的對象,儒家“婦道”戒律只關注男女間的交歡,定義通奸不可缺少男性的參與。女女愛欲在中國傳統的道德和法律條文中徹底缺席,表明它尚未構成男性焦慮的一個主要來源。

文學作品進一步表明了,男性通常是輕視女女親密關系而不是懲罰或禁止這種關系。在各種體裁的文學中,整體而言,晚期帝國涉及女性的性親密關系的男作家是如此地陽具中心主義以至于不承認女性之間的性是真正的性。一方面,女女情感作爲姐妹情誼具有合法性,而女女性交則是作爲一種替代,此舉不排斥傳統婚姻或者異性之間的活動。女性間的彼此渴望在男性一夫多妻制的想象中被認爲是無害的,甚至增強男性對女性身體的欲望。甚至在男同性愛文學中,偶爾將女性間的性交與男男愛欲主義相聯系,女女愛慕被納入在男性模式下,並被認爲是低劣的。

如果女同性愛排斥男性/婚姻,才會被形容成古怪的,並藉由各種寫作策略讓這些奇特的女性在人類共同體中遭受譴責或被驅逐。在明末清初女性彈詞作品中可以見到這類人物,但是絕大多數文本還是講這些女主角女性化,以免造成性別規範永久破壞。

第二章 重探現代以前中國的女女關係:

帝國晚期的檔案、醫學論文和法律條文中根本沒有討論女同性之間的愛情/欲望的議題。費俠莉指出,傳統中醫裏沒有一種性行爲被視爲不健康或不自然的,傳統中醫在看待性的問題上唯獨專著的是生育問題。蘇成捷研究發現,在任何清代或更早的法律條文中沒有一處提及女同性戀行爲,更不用說禁止了。同樣,儒家思想中的女性禮教也不關注女性之間的愛情和親密關系。總之,只有男性寫的小說、筆記、精英女性詩歌、彈詞和戲劇作品等被認爲是不足挂齒的作品中才會提到女性之間的浪漫之愛和欲望,而且這些文本中也很少有以構思精巧的女女愛情和欲望爲主題而知名的作品。

20世紀關注現代以前中國性文化的學者對文獻材料之奇缺的反應上出現了分裂,並且對女女愛情/欲望在傳統中國社會中可能出現的地位提出了不同意見。譬如韓獻博認爲,女同性戀文獻的缺少是因爲女性人身自由的缺乏,這意味著女同性關系只是偶爾形成,被認爲是違背符合體統的女性特質,但並沒有給出傳統中國阻止女性親密關系的證據。高羅佩認爲,sapphism(莎芙主義/女女戀)在傳統中國的一夫多妻制家庭中得到容忍甚至受到鼓勵,因爲這有助于防止通奸或外遇,以及丈夫有過度的性。這種觀點認爲,女女戀既不被認爲是一種疾病,也不是種犯罪或惡,而是自然的東西。高羅佩的思考把女女戀完全當做男女性交的替代物,而非出于本身偏好的選擇,他沒有考慮一夫多妻制無法納入的女女戀能否被容忍,以及命運如何。

在文學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曆史上對女同性欲望采取的社會態度。在明清時一夫多妻制的文學幻想中有這樣的基本邏輯:兩位女性之間存在愛情,那麽當她們與同一位男性結婚時,彼此間就不會嫉妒,這對于每一位婚姻的參與者都是有好處的。比如,在李漁的推理中,女女之間的迷戀源自相似性,如果兩位女性才貌相當,那麽她們不會相互妒忌而是彼此仰慕。總之,女性間的欲望成爲社會潤滑劑,使男性主導的一夫多妻制家庭順利地運作。在《憐香伴》、《聊齋志異》、《浮生六記》和清代女性彈詞中都可以看到這樣的故事。在一夫多妻制的背景下,女性之間理想化的親密關系可以被輕易吸納進一種由男性針對女性嫉妒而産生的管控性論述中;而反對女性嫉妒正是大衆文學作品和女性教誨文學所制造的、盛行的文化壓力。

從女性的角度看,進入一夫多妻的婚姻也是女同性愛慕理想的解決之道;也就是說,彼此相愛並承諾的女性必需要麽進入一夫多妻制婚姻,要麽自取滅亡,此外唯一的選擇是進入獨身、宗教的環境,斷絕一切與婚姻及欲望的聯系。

明清女性的戲劇和彈詞作品中常帶有暧昧的同性愛欲,它們常以扮裝的故事情節出現,但這種愛欲賴于幻想並且從來沒有得到過肉體的圓滿,即性愛情景被“無休止地延宕”;而且,在這些故事的結尾,秩序又得到了恢複,扮裝者恢複女性身份,女人嫁給男人,有時候嫁給同一個男人。這些作品表明,女性作家意識到,在幻想女主人公追求男性的職業以及對才貌雙全女子的愛情之後,必需回到性別秩序之內,否則將會逾越性別規範。比如胡曉真注意到,《再生緣》之所以未完成,是因爲作者拒絕一切女性奇遇故事注定的結局——女主角經受再女性化的儀式並返回到家庭生活中,因此她讓小說處于一種開放式結尾的狀態。

男性創作的小說和戲劇常常使男性參與到女女關系中,並拒絕接受女性之間可能導致婚姻抵制的情感承諾之可能性。只能推斷,男性相信女性之間無法作出排他性的愛情承諾,與女性在傳統社會中嚴重缺乏社會、經濟和政治手段有很大關系。(其實這種觀點與跟韓獻博的觀點相近。)在帝國晚期社會中究竟是何種決定性的因素起著輕蔑化、禁止、疏導或産生女同性愛情/欲望的作用,如果沒有對所有體裁的文字記載經過全面的研究,就無法得到充分的重構和證明。(作者認爲這項工作很難完成,因為要研究此問題,必需准備好發現各式各樣的個人觀點。)總之,帝國晚期男性作者文本中存在一種明顯的傾向,尤其是諸如小說和戲劇的想象性體裁中,只要女同性欲望在男性可觸及的範圍內並處于男性的管控之下,就被縮減爲一種無足輕重的小事。

第三章 蒲松齡怪談中的怪異女性:

在蒲松齡的故事中,女性之間的愛慕有時甚至被指責爲危險的,並被告誡是枉然的和不會有結果的。這些故事中,通常避免直接描寫女性之間的性行爲。直接描繪女性之間的性行爲只有在明清時期色情作品的圖片中才可以找到,在這些作品中,快感代替了愛情,而且明確是以男性爲中心的——僅作爲暫時替代品或與男人發生性行爲的前奏。

像《憐香伴》這樣的故事,一方面試圖讓女女愛情適合于理想的婚姻結構的努力,另一方面女性之間的相互吸引並拒絕男性強制性婚姻妥協,表現出矛盾的傾向。傳統中國要求女性卑屈以作爲男性的性對象,這是裏奇(Adrienne Rich)在Compulsory Heterosexuality and Lesbian Existence一文中提出的概念,其中“強制婚姻”比“強制異性戀”更符合傳統中國女性的處境。

蒲松齡的故事顯示,由于不屬于文化所界定的主要婚姻背景,偏愛女性的女性喪失了作爲女性的權利,她甚至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人,而是陌生、異常和詭異(uncanny)人形。在蒲松齡的故事中,關于女女欲望的狐狸精、鹦鹉仙子及神仙都被分配到這種“詭異”位置。作者接下來詳細解讀了此類故事的代表性文本——《封三娘》,結論是:偏愛女性並拒絕與男性發生關系的女性有一種非人性。在這個故事中,兩個女人關系中也有階級和經濟的因素,簡單來說,只有當地位較卑微的女性試圖把地位較高的女性宣稱爲私人財産時,才會需要對女性間的結交表現出圍繞著階級問題的焦慮。

《聊齋》的這些故事從未被解讀爲以女女關系爲主題的文本,但作者將這些文本與《封三娘》看作一個脈絡,從而看到了偏愛同性的女子所面臨的困境。這些女子的同性聯系使她們易受男性暴力和/或性的攻擊,爲了躲避男子令人厭惡的性追求,她們必須同時離開人類世界和敘事本身。相比之下,不同物種的女性只要願意接受與男性發生性關系並同意婚嫁,就能在人類社群中過著安定的生活。這說明了強制婚姻把愛同性的女子異化成非人類。

綜上,考察帝國晚期大多數男性創作的文學作品,可以看到其展現出的強制婚姻所産生出的壓力。這與強制異性戀關系相關但又有所不同。強制異性戀是一種大力宣傳女性對異性戀“內在傾向”或“偏好”見解的“機制”,聲稱女性需要且只有與男性發生性關系才能夠得到滿足,此假設某種程度上要靠“女性滿足之重要性”才有效;而帝國晚期文本中所呈現的強制婚姻則很少關注女性的本質取向或滿足,而是單純將婚姻看作一個女人的職責,女人必須嫁人以旅行其身爲順從的女兒、妻子和母親的角色。根據儒家思想,正是這種一生對男人馴順的特性,定義了女性賢德。因此,強制婚姻、強制性服務、強制性生育以及強制性貞潔可能比強制異性戀更適合用來描述傳統中國父權下的女性命運。

清代的人口和法律文件也顯示出(曼素恩的研究和蘇成捷的研究),中華帝國晚期,人口、經濟現實和國家意識形態都促使婚姻稱謂女性的必須履行之職責,只有極少數女性可以稱爲尼姑、女婢、妓女或“抵制婚姻者”。女女欲望本身不是禁忌,婚姻抵抗才是禁忌。這為“強制婚姻”提供了歷史的解釋。

此書對我的啟發是:歷史文件和文學文本告訴我們,帝国晚期对性爱的关注中心始終是婚姻,一切被指责的愛情/性关系都是因为不符合正统的(以男性為中心的、要求傳宗接代的)婚姻关系。這些招致指責的因素,包括阶级僭越、性别僭越、同性情爱、性放纵、“不貞”等等。對比现代世界对女同性恋的厌恶的原因(之一),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男權社會中,對女同性戀的忽視和排斥,都是來自对于女性独立、女性脱离婚姻而導致的男性控制权&性权利受损的恐惧。

《浮現中的女同性戀》读后感(三):女女爱欲的谱系与现代国家转型的隐秘面向

不得不说,虽然一直自认为很关心性/别议题,甚至在圈子里也待了一段时间,但我对偏重文化/文学取向的性/别研究一直抱有学理上的成见。倒不是认为这个课题无关痛痒,只是我始终觉得这类研究尚未和更加宏观的问题关怀勾连起来,有些在文化层面隔靴搔痒的意味。回头来看,这应该与我对后现代研究范式的鄙夷一脉相承,似乎也暴露了我在理解当代思潮上的某种轻慢和自大(一直把自己绑在经济、阶级和所谓“硬核”政治经济学里面,反而丢掉了我早年接触中国哲学时对文化的推重),无论如何,这些“无知的偏见”在我读完《The Emerging Lesbian》之后,总算是要寿终正寝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性/别问题在理解晚近中国社会转型与现代国家发育等宏大学术课题中的不可或缺,尤其是性意识机制与父权宗族结构在近代社会以来的共谋关系,女女情感/欲望呈现与公共领域成长的相互交织,以及当下比较时髦的跨国性、全球/地方关系、后殖民主义等讨论。

对这本书作出学术评议恐怕非我能力所及,只能随便说说。作者桑梓兰在现有文献群里挖出了一个直观层面的gap,即民国时期的女同性关系没有得到学界的重视,多数研究者在触及女女情感时浅尝辄止,尚未将之推向辽阔的性/别纵深,随后,她抽丝剥茧地从这个文献罅隙里揪出了一个更加隐蔽的历史/后殖民问题:在对当代大中华地区女同性恋亚文化现象的讨论方兴未艾之时,从未有人在中国的社会变迁脉络内,或者在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后殖民论域中,追溯女同性恋这一概念的脉络与生成过程。换言之,如果要对“女同性恋”这一舶来概念穷原竟委,则一方面要回到传统中国社会的历史脉络中,寻找某种具有跨历史的普遍意味的人类情欲,并将之严格限定在当时当地的社会情境之中;另一方面则必须正面应对lesbian在能指层面作为西洋产物的历史事实,并以此为基点探索中华地区在引入和翻译女同时凸显出的张力。

不得不说,桑的这个眼光背后体现出来的历史哲学锐度让我有几分倾佩,她文章最大的创见也大概在此,正如纪大伟所说的,全书体现出三组关系:两岸三地的张力,社会与文学的整合与对垒,以及历史主义和跨历史主义的交锋。第一组关系太复杂,这里暂且不谈(恐怕也远远超出我目前在近代史方面的功底),第二组关系实际上是作者的方法论所在,第三组则是哲学层面的问题关怀。作者处理文学文本的方法,大致就是先谈社会,再议作品,让人有些诧异的是,全书在社会背景方面的交代十分精彩,譬如对晚清以来小说剧本特质和公共空间发育的考察,而于文学解读则越来越牵强,到邱妙津那里,基本上是在自说自话了。

快速说一下全书最大的问题,虽然在结尾作者说她从来没有护士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于社会、经济、政治组织层面发生的制度性变化,但在全书中几乎看不到对接性意识机制与经济政治转型的影子(只有对父权制不遗余力的讨伐),除了一些零星片段的摘录与引用。在五四运动那个部分,也没有清晰地揭示出涉及女女情欲的讨论与知识分子们的”主流“争议之间的关系。全书读完,虽然我在哲学层面已经非常相信lesbian可以作为一个探究中国现代转型的重要视角,但这个议题到底应该如何在涉足经济、政治问题的其他文献谱系中定位,似乎还有待说明。如果现代中国社会转型是一个多层次叠加拼贴在一起的马赛克,那么女同性恋研究这根旗子,无论是作为具体的专题讨论,还是一种可以被征引的方法论资源,应该被放在那里?毕竟,作者讨论公共空间依旧在文学领域打转,她的第三空间也无法摆脱某种浮游无根的后现代情结,在整合社会科学与文学研究的道路上,应该还有不少功夫要做。

当然最后还是点个赞!

桑梓兰

Berkeley Comparative Literature

Mich State

要仔细看一下哈柏林对福柯的讨论

• 现代中国是否有同性恋,或者说同性恋在现代中国是如何诞生的——即现代性与同性恋的相互交织,撕扯以及张力

• 追溯中文语境中的女同性恋,更具体来说,是通过聚焦女性亲密恋情,在更广阔的理论视野里揭示中国人对同性关系的观念转变。

– 弥补的重要gap:关于五四时期和民国时期的性别、性观念与女同性恋的研究,以及被忽视的当时有关女同性恋的争论

– 女同不仅和女性主义、妇女解放联系在一起,也和心理和生物学上的科学引进和新话语联系在一起

• 大中华地区transnational China——酷儿研究中的跨国性

• 公共性,公共空间

• 现代国家转型中的性别制度变化

• 后毛泽东时代与后解严时代的动态和差异

• 第三世界对现代性的翻译,本土与全球的论述交锋

• 和当代激进女性主义政治的互动

• 方法论:性别分析的视角77对女性主义的定义:一种对生物性别差异的逆向定义

• 文献选取:精英主义的写作

• 1600-1911 帝国晚期的文献

• 252重要的方法论提示:不关注人类学问题,主要是女同性恋在公共空间的呈现

ii三种关系触及:中国与台湾,通过大中华来规避大一统,同志起到了某种链接两岸三地的沟通作用;社会与文学;历史主义与跨历史主义

• 批判:作者忽视了日本在台湾现代性方面的贡献,同时牵强地将台湾现代作家与中国现代文学划等号

– 作者的方法体现了美国文学研究向社会科学求救的做法

– 有给邱强行安装angency的嫌疑

– 放大了公共性,一些文学写作者的私密性没有处理好

– 在同性恋概念的历史性和延续性方面做了思考现代中国与female same-sex desire,lebian与female same-sex desire之间都存在张力

5 中国社会对女性亲密关系之理解的变化是从1920前后开始的

五四时期1915-1927

贺萧Gail Hershatter最早注意到20、30年代名妓之间的性行为——很难得的历史考察

7中国现代化过程中a system deploying sexuality的形成,所谓性意识机制

90年代以来,产生了大量的counterdiscourse, reverse discourse逆向论述

11 性别作为一种重要的分析范畴,不能被文化公民身份和世界主义所简单取代

• 跨国视野Povinelli, Chauncey

– 中国的现代性是一种被翻译的、被殖民的现代性——白露9

– 罗丽莎Lisa Rofel 打破本土、全球的二分,强调所谓文化公民身份,排除了心理分析的深度

– 11陈旧的精神病学论述构成了当代中国理解同性恋的日常语言

– 结论:强烈的本土关怀13,对全球话语保持警惕(altman:global sex)最需要的是一种贺萧为代表的那种本土历史性

• 公共空间——两个时间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及上世纪80、90年代初

– 杨美惠spaces of their own

– 李欧梵the beginning of mass culture

– Bryna goodman

– 张旭东chinese modernism in the era of reform

– 结论:继承白露,去研究种种论述的建构过程,从中寻找某种突破16

– 五四时期的一个重要变化17,同性社交和实践被decontextualize成为一种病态的心理学状态

– 19、26 五四时期关于女同性恋有着非常复杂的竞争性论述,女同和男同也不一样,并不是一个被全面、系统整合起来的认知范畴,王政

– 福柯对于论述转向的理解19,哈柏林forgetting foucault,不是一种简单的断裂,而是两种论述实践的差异与竞争,在这个意义上,女同性恋概念的出现只是一种虚构的对称性,它可能依然是被吸收和整合进原来对女性爱欲的理解框架之中20

23帝国晚期似乎有一个强化的趋势,训诫文学越来越流行

• 如何理解转变过程中的权力平衡和张力

– 女女亲密关系在传统的情感/性欲谱系中是被轻视而非禁止的,只有在女性威胁异性恋婚姻时,才会产生必须被消弭的张力,往往是诉诸宗教实践,因此作者指出,不能对过去进行浪漫化。在这点上24,五四时期男权主导的心理生物学论述,恰恰是在传统礼教规范(在过去对女性气质和情感实践的规训由之完成)失坠时,才被调度和组建起来,由此男性知识分子重新找到了男性作为女性获得情感和性满足之唯一健康对象的科学证据,主要挪用的是埃利斯ellis和埃宾Ebing

– 与此相关的是五四解放浪潮所形成的以new woman新女性为代表的力量

28五四时期女女爱引起了广泛争论,但是都没有正式色欲和性

29毛泽东时代:同性恋题材消失,尽管这个时候同性的亲密关系比异性之间更加随意

30后毛泽东时代的张力:大众消费文化固化性别差异的同时,女性主义思潮冲入思想界

31后毛泽东时代,女性意识同时有女性气质和女性主义意识两个充满张力的面向——王政

32:77 很多女性性别意识形态之间的论述差异没有得到深入讨论(王政),特别是不触及社会性别

Adrienne Rich:compulsory heterosexuality and lesbian existence 75强制婚姻,强制贞操

• 历史主义与跨历史主义的张力

– David halperin 34的历史主义和judith halberstam的提醒

– 同性恋概念的发明是在1869-1870p34

– Thomas laqueur:making sex 36 关于中国古代生理学与现代医学解剖学之间的差异在同性恋问题上的凸显p37

– 结论:即便将lesbian当做形容词(历史化理解)而非名词(跨历史的普遍存在),这个概念也在历史中有一种意义的激荡作用,能够链接到之前的某些实践,同时在当下的脉络里也有呼应

– 35:84 ; 这里面另外一个语境是现代性中难以抹去的异质性和文化差异,见另类现代性

– 与其纠结使用什么语词可以精准地再现历史中那种近似的同性恋实践,不如在保持谨慎的同时承认我们当下的历史情境性37lesbianism=female same-sex love=female same-sex desire=female homosexuality=female homoeroticism

◇ 作者采用了这样一种策略:最大化这个术语的涵盖程度,使之指向一种行为、关系、情感/身体的状态,或者与此相关的实践,而不是块状的身份认同

——

第二章

• 历史张力

41 潘光丹引进现代性科学背后的张力:追溯中国同性恋的历史,将中国投射到世界之中。以此启发了hinsch和小明雄的研究

近期的历史研究都聚焦于特定时期,而不是进行非历史的追溯.高彦颐的做法是在寻找女性爱慕与帝国的文艺规范、性别制度一致

进行具体43文学和法律研究的案例:苏成捷sommer和袁书菲volpp

44明清大量的性倒错,很多自指性

– 作者的解决方法:借鉴尼采的批判、怀古方法,寻找女同性关系和原有社会结构之间的相互定义和建构方式同时用gregory pflugfelder的方法去建立图谱47

– 帝国晚期公认有大量的丰富妇女资料16世纪末-1644明末;1644-1911

• 文献: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为什么传统中国能容忍女性性关系

– 传统中医在性方面仅仅关注生育49

– 50韩的研究有强烈的现代偏见,用现代的同性恋身份认同观念去研究中国

– 52高罗佩:空间区隔

• 54 文学和社会的区分,一种社会科学的隐形诉求——存在文学中的乌托邦式一夫多妻制,但是在现实中女女亲密关系是被管制的,不能进行浪漫化和异域化的理解。

– 同时这里也指出:在中国传统社会讨论同性恋,并不完全是挪用文化他者的做法

60一些罕见的女女独立的案例,在广东——但这些案例不能被简单地理解为一种过去和今天的连续性,而只能看做跨历史的sympathy146可以看文棣的研究women and writing in modern china

61中国大陆的杂志《天空》故意遗漏了历史,而台湾的《爱报》反而对历史有一种诉求。在两岸三地的男同社群中,有着强烈的本土历史想象62

女女的64结局只能是自杀或者宗教,因而是缺乏尊严的65

69女女被吸收回异性恋婚姻结构

70作者明确反驳一种论调,即现代中国对同性的禁止是西方传入的,这种说法完全忽视了古代的历史脉络——关键在于仔细地揭示帝国晚期到底是什么因素在禁止、疏导或者产生女同性爱情/欲望

——

第三章

74没有一种论述能彻底消除自我矛盾和碎片化,也没有一种论述能垄断意义生产的场域

蒲松龄:重视情,排除欲望

75引起认知规避、迷恋的客体,置换求得承认

通过fetishize的过程来使之远离人间

77弗洛伊德,女女作为一种非人性和诡异

80如何理解蒲松龄在写作时的目光与主体性

84阶级禁忌和女女禁忌的叠加

90受虐(以男人味中介)的快感,以及展演力量的消失,所谓表意言辞障碍illocutionary disablement

93蒲松龄故事中排斥“性”的吊诡:道教不会简单地排斥性欲,还有采阴补阳之说

96仙怪物种和男人性交就可以变成人,和女人性交就不行

结论:帝国晚期的男性文学作品,一般会将女女关系吸收入婚姻制度(而非妖魔化),他们并不关注女性本身的满足,而是单纯将婚姻看做一种女性的职责

103 女女欲望本身不是禁忌,婚姻抵抗才是

第四章

103 五四时期与帝国晚期没有彻底断裂,而是在女性主义和性科学的交织下对女女关系加以认知重组,从而诞生出一种自然化的性倾向

批评周华山的观点:将五四时期对同性恋的理解简单化了

冯客简单地认为中国的翻译有问题,所以才没能获得西方关于同性恋的正确知识

109知识分子考察异性情感时,实际上对整个情感图谱进行了考察

110 空间限制在城市之内

同性恋爱>同性爱、同性恋

传统话语则是好男色,只是一种实践

114 关于友情爱情的争论

119女性快感与生殖的分离,引起焦虑

122卡本特的翻译引起不同的理解

性博士张竞生的丑恶观点125将妇女看做提供快感的对象

129即便是支持观点的文章,也聚焦于学校的空间,而且淡化了性快感色彩——当时的焦点绝对是现代教育以及上层教育精英中的同性问题。女同被理解为一种纯洁和非性的存在

131今天只有潘光旦被记住,善哉、秋原等人都被忘记

林堃《他们的世界》

132-133 那个时候同性恋既被看做一种关系,状态,实践,也被一些人看做一种不变的秉性

在1920年代之后,卡本特式的观点逐渐削弱,艾理斯的二元对立基础医学理论得到权威地位,这个在性教育手册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总结1 在民国时期同性恋是一种情境化的理解,并没有像西方那样走向一种种族殖民论述,即把同性恋看做一种少数群体,同时作为一种既定的不变的身份秉性,对之种族化,这一切都是基于生物决定论的,在中国这个情况完全不同

134 福柯最早发现了对同性恋的一种种族化论述,也就是将之理解为少数群体,并且用科学研究来为之证明

137 引申:基于行为举止、互动而非本质认同来讲同性性行为重新概念化,是当代queer politics的一个重要面向carolyn disnshaw:getting medieval,酷儿抵抗认同政治

引申,福柯发现在西方社会其实也一直存在多样的同性恋论述,1870年同性恋作为一种特殊人格类型才被发明出来

总结2,作者发现了1910、1920翻译者的两个路线,一个是翻译中的能动性,即对同性爱的重新思考,隐含了潜在的一视同仁,另一个是翻译中触及的多义性

——

第五章五四小说中的女同性爱

new women和医学话语之间的张力

141 fairbank费正清公民社会增长;小说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自晚晴以来小说是表达现代国家期望的重要途径

143 五四时期对女女的贬义和对女性解放的高度赞扬形成鲜明对比

强调性、自由恋爱和婚姻等性启蒙,但是没有允许女性拥有同性恋高潮的权利(e.g.陈东原)

女性的性欲和情感可能更加适合在隐喻和诗意(而非理性和正式的文笔)中被释放和展现出来145 : LUCEIrigaray

案例:卢隐《丽石的日记》《海滨故人》

她的描述与19世纪晚期的中产阶级第一代新女性情况类似

有涉及日本的部分

146:反驳了一种论调,将20年代的写作与90年代的写作非历史地链接起来

147 批评孟悦、戴锦华等人,将性关系和性别认同混淆在一起,认为同性恋只能是一种认同

154弗洛伊德与梦境象征的引入,可能置换了肉体的欲望

157 妓女在同性恋小说中是很重要的意象

159 20、30年代社会革命取向的性保守女性与落拓不羁的新女性之间的张力,王政有谈到

其他e.g. 凌叔华、丁玲(否定的看法)

郁达夫

章衣萍

冰心

171 文棣和刘禾的分歧……

左翼取向和妇女取向之间有张力

174台湾的美式同志运动的急速成长,在女女方面一个是女性主义和女同性恋权利人士,另一方面是女同性恋自传体作品的出现

——

第六章后毛泽东中国

179 50-70年代的官方论述中没有同性恋

但确实有地下的性活动《中国知青情恋报告》

183 80年代以来,万延海《爱知简报》、安克强《红太阳下的黑灵魂》

80-90年代出现一些出版刊物,20世纪处性倒错医学理论又流入,重印了很多艾丽斯、张敏筠的文本

186 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因为社会对女女更加宽容),女女很invisible

方刚《同性恋在中国》《中国变性人现象》

李银河

周华山《北京同志故事》

lisa rofel

阮芳斌,吴刚

188:同志与同性恋等概念相比有一种复杂的本土性和历史意涵的混合

80年代的张洁、王安忆和刘索拉等,更加接近一种纯粹的女性情谊191,而林白和陈染则和同性恋符号走地更近

——

第七章林白的女同性爱欲论述

生育实用主义pragmatism of procreation

87年以来193,知识分子摒弃美学人文主义wang, high culture fever,但同时也伴随市场浪潮

90年代最典型是贾平凹《废都》

195性的等级差异鲁斌thinking sex

1994《一个人的战争》引起风波

197女性的自我书写被书商变成一种男性主体的窥淫欲

christian metz梅兹

199 杨美慧from gender erasure to gender differnece这里的权力关系更加隐晦和流动

200自恋概念背后的张力

作者提出的一种作为社会空间的第三空间,在里面有小说的多义性,多重解读实践,强调读者在其中的主体性,可能突破男性的窥视、轻蔑和贬低,并且能与商业主义和道德规训相互制衡

第三gilbert herdt

marjorie garber

gloria anzaldua

homi bhabha

gayatri spivak

这个空间还有海外华人的介入

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多数人将林白的小说理论化为私小说、私人化写作,与男性的宏大叙事相对,但没有更深层次的探讨198 204

208关于戴锦华姐妹情谊的讨论,受到弗洛伊德和俄狄浦斯的限制224

《一个人的战争》是一种逆向论述

221提现了一种否定主流认同论述所产生的citationality,与巴特勒有关系,即一种重复所创造的认同

———

第八章超性别意识和《私人生活》

陈然与跨性别主义的紧张关系229,在这点上恰恰模糊了性倾向和生理、社会性别认同的问题

——halberstam和garber的争论,作者认为关键是要创造新的社会性别

242 规避同性恋防止被范畴化,关注的是人性本身()

256公共空间受到的威胁,两岸都存在保德里亚的悲观

资本主义大众媒体垄断传播,不过另一方面筹集资金也有了进步

——

第九章媒体化公共领域中的女同性恋运动

251 90年代台湾的民主化许信良、彭明敏和陈芳明,日本影响也非常大

90年代中期以来同志运动

女女呈现不够,次文化研究:赵彦宁、郑美里

台湾的运动:台大lambda,《女朋友》

理论争论:女性主义和女同性恋之间的分歧,英美wilton, lesbian studies. splits in french feminism/lesbianism

台湾的张小虹认为女同性恋权益低于女性主义的主要纲领

270 胡,古明君,王蘋等人都对峙反驳鱼玄阿机

胡淑雯:对technology of gender的深入挖掘,实际上在女性主义运动中都有异性恋偏见

比较好的方案应该是避免将某个性倾向实体化,将之从女性主义队伍中独立出来

275中国的地下女同社群目前得到的关注不足够,比如《天空》

台湾的大众媒体报道有窥私欲的张力在李曼

媒体研究中poster很重要,然后hans enzensberger是乐观主义者

278 媒体意识形态特征(零散、碎片的多元空间)与它作为资本的垄断工具性质之间没直接关系

279美国的性和公民权之间的关系the queen of aemrica goes to washington

同志杂志《G&L》公然商业化,资本主义和同志运动之间的兼容性很可怕

——

十、女同性恋的自传式书写

大陆的一个女同性恋小说?《迷情的日子》

香港尚未如台湾那样出现大量女女呈现

台湾的浪潮在20世纪最后10年兴起

后现代的特质:混杂hybridity,拼贴pistiche,去中心decentering,去脉络化decontextualization,表层surface,戏耍play291

台湾引入美国文化形成的张力

邱妙津《鳄鱼手记》:超现实的一种身份和情感。。

自我指涉,似乎很频繁294

——

尾声

307 福柯:性意识机制叠加在联盟机制(婚姻机制)上——但作者在中国发现的情况是,性意识机制强化了父权家庭的统治

福柯没有讨论在现代西方,为何权力是manifest through 性意识

D’emilio, capitalism and gay identity 资本主义破坏家庭,但是又激发了对家庭的安全感召唤

halperin:性意识机制与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在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女性经验非常重要,是一个塑造的焦点。性意识和父权亲属制度之间有共谋关系

批判

韩献博Bret Hinsch: Passion of the cut sleeve

周华山

小明雄《中国同性爱史录》

其他:对民国文学的研究

孟悦

戴锦华

彭小妍

白露Tani Barlow

刘禾

王德威

简瑛瑛

文棣Wendy Larson

王政research on women in contemporary china

chow: writing diaspora

重要读本gayle rubin: thinking sex, 收录于abelove, barale, and halperin, eds., the lesbian and gay studies reader

global sex 很重要的读本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