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太空旅行者的回忆录》读后感锦集

《太空旅行者的回忆录》读后感锦集

《太空旅行者的回忆录》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太空旅行者的回忆录》读后感(一):非常值得推荐~ 科幻大师莱姆~

莱姆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获得了多项波兰和国际文学奖。他的作品已被翻译成50多种语言,并多次被搬上银幕,启发着一代又一代艺术创作者。莱姆于1996年获颁波兰共和国历史最久、层级最高的国家勋章“白鹰勋章”;除波兰第一颗人造卫星外,一颗发现于1979年的小行星也以他的名字命名。2021年,为了庆祝莱姆百年诞辰,波兰政府将之命名为“莱姆年”。

《太空旅行者的回忆录》读后感(二):一本进入莱姆世界的序曲,一本关于疯狂科学家的怪谈

斯坦尼斯瓦夫·莱姆的科幻作品是那种轻盈而超越的作品,他绕行在无数同行的幻想所组成的星系之外。

在自己复杂的轨道上,莱姆努力克服着人类自身的限制——比如曾经在《莱姆狂想曲》中借泥人十四之口表达过的肉体对于智慧的限制——克服着人类中心主义、地球中心主义的强大引力,用超越的意志漫游在整个宇宙。同时毫不留情地刺穿人类的愚蠢。

在绝大多数时候,他对人类的未来是非常悲观的,在他的作品中,人类有着各种各样的末日。眼前这本《太空旅行者的回忆录》便是一本经常漫游在太空中的旅人偶尔在地球上的见闻录。

这本书中的许多主题在别的作品中也经常出现,如《莱姆狂想曲》《完美的真空》这两本稍显晦涩的作品,但《太空旅行者的回忆录》以极其幽默与简洁的写作表达了莱姆的对道德伦理、科学、人类存在、意识等根本性主题的思考——这些主题并不是单一并列的而是混杂在一起的。某种意义上或许可以将这本早期著作看作是进入莱姆广博深邃思考世界的一个序曲。

关于宇宙起源这个困难的问题,人们往往希望找到一个可靠的固定的回答,因为这个回答承载着人类世界的稳定,因而这个回答所引发的后续生成一定是极为规律的。但莱姆说,恐怕不一定,“宇宙如此之大,其中发生了如此多的事情,然而这一切得以存在,可能完全是因为我们正处于一场最大规模的偶然事件中”。

在《第十八次航行》中,那位独特的科学家拉兹格拉兹发现宇宙的毁灭无法预测,因为宇宙是随机事件,是对秩序的一种偏离。但“我”和拉兹格拉兹做了一个计划,将一个载有完美宇宙构造计划的电子发射到创世之处,让宇宙重新被创造,让人类拥有完美的世界。

但这件事最终被一个随机事件改变了,几个腹有怨气的家伙修改了参数,结果就是我们现在只能生活在这个糟糕的世界中了。影响世界的是随机事件,而不是科学规律,这一看法是第一篇《A.冬达教授》中世界末日的原因。

整本《太空旅行者的回忆录》中占据极主要篇幅的,其实是那些疯狂科学家:以科学的名义研究魔法的冬达教授,想要重新创世的拉兹格拉兹,模拟人脑的科克兰,创造永生灵魂的迪康特、克隆了自己却被自己的克隆体杀死的扎祖尔、发明时间机器却忘记自己穿越到未来会衰老的莫特里斯、创生了超越现存物种的智慧生命的迪亚戈拉斯博士。

这些科学家那些超越性的甚至极端的思考无不使人感到恐惧与兴奋。他们的创造延续了何蒙库鲁兹、弗兰肯斯坦的传统。就像第一个制造了科学怪人弗兰肯斯坦的科学家,与这个身影相伴的,是科学伦理的底线到底止于何处,科学伦理与个人天才的拉锯。这是具有现代的一面。同时,本书中的那些热衷于创造智慧生命的科学家又都蒙上了一层中世纪制造瓶中精灵何蒙库鲁兹的巫术师、炼金术师的身影,仿佛他们是从传说中穿越而来的。

除了疯狂科学家们的故事,莱姆在《第二十四航行》中写了一个柏拉图式理想国文明如何在超级智慧机器的统治下保持永恒或者全体覆灭的故事,在《洗衣机悲剧》中塑造一个夸张的市场竞争下如何催生了机器人与人的身份迷团,在《我们拯救宇宙吧》里面描绘了其他星球上种种超越地球植物动物的存在,并且直接写出了无知的人类如果实现了星际旅行将给整个宇宙留下的永恒垃圾,将破坏那些星球上原有的生态。

《太空旅行者的回忆录》读后感(三):人类真的就是宇宙文明的中心么?

还未从伊翁·蒂奇的星际旅行日记中回过神来,依旧沉浸在莱姆式幽默当中,我居然就已经把《太空旅行者的回忆录》给看完了。

其实这两本书同为伊翁·蒂奇的时空之旅短篇集,有非常多相似的地方——幽默与讽刺。但是《太空旅行者的回忆录》中的讽刺比《星际旅行日记》要浓重得多。而且与前作最大的区别是,旅行日记更侧重于不同时空之旅的冒险,回忆录里更多是探讨了人类与上帝的关系。

换而言之,我觉得回忆录讽刺的是“人类中心”的思想,人类渴望成为上帝,却永远只会创造自己能理解的东西。

我们通常会认为创造了历史的,总是那些最聪明的人。也会认为世界与文明的发展依赖于秩序。但在《A.冬达教授》中,莱姆否定了这些观点,他认为,明智的信息与愚蠢的信息都是平等的信息,而世界建立在错误诱发的随机之中。

之后的两次航行是创世与灭世的冒险。

我认为,《伊翁·蒂奇的独家回忆录》中的五个小短篇和《迪亚戈拉斯博士》是莱姆讨论人与上帝最精彩的部分。

科克兰教授可以创造一个鼓的宇宙,但他如何分辨自己是上帝创造的人类,还是连接了鼓的发疯的盒子?

人的灵魂的永恒以禁锢为代价,到底人追求的是生活,还是不朽?

如何区分原本的生物体和瓶子里创造的复制体是一个难题,但更难分辨的是,原件就会一定优于副本么?

人或许可以超越时间,却无法超越衰老。

洗衣机的悲剧更甚。人造物(机器)拥有了思想之后与人之间的界线到底在哪里?

到了迪亚戈拉斯博士,又将科克兰的“创造”否定了。到了这一部分,我觉得更接近于《索拉里斯星》的思想。人所认为的文明是基于人本身的结构、思维与精神,那些人无法理解的东西,就不是智慧与文明了么?

在整本书里,不管是通过无差别的信息与错误来创造世界,还是人造平行类似的世界,甚至是人造无法理解的世界,都是人企图成为上帝的过程,但不管是哪种创世,最后人都没有成为宇宙或者文明的中心。

最后莱姆以一篇环保主义讽刺短篇结束了蒂奇的冒险,看似与“人类中心”没什么关系,但我觉得还是对这个问题的总结——人不能以自己为中心去破坏宇宙原有的物种与环境。

如果真的有一天我们需要来拯救宇宙的话(如今应该是拯救地球),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宇宙(地球)本身并不需要渺小的我们来拯救,我们拯救的只是自己——在宇宙中(地球上)并不是中心的人类。

《太空旅行者的回忆录》读后感(四):宇宙中除了漫天星辰还有什么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目之所及的世界那样局限,每日几点一线的重复生活就是我们的人生。偶尔我们也会去旅行,去不同的城市感受不一样的风光,那些对于我们来说就已经是不同的世界里。我们通过旅行开拓了眼界和阅历,在另一方面,我们用想象力让整个宇宙无限靠近我们的生活。也许你也曾经想过宇宙中除了漫天星辰还有什么,人类与机器的边界静静在哪里,是否人更智能可以拥有道德标准和情感表达,以及,人是否可以被创造或复制出来?

我很喜欢作者在这些短篇中的一个叙述,“宇宙本质是一次偷尝禁果般的异常波动,它代表着一场转瞬即逝发生但却不朽的畸变。”宇宙的初始,在科学的研究下就是源于爆炸,但是在我们的幻想中,宇宙可以有很多种起源,而我们对于宇宙的探索也从未停止。在这本短篇合集中,包含了两次航行的小故事,在这里面探索了关于“原子”以及世界的一些关系。

我们都知道,目前的科学理论自然都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通过一个原子创造人类乃至世界呢?原子之间怎样的相互转化让所有的事件,拥有了发生的能量,这些能量有是怎样进行后续的一个展开,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事情。而文中所讲述的关于能量的运动,恰恰说明了宇宙的进化基本法则,就是基于这些能量运动。强者会逐渐吞噬弱者的能量,从而延长自身的生命形式,可是是否存在什么是永恒的呢?

作者在另外一个短篇中则阐述了自己对于永恒的看法,“一个人,即使是人工创造的人,也是会死的。”的确,人类总是希望可以获得永恒,所以在一些奇幻小说中也创造了一些拥有永恒生命的种族,但是我们都明白,人类是无法达到永恒的。即便有那么一个人突然之间达到了永恒, 但是当人类整个种族走向衰败,对于他而言,这个世界会荒芜到只剩他自己,他所熟知的一切都在消逝,他又能和谁获得平等的交流?

除此之外,科幻系列常常提到的时空旅行也在本合集中提及了。我们往往最熟知的是关于时空旅行的时间悖论,即我们即便穿越了时空也无法对事情的发展造成过多的影响,有时会因此产生一些悖论。而本书中泽提及了一个最基础的点——时间是什么,我们在穿越时间的时候是否可以摆脱时间的束缚。比如说我们穿越到三十年后,要怎样保证我们在穿越的过程中身躯不会老去,是否我们可以训在到一个时间之外的存在,再从那里寻找到重新进入时间的方法。

科幻就是这样,借助着神奇的思想带我们走进另一个更加宽广的世界,我们可以感受到无限的宇宙,而在那里,除了漫天星辰以外,还有太多故事需要我们前去探索。

《太空旅行者的回忆录》读后感(五):读莱姆的科幻小说,就是看他的“脑洞”可以开多大

每次阅读莱姆的作品都会被他的奇思妙想所震撼,也会被他对于人类未来的哲学思考所倾倒。莱姆更关注于科技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子的终极影响,而在他“一本正经”的叙述故事中,大量匪夷所思的思考就呈现在了我们面前。合理吗?肯定是合理的,但怎么就感觉那么怪异?而人类的未来如果真的成为这样,是我们可以接受的吗? 这次阅读的是这本《太空旅行者回忆录》,这是由六个中短篇小说组成。它们整体阅读没有问题,这都是太空旅行者伊翁·蒂奇千奇百怪、妙趣横生的冒险经历组成,但单独阅读甚至只读其中的片段也都没有问题。莱姆的小说故事其实已经不重要,莱姆的“脑洞”才是他小说最吸引我的地方,而这些“脑洞”遍布他小说的所有位置。

小说《A.冬达教授》讲述了冬达教授消动核学创立始末。那么什么是消动核学,这样一个拗口的词语能够被莱姆创造出来就是一个“脑洞”了,而它更是与信息大爆炸有关。这篇小说写于1972年,那时的信息储量还很低,他就已经思考到了信息大爆炸了。而当信息无限放大会怎么样呢?一定超出我们的认知,不是有无限想象力的人真的很难考虑到这些了。 这仅仅是这篇小说中的一个脑洞,还仅仅是明面上故事的内容。就是关于冬达教授这样一个人的创造,莱姆就给出了奇怪的设定。莱姆是错误的结合,名字来自于填写表格时的错误,职业也是错误,是偶然得来,而他的消动核学到底是正确还是错误呢?这样的理论真的当得起创世的方法和理论吗?

这样的设定和错误对于这篇小说有什么意义呢?因为莱姆在表述,人类的发展和诞生本就是错误或者偶然的因素呢决定?十几亿年,人类发展到如今,一定有着太多巧合或发展错误之处。莱姆在每一处开“脑洞”都会给出自己关于人类的哲思,这也就是他的小说能够把读者代人奇怪思想世界的原因。 再来说一下这篇文章中不会破坏情节,看似不经意的一个“脑洞”吧,这样的细节才能真正了解莱姆的魅力所在。

“冬达教授父亲是一位部落女人,而他有着二又二分之一个母亲”,这是一种很奇怪的表述,父亲怎么会是女人?母亲不就是生她的人吗?怎么会有超过两个?当然莱姆也给出来信服的解释,可着仅仅是一个人的出场,为什么会这样奇怪的设置?这和小说主题完全没有关系,可这种奇怪的感觉就是吸引我们阅读莱姆小说的魅力。每每在情节之中抛给我们出乎意料、匪夷所思,甚至令人喷饭的设定,但又会把读者引入深思。

一篇《冬达教授》啰啰嗦嗦说很多,但又无法说出它的好,也无法表达读完之后对于它认知的震撼。而这里还有着其他几篇小说,每每读来都会有着新奇的发现,总会在某些地方给读者完全不一样的体验。 莱姆的科幻小说还有好多,而他能够享有盛誉也是实至名归的,想打开幻想的翅膀,想了解一个人的“脑洞”到底能够开多大,那就走进莱姆的科幻小说系列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