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有人写诗经典读后感有感

有人写诗经典读后感有感

《有人写诗》是一本由华楠著作,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90,页数:3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有人写诗》读后感(一):一点点读后的自省

朋友推荐的诗,读过一部分后,这不就是我的日常生活嘛,了解了下作者的背景,如果用刻板印象来看,没有中年男子的油腻味儿,没有成功企业家的傲娇感,诗里可以看到作者有一颗纯粹的善良的心,甚至还有些严肃规则下解放出来的童真。并且他能保持多年来随手随想记录下来,选择分享给大家,这就是生活的诗人啊。反问我们大部分人有几个能观察生活,记录生活呢?我们只会用自己有限的见识来主观的judge我们并不擅长的东西,而我们擅长的,或是处于其中的生活却过的一塌糊涂。希望大家看到这本书,不是说诗写的有多牛,而是被作者他的生活趣闻影响到大家,“我热爱我的生活了吗!”“选择一天或者一个时刻停下来观察下卖早餐的阿姨、等公交时吹过的冷风,自己的精神世界。。。”出现在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都有它的能量,不管它有多微小,试着去感受它,和它建立连接,工作本就很丧了,无需去追着高不可攀,何不关注下身边平淡的美好。用宏观的思维方式思考工作,用微观的方式内省自己,我们是自己生活的诗人。

《有人写诗》读后感(二):人才写诗

看到书上的熊猫logo和黑白格图案,还有这种风格的腰封,就知道是读客家出品的书了。

我之前买过一些读客的书,主要是外国文学居多,尤其是一些大部头的经典科幻作品,比如《银河帝国》《沙丘》这些,除此之外,前年很火的《沉默的病人》也买了一本,读起来感觉还不错。

没想到一家如此“硬核”的公司还会出诗集,之前在微信上读到过华楠的诗,还读过杨黎对他的评价。那天,我看了这本书的发布会,老实说,我当时是冲着看杨黎和于坚去的,两位在我心中都是当代活着的“大师”。

可没想到,原来华楠就是读客的“老大”,他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也是一个诗人,而且很喜欢这些很先锋的诗歌。

我对第三代诗歌了解不多,读过其中一些诗人的作品,比如韩东、乌青、杨黎、于小伟,都还比较喜欢。印象最深的就是那种口语化的表达,感觉我自己都能写,哈哈!

华楠的这些诗歌自然也是“口语化”的作品,当然“口语化”也只是这类诗歌的一种表象。杨黎提到过“废话”,也就是对语义的废除。我觉得这是一种对语义的超越,可是这种超越最后要超到哪里去呢?关于这一点,我现在还是不清楚的。

我觉得华楠的诗歌跟这种理解是一致,这些诗歌都体现了他对语言和世界关系的一种哲学思考,简单来说,就是希望我们能跳出语言的限制去理解这个世界。

这就让我想到书名《有人写诗》,这个名字乍一看似乎让人不知所云。但是仔细想想也挺有意思的,似乎也只有人才会写诗,或者说诗歌是人类的发明,出现了人类之后,才有了诗歌。

诗歌是什么呢?诗歌是对语言的超越,或者说,诗歌才是真正的语言。当然,这一点也不是我自己想的,而是从海德格尔那里看来的。

如果说诗歌才是语言的本质,语言又是存在的家,那么人与诗的关系,即是人在诗歌中发现了语言,也是这个世界的存在通过诗歌降临到了人的身上。

所以,“有人写诗”真的是个很奇妙的名字,包含了一种存在论式的东西,有人写诗,诗歌也在人身上成就了自己。

以上只是我自己的一些胡言乱语,最后,希望这本诗集能被更多的人读到吧!

《有人写诗》读后感(三):我愿称之为神仙诗集!!治愈生活焦虑的小众诗集

这部诗集用最平凡、最世俗的语言去描写日常生活中观察与思考的作品,在这样简洁平实的语言深处却潜藏着一位天才诗人对这个世界深刻的观察与思考。翻开本书,沿着生活的鸡毛蒜皮,进入一个纯粹诗意的世界。

张汝伦《生命与读书》中说,“读诗不仅提高我们的语言能力,更主要的是培养细腻的感情,有了细腻的感情才能更宽容,更能理解和体谅别人,在这个日益商业化的社会里非常非常重要。

所谓“诗”并无深文奥义,它只是在人生世相中见出某一点特别新鲜有趣而把它描绘出来了让我们看到朴素生活中的趣味和诗意。

《有人写诗》读后感(四):诗歌就是生活本身

自从高考之后,“诗”似乎就随着那些语文试卷一起远去了,带着5句填错4句的遗憾,让我从此对它们保持戒心。无穷无尽的分析作者意图、背诵和填空,无法不让一个正处青春期的人感到抗拒。

《有人写诗》是我许久以来第一次读现代诗,那感觉仿佛重新打开自己文学城堡里一扇落满灰尘的小门。非虚构纪实、小说、散文,这类是我平时最常读的体裁,而诗歌,让人觉得无用又有距离感,网上不是很流行一个说法叫“诗和远方”嘛,好像诗意总是在虚无缥缈的未知之地。

但这部诗集里的诗的确让人耳目一新,初读之下,你会感觉自己仿佛在博物馆里观赏静物写生油画,一张桌子、一个水杯、一朵玫瑰、一只苹果,好像没什么特别的。

然后你要绕到语言背后,就会发现这诗是存在主义的,跟浪漫主义、理想主义什么都无关,它就是你的生活本身,一种并不高高在上、平凡普通的生活,有很强烈的在场感。

随书一起有本小册子,记录了于坚和杨黎老师在新书发布会上的对谈,配合诗集非常值得一读。像我们小时候受的教育,把诗歌置于一个特别严肃、有某种正确意义的位置,但《有人写诗》最大的意义在于让你觉得诗歌非常平易近人,通过诗歌你可以再度拥有一种不同的生活。

于坚老师说得很好:诗人只对语言负责、不对意义负责。他的悲悯仅仅是语言造成的后果,并不是故意要写的。他的诗有一种及物性,而非高蹈的与生命无关的东西,充满细节。

或许作者华楠本身的经历,就是对诗人形象最好的颠覆和重塑。诗人不一定是悲情万丈、不能做事的高等游民,诗人可以只是另一个隐藏的身份,换句话说,每个人都可以写诗。

书名《有人写诗》也起得很好,诗歌应该是离大众很近的东西,人跟动物的基本区别在于人会写诗。写小说需要你构建一个自身以外的虚妄世界,但写诗则反过来,需要你走进自己的身体,认识自己和自己脚下的土地。

我很喜欢这一首

《酒店走廊》

酒店走廊

很长

走过一间开着门的客房

瞥见一个男人

正在打电话

没听清楚他在说什么

我就走过去了

反正又不关我的事

我写首诗是因为

那一刹那

我感到柔软、伤感

有强烈

路过别人的感觉

《有人写诗》读后感(五):《有人写诗》后记 | 末代智人

《末代智人》既是本书的后记,也是作者华楠关于其写作观的一篇文章。华楠在这篇文章中,谈到了他在自己的诗歌写作实践中,是如何看待符号、意义和语言之间关系的,也简要地谈到了他这三十年来诗歌写作的心路历程。

熊猫君将这篇文章摘取出来,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部《有人写诗》。

人类是符号的动物,吸食意义,也被意义驱使。我们用意义驯养自己,穿衣打扮,吃香喝辣,谈情说爱,吟诗作赋乃至于战争与和平。符号和意义的结构,是人类世界的基本结构,一切都是符号和意义的结合。符号携带的意义,随语境的变化不断变化,符号与意义永不停息地繁衍,相互纠缠紧张,构成了这个完全语义的世界。这就是我们的世界——智人的世界。我们出生在这个世界里,也会死在这个世界里。

人类发现了声音的可塑性,发现自己的嘴巴发出的声音可以作为塑造符号的材料。言语由此产生,言语产生了一个无限的符号系统,也同时产生了一个无限的意义系统。符号和意义可以通过空气的震动,在空中传播和旅行,碰到谁就淹没谁。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把自己的写作视为智人的写作,作为一个物种在写。这个物种是短暂的,智人是一个过渡物种。超人就在不远的将来,几十年、几百年或者几千年,反正没多少年了。

我把自己写作中诗的出现的这个现象称之为语义悬停,诗中的每一个词都突然处于绝对松弛的状态,不再被意义吸引。

超越语言是不可能的,但在一首诗中,短暂的语义悬停,使诗成为可能,成为弃绝意义而得以悬停于语言之内的孤体。

一首诗就是一个语言世界中的孤体,孤立、完备、自足。这就是诗和世界的关系。

从最早的一首诗算起,这本诗集收录了我近三十年的写作,以后每隔几年我都会出一个增订版,把新写的持续放进去。我觉得《有人写诗》这个书名概括了我所有的写作,我不擅长写作这件事,我只是写,写一首算一首,反复练习。

最后说一下我自己。我是一个智人,出生在一个智人家庭,有父母和哥哥,在山里长大。后来我走出大山,在沿海求学谋生,再后来我和我太太结婚,生了两个小智人,两个可爱至极的女儿,组成了一个新的智人家庭。写到这里我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吧,智人都喜欢魔术。

你看我的手,左手,张开,看清楚,五指分叉,里面什么都没有。

缓缓地,攥成一个拳头,很慢,你看见我什么也没抓住,手里面空空的,攥成一个空空的拳头。

这是我最喜欢的魔术,我经常表演给自己看。

我朝拳头吹了一口气。

然后缓缓地伸开五指。

奇妙的事情发生了。

手指一点点张开,拳头不见了。

变出了一个手掌,五指分叉。

《有人写诗》读后感(六):“幻影”和“痕迹”

物-动物-人-“神”

物、动物、人都是由物料组成的,但从动物开始有了“反物”的意识,到人那里,意识察觉自己的存在,一切喜怒哀乐从这里开始。接着,我想人会不再是“人物”,他会离开自己的物性完全呈现“人性”,也就是变成了“超人”,也就是“神”。

我是从这么出发去理解华楠的《有人写诗》的意思的,它不是有的人写诗、有些人写诗的意思,它是说写诗让人成为人,写诗是具有“人性”也就是“神性”的事情。在《有人写诗》的后记里提到“智人”写诗,应该也是这个意思,“智人是一个过渡物种,超人就在不远的将来”。

不仅是写诗,画画、拍戏、拍照、研究宇宙和哲学、技击、钓鱼、骑车……所有和吃饭不直接相关、意识到自己存在着的事情,都是人性的、神性的,人性就是神性的意思,人性是神性的起点神性是人性的去向,人必定会像神一样无所事事,我猜想以后的人所有的事情就是平静地存在而已,做着游戏、感受着自己的存在,没有意义的束缚和驱赶。

第一个人

看华楠的《有人写诗》,感觉他像世上的第一个人但他前世来过,他看到世上的东西都觉得好奇或具有神秘感或似曾相识,比如他看到一把椅子、一个杯子他反复多次写到了杯子,或者就像你长久地凝视一个字、一个人,你会有恍惚感,这个字、这个人是长这样的吗?它为什么会长这样?所有的解释都是别人的托辞让你不假思索,你像刚来到人世一样必须完全用你自己去感触,这时你会有一种不解、迷惑感,然后你开始用语言命名,把自己寄身于语言中。

当你绕开文化、历史、政治等所有对事物的既定的解释时,你会有短暂地“出神”“走神”,你仿佛直接面对了“存在”。我觉得华楠的诗几乎都是这样“出神”“走神”的诗。但是你不可能完全绕开人类对你的设定,不可能绕开语言。在华楠的诗里我看到他这种绕开的努力,对那些暂时的暂定的意义设定的抛弃,他写的是人面对永恒存在、人面对时空、面对自我时的诗。所以这些诗看上去非常素朴,但又十分哲学。这些诗字面是简易、明晰的,三年级学生都能看懂,复杂、深刻或者说陌生、新异的是字与字之间的东西,它抛弃了拖带的固定的意义,这时人们会无所适从,不知道诗人在表达什么,或者为什么要写这些诗。

长大了的孩子

然后我感到华楠在《有人写诗》里像一个长大了的孩子,如前所说,他对都什么都好奇都感到神秘,仿佛没有前人似的重新感触,还有他像孩子一样热诚。《有人写诗》的第二部分是“论诗”,他那么恳切地研读这些诗,把这些诗的好处用诗的方式用当代的语言表达出来,当我再次去看这些诗时,当这些诗脱离了它们我们早就熟悉的让我们视而不见的外壳、脱离“伟大的诗人的作品”的帽子,你会重新看到这些诗就是昨天写的、或者今天一个在旁边的人写的,它们的意思依然那么新鲜,因为我们还没演化到下一阶段,“伟大的诗人”又是那么平凡像我们的朋友只不过他会写点诗,他像我们一样忧愁和快乐,但同时他们确实又很“伟大”,但不是平时说的那个伟大,它是一个人在意识里容纳时空万物、辨认和真切地用某种工具这里是文字表达出他们“存在”的感受的“伟大”。华楠发现了好诗,他就像孩子发现好东西一样大声说了出来,叫大家过去分享。他用调侃的语气遮盖真正的喜欢。

孤独,疏离,观看

在这样的热切里,我又感到他的孤独和疏离。他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去观看人和物,就像必须有一定的距离有一定的光,你才能看清一个东西,他在诗里用他的意识照到、照亮了某个物、人,他在那里观察、琢磨,觉察、捕捉、表达自己的感触。

他在诗里说他会格外注意影视里的群众演员、他很想去找“牛衣古柳卖黄瓜”的人卖两斤黄瓜等,我觉得都是想努力观照所有存在的努力,想知道路边路边的那株草、那颗石子是怎么回事、想记住它们,想给一阵风命名,就是一种有趣的焦虑,就是想用语言抓住存在。

“痕迹”和“幻影”

华楠说每过几年就要给《有人写诗》出一个增订版,我记得惠特曼的《草叶集》也是这么做的。也就是当他逝去时(我们这一代人是要逝去的啊)当他变成一个“幻影”时,《有人写诗》就是他留下的“痕迹”之一。这时《有人写诗》的“人”不再是代表人类、代表人的一个阶段,就真的是一个具体的人一个叫“华楠”的人,有这样一个意识加上一个身体组成了这么一个人,这个人曾经存在过。

今天我看到韦伯望远镜的新闻,我想到原来我们在时间里消失了,但在空间里、在光里长存着啊,也许一切曾经存在过的东西都不会真正消失都不会成为“幻影”,它们会留下“痕迹”,让我们倒推回去直到找回它们的全部。

一个魔术或者是一个游戏

石头不会玩游戏,我猜蚯蚓也不会,意识比较发达的动物会玩游戏,人会玩游戏,我想神以后做的所有事都是游戏。

华楠最后介绍了一个魔术或者是游戏,就是“拳变掌”的游戏,先捏一个拳头,慢慢张开,拳头消失了变成了手掌。

这个游戏简单得让人失笑、蠢蠢的,同时它又这么生动、活泼、有意思。

你有没有接收到这个游戏?我觉得我应该明白这个游戏,因为我以前经常表演一个魔术:就是先竖起食指和中指,然后在人眼前一阵晃动,等停下来时,两个手指变成了三个手指。

这个魔术就是我的游戏。

2022.7.13

《有人写诗》读后感(七):番外:有人在酒吧写诗

作者:野生盆栽

又是一个下雨天。

我在家中无所事事,回头看向窗外才发现,太阳已经落下了,但因为月亮和城市的灯光,天空依然还是亮的。雨不是很大,也不是很小,云层没有很厚,也没有很薄,就那么漫不经心地挂在天上,一副「我就是随便下下」的姿态。

从椅子上起身,熟悉的空虚感又把我包裹了起来,我知道,接下来不管做什么,这样的空虚感都会陪伴着我。不然去酒吧坐坐吧,我拿上一把黑色条纹伞,出了门。

离我家没有很远的街上,有一家酒吧,说不上有多好,但我有事没事总喜欢去里面坐坐。以前,去酒吧会路过一个报摊,报摊老板永远卧在一张躺椅上,嘴里喊着「晚——报——」。不管是早上还是晚上,他都只会喊「晚——报——」,因为这一点,估计没少被路人笑话。这个报摊是纯自助的,摊子边有一个小铁皮盒,钱就凭自觉放到盒子里,找钱也是从铁皮盒里自取。

这个报摊已经消失了,不知道是哪一天不见的,现在那里变成了一个小吃摊,大家都扫码付款,「支付宝到账15元。」「微信支付收款到账16.8元。」这些声波早已混入了这条街的声音中,混到雨滴打在伞上的啪嗒声、路人的聊天声、汽车碾压路面的声音中,最终形成一种持续不断的嗡嗡声。

嗡嗡嗡嗡嗡嗡嗡嗡。

到了熟悉的酒吧,我收起雨伞挂在了伞架上,伞架上已经有三四把伞了,只有我的是黑白条纹,看来今天也也不用担心拿错伞。

我来到老位置坐下,点了杯常喝的威士忌。

在酒吧,我的面前总是这么几样东西,一包烟、一个打火机、一杯水、一个手机、一碟小吃,以及一杯即将端来的酒。这些东西就像酒吧限定的幽灵一样跟着我,跟着我去到了其他街、其他城市、其他国家的酒吧,从不缺席,只要我坐在酒吧里,它们就会出现。它们有时也会带来几个新朋友,一个小烛台、一杯咖啡、一本书。大部分的时间里,我就是沉默着看着它们,在不同的街、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国家,看着这些如幽灵一般粘着我的东西。

现在,我默默看着杯子里的水,没有人知道我看的是哪一滴水。突然,桌上出现了一杯酒,端酒来的是一位女子,「您的酒。」等我抬头,她已经转身走远了,不晓得她什么样子,多少岁,说哪里的方言,白天在做什么,晚上下班之后会做什么,在这里只是打工还是全职,血型是什么,什么星座,有什么爱好,会调什么酒,喜欢喝什么酒,下班会不会和同事们喝酒,有没有兄弟姐妹,父母在不在身边,从哪里来又会到哪里去,命运将会带她去到哪里。她慢悠悠地往吧台走去,是不是还有一杯酒在等着她来端。

等她回到了吧台,我才从桌子上端起这杯酒。杯子里一个大冰球,酒杯的外壁凝结着水珠,其中一滴比其他的的水珠都大,肯定是整个酒吧里最大的一滴水珠。握着这杯酒,我想了很久很久,石英砂、碳酸盐、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腓尼基、高温熔炉、冷却炉、工人、质检员......这些东西在我的脑海里闪过,一只翼龙在我的脑海中飞翔,停在了悬崖上。

一个酒杯停在我的手上。

以撑在桌上的手肘为支点,小臂旋转,我喝了一口酒,酒滑过我的舌头、喉咙、食道,滑进了我的肚子里,动作结束,这一口酒消失了。我还是以手肘为支点,转动小臂,放松弯曲的手指,离开杯壁,把杯子放回了桌子上,放回了宇宙的某处。我品味着嘴里酒的余香,品味着那些弧线、肌肉的收缩、光影的变化,我想把这几分钟的美妙安宁记在心里。

三天前,我也来了这家酒吧,坐在同样的椅子上,喝着同样的酒。如果72小时前的一切还在的话,现在72小时前的我,应该还坐在72小时前的酒吧里,坐在72小时前的椅子上,喝着72小时前的酒。

随着开门声,一个穿黑白条纹外套的女子走了进来,满脸通红,喘着气,眼神迷茫。看到她的迷茫,我也被她感染,变得迷茫了起来。

她把雨伞放到伞架上,纤细的脖子左右转动,环顾四周,与此同时,整个酒吧也在围着她旋转,遥远的星系星云也在围着她旋转。这时,她看到我在看她,这个又白又嫩、又软又滑、又甜又辣、又酥又麻的姑娘笑了,脸上的迷茫换成了一种令人印象深刻的脆弱,我很熟悉这种脆弱,活着活着,脸上就会长出这种脆弱的笑容。

看到了同伴,她打开嘴唇:「你来啦。」她舌头弹动着,把这一句柔软的、粉色的话从湿润的口腔里送了出来,这三个字在空气中震动、前进,第一个音节连着第二个音节,直到最后一个音节,抵达了他的耳膜,被他听见、被他理解,这三个字在他身体的某处激起了回响和共振。

穿着黑白条纹外套的女子依偎在同伴身旁。他们的影子在墙角的镜子、酒瓶、水杯、红酒杯、酒保的金属纽扣上,他们动,这些影子就跟着动,他们一停,这些影子就停了,等着他们动。

我转动脖子,看向身旁的玻璃窗户。雨还在下,路人不知道雨滴打在玻璃上,往下滑落的景象是地球最美的景象之一。这些雨滴拖着小尾巴,前后追逐,有时候快,有时候慢,有时候会像玩「123木头人」一样突然停止不动,有时候又会突然踩了油门启动。这滴追上了那滴,就会融为新的一滴,一起冲刺跑完在玻璃旅程的最后一程。

我正起身准备离开,突然听到肚子叫了一声,这是气体在肠道中蠕动,这是身体在运作的声音。我站起身,收起起打火机、香烟,走到了酒吧的门前,手指准确握住黑白条纹雨伞的手柄,轻轻提起。这时,我听到并感受到自己,放了一个屁。

我推门离开酒吧,这时候没有人知道,在这个酒吧里,存在着一个屁。

我借用了大量本书的作品完成了这个小故事。

如果对原诗感兴趣,请购买正版阅读~

《有人写诗》读后感(八):“有人”在写“有人”的诗

然而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在过往的时光里,他们都写过诗。有些在纸上,有些在心里,有些在梦里。

首先这本诗集的名字就很有意思——《有人写诗》。“有人”是谁?这就好像是走在大街小巷中,人潮拥挤,某个角落里突然传来一声呐喊:“有人写诗了!”众人纷纷回头,寻找那个竟敢在光天化日、大庭广众之下写诗的人。

然后大家很快就看见了那个人,因为只有他一个人不管不顾地在写诗,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诗意里,从而忽视了所有人的目光。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人群中议论纷纷,有人高声评论,有人窃窃私语,有人甚至替那人表达难堪。写诗的人对这些声音充耳不闻,他的世界只是他的。

人群渐渐安静了下来,因为他们想要看清这个人写了什么。于是他们看到了这样一首诗:

人群中发出一声爆笑,有人大声笑着说道:“谁会找你呢?你不过是个傻子。”写诗的人没有理会,他时而抬头仰望,时而低头沉思,过了好一会儿他才继续写下第二首诗:

人群开始变得沉默。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看完了这样的一首诗,他们同样感到莫名其妙,一阵空虚。“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我为什么要跟着这么多人,在这里看一个莫名其妙的人写诗?”

那个人又开始写诗了,这次他盯着天空看了很久,然后他提笔写道:

写诗的人写完后又抬头看了一眼天空,然后人群都跟着他看了一眼,他们以为能正好看到云缝间的一架飞机飞过,就像诗中所写的那样,然而没有。整个天空都是蓝的,甚至连一片云也没有。

人群熙熙攘攘,有人开始嘟囔:“散了吧,这有什么好看的。”有人说:“原来写诗也太简单了吧。”也有人说:“如果这就叫写诗,我也会写。”

人群渐渐散去,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然而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在过往的时光里,他们都写过诗。有些在纸上,有些在心里,有些在梦里。有些留存在再也无法开机的电脑里,有些被遗弃在无人知晓的垃圾桶里,和梦想、阳光、烂苹果一起发酵,而后埋葬。

人群散得差不多了,只有一两人还未离开。眼看写诗的人又写完了一首:

写诗的人终于站起来了,他头也不回地向前走去,直到身后有人问他:“你从哪里来?”“你为什么要在这里写诗?”“你叫什么名字?”

写诗的人缓缓转过身来,他看上去还不算太老,但是声音却显得那么沧桑。他说:

“我没有名字,我只是一个写诗的人。”

“我从遥远的三十年前来。”

以上的这些,不过是我个人在看完这本诗集后的感受,在拿到这本诗集后不久我的眼前就出现了这样的一幕——有人在写诗,人群在围观,从开始的不解到后面的沉默。每个人其实都写过诗,每个人都想写诗,只是他们不愿意承认罢了。

“我从遥远的三十年前来。”是在看到作者华楠说:“这本诗集收录了他近三十年的写作。”我由衷地倾佩作者的勇气,不管好与不好,对与不对,他没有急于求成,更重要的是从来没有放弃过,就这么一路写着、写着,到了快要三十年的时候做成一本合集,好像在对所有人说:“我三十年的人生都在这里了。”

其实华楠的很多诗作已经在网上流传了很久,在诗歌圈也享有盛名,但当这本书“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时候,华楠却说:“我只是想在平凡忙碌的生活中,也能诗意地活着。”

我本不知道华楠,拿到诗集查资料才知道他是读客的创始人,一名成功的青年企业家。然而我在这本诗集里看到的只是一个写诗的人,一个平凡的人。就如这本书的名字所言:“有人”。没错,我们都是“有人”。“有人写了三十年的诗最后出了一本诗集”,“有人一辈子只写了一首诗”,“有人什么都没写过,但他自己就是一首诗。”

写诗困难吗?我不知道,也许不难,也许很难。关于诗的争议也是最多的,好与坏也看你如何去读。我以前也写过诗,但觉得自己写的太差,所以早就放弃。我没能成为“有人”,也没有再写“有人”的诗,我写的最后一是诗在2017年,名字叫情诗,其中有这么一段:

回头看看,也觉得有趣。

我想,这也算是“在平凡忙碌的生活中,也能诗意地活着吧。”

《有人写诗》读后感(九):华与华,华楠写诗

华与华,华楠写诗

华楠,华杉的弟弟,读客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刚刚出版了自己的处女诗集《有人写诗》。

华楠用笔名“一闪”创作过数不清的诗歌、中外诗歌点评和哲思短评。他的作品已经在网上流传了近20年,曾多次于诗歌圈内引起不为大众所知的隐秘轰动。《有人写诗》收录了华楠近30年间创作的179首诗歌,20篇诗论。这些诗不仅是华楠对语言艺术的哲学思考,更是在这一思考下的一场文学实践。

近日,华楠接受了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专访。

记者:《有人写诗》集结了您30年来写的诗作精品。那么,您最早写诗是在中学,还是大学?主要题材是哪些?

华楠:最早写诗是在高中的时候。那时候班上有一些都喜欢写东西的同学,然后我们大家一起写,在班级上互相传阅,完全就是小孩子闹着玩的,但是就养成了对写作的爱好。那时候写的都是小孩子关心的内容,譬如男生女生之间的恋爱,但其实上高中的时候也没有真正谈过恋爱(笑)。

记者:出这本诗集为何要等30年呢?特别是,您创办读客后,手上握有丰富的出版资源,出一本诗集应该是很好操作的一件事。

华楠:其实也没有等30年。因为我写诗并不是为了出版,也不是为了发表,写就是纯粹地写。之所以在这个时候出版,我觉得是有各种机缘巧合的。 以前写作完全是一个私人的个人的事情,我的大部分精力还是在经营管理,在创业上面。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出版?事实上这些诗我都是写完就丢掉了,很多都找不到了。然后我的诗人朋友杨黎他老是推荐我出版,我后来也觉得没必要说一定不出版,出版也可以。但是因为以前都是在网上写诗,很多都找不到了,所以我又请我的朋友帮我在网上搜集回来,后来收回来了三四百首,我进行了删减、修改和整理,一共179首,《有人写诗》就这样出版了。

记者:从中山大学毕业就和哥哥一起一次二次三次创业。创业的过程应该是非常艰难的。您的诗,是创业艰难时期写得多,还是一帆风顺、志得意满的时候写得多呢?

华楠:对我来说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因为基本上天天都在写,所以写诗是个恒定的过程。 偶尔写得顺手,自己写了挺喜欢的。有时候写着自己也觉得不喜欢,但喜欢不喜欢好像都没有太大的影响。现在我都是在手机上写,写完就存在手机的记事本里。目前我开设了个人公众号(有人写诗),我会有意识地把自己写的东西推送在公众号里,在此之前的话就是边写边丢。

记者:您写诗和你们兄弟擅长的文化创意文案有哪些异同呢?诗集中有一首《西贝事件》,这是一首独立的诗作,还是西贝策划文案的一部分?

华楠:首先,《西贝事件》是当时真实发生的一件事,我觉得有趣就把它写下来了。它和西贝策划没有关系,贾老板也是看到诗集之后,才知道有这样一首诗,反正也是挺开心的一件事。 另外,一般来讲,我不会说我是创意文案,我们就是做“超级符号”。超级符号,它和市面上其他所有搞创意搞文案的都截然不同,它是一套独特的独立的创意模式。这个创意模式和写作的根本出发点确实是一致的,它都是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和应对的方式。 我经常说超级符号是利用符号的意义,利用符号的功能来影响人的消费行为。而写诗它恰恰是破除符号的意义,破除符号对人的影响来呈现事物更加真实本真的一面。他们是一体两面的。至少对于我个人来讲,写诗和做超级符号做创意,它是一体两面的东西。

记者:您的作品里有非常多很有意思的诗,我看您把《红色塑料袋》这首放到了封面,能给我们分享一下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吗?

华楠:我没有想到《红色塑料袋》有非常多的人喜欢,但是我写它的时候并没有觉得这是我作品里面比较特别的东西。但是这首诗背后确实有一个好玩的故事。其实我并没有去过甘肃,这个路口我也没有去过,我只是在地图上看到了忠国路和兴国路的交界处有一个路口,我想那个地方应该有一个红色塑料袋,然后我就写了这首诗,它是我看着地图写出来的一首诗。 还有一首《阿留申群岛》,也是我看着地球仪上面有个阿留申群岛,然后就写了一首诗。

记者:您的诗描绘的内容大多是我们普通人所拥有的,只不过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被大家忽略掉了。您是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中一直保持如此敏锐的诗人嗅觉?这是天赋吗?还是有其他方法和诀窍?

华楠:我经常讲我是作为一个智人在写诗。所谓作为一个智人,我是希望能够活成智人的平均数。所以我既没有能力、也不会去写一个高于普通人的东西。由于我和大家都差不多,所以我应该也不太会去写低于普通人的东西,反正就是用普通人的视角去写。 那么你刚才所谈到的敏锐、嗅觉、天赋,其实所有这些都是练习。我是一个一直反对天赋或者天才说的人,我也最看不上才华横溢的人,我觉得那些都是花里胡哨的东西。对我来说就是练习。我觉得任何一个人,你如果用30年的时间去练习一个技艺的话,那么这个技艺你应该能够掌握得比绝大多数人都要熟练和精确,它没有任何其他方法和诀窍。

记者:您的诗歌中包含了很多关于时间与空间的思考,很有哲学性,请问您为何会如此关注这个命题?

华楠:时间和空间不就是我们所能够思考的所有的东西?时间和空间实际上就是我们每天都接触到的,而且是唯一我们能够感知到的,但是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这种感知,你越去感知它,你越会发现它的不可感知性。 关于时间你怎么感知它?刚才、过去一会儿、将来、等一下……你好像能够感知到它,但实际上你会发现你又感知不到它。空间也是一样的,一楼二楼三楼、走过去走过来,所有这些你感觉你可能感觉到了它,但是你又确实理解不了它。所以我会反复写这些,也就是去反复理解时间和空间。 后来有人说这里面有哲学性,至少我自己在这样做的时候,我并没有把它当成一个所谓的哲学问题,我只是把它单纯的当成是我企图去理解的一个非常日常的每天都在经历的事情。如果你说它背后有哲学性,那可能哲学本身就是这样吧。

记者:在作品的后半部分,还有极其精彩的“诗论”。您是如何解构这些诗歌的?这样的解构又是怎样影响您自身的诗歌创作的?

华楠:我后面写的这些诗,后来被他们称之为诗论。但我不觉得是诗论,就是我重新感受一遍苏东坡、李白、辛弃疾,我能感受到的一定是本身就和我相通的。因为我选的这些诗,比如孟浩然、柳宗元他们这些作品,也是和我自己的写作最接近的,都是关于时间的关于空间的,关于对外在的感知的那种奇妙。像“空山新雨后”的“空”字,或者说“欸乃一声山水绿”的“绿”,它都是对存在的感知的一种神秘性的指认。 这些和我日常的体会是相通的,所以我觉得我并不是去解构这些诗,而是我喜欢这些诗,然后我在网上看到对这些诗的乌七八糟昏头昏脑无头苍蝇一样的解读,我看了很失望。我觉得这些诗都被这些伪学术的或者伪知识的解读给埋没了。所以我想把对这些诗的理解重新写一遍,大概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这些诗人对我的影响当然是非常大的。首先他们让我确认了我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感知和他们是一致的,这给了我莫大信心。其次就是在遣词造句的技法上面,我通过反反复复的体会,我觉得自己也有所成长。

记者:在诗歌的语言上,很多人的理解都是词藻华丽、意象高远的,但是您诗歌的语言却非常简单,非常朴素。您对诗歌语言的观点是什么?

华楠:我经常说我只能够理解简单的东西,我也只思考简单的东西,只处理简单的东西。对任何复杂的东西我都是抱有怀疑态度的,对形而上的各种东西我是完全抵触的。 当你只去思考你眼前的这个世界——如果眼前这个世界你都思考不了,你都理解不了,你就不要去搞太多形而上的东西,反正我是不去思考的。当你去理解这个眼前的世界的时候,你的语言自然就会变得简单朴素,它不是一个追求的过程,当然它也有一个自觉的意识在里面。 对于眼前这个世界,我只用简单的、没有繁复意义的、没有歧义的、没有延伸意义的、也没有隐喻的、只用朴素的词去描述。但是,当你用最简单朴素的词来建构作品时,这个作品却能够接近于无限。因为所有的片段都是无限的,只要它是真实的。

记者:很多读者会注意到书封上这句“在平凡忙碌的生活中,也能诗意地活着”。这其实反映了很多当代人的心声,尤其疫情爆发之后,我们处于一个“生存以上,生活以下”的状态里,诗歌对于我们的意义是什么?这样的时刻,我们为什么仍需要诗歌呢?

华楠:“生存以上,生活以下”这句话挺悲催的,我觉得这里要谈到一个问题,就是掌控自己的命运。不管你的命运如何,或者你处于什么阶段,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拿到的都是一个庸俗的剧本,但是我们还是要竭尽全力地去完成,把它演好。 关于诗歌对于我们的意义,首先其实你读不读诗,写不写诗都是你自己的事情,如果你喜欢读诗,你的生命质量肯定会不一样,你的满足感一定会更强。 这样的时刻我们为什么仍然需要诗歌?不是人人都需要诗歌的。需要诗歌的人在任何时候他都需要,不需要的人,他也是任何时候他都不需要,只是说读诗或者写诗,它会改变你的生命质量,提升你对世界的认知,让你这辈子活得更加够本。

《有人写诗》读后感(十):写诗与观自在

1980年,拉美文学大师胡里奥·科塔萨尔受邀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设文学课,他在讲述“诗歌”的概念时说道,亚里士多德整部《诗学》对诗歌的定义无法让人信服。反而是一位西班牙幽默大师说得好:诗就是我们定义了诗后剩下的东西,它逃脱了,不在定义的束缚之内。

我一直觉得这个定义“诡异地很高级”——它没说诗是什么?而是用反向定义的思路告诉我们,诗不在哪里。它也未定义诗的意境与旨趣,却让人在未知的去向中体会到了幽微的诗意。

在阅读华楠的新诗集《有人写诗》的过程中,我常常能体会到这种幽微亦深沉的诗意。我试图总结定义些什么,却又忌惮那位幽默大师口中“定义即逃脱”的谶言。华楠的文字是直白的、极简的、质朴的,而诗歌背后传递的情感和哲思却是婉约的、立体的、闪耀的。当我准备近距离观瞻他的诗意时,诗意便跳脱开来与刻意我保持距离。我仿佛化身为一只额前吊着胡萝卜的驴子,永远咫尺垂涎,永远乘兴追赶。

1. 诗意在诗歌之外

《玫瑰在行动》

今天晚上回家的时候

看见电梯内的广告牌上

插着一支玫瑰

我把它取下来

闻了一下

又顺手插在

邻居的铁门上

这是整本诗集中的第一首诗,我觉得不算华楠最好的诗,却是他极有代表性的一首诗。流畅的走位,干净的白描,极少的形容词,没有修辞格,甚至找不出任何一个多余的字。它不靠意象组合来拼凑图景张力,而以整个事件来释放诗意。标题高举高打,全文一气呵成——表面看是“我”在传递浪漫,而打着玫瑰在行动的旗号。仔细咂摸,却是玫瑰般的烂漫诗心在暗中发酵,妙!

《临时决定》

我搭乘最近一班飞机从上海到昆明

下了飞机

我按短信地址搭车去见人

车开了一段时间

司机突然骂了一句“你这个狗日的”

我问他说什么

他说那个骑单车的

这时我看见一个系着红领巾的小女孩在人群中站着

她在等红灯

同时伸出舌头舔手上的冰棍

榫卯结构一般紧实的短诗,流畅到找不出一颗钉子。单句看依然没有修辞,像线条笔直的板材。把板材搭在一起再瞧,才知道原来是小亭,是阁楼,是佛塔。诗人杨黎说评价这首诗说:“它里面如果不蕴含着形而上的意味的话,它就会成为一首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的诗。它有了形而上的意味,就变得高级、专业、有深度。我就喜欢这首诗。”什么叫“形而上”,一言蔽之,诗意在诗外。

德国诗人波德莱尔有句常被房地产商引用的名言:“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实际上,这是一种不严谨的翻译。原文中的德语单词“dichterisch”是名字动用,应该被直译为“像诗一样的”。整句话可以这样理解:人们应该像像诗一样栖居在大地上——因为诗意在诗外,所以生活的意义也在生活之外,所以生命的意义并不是活着本身。就像你不能说,胡萝卜是行走的驴子一样。一句“诗意的栖居”华丽大气又简单粗暴,害得后世的人们对附庸风雅趋之若鹜,仿佛只有端起一杯威士忌站在硕大的玻璃窗前看着浩浩荡荡的夕阳那才叫诗意。不对,因为真实的生活充满了一地鸡毛。我喜欢华楠的诗,因为他从不装扮高雅,而是选择在庸常俗世里扎起鸡毛掸子,拍拍身上的灰尘,振作疲惫的精神,因为这才是诗意。

2返朴是高贵的品质

华楠说,他有一个座右铭:

“一定要平庸的活着。我并不希望成为优秀的人,我希望活得和所有人一模一样。”

作为读客的领航人,华楠的座右铭似乎有点刻意低调的炫耀。但是你读他的作品,看他写诗的状态,就知道他没说假话。

《坐在路边的人》

坐在路边的人

他坐在地上

靠着树

双腿摊开

面容疲惫

他想坐在路边

一动不动

让世界有一刻停留

但太阳的光线

把他移出了树荫

《原地起跳》

原地起跳的人哪也不去

原地起跳

跳起来

落下去

就这样重复跳

我们哪也不去

我们在原地筋疲力尽

怎么样?这算不算扎根大地,混同众生的好作品。老子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质朴是宝贵而有力量的好品质,尤其对于写诗这样一种貌似高级的工作。“活得和所有人一模一样”,就是不脱离人民群众,不脱离鸡毛蒜皮,在和光同尘中,保持敏感,保持创造。

诗人于坚和杨黎都注意到了华楠诗作中难得的及物性。八十年代中后期,国内的先锋诗人有意规避宏大叙事和凌空倒虚式的抽象抒情。在贴切及物的书写新风向中,诗人们更接地气地建构了诗歌的形象美学。但随着时代发展,无门槛写作和简单肤浅的“应时”、“应景”及物作品,变得苍白、琐碎、口水话。好在华楠在诗歌探索与传承中,保持了水准。以上面的两首诗为例,在及物的速写中,诗人保持了语言的流畅性、简洁性和口语化,又都以结句升华,离形而上,化朴生奇,高拔了全诗的旨趣。

华楠说任何人都可以用最简单的方式,最简单的语句写出好作品,前提是你要一直写,永远写,像滴水串石那样去写。同一个主题被我反反复复写,事实上他们跨过了二三十年的时间。这份愿使拙力和化繁为简的浑朴精神,让人钦佩。

3写作是对生命的练习

《睡前去关灯》

刚才我穿过走廊去关灯的时候

我发现我

是一个穿着拖鞋

睡衣

四十一岁

有点疲倦的人

哒的一声

消失在黑暗中

这首诗的分行断句很有意思,我发现我:是一个穿着拖鞋,睡衣,四十一岁,有点疲倦的人。注意每一次断句,都是一次自我观照与自我反思的停顿,仿佛诗人在走廊的镜子里仔细地打量着自己,直至最后得到了“有点疲倦”的结论。在移形换位、拉开时空中,诗人一直保持着活跃的思维,当自我消失在黑暗时,诗意也升腾起来。

《人生如梦诗》

刚才我好像

把水杯放在里屋的桌上了

但屋的桌上并没有水杯

后来我在院子的茶几上看到它

人生如梦

茶已经凉了

这是一首很有禅意的诗。“我”作为“我自身”的审视者,对“过往”和“当下”两个时空进行观照,进而发出人生如梦,如茶易凉的感喟。整个审视推定过程,充满着亦真亦幻的梦境感,令人称奇。

华楠的诗歌创作常常脱离社会意义而直接观照当下。他擅长捕捉事物和事件的细节,但并不执着于外相,他常常并置自我与自我审视的双生视角,从一个切面、多个维度探知人生和广阔宇宙。诗文短小,余味深长,入口清淡,后劲奇大。

华楠说:“每一次写作都是一次生命的练习,都是一次对生命观念的验证与实践。” 写作无疑是一种最便捷的关照自我与反思自我的方法。佛家讲修观,讲红尘炼心,做到了于事理无碍之境界就是“观自在”。因此读一首豁达通透的好诗,便如同打开了一个观照生命的新视角,也是一次“观达自在”证悟旅程。或许那垂涎的驴子,终有一天会明白:高悬在头顶的胡萝卜并不可爱,不用扬鞭自奋蹄的余生,才是使命光荣。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