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陶庵梦忆》读后感100字

《陶庵梦忆》读后感100字

《陶庵梦忆》是一本由[明]张岱著作,三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022-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陶庵梦忆》读后感(一):有限时空中转瞬即逝的执念

对于新人有的是今朝有酒今朝醉,而活了许久的老人剩下的只有无尽怀念。这怀念里有慰藉、不甘,和永恒的遗憾;也有对过去时代的追思、缅怀,和不竭的热情。 落魄和极度奢华地活过的张岱,在《陶庵梦忆》里穷尽了这一类的表达。作为前朝士族文人,明亡后隐入山林,将对一个朝代的鲜活记忆封存进过去的时空,成为历史绝响。 我们对于过去或历史难以释怀之处在于,那是我们个体和群体根深蒂固的印象,久远的逝去时空如此令人难忘而转化为恒新的感触,在每一个被唤醒的时刻闪闪发光。 张岱笔下这些闪光的瞬间,有游山玩水之时,有入庙谒圣之时,亦有看雪喝茶、观戏赏灯之时……不能一忽儿穷尽,三百四十一篇,篇篇精妙。 因是念旧之作,字里行间除了多做记录,其风格偏闲情逸趣之盛于严肃规整。叙述简洁明快,不拘泥于一字一词,行云流水间意象纷呈。 广为流传的《柳敬亭说书》和《湖心亭看雪》堪为文人写意经典,寥寥数语将思想的内涵表现近尽,而其意象之连贯挥发得淋漓尽致,及至朗朗韵律则让人叹为观止。 先说《柳敬亭说书》,南京说书人柳麻子不同他人之处,在于八个字“闲中着色,细微至此”。也就是说他擅于在不经意处着色,细致到了极致。怎么个极致法呢,作者又用了八个字“入情入理,入筋入骨”。除了形式上丰富的变化,连内容也鞭辟入里,让人信服。 作者通过对其与当时另一红人王月生,及当时该行当的其他说书人作比,突显其神貌与技巧的美妙,彰显其与众不同的地方。 技巧的高超靠达到常人难以企及的程度来体现。作者说到他嗓音雄浑,声若洪钟,气势之大震得地动屋陷。至描摹细节之精到,如景阳冈武松打虎一书,武松见店内无人高喊一声,震得店里空瓦罐都嗡嗡作响。如此细微果让人望尘莫及。 最让人拍案叫绝的,乃是对其他说书人的挤兑,竟是让他们都摘了耳朵来听柳敬亭说书,怕是他们都要羞愧难当,咬舌自尽!这毒舌也没谁了吧,想必明清文人吐槽起来也不会稍逊现代人的吧(呵呵)。 《湖心亭看雪》就更不用说了,可谓是小品文中的极品。住在西湖边,大雪三日之后,世界一片寂静,在这寂寞天地里,颇有闲情雅致的作者独往湖心亭。 普通作者写到这里,也许要寄景抒情一番,而作者的神来一笔给人无限惊喜。就在这一片孤寂之中,亭上早有两人铺毡对坐,而湖中雅人相见当然相见恨晚,力饮三大杯而矣。下船时船夫的嘟哝更是点晴之语,真乃痴外有痴,痴不孤也! 语言上的白描和简炼亦为此文增色三分。在作者宏大的叙事背景下,湖心亭是“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雾气缭绕之下,“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此情此景,多像置身山水画中啊。 《陶庵梦忆》张岱用梦忆,描绘着前朝的历历画面,在有限的时空寻觅示恒的遇见,用生花妙笔捕捉那转瞬即逝的美好生活,将执念带入旧梦里去。

《陶庵梦忆》读后感(二):《陶庵梦忆》:活得有趣,是一个人的顶级魅力

《陶庵梦忆》:活得有趣,是一个人的顶级魅力 一个人如果能尝过人世间一切的美好,再饱受人世中一切苦难。恰好他又好读书,那便能写出人世里一等一的文章,这句话用来评价张岱,再合适不过。 张岱是谁?第一次看到这名字时,我一开始没想起来。在《陶庵梦忆》简介中看到,张岱母亲为陶渊明后人,我一下子来了兴致。陶渊明大家都知道啊,那句脍炙人口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上学时是必背,考试必考。 因母亲为陶渊明后人,故张岱自号陶庵。而《陶庵梦忆》是张岱在晚年用来追忆往昔繁华的一本回忆录,它是一本散文集。这里的梦忆,即梦里的回忆。 《陶庵梦忆》的创作背景正是在国破家亡后,张岱入山隐居创作的,共八卷。 《陶庵梦忆》篇篇短小,就好像是随手写了随便看。内容从衣食住行到风土人情,完整记录了一个古代江南,把张岱自己有趣丰富的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有时看着,又好像是记述自己的一个又一个梦一样。 张岱曾经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这也是他交友的原则。《陶庵梦忆》就有20多篇文章专门写人,这些朋友个个身怀绝技,既有瑕疵又有癖好。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原文,这里不多说。 我就在想一个问题,到底要有怎样的家风,求学环境,成长经历才会让张岱写的这本《陶庵梦忆》,文字中带着扑面而来的行云流水气息,仿佛适合一切年纪一切心性一切环境的人来读。 这些在《陶庵梦忆》附录,自为墓志铭和张岱的一生中有提到,虽然不全。 张岱出生显贵的书香门第,家有藏书万卷。出生的家庭条件和资源,环境就赢在了人生的起跑线。 3岁时,因患有痰疾而被接到外祖父家长住。为了治好张岱的痰疾,太外祖父陶大顺在两广为官时收集了数筐牛黄丸,直到张岱16岁时方才吃完,张岱的痰疾也终得痊愈。 在这里可以看到,张岱3岁起就在母亲娘家长住,是不是住到16岁,具体不知。母亲娘家是陶渊明后人,家学渊博。 6岁时随父亲读书于悬杪亭。《陶庵梦忆》卷七《悬杪亭》。 20岁,开始学琴。 24岁,母亲去世。 29岁,祖父去世。三世藏书尽失。《陶庵梦忆》卷二《三世藏书》。 36岁,父亲去世。 39岁,科举落选。 50岁,清军入关,明亡。 。。。。。。 张岱虽出生富贵人家,但并没有“老子曾经阔过”的心态,也没有在穷困潦倒时,对现实的不满和抱怨。他只是淡淡地回忆,然后带着参透世事的大彻大悟,用优美的文笔写出他的过往,这种冷静和克制,大概就是张岱的另一种迷人之处。 这让我想到,活得有趣,是一个人的顶级魅力,而这有趣无关富贵与穷困潦倒。

《陶庵梦忆》读后感(三):《陶庵梦忆》:始于繁华,终于凄凉

十五年前,我还在一所乡镇初级中学担任语文教师,初二学期,和学生们一起学习过一篇至今令我神往的晚明散文《湖心亭看雪》,具体的课堂实录已经忘记,但“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60字的短文,至今还可倒背如流。

时隔多年,有幸捧起《陶庵梦忆》,读到了100余篇与《湖心亭看雪》一样美妙的文章,将近不惑之年,竟再次体会到读书读到食髓知味、吃饭睡觉都放不下的地步。

图片来源于网络

《陶庵梦忆》,明代散文集。为明末清初散文家张岱所著。共八卷,成书于明亡(1644年)之后,直至乾隆四十年(1775年)才初版行世。

《陶庵梦忆》记录了张岱几十年亲身经历过的事件,详细描述了明代江浙地区的社会生活,书中大量记叙了如茶楼酒肆、说书演戏、斗鸡养鸟、放灯迎神以及山水风景、工艺书画等,除此之外,书中还有大量明代人民日常生活、娱乐、戏曲、收藏等方面的纪录,也成为了研究明代物质文化的重要参考文献。有学者指出,《陶庵梦忆》可以称为晚明社会风貌的“清明上河图”,

01 张岱其人

张岱,字宗字,号陶庵。明代历史学家、诗人、散文家。出生于明末山阴士族文人显贵家庭,生活条件十分优越,幼年读书三万卷,被誉为“神童”。史学上,张岱与谈迁、万斯同、查继佐并称“浙东四大史家”;文学创作上,张岱以小品文见长,以“小品圣手”名世。

“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蠧诗魔……”。

少年时的张岱,鲜衣怒马,放纵无形,举世皆知,从他《自为墓志铭》中可见一斑。

但是,在《陶庵梦忆》自序里一句“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则奠定了全书的基调,沧桑而悲凉。读完《自序》,再读之后的文章,再怎么热闹繁华,也是蒙上了一层国破家亡之后的阴影和悲伤。

全书共八卷,囊括了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日常生活、写景状物、工艺民宿、美食园林等,我独爱其中两卷,和朋友们一起分享。

02卷七•品山堂鱼宕:一幅渔乐图,一首田园诗

如果是爱吃之人,一定不会错过卷七的章节,读完这章,惊觉:张岱吃东西,那叫一个讲究!

“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过很多的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肉”。

可能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曾经吃过的美味,一旦深深印在记忆中,就会显得格外诱人。我们小时候家穷,很难开一顿荤,有一次,家里喂的小鸡意外死了,妈妈用青椒爆炒了小鸡,我和姐姐差点连盘子都舔了,那味道一辈子忘不了。但是,长大后,吃过很多次青椒炒小鸡,总觉得味道不过尔尔。

张岱在《品山堂鱼宕》中,写鱼的姿态,“鱼入网者圉圉,漏网者”,落网的萎靡困顿,漏网的活蹦乱跳,无论多么小的鱼也全都出了水面……用了一系列排比,节奏很快,令人目不暇接,犹如一首优美的田园诗,一幅生动的渔乐图,读之使人赏心悦目,神畅气氲。也可以看出作者观察之细微,描摹之传神,令人叹绝。

03卷八•琅嬛福地:始于繁华、终于凄凉

《琅嬛福地》是卷末的最后一篇,只是看题目,就很刺眼,国已亡,家已破,福地何在?只能将所有繁华声色归之于一场梦,读起来令人徒增悲戚。

回首过去几十年的种种经历,琅嬛如梦,梦醒之后,只有无处话凄凉。

读《陶庵梦忆》,就仿佛读杜甫的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有一种悲凉之气凝结于心中,久不能散,也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另外一本与梦有关的书—《红楼梦》,张岱的陶庵梦和曹雪芹的红楼梦,都描绘了一个繁花似锦的时代,作者也亲历了这个时代走向衰退。不管是《陶庵梦忆》,还是读《红楼梦》,都是是需要人生阅历,这是一部心灵经历岁月冲刷之后才能真正读懂的文学经典。

写在最后

历来很多学者对于张岱写《陶庵梦忆》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是通过文字去追忆悔恨,也有人认为他是在遗憾痛心。但,不管是什么原因,都不影响《陶庵梦忆》作为一本具有文学意义的回忆录。

读散文,懂人生;人生一场,恍然如梦。

《陶庵梦忆》读后感(四):奇人奇事奇书

《陶庵梦忆》这本书,我认为是奇人将自己所经历的奇事写成的奇书。

水与水有区别吗?农夫山泉和百岁山口味一样吗?化学式不都是H2O吗?

《警世通言》中有篇题目为《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的文章,写到王安石让苏东坡取一罐瞿塘中峡的水给他,结果苏东坡在中峡时忘记取了,到下峡时取了下峡水给王安石。王安石喝了后,道:“此乃下峡之水。这瞿塘水性,上峡水性太急,下峡太缓。惟中峡缓急相半。”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原文:

以前读这些内容的时候总是觉得玄之又玄,同样是水,结构分子都相同,哪会有那么大区别,还“如何吃得”。《警世通言》《红楼梦》的体裁都是小说,这里面肯定有杜撰的成分,总觉得有些夸张。 近来读《陶庵梦忆》,这本书的体裁不是小说,是作者张岱的回忆录,都是作者亲身经历之事,杜撰、夸张成分不大。书中同样记录了关于作者吃水体悟的奇事。

《陶庵梦忆》曰:

译成白话文:我家的长工做事鲁莽,不去取禊泉,换成其他地方的水。我责罚了他,他就责骂他的同伴,说是同伴告了密。等我辨出他换的是某地的某口井水时,他才心服口服地相信了。 现在我知道并接受井水、泉水、河水、湖水是不同的;通过吸收进入人体之水与体外之水是不同的。再比如中医上有种水叫“甘澜水”,也叫千扬水,取意水扬千遍的意思。现在科学发现反复扬水能把水的大分子链打成小分子,增加水的通透性、渗透性。这种水能补肾气,对排不出尿的病很有效。 “古人诚不欺我”,只是怪我见识太少,盲人摸象、井底之蛙。在接触了一些中医知识之后,知道了事物皆有“气”之存在,虽然外表、甚至化学成分都相同,但气有所不同就会产生不同。

张岱生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曹雪芹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二人相差127年,竟然像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段经历两次相同的人生。因此有种说法,曹雪芹是张岱又投胎转世。张岱所作《陶庵梦忆》与曹雪芹所作《红楼梦》都落在一个“梦”字上,二人都是幼时长于富贵之家,中年之后家境没落、生活艰难,于是开始写书记录所经历的非同寻常之事,最后二人均感人生就像一场大梦一样。经历如此相同真是少有。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或多或少有曹雪芹的影子。从贾宝玉的名字可知,他是假玉真石,大荒山无稽崖上的一块石头。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一个人的字最能体现对自我的认知,张岱也认为性格中有石的特性,曹雪芹亦有同样的认识,二人均自认性格与石相同,石的最终归宿是自然,二人最后都归隐山林。

80后小时候过年的年味还是挺浓的,家里都要隆重准备一番,杀鸡、买肉、做黏豆包……,小孩子有鞭炮、新衣服,还有很多好吃的,那时最喜欢的是荔枝味的易拉罐汽水,简直是人间美味啊。那时就想能连着过年该多好啊,可从来没有过。 张岱就遇到过连着过年这种好事。《陶庵梦忆》中《闰元宵》曰:

在网上查了资料,从公元元年到公元5000年这五千年里所有的闰正月的共有40个年份,距离我们最近的上一个闰正月,发生在公元1640年,就是张岱经历的闰正月。而距离我们最近的下一个闰正月,将会发生在公元2262年。这就是我们都从来没有经历过闰正月的原因。 张岱不仅经历了闰正月,还经历过闰中秋。我们最近的上一个闰中秋发生在1995年,接下来2052年、2071年、2090年也将各有一个闰中秋。像张岱这样即经历闰元宵又经历闰中秋的,在我们这些人中是没有的。

张岱所经历的看似极其奇特,没有几人有过相似的经历。可在时间长河的眼中,这也是极其平常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可在历史的长河中又是极其渺小。武术家王芗斋老先生说:“守平庸莫好奇,非常都是极平易。”愿我们诸位都在平凡与独特中顺利平安喜乐的过一生。

《陶庵梦忆》读后感(五):我爱张岱的《陶庵梦忆》:原来文言文中的散文也可以这样美!

我喜欢张岱的《陶庵梦忆》。

也许是从小喜欢看书,所以我的语文成绩从小就比较好,初中,其他同学头痛的文言文,我却背得朗朗上口,如今我都还记得好多,比如:《木兰诗》《卖碳翁》《出师表》《陋室铭》《爱莲说》《桃花源记》......我喜欢文言文的言简意赅,一字传神。

所以当我读《陶庵梦忆》时,因为文中语言清新活泼、形象生动,学生时代的熟悉感,一下子从记忆底层蜂拥而出,让人爱不释手。

而九年前,去南京出差,繁忙之余,早起晚睡,游览了我心慕已久的玄武湖,秦淮河、夫子庙,压缩回家时间,参观了明孝陵、阅江楼、栖霞寺等地。

七年前的春节,我忍不住对江南的思念,和家人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去了杭州的西湖,游历了市井,欣赏了西湖的清冽、素描之美;去了上海,走马观花地观赏了东方之珠的富丽堂皇;去了苏州,慰藉了我对园林的念想,领略了江南水乡的清幽;接着,我去了镇江的金山寺、北固山以及那出了名的瓜洲古渡头;然后我乘船过江去了扬州。

后来,因公出差,又先后去过江浙一带几次,每一次,我都会抽时间去一些相应的名胜古迹或者有特色的一些大街小巷游玩,或者给当地的居民聊聊天啥的。

所以,当我读《陶庵梦忆》时,那股熟悉感又分外地让人感到亲切。好似我在张岱的笔下,重游了许多旧地,有很强的代入感;在内容上,《陶庵梦忆》是明末清初时代风雨飘摇的产物,相当于也是关于张岱前半生的传体散文。所以,随着他的情景交融,古籍典故,我还长了不少的见识。

尤其是书中的禊泉关于长工取水以及闵老子茶,让我想起了关于陆羽、苏东坡、王安石等方面的典故。原来,喜好及相关的典故,都不分朝代,什么时候都有。

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散文家、史学家,精于茶艺鉴赏的行家。

因为他仕宦出身,所以才有他前半生风流浪漫、弹琴品茶、闲庭信步的封建士大夫生活。

晚年江山易主,深感国破家亡,入山不再入仕,所以才有了那么多的回忆与感怀。

他的著作:明代史事《石匮书》和散文杂记《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多是寄托亡国之痛,故国之思。

《陶庵梦忆》是他著名散文集之一,全书共8卷,含补遗共127篇。所记之事,全是亲身经历过的杂事。题材涉及民俗风味、奇人异事、风景名胜、名山大川、工艺书画、娱乐、戏曲、古董等内容,波及生活各方面。

中文研究(语文教育)硕士江舒琳这样评价《陶庵梦忆》:既是一部自传,也是晚明社会风貌的“清明上河图”。透过作者细致的笔触,晚明时期的风土人情、社会风气仿佛历历在目,触手可及,可谓张岱在小品文方面书写的独特的“史书”。

张岱的《陶庵梦忆》,让我惊觉,古代文言文下的散文居然可以这么美,这么隽永,这么久久不愿放下!所以,我喜欢张岱的《陶庵梦忆》

《陶庵梦忆》读后感(六):生活若无趣无味,不妨读一读张岱的《陶庵梦忆》

作家贾平凹说:“人可以无知,但不可以无趣。”有趣的人可以将生活过得精彩纷呈,拥有将平淡变成绚烂的魔法。在有趣一事上,明清散文大家张岱真的是做到了极致,他对世间万物都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是世间少有的玲珑剔透人。

张岱曾在《自为墓志铭》中这么描述自己: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

单用一个“好”字形容可能有点单薄,让人不明就里,要想一探究竟,他的传世名作《陶庵梦忆》是一个不错的途径。全书共八卷127篇(含补遗4篇),将山水建筑、戏曲民俗、奇花异木、茶酒美食等种种世相展现在众人面前,是一幅深刻描绘晚明社会生活风貌的历史画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跟着张岱去慢慢体味生活的诸多滋味。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01 卷二•不二斋:仙境书房,怎能让人不爱读书

张岱给自己的书房取名不二斋,以名喻人,自有一番深意。院内植有高达三丈千叠万重的梧桐树,只西墙稍空,张岱便栽种了几株蜡梅点缀其间,如此一来,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在树木掩映之下,抬头望去,满目皆绿,暑气无法侵入屋内,宛如置身于一个清凉世界。

张岱藏书甚多,用“汗牛充栋”来形容绝不夸张,书籍堆满了四壁,上达屋梁,下至地板。为了阻隔蚊虫,张岱用纱帐将石榻、竹几罩了起来,外面幽暗浓郁的树荫侵入纱帐,就连他的脸都染绿了,让我们再次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清凉绿意。

更令人欢喜的是书房四时各不同的绝美风光,夏有香气袭人、沁入衣襟的建兰与茉莉,秋有色泽明艳、可列五层高的菊花,冬可依窗晒太阳,赏腊梅与水仙花,春有墙根下的山兰和窗前的半亩芍药。如此一番布置,四时皆有花可赏,张岱的生活情趣由此可见一斑。

张岱的书房是绿意盎然、花团锦簇的人间仙境,怪不得他寒来暑去,甚少出门。在此间读书,何等惬意,何等畅意,真可谓美事一桩,又怎么会有人不爱读书。

02 卷五·炉峰月:如此赏月,可真是别具一格

香炉峰顶险峻异常,但丝毫拦不住张岱观景的心,他于午后约三个好友登峰顶欣赏落日。朋友提议说,如此胜景,机会难得,赏完月再走。当时山上尚有猛虎,但他们却说,若遇虎则是天命,且虎亦有道,夜里只会下山寻找猪狗作为食物。

如此良辰美景,他们四人生出几分豪迈的英雄气概,兴之所至,便只管尽兴而归,于是他们一派闲适地盘腿坐在石上待月而出。

可没想到打脸来得如此之快,月亮升起来后,山中的花草树木在月光的照耀下发出奇怪的光芒,这让他们心生恐慌。于是,他们火速认怂,当即借着月光拄着拐杖扶持着下山。还好家中老仆比较靠谱,找个七八个僧人一起,手持火把、靴刀、木棍来接他们下山,要不然还不知道要怎么收场。

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摇头失笑。料想当时,喊声一片,火光冲天,乱作一团,也是别具一番趣味。第二天,这件事便被传得沸沸扬扬,被误以为是大盗从此经过。张岱他们几个只管偷笑,暗自庆幸,却并不解释。

活着就是为了折腾,大闹一场,悄然离去,只留下传言一则,由此可以窥见张岱的真性情与不拘小节。人生偶尔还是要肆意妄为一把,才不负来世间走一遭。

03 卷八•范与兰:如何不辜负一场花开

范与兰七十三岁了,喜爱侍弄兰花,待其如珠如宝,为免其晒,免其冻,冬夏早晚来回搬运。所以,他家里的建兰,长得像簸箕那么大,开花的时候,香气浓烈,浸染到衣服上,三五天都不会散去,可比现在的香水持久多了。

每逢花开时节,张岱便跑到老先生家里尽情赏兰,或坐着或躺着不肯轻易离去。由于香气过于浓烈,张岱不敢用鼻子嗅闻,只能张开嘴一口一口地吞咽,就跟半夜里呼吸雾气似的,这场景可谓是画面感十足,那个如痴汉一般吸兰的张岱一下子跃然纸上。

这还不算完,张岱还瞄上了凋谢的花瓣,他不忍心花瓣零落碾成泥,便琢磨出三种吃法,或用面粉包裹后煎炸,或用蜂蜜浸泡做成蜜茶,或用火烘焙成兰花茶,听着就让人口舌生津,忍不住想自己动手尝试一把。

从赏到吃,张岱如此物尽其用,也不枉这一场花开。想到如今凋落满地的花瓣,我们能否如张岱一般有这番爱花惜花之心,给自己的生命增添几抹色彩。

写在最后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这是张岱的经典语录,也是他的人生准则。如此造就的一个世间绝无仅有的张岱,怎能让人不爱,怪不得他被誉为明清最想嫁的人,跟这样的人在一起,才能将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才不枉人生一场。

《陶庵梦忆》是张岱的个人生活史,是他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虽然我们不能复制张岱的生活,但我们可以跟着这本书学习张岱的精神,拥有日渐丰盈的灵魂,活出热气腾腾、趣味满满的人生。品一盏清茶,择一处清幽,在慢时光里与这本传世名作惬意相处,岂不美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