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死线效应》读后感锦集

《死线效应》读后感锦集

《死线效应》是一本由(美)克里斯托弗·考克斯著作,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90,页数:2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死线效应》读后感(一):如何摆脱被deadline支配的恐惧?

在日常生活或者学习中,包括我在内,相信有很多人都制定了自以为完美无缺的计划和目标,但行动起来却迟迟不能完成,顾此失彼,时常计划赶不上变化,我们通常把这叫作拖延症,也叫缺乏行动领导力,如果你总是不能按时完成工作,并因此影响到个人发展,就开启《死线效应》阅读之旅吧! “截止日”这个词来自出版业,最初是指印刷机上的一条线,这条线叫截止线,或者叫死线,一旦超过这条线,就无法印出字了,万物皆有正反两面,设置截止日能够带来高效的行为,这种做法也有负面效果。只要我们设置了截止日,工作就很容易被延迟,虽然这样看来是矛盾的,但一旦设置了deadline,直到最后卡着截止日的时间点完成。所以研究死线效应的学者通常认为,死线效应是负面的、强大的且具有破坏性的。相比于双方有更多时间所达成的共识内容,在最后一分钟达成的共识内容对双方都会带来更为不利的影响。 “如果命令随时会来, 就要将自己的行李提前准备好。”因为一旦有风险到来,团队不可能容忍任何拖延行为。就像詹宁斯的团队一样,每每出发前都要反复检查自己的装备,要熟练驾驶MRZR,要把每个环节都训练到位,然后对整个过程进行全面演练,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不要到了截止日当天再完成工作,从某种程度上讲,每当我们面临截止日的考验时,我们会感到紧张不安,所以尽可能会迫不及待地采取措施。这时候企业使用的策略或者激励员工的办法是重新设定截止日,也就是把日期提前,设置许多个时间和更短的截止日,让团队成员互相合作。这个现象让员工总是觉得deadline一直存在,即便截止日期早就过了,也会觉得还有待完成的任务。如果我们做好了周全的准备,便不就能让工作变得更轻松,所以千万不要让自己等到截止日那天才完成工作。 截止日提供了工作动力,尽早开工,才能让我们尽早抵达目的地,为了在一个特定的重要截止日之前做好准备,迎接挑战,我们更要正确地设定截止日,并且把截止日设定得越早越好,通过合理的规划,实现更有效率有意义的人生。

《死线效应》读后感(二):给我一个日期,它将是永恒的终点

死线效应听起来很陌生,但是要说DDL我就懂了。这大概是这世上一堆效应中,我最了解的一个。

只要你给我一个日期,告诉我多久之前如何,我一定会拖到最后不能再拖才会开始。当我发现这不是我自己才有的毛病时,拖延得就更加心安理得。虽然每每被临界点刺激的不行,但是仍旧改变不了这个毛病。这本书倒是给了很好的方法。

一:设置检查点,确保每个节点都按时完成。

可以特意提前一段时间来督促自己,让自己着急起来,先做就算成功了一半儿。小到出门前的准备时间,大到工作截止日,都可以试试这个方法。

二:从截止日开始,用倒推法给每项工作指定时间表。

只有定下来一个日期,才有可能再此之前完成工作。不然我们只会进行无限的推脱。这一点特车感同身受,凡是没告诉我准确时间的,都是一拖再拖,着急了反倒是马上就会着手准备。

三:设定软性截止日,让死线效应发挥正面作用。

这个主要是增加时间管理的有效性,但是我身上没有实例,反而有反面例子!我司领导不行啊,应该让他看看这本书。

四:化繁为简,始终将注意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这一点对于刚步入社会的人来说至关重要,最重要的东西必须要付出更多的精力。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很多琐事做完了不如做一件大事!

五:把截止日定早一点,留出足够的时间不断改进。

这个就比较保守了,适合用于交接性工作之类。

六:做好所有准备,迎接截止日的到来。

准备工作做好了其实跟已经着手准备没啥区别,顶多就是预演一下。但是有计划会让你做的更顺利。

七:随机设定截止日,降低负面效应。

这个需要准备充分,随时应对。的确是一个好方法。

这本书提供一些案例来告诉人们面对截止日期我们可以如何做,跟别的说拖延症的书不同,这本书告诉我们你只需要一个截止日期就好了,如何合理、有效地应用死线效应,会让你的工作更加有效率。

PS:我感觉这个书好适合管理层看啊,这样就可以让下属更有效率的工作了…自己也能少了好多麻烦。甲方也可以看,然后应用在乙方身上,再也不怕被客户的拖延影响到了。

《死线效应》读后感(三):DDL永远是第一生产力

高中的时候还不是很明确DDL的意义,那个时候只知道每天的作业都要当天完成,最大的目标就是坚持到高考结束,然后解放自己。可是真的进入大学时候,开始接触到了关于DDL的概念,不同的小组作业和论文都拥有不同的截止时间,而我们将这些截止时间称作DDL,也叫死线。不入工作之后,更是太多的项目一同砸在头顶,每天都在被各种死线追赶着向前奔跑。

想来人都是会有拖延的吧,我们常常戏言“DDL是第一生产力“,当时间越是接近死线,我们仿佛就拥有了几倍的力量,可以快速运转大脑快速将事情赶工结束。反而是在举例DDL还有好久的时候,我们常常不能够专心投入到事情中,我们总是会觉得时间还很多,用合理的心理学知识解释就是:越是长远的目标就越会降低我们内心的期待收益值。那么我们要怎样合理利用死线创造更而安没的生活呢?

首先,我们首先需要将事情细分化,要明确哪一步在前哪一步在后,将一个庞大的事情分成若干步。然后我们就需要根据死线向前推进时间线,为自己的每一个小阶段都定制一个死线,来确保自己可以持续地拥有动力。如果有人觉得即便这样还是不能够在最终的截止日期前完成,那么我们就可以尝试着将每一个死线都提前几天进行自我设置,这样每一个死线豆瓣百年成了一种柔性控制。不仅是这样,当我们提前完成任务,就意味着我们拥有了额外的时间进行检查确认,以便减少我们因为追赶时间犯下的错误。

但是,我们也需要明确,柔性地设置死线日期不是为了让我们可以在时间来临的时候拖延,顺便心安理得地对自己说“吖,时间还早呢“,二十尽可能让我们在死线效应地督促之下尽早完成任务。尤其是但我们真正踏入社会之后,不同方面、不同事情的各种最终DDL都在那里挣扎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计划有效制定行进的进度,我们可以专注重要的部分以便不会错过重要事件的截止日期。

在不断设定小目标的排序过程中,我们也会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确认哪些是可以延后完成的,而哪些是必须现在马上开始的。死线的存在不是为了让我们永远挣扎在拖延和后悔当中,二十让我们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

《死线效应》读后感(四):有了它,你不会再受“DDL”所支配

你可能会为了完成一件事情做计划,但你有没有发现,即使你做了计划,时常也无法如期完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又该如何如期完成任务呢?

美国作家克里斯托弗·考克斯在《死线效应》这本书中,以7个团队的故事,讲述了7种如期完成任务的方法。这些方法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应对拖延症,在最终期限到来之前,确保工作如期完成,这对于我们任何人来说,都有一定的启发性。

先来了解一下死线效应究竟是什么?

死线,其实就是英文单词“deadline”,截止线或是死亡线,“截止线”最初是指印刷机上的一条线,超过这条线,就无法印出字。“死亡线”是由栅栏立起的边界线,任何跨越边界线的人都会被立即枪毙。后来截止线一般用于一篇报道的截止日。设置截止日期可以带来高效的行为,但也有负面效果,那就是只要设置了截止日,工作就很容易被拖延,直到最后卡着截止日的时间点完成,这种现象被称为“死线效应”。

死线效应是负面、强大且具有破坏性的。一般情况下,截止日完成的任务通常质量更差。那么,应该如何应对死线效应呢?这正是《死线效应》这本书的重点内容,本书给出7种方法。

方法1:设置检查点,确保每个节点都按时完成;

方法2:从截止日开始,用倒推法给每项工作制定时间表;

方法3:设置软性截止日,让死线效应发挥正面作用;

方法4:化繁为简,始终将注意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方法5:把截止日定早一点,留出足够的时间不断改进;

方法6:做好所有准备,迎接截止日的到啦;

方法7:随机设置截止日,降低负面效应。

本书是以案例的方式对每一种方法进行讲述,从一个个案例中我们能够体会这些方法所起到的效果是显著的。

个人认为,以上方法归纳起来,其实就是这个意思:尽量将截止日定早一点,将整个工作分成一个个小目标,每个小目标按时完成,优先完成最重要的事情。

这和跑马拉松、爬山其实也是一个道理,如果专注最后的位置,总会觉得压力重重,毕竟路途遥远,但是将整个路程分成一个个小的目标,一个个完成,最后就可以轻松到达目的的。这个方法亲身试验过,第一次爬泰山时,因为是夜晚,看不到目的地,也不知道中途经过哪些地方,爬的很吃力也很累。后来15天我去了三次山顶,当然全程爬上去的,也不觉得有第一次那么累,其实方法也就是分成一个个目标,一个个完成而已。

当然,《死线效应》的故事都是针对工作的,但我自己感觉其实都是一个道理。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是告诉我们应对死线效应的方法,方法很容易理解,困难之处在于实践。

但如果能将它很好的应用于工作之中,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所收获,可以更好的完成工作,也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

《死线效应》读后感(五):关于把闹钟拨快五分钟这件小事

上学的时候,我有一个习惯,定早起闹钟的时候往前拨一段时间,比如要是想七点起的话,那我可能会定6:55的闹钟。

当然,这个小细节并不能确保我在6:55起来(甚至有可能让我起得更晚)。但拨快闹钟这件小事,其实就已经暗含了死线效应的相关理论,这正是克里斯托弗·考克斯在《死线效应》一书中论述的焦点。

死线这个词乍一听很陌生,但事实上我们很多人早就认识了它了,不过我们更熟悉的是它的英文单词——deadline。

在本书开头,克里斯托弗·考克斯首先追述了这个词的起源。

deadline,截止日或者截止线,来自出版业,它最初是指印刷机上的一条线,超过这条线,就无法印出字了。但事实上,这个词又是出版商从军事领域借用来的。

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死亡线”(dead-line)是由栅栏立起的边界线,任何跨过边界线的人都会被立即枪毙。到了20世纪早期,截止线不仅意指战场或纸张的物理界限,还被用于指称一篇报道的截止日。

死线效应这个词也由此引申出来,但其实它形容的是“截止日”带来的负面效果:只要你设置了截止日,工作就很容易被延迟,直到最后卡着截止日的时间点完成。这种现象被称为“死线效应”。

研究死线效应的学者通常认为,这是一种负面、强大而且极具破坏力的效应。但在本书中,克里斯托弗·考克斯却试图通过多种办法来“转负为正”,让死线效应称为提升我们效率的利器,而非相反。

在克里斯托弗·考克斯看来,截止日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截止日是一种有效的激励因素;第二层,人们可以操纵截止日,只要你知道怎么做,你就可以利用它。

在本书中,克里斯托弗·考克斯借助多个案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包括两家餐厅如期开业,滑雪胜地如期迎接游客,麝香百合按期供应于复活节,甚至作者还亲自在美国促销节前夕去超市应聘,借此来了解超市是如何完成应对汹涌客流的准备工作的。

在麝香百合这个例子中,作者通过实地采访的例子向我们展示了供应商们是如何确保麝香百合准时供应于复活节时期,成为复活节仪式或午餐上的标配信物的。

要知道,每年的复活节日期不尽相同,最大有约35天的时间跨度差异。花农供应商们要如何应对这样的时间差异,确保准时供应麝香百合呢?

花农们采取的是倒推法:他们从截止日倒推,决定起始日,从而给每项工作指定时间表,通过将计划分解并且及时施行的方式来杜绝拖延。

当然,麝香百合的例子并非是唯一的解决方式。

在另一个让-乔治餐饮集团的例子中,管理者采用的是中间截止日法,确保开业前的冲刺阶段尽可能有条不紊。

在滑雪场的例子中,管理车采用的是严格执行“软性截止日”,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即便出现最坏的情况,你也能“活下来”,你会更自如地应对比最坏情况更好的情况。

在约翰·德莱尼竞选美国总统的例子中,他采用的是化繁为简,将注意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作者在这一案例中引用了塞缪尔·约翰逊的一句话:一个出色的计划一定会将注意力放在最重要的事项上。

在本书最后,作者还提出了一种“随即设定截止日”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彻底消除死线效应的负面影响。原因很简单,如果你知道在任何时刻都没有讨价还价的时间,那你就更有可能提前做好准备。

上面的方法虽然各有不同,但事实上它们的核心都是一样的——设定截止日,截止日设定得越早越好。

这也是本书的核心所在,截止日提供了工作动力,尽早开工,才能让你尽早抵达目的地。

通过这些具体的例子,克里斯托弗·考克斯试图告诉我们,截止日、时间管理、效率提升,这些都不只是经济学家研究的抽象课题,也是可以决定我们生活水平的物质条件。

恰如我开头提到的将闹钟拨快五分钟的例子,这是很多人都会有的习惯。或许我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死线效应,但实际上,我们早已通过各种方式来避免死线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