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鹊桥仙》读后感摘抄

《鹊桥仙》读后感摘抄

《鹊桥仙》是一本由萧耳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6.00元,页数:43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鹊桥仙》读后感(一):有一种缘分,叫有缘无份。

“少女思春,河边一梦。雨滴敲窗,敲瓦,密密匝匝,桨声灯影,旁逸斜出。水蒸云梦,恣肆漫漶,舟楫棹歌,渔栅幢幢。”

《鹊桥仙》读后感(二):江南,逝水流年 ——萧耳长篇小说《鹊桥仙》阅读笔记(一)

江南是什么样子呢?

之前虽然读过一些与江南有关的长篇小说,但可能是我读得不好,读完了还是对何为江南知之甚少。有缘认真地读了萧耳最新长篇小说《鹊桥仙》,就好像到江南走了一趟,小住了几天。“醉里吴音相媚好”,虽然距离第一次阅读已经过去了数月,这趟纸上江南之旅至今仍余味悠长。

为什么题名“鹊桥仙”?书中有一座桥,是小镇的中心地点,很多故事围绕着桥展开。当我们想象江南时,我们的眼前也许会出现一座高高的桥,桥下流水,桥旁边是白墙黑瓦的老房子。书中的“栖镇”,就是这样的一座江南小镇。“鹊桥仙”也是一个词牌名,“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当我们回望鹊桥,却发现已无归路。逝水流年,就这样带走了我们的柔情和伤痛。

《鹊桥仙》描写了两代人的情感。书中有一明一暗两条主线。明线讲的是人的悲欢离合,暗线是过去一百年里中国发生过的的一些大事。全书因此有了纵跨一百年的厚度。同时,因为对人物、人情、物产、细节精妙的刻画,使得本书十分耐于精细的玩味。

《鹊桥仙》读后感(三):最动人就是“方圆三十公里”

很高兴和萧耳聊她的新书,这是一个没有父权礼教、没有性别歧视或对立、没有权力结构下异化的人性的江南世界,只有一同长大的友伴情谊,有上升的时代里人的活气,和江南古镇厚厚的气韵支撑的人之风度格局。每个人都找得到原型,每个人也都经过了提纯,萧耳放大了人的光亮,亮到照耀记忆里所有的值得。那是她想要的“方圆三十公里”,这是沃尔科特说的,作家最动人的取材领地——人生活的“方圆三十公里”,也就是故乡。就在这方圆三十公里内,我们学习一切动情或者疏离法,造就了立足世界的边界法度。萧耳像沃尔科特一样,渴望将“那里”的精华拿来,经过艺术的想象力的改造,为“这里”赋予希望和力量,使其拥有文化与身份的独立性。至于“江南”这个几乎被文创锁死的符号,因为有一代又一代在古镇的长桥上起起落落行经的人,有专注于个人经验的萧耳,又被时刻激活着,生长着。如果有不足,我想萧耳是有一点宠溺着栖镇江南了,她的江南自得混杂着自矜,使她不想令镇民们面对难堪、困顿,面对不体面的瞬间,换言之,最大的遗憾在于,大家都太体面。所以对于我来说,《鹊桥仙》反而是我在怎么过也难感到像样的2022年最好的一点慰籍。

《鹊桥仙》读后感(四):一辈人的生活

从少年到中年,往日的同学,旧时的伙伴可还曾联系?

在一个不大的镇上,许多少年少女曾一同游玩,岁月静好,但时光总是残酷,几十年过去了,他们的人生轨迹已截然不同。

少年时,山中的古庙是他们勇于探险的地方,无论走到哪里,都有自己的同学在。无论在哪,都不孤单。而人到中年,见面越来越难。家乡的变化,使每个人的住所都发生了迁移;工作的忙碌,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也越来越难碰面;生活的辛酸,使聊天再也没有儿时的无忧无虑,儿时的趣事变成了再聚会的理由。

江南水乡,自古出俊人儿。易知,易从,靳天,戴正,美枝,湘湘,秋依,陆韶,春燕,书中最重要的五男四女都是江南人物,也都是俊人。作者在其中寄托了对江南人物的理想,他想说,“为什么陈易知和何易从都有一个‘易’字,其实他们是同一个人的阴阳,是二位一体,是我心目中的江南文人,江南知识分子,我试图从江南水乡文脉中挖出未断裂的那一脉斯文,于是‘知从从知’。”

书中的人物虽然长长久久不能见面,但总是在各种阴差阳错中相见,这是命运的安排,是机缘的巧合。即使相互讨厌过,也在多年后冰释,见面时,也不仅仅只是一句寒暄。江南人物的故事,很少有起起落落,只是那么的柔情似水,像小溪一般慢慢流淌。

#丁玥读书

《鹊桥仙》读后感(五):胜却人间无数

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永远都有家乡的一席之地。故事的开头要从一张照片说起,三男一女,四个小人,扭捏着,稀里糊涂被拉到一起。

照片被定格在十二岁的那一年,未来的日子,他们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十二年,从幼年到中年,从稚嫩到沧桑。在这个故事中,好几个人都远渡重洋,变的不止是人,他们离开的日子,家乡也经历着巨大的嬗变。文中一直说河边,说那些枕水而居的老房和人,说夜航船。栖镇静静地看着一切,看着孩子们长大、看着曾经的运河时代终结、看着一个事物又一个事物的变迁。栖镇是一直在变还是不曾改变?

这个时代不断的更迭,往事只能用来回味吗?家乡为何都要遭受“被抛弃”的命运,人为何也都要遭受各样的生活。作者这本书将视角放在了小镇精英角色的身上,每个人都各有特色又不是底层。很多地儿都用了方言,看起来十分有代入感,仿佛自己也成了江南人,成了那“荡发荡发”的一份子。陆上、水中,人们与栖镇共沉沦无数夜幕,无忧最是童年。看到书中写到江浙文化被冲击的时候,其实更多的是无奈。随着社会的进程,无数东西都被现代性粉碎:先是路面,然后是桥,再是房子,最后发现被摧毁、粉碎的其实是生活。

江浙文化作为中国十分具有特色的文化之一,受到的冲击力度相当之大。当我们都在追求着所谓的“现代性”的时候,我们牺牲掉的是什么?发展是人类进程的必然阶段,牺牲就是无可厚非的么?当我们都投身于现代性的时候,我们自己的东西还能剩下什么,这是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建筑应该被赋予历史意义,并且被保存下来,就连修复都是一种恶劣的毁灭行为,何况是摧毁呢。我们都在回想过去,关于自己、关于家乡,那些被摧毁的呢?谁来为它们负责。

《鹊桥仙》读后感(六):江南,逝水流年 —— 萧耳长篇小说《鹊桥仙》阅读笔记(三)

“当时栖镇商业繁荣,是大码头,聪明能干的人就有发财机会。”“父亲跟伊讲过小辰光,正是解放前些年,屋里条件优渥过一阵子,梳小分头,穿黑色小皮鞋,去大上海跟着阿爸白相,在豫园吃蟹粉小笼包,大世界看西洋镜,外滩看大轮船。”

“从栖镇坐船去杭州,武林头、清水港、三家村、余泾渡、义桥、拱宸桥、卖鱼桥,终点武林门。第一个码头,是武林头丝厂,已到德清地界。”

“栖镇内外方圆十里的水域,有好几处叫‘漾’的地方,靳天小辰光没见过大海,以为这就是‘海洋’的模样。人到中年后,回想起来,依旧觉得这是很大的一片水,配得上叫气气派派的‘漾’。”

“湘湘说,洛舍有大漾,叫洛舍漾。小辰光眼里的洛舍漾,跟海一样烟波浩渺,流进太湖,再流过去,就是吴兴地界。……小辰光,没有见过海,从洛舍坐船到栖镇,听说最早还没有小火轮,只有乌篷船,要划大半天,我妈说慌兮兮的,漾到处是水,看不到边。后来我去外婆家,就有轮船了,感觉安全多了。”

“戴正说,以前栖镇到临平,也是有河道的。我爸说过,解放前,有几年,临平的人要到栖镇来读书,就是坐船来的。”

“他们河边枕水而居的故园早已不在,轮船也绝迹了。真正的水乡故里早已被摧毁,那时毁得可真痛快。他们小辰光踏的桥,游泳过的小河,全变成了水泥马路,河边的老房子不见了,她小辰光玩耍的河滩,洗过衣裳的河埠头都不在了。”

“除了学校,小镇最重要的地点是轮船码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小镇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是轮船。”

“大婚那日,沈美枝的嫁妆,从水北绕一个大圈,一船花花绿绿的嫁妆从船上款款运来,陪嫁丝绵被就有十几床,登岸再走一段路,到了高庆家。”

千年运河还在,但轮船和轮船码头已消失。江南小镇还在,但水系支流填平,轮船消失了,公交车取而代之。再后来,主人公们纷纷开起了私家车。那个枕河而居的江南小镇,已逐渐成为梦里的故乡。

《鹊桥仙》读后感(七):路内序萧耳的《鹊桥仙》,又短又牛

萧耳是杭州人,我是苏州人。某日聊起,她说过小时候几次做梦,从她老家的古镇坐上轮船一夜到苏州,所以多年以后,萧耳觉得为《鹊桥仙》写序的人就该是一个苏州人。巧合的是,四十年前,我正是坐着整夜的轮船到杭州的。苏州的船码头在南门,杭州的在哪里,我从来就没搞清。为了这趟船,我这个苏州人,必须为杭州人萧耳的小说写序,尽管我也未必能讲清,她的故事最终停泊在何年何地。

这是一部气息绵长的小说,它仿佛跨越了时代,又仿佛无法跨过。我想这是我们共同的得失。每个中年人都能标榜过往年代的好,却往往无力诉说曾经的自己。萧耳曾问我《鹊桥仙》里有没有我喜欢的人物,我说易从、靳天蛮好的——我讲的可能不是小说的人物营造法,而是一种现世的好。我必定是混淆了什么,但这也无可厚非。

萧耳曾给我讲过一段逸事:在1990年代的杭州,男女大学生们,爱得荷尔蒙飙高,便会在深夜骑了自行车,男的驮着女的,驶过苏堤白堤那一座座古桥。这是当时的恋爱仪式,偶尔也有怪力少女驮着男友的,长发飘飘,惊声尖叫。我听了就笑,如果张岱再世,会将这事写进《西湖寻梦》。

2021年我写长篇小说,有一幕发生在杭州,实在写无可写,就把上述这段编派进了故事里。像小说,像电影,也可以是一段无因无果的MV。再翻一翻《鹊桥仙》的稿子,抬头看窗外已经是秋天,只觉得情谊深长,那些写不进小说的故事,还可以坐下来再与萧耳聊一聊。

怀旧像一件打折出售的衣服,在一个标新的年代,易遭贬斥。结果却是,我们眼瞅着所谓的年代一场场过去,所有情绪——伤感、愤怒、嫉妒、痛苦、自恨、失真,统统被打上怀旧的标签,统统贬斥,统统左右无源。要是这样的话,活成另一个张岱先生,也没什么不好。

我本想为《鹊桥仙》写一篇导读,读完稿子发现,萧耳的整本书,就是在为某一事物作漫长的导读,实无必要再由我来概述。我所能做的是把自己涂鸦的一句诗赠还予她。

往事成心事,流年似他年。

路内

《鹊桥仙》读后感(八):这本书满足了我对江南文学的所有期待

小桥、流水、人家;斯文、闲散、阔气,统统都在这本书里展现的淋漓尽致。

故事发生在一个叫栖镇的地方。这一天三男一女四个小人儿,随家人一起在桥边的照相馆拍下大年初一的第一张全家福。此时的他们还不知道未来的自己,将会发生哪些意想不到的聚散离合。

读到结尾,他们与彼此与栖镇的曲终人散,竟然让我产生了唏嘘的感觉。惊觉原来一生一世可以过的这么快。我们总说物是人非,但到头来,却是物也非人也非。

小说里的几个小人儿,易知、易从、靳天、戴正,在栖镇的码头上来来回回,到最后连码头也消失了!这些标志性的地域符号消弭后,曾经的家乡,也在视野里渐渐缩小,发生的故事也终成了过往。

这本小说400多页,但感觉写了一两百年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后国门大开,我们开始接受西方的思想,戏院变成了电影院,手工制造厂变成了高端科技公司。舶来品的引入使得青年们被完全吸引。曾经在一起嬉笑打闹的小伙伴,就像这江南水的涟漪一样,一波一波地远走了... ...

但萧耳的这本《鹊桥仙》却又将我们拉回到了她的家乡。江南的水气,潮气,植物青气,顺着文字丝丝地吹了过来。长桥下停泊的夜船、河边的春宵一梦、落花下的少年心事,将我们对故乡的思绪å又抢救了回来!

我想起一句话:愿你我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萧耳在小说的后记中这样写道:我们出发时都是少年,天地悠悠,长长斯远。一停足一稍歇,一半幽梦一半余生,需要一块惊堂木,需要青梅煮酒,阑干拍遍。

总有一天,我们也会怀念小卖部三毛钱一瓶的汽水,怀念用石头打水漂的小河边,但就是不知道我们能不能,也保留下这段珍贵异常的故乡记忆呢。

《鹊桥仙》读后感(九):物是人非,物也非,人也非

江南风景好,苏杭的江南水乡景色更是出名的怡人,早年间两地之间通夜晚的轮船,只要睡上一夜第二天就可以醒在不同的城市。那么在睡在轮船上的时候,总是会做一些梦,梦境里也会沾染上水乡的氤氲气息。在这本小说中,仿佛一切的故事都从梦境开始,但是每个人最终都要面对现实,在时代背景的影响下,同一批少年少女都丢失了梦境中的自己,只能无力地不断向前。

故事的开篇就从小辰光的梦境着手,梦中的她拥有着属于自己的青梅竹马,两人一同在水乡四处游荡也一同经历着成长。每次从梦境中醒来,少女就仿佛多拥有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秘密,而这个秘密不仅仅让心里有了重量,也让人生有了分量。随着少女步入发育的年龄,各种情感细密地缠绕起少女的灵魂,那些梦境中的存在的美好抵不过现实的磨砺,现实永远都是骨感的并且让人无力诉说。

两人最后的分别连一句“再见”都不曾有过,时过经年,在这期间,少女逐渐成长,她也曾想说出自己的情感,但最终放弃了。当多年以后,两人重回故乡,再次见面,之间不曾一同经历的人生也没有造成任何隔阂。那个时候,共同的回忆牵起两个陌生的人的话题,从共同的回忆到两人各自的生活,我开始进入到这个水乡小镇的故事里。

故事中的青年男女,在学校的时候就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学习,也有友情和爱情的冲突。当我看到被认为最美的两个女孩,美枝和秋依,都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爱情,我突然就觉得释怀了,因为爱情永远都不是绝对公平的。当我看到秋依感叹她长大了碰不上爱情,我就觉得人都是相似的,渴望爱情但是难以遇见爱情,因缘际会的寻找也许就能涵盖我们大多数人的一生。

我看到这些曾经年轻的青梅竹马们,人到中年重新相逢,久别重逢的身体充满了陌生和熟悉。曾经的梦境如今想来已经历历在目,现实却让我们的容颜逐渐褪色,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人生,却拥有着相似的遗憾。或许我们不能永远活在水乡的梦境中,但是我们可以拥抱如水乡一般细腻的情感,然后沉入人生的长河之中。

《鹊桥仙》读后感(十):鹊桥仙:离开与归来

《鹊桥仙》是一部氤氲着江南气息的长篇小说,丰富多彩的人物画卷徐徐展开,在平凡的日子里,优美的风景下,构成了人间烟火最动人的部分。 书里有很多幅打动人心的画卷和声音,带我回到童年的记忆之中,比如运河到四面烟水淼淼,父亲背着小人儿在河边悠闲的走着,孩子们在巷口嬉戏打闹,码头在河口之间来来回回,推开木门时吱呀吱呀作响。正如作者萧耳所说,《鹊桥仙》把主角们这代人的状态和浮在生存之上的东西托起来,遗老遗少的文气和江南小镇密切连接。 打开书本,我首先读的是后记和作者与吴越的对话录,了解到塘栖是江南一个小镇,生活习惯、语言风格以及文化属性都接近苏州,作者在书里寄托了对江南人物的理想,抒发了自己心目中对于文人的真正感想。能够感受到作者的矛盾,在面临小镇传统文化式微的过程中那种焦虑不安。小时候父母总对我们说好好学习,要看一下外面的世界,争取走出去,过上更好的生活。我们似乎一直在“走进来”与“走出去”之间浮沉。我是一个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北方人,大学四年生活基本都在南方度过。每次从繁华的大城市回到属于我的小乡村,内心舒适安宁但又会觉得不真实,因为距离的问题每次回家都要间隔几个月,而就是每每在这几个月里发生的变化却又那么巨大,如同书里的男男女女“荡发荡发”地出去,然后“荡发荡发”地归来。 书里吴语的表达时常让我思绪纷飞,或者意识发生断层,因为习惯了北方的方言,对于无能暖语,实在是难以驾驭。(嘿嘿,如果作者能够标注一下吴语的意思就更好了)曾经我的老师说脑袋过于灵光的人是很难写好小说的,因为神经大条看到现象就能立马想到本质,很难具体细微的描写出来,而真正能够写好小说的大部分是对生活认真观察有细致体验的人,读《鹊桥仙》我能感受到萧耳笔下的细腻和柔软。 萧耳老师解释“鹊桥仙”这个书名蕴含的意义令人耳目一新。鹊作为一种飞鸟,象征着从小镇飞出去的人们,桥象征一种连结,连系着小镇的人们和故乡独特的情感。“故乡就是我们飞得再远还是要飞回来的地方。”在外是游子,无论离家多远,都难以割舍对故乡的思念。江南的水汽,如同仙气飘浮,为江南小镇世俗点染上风花雪月的气质。感谢萧耳老师,让我在这个夏天内心安宁,静静感受江南的美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