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潜台词》读后感1000字

《潜台词》读后感1000字

《潜台词》是一本由[日]斋藤学 著 / [日]木附干晶 编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潜台词》读后感(一):人到中年万事休

不得不说日本人还是自己了解自己。这本书看完没有及时写点书评,刚刚就碰到街头砰砰砰倒下事件。

不说死掉 那个,我们看看披露的关于抢手的信息,几乎完美符合了书中提到的“问题行为”。

再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学的作用下,反而加剧了国内的贫富差距使得国债比例达到260%。对于个人而言更是无尽的痛苦

所谓“苦”,“爱”,“囚”,“恐”,“寂”等等最后化作“怒”

人在四十岁附近,都会有越来越多这样的煎熬和苦恼。似乎这些不但不会消失,反而会越来越加剧,不可不防。

《潜台词》读后感(二):行为中隐藏的潜意识

每节的内容不长,但有的观点很戳心。

从自我、家庭、他人的人际关系中出发,阐述自我的成长、家庭的问题、与他人的社交种种行为之下隐藏的潜意识。

对个人而言,印象深刻的是:

1、把自己当成好朋友一样去相处

2、懂得爱自己,别人才会爱你

3、与其内耗自己,不如接纳、善待平凡的自己

4、真正的独处不是在家闭门不出或拒绝和人交往,而是指即使在人群中也能体会与自己相处的快乐

5、真正的成熟,是具有独立的判断并能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即“为自己而活”。

6、人生没有固定的轨道和模式,只有自己认为好的活法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潜台词》读后感(三):一本被书名耽误的心理治愈书

先说一下我为何看起这本书的前因后果吧,最近工作比较忙,有一些琐碎时间也基本被游戏和短视频所占据,生活也有些空虚和无聊,一天在刷某短视频时,有一条短视频推荐了一条书单(也就是我书单目录下那条名为与人为善的书单)里面便有这一本书,正好自己也好久没有静下心来阅读一些杂书了,而且心理学,个人成长类的书籍也是本人比较感兴趣的类型之一,还有一个原因是这本书字数也不多,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就可以看完并且再次写一篇书评(也算是给自己的阅读留下一点痕迹吧),于是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我便看起了这本书,分了三次看完,总共花了大概两个多小时吧,下面谈谈我看完这本书的感受吧。 首先这本书名叫《潜台词:人如何用行为表达说不出的话》,作者斋藤学,是日本的一名心理咨询师和精神科医生,本来想多了解一下作者的个人资料的,结果百度却查无此人,倒是有个同名的足球运动员,尽管如此,从这本书中,我也大致了解到作者的理论中存在不少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子,同时也推测作者应该主要做酒精依赖和家庭矛盾之间的咨询服务。 因为作者是日本人,书中的一些观点和现象未必和我国国情相符,而且还有翻译的原因,就导致书中的一些说法可能不太严谨和准确,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就是“成瘾的本质就是社交恐惧”,这样的说法就让我难以认同。 本书虽然有一些和我观点相异的地方,但整体来说还是值得一读的,其中也有一些比较有用的观点,比如说接纳真实的自己,要爱自己,要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普通人,不必过分苛求自己等都引发了我不少共鸣。 本书虽然书名叫做“潜台词”,很容易让人误解为是“读心术”一类的书籍,但实际上确实类似于《少有人走的路》的个人成长的心理治愈类书籍,而且篇幅较短,涉及到个人成长和家庭关系,内容也比较好理解,也比较贴近生活,虽然中国和日本的风俗习惯有所差异,但书中讲的道理大部分都是共通的,个人觉得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

《潜台词》读后感(四):疗愈自我让真实的渴望浮出水面

看这本书的题目,我以为潜台词就是隐藏着不是直接表达想法的意思,简言之就是话中有话,但是翻阅这本书才发现要表达的意思是了解一个人,了解叛逆、对抗、逃避等问题行为背后往往藏着一个人蕞深的创伤和渴望。 [海豚R]做勇敢的自己,不与他人比较 从小父母会灌输我们,你看看谁谁家的孩子多有出息,你看看谁谁谁家的孩子多么优~秀,这种对比就会让自己感觉低人一等,总觉得自己赶不上别人,长此以往自卑的心里就埋下了种子,会影响生活工作就业各个方面。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世界上只有一个你,独~一 无·二的你,只要做自己就很好。 [海豚R]人在有必要时才会改变 我们无法寄希望于他人的改变,因为人只有在自己认为有必要时才会改变。寄希望于别人的改变实际上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人身上,之前的我也试图去改变别人的想法,但结果却是不只不改变,反而觉得我有点多管闲事了,所以在看这本书的时候看到作者写到人只有自己认为有必要时才会改变。改变别人很难,但是只要你想改变自己,就随时都能改变,至少比改变别人简单

《潜台词》读后感(五):《潜台词》:给“述情困难者”的甜蜜糖果

在追剧都要开启1.5倍速的当下,是很难静下心来倾听这个世界的,也很少有人愿意付出时间与精力,分享我们的情绪。而《潜台词:人如何用行为表达说不出的话》(以下简称:《潜台词》)的作者斋藤学,以一位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生几十年的成长轨迹和初心,温暖解读了他的患者们的行为(症状),我愿视之为是:给“述情困难者”的甜蜜糖果。

书中提到了成瘾患者,被霸凌、却说不出“我不想上学”的孩子,被“贤妻良母”、“男子气概”困住的女性、男性,ta们的共同点是:无法用言语表达内心渴望被关注、被爱、被理解的情绪,而开启了“错位的自我疗愈”,而我们需要怎么做,才能摆脱这种“述情困难”,走上自己的成长之路呢?

糖果一:警惕无用的罪恶感。作者斋藤学会告诉你,“我们只需要做自己想做和必须做的事”。那些让自己产生卑微、自我贬低的想法,无法解决任何事,反而占用了我们的心力,是在内耗。不要过度使用“自我对话”,沉溺于“内在母亲”对“内在小孩”的责备中,这种作法除了让自己陷入深深的自责,一无是处。如果你目前心理健康处境艰难,别再抱怨自己了,这不是你一个人的错,你无须为此承担全责。

糖果二:相信自己。作者斋藤学会告诉你,原来拥有自信并不难,建立“自我肯定感”就可以,什么是自我肯定感,就是“无条件地支持自己”,没有为什么,无需追问。可以改变的是“自我效能感”,就是评价自己做某件事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提高的。比如,我很棒,但我的书面表达能力并不怎么好,我将通过每周输出一篇书评,并向老师寻求反馈来提升我的这项能力。“自我效能感”的高低,是不会影响到对自己无条件支持的。

糖果三:人生没有固定的轨道和模式。当你相信自己,就会走上一条自我成长之路,展示的是真实的你,做的是你想做的事,结交的是你的真实性格所吸引到的朋友,这种内心与外在一致所带来的愉悦,不正是我们在心理消极时求而不得的么?

作者斋藤学说,如果书中文字能对那些在孤寂中苦恼的人们稍有帮助,使他们意识到现在的自己就很好,他将万分荣幸。我想说,《潜台词》无论是对他的患者,还是具有述情困难的读者,都将是一份温暖的关怀,毕竟,处在低落的时候,有人递上一颗糖果,心中便会满是甜蜜。

《潜台词》读后感(六):那些隐藏在行为背后的潜台词

本以为是一本教你如何理解别人说话中的潜台词,没想到却是一本告诉你,如何透过表象看本质的心理学书。看完这本书了解了自己那些不可与人说的小心思,也理解了身边人那没有说出口却表露在行为中的话语。

只和自己比较。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人生在世,从出生我们就开始竞争,父母就开始比较,“你家的会翻身了,我们家不会”“别的小朋友会背古诗了,我们家连一二三都不会数,以后可怎么办”。竞争无处不在,比较也就在所难免。作者给出的建议只在心里和自己比较,将目标分数定为十分,自我评价自己能得多少分,然后找准方向开始努力。这也提醒我们,当你成为父母时,尽量平等对待自己的孩子,减少比较,特别是如果有两个孩子,“你没有姐姐听话”这种语句,并不会让弟弟妹妹向姐姐学xi,更有可能引起兄弟姐妹之间的敌对情绪。

认识到自己的平凡并接受它。

小时候都会立下很宏大的理想,但现实是我在一个小城市里,领着不到三千块的工资,做着一份平凡的工作。有时候的不甘心其实并不是来源自己,而是父母、朋友、亲戚、老师、上司赋予我们的期待。作者给出的建议是凡事不要想得太复杂,不必担心自己会令人失望。别人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在意你、期待你。父母对你的期待是真实的,但是他们更想让你活得开心一点、自在一点。接受自己的平凡,过好当下的生活。

母亲对孩子感到愤怒是正常的。

成为一名母亲以后,时常怕自己做的不够好,而对孩子的人生造成重大影响。学xi各种育儿知识,关注各种育儿动态,向优秀的妈妈学xi。有时候真的会很生气,最大的爆发应该是在他两个月的时候,晚上疯狂爆哭不睡觉。我把他扔到床上看着他哭,不想抱也不想哄他,觉得他就是我的累赘,破坏了我的生活。那一刻我的厌恶感大到让自己害怕,社会给妈妈的定义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全身心为孩子付出的”。每个人都有情绪,妈妈也有,遇到的时候没有必要恐慌,换个环境调节一下自己就可以。

“了解一个人,观其行为只是表象”。了解自己也了解身边人行为的潜台词,你会活得更加通透更加开心。

《潜台词》读后感(七):那些行为中透露的不为人知的小心思

本以为是一本教你如何理解别人说话中的潜台词,没想到却是一本告诉你,如何透过表象看本质的心理学书。看完这本书,了解了自己那些不可与人说的小心思,也理解了身边人那没有说出口却表露在行为中的话。

只和自己比较。这件事说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却很难。人生在世,从出生开始我们就在竞争,父母就开始比较,“你家的会翻身了,我们家不会”“别的小朋友会背古诗了,我们家连一二三都不会数,以后可怎么办”。因为竞争无处不在,比较也就在所难免。作者给出的建议只在心里和自己比较,将目标分数定为十分,自我评价自己能得多少分,然后找准方向开始努力。这也提醒我们,当你成为父母时,尽量平等对待自己的孩子,减少比较,特别是对待自己的两个孩子,“你没有姐姐听话”这种语句,并不会让弟弟妹妹向姐姐学习,甚至有可能引起兄弟姐妹之间的敌对情绪。

认识到自己的平凡并接受它。小时候都会立下很宏大的理想,比方说我小时候立志要当中国第一个女主席,但是目前看来是不会实现了。我在一个小城市里,领着不到三千块的工资,做着一份平凡的工作有时候的不甘心其实并不是来源自己,而是父母、朋友、亲戚、老师、上司赋予我们的期待。作者给出的建议是凡事不要想得太复杂,不必担心自己会令人失望。别人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在意你、期待你。父母对你的期待是真实的,但是他们更想让你活得开心一点、自在一点。接受自己的平凡,过好当下的生活。

母亲对孩子感到愤怒是正常的。成为一名母亲以后,时常怕自己做的不够好,而对孩子的人生造成重大影响。学习各种育儿知识,关注各种育儿动态,向优秀的妈妈学习。有时候真的会很生气,最大的爆发应该是在他两个月的时候,晚上疯狂爆哭不睡觉。我把他扔到床上看着他哭,不想抱也不想哄他,觉得他就是我的累赘,破坏了我的生活。那一刻我的厌恶感大到让自己害怕,社会给妈妈的定义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全身心为孩子付出的”。每个人都有情绪,妈妈也有,遇到的时候没有必要恐慌,换个环境调节一下自己就可以。

“了解一个人,观其行为只是表象”。了解自己也了解身边人行为的潜台词,你会活得更加通透更加开心。

《潜台词》读后感(八):我被困住了

我们或许终其一生都将自己定义在自己或他人的眼光里。 从父母的角度上看,他们想让我们成为他们想成为的人,所以从小到大都在不停的灌输他们的想法,他们的梦想,久而久之,我们也认为这是一个正常的事件,一件在正常不过的事情,总会因为生活的林林种种改变了原先的生活轨迹,我们会重新怀疑自己之前做的事情是否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所来,我们会重新思考之前所做的事情对与否,真正的是非对错人生选择题,我们是否做对了人生的每一道选择题?人生的轨迹,人生的选择题,人生的困难,有些时候弯下腰也能过,可是当自己弯下腰的时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无能为力的向现实屈服。 从我们自己的角度上看我们从小到大都被父母灌输了他们的思想,我们的人生轨道,有无不跟他们的人生轨道有着一定的相似度,我们想要改变,却发现无能为力,所有的一切好像都冥冥之中有所预订,周如书中所讲述到的一个人可能会找一个男朋友喜欢吸烟喜欢喝酒,究其原因,那个男朋友是跟他的父亲有点相似。有一个父亲喜欢家暴,他一直打骂着孩子和他的母亲,等他冷静下来,去告诉孩子,这就是爱,不出意外他的孩子最后也找了一个跟他父亲极为相似的人,父亲看出了这个人,可是她不明白也劝不住,孩子为什么会喜欢他。其实没,冥冥之中或者在潜在的意识里孩子已经认为了,打骂是一种爱,所以,当遇到一个对他非常直骂的人,他也会认为那就是爱,他已经丧失了对爱的事被认可制度,从小树立一个正确的爱的观念,从小教会孩子如何去爱,而不是将潜意识自己的错误归根于孩子身上。 从社会的角度和他人的眼光上来看,我们认为别人所认为的好孩子就是热爱学习,努力向上,那么我们自己的潜在意识,因为只有这种人才能拥有社会的认可,亲朋好友的赞赏,所以他会发出我想改变我的性格上成为某一个人,可当他真正的成为了某一个人之后,他又不喜欢这种性格或者这种生活,更加怀念以前的自己,可终究还是回不去。我们终此一生都在寻找,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挑到适合自己的知己,但这条道路上的许多磨难,都让我们失去了原先的自我。 《潜台词》更多方面市场家庭自我社会的角度来进行自我的反省,是自己对自身的思考,原先我以为是用怎样用技巧去表达,我想要表达的话,但我更加深层次的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

《潜台词》读后感(九):我被困住了

我们或许终其一生都将自己定义在自己或他人的眼光里。 从父母的角度上看,他们想让我们成为他们想成为的人,所以从小到大都在不停的灌输他们的想法,他们的梦想,久而久之,我们也认为这是一个正常的事件,一件在正常不过的事情,总会因为生活的林林种种改变了原先的生活轨迹,我们会重新怀疑自己之前做的事情是否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所来,我们会重新思考之前所做的事情对与否,真正的是非对错人生选择题,我们是否做对了人生的每一道选择题?人生的轨迹,人生的选择题,人生的困难,有些时候弯下腰也能过,可是当自己弯下腰的时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无能为力的向现实屈服。 从我们自己的角度上看我们从小到大都被父母灌输了他们的思想,我们的人生轨道,有无不跟他们的人生轨道有着一定的相似度,我们想要改变,却发现无能为力,所有的一切好像都冥冥之中有所预订,周如书中所讲述到的一个人可能会找一个男朋友喜欢吸烟喜欢喝酒,究其原因,那个男朋友是跟他的父亲有点相似。有一个父亲喜欢家暴,他一直打骂着孩子和他的母亲,等他冷静下来,去告诉孩子,这就是爱,不出意外他的孩子最后也找了一个跟他父亲极为相似的人,父亲看出了这个人,可是她不明白也劝不住,孩子为什么会喜欢他。其实没,冥冥之中或者在潜在的意识里孩子已经认为了,打骂是一种爱,所以,当遇到一个对他非常直骂的人,他也会认为那就是爱,他已经丧失了对爱的事被认可制度,从小树立一个正确的爱的观念,从小教会孩子如何去爱,而不是将潜意识自己的错误归根于孩子身上。 从社会的角度和他人的眼光上来看,我们认为别人所认为的好孩子就是热爱学习,努力向上,那么我们自己的潜在意识,因为只有这种人才能拥有社会的认可,亲朋好友的赞赏,所以他会发出我想改变我的性格上成为某一个人,可当他真正的成为了某一个人之后,他又不喜欢这种性格或者这种生活,更加怀念以前的自己,可终究还是回不去。我们终此一生都在寻找,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挑到适合自己的知己,但这条道路上的许多磨难,都让我们失去了原先的自我。 《潜台词》更多方面市场家庭自我社会的角度来进行自我的反省,是自己对自身的思考,原先我以为是用怎样用技巧去表达,我想要表达的话,但我更加深层次的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

《潜台词》读后感(十):不要轻易给行为贴“坏”标签,学会听听背后的“潜台词”

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这些情况?老公抽烟或者酗酒,似乎总也戒不掉;孩子沉迷网络游戏,天天亲子大战也没用;自己工作养成拖延习惯,不到最后一天,绝不主动去完成计划。 日本精神科医生、心理学家斋藤学在《潜台词》一书中指出,行为只是表面现象,这些让人看上去难以接受的问题行为,背后都藏着创伤和渴望。

先来看看行为背后的“动机”。我们决定去做、或者不做一件事,总是有外在或者内在的驱动力。 厌学、成瘾等青春期常见问题,其实是青少年在表达自己的需要,“恳求”他人的帮助。 比如,孩子沉迷网游、手游,表现出网瘾行为,背后的动机是对“被尊重”和“被爱”的需要。 如果在生活中,孩子无法从父母那里感受到爱,甚至因为家长管教过于严厉造成亲子冲突,就会积压很多负面情绪。 再加上成绩不太理想,周围同学晒成绩都比他高,他就只能在虚拟世界寻找自信和成就感。 这其实也是在向父母和老师传递信息,潜台词是“我在做坏事,你们会讨厌我吗,你们要怎么处理这件事呢”。行为的本质,还是在变相地“求关注”。

所以,这样的时候,孩子更需要的是关心、理解和爱,一旦他充分感受到爱,就不会再用“给我钱”“别管我”等叛逆的面具,来掩饰自己的脆弱和无助。 此外,在家庭关系中,我们也会因不懂表达自己的感受,脱口指责和抱怨,当对方听不懂“潜台词”时,就会造成矛盾。 比如,你下班回家,看到家里凌乱的屋子,和玩手机的老公,抱怨忍不住脱口而出:“你一天天就知道玩手机,看家里脏成什么样了,也不知道收拾......” 其实这抱怨后的潜台词就是,我工作也很辛苦,你能不能心疼我、体谅我,分担点家务? 可是老公听不到潜台词,只听到了攻击性的语言,结果自然是吵架还击,感情也会越吵越淡。

如果对老公换种说法:“今天上班忙了一天,腿都要跑断了,我想歇歇,要辛苦你做家务了......”

这样说,老公也不好意思置之不理。甚至也可能坦诚地告诉你:他玩手机也是工作忙了一天想放松,家务一定会分担的。 别再随意给行为贴“坏”标签,学会听听背后的“潜台词”,用关心和爱来解决问题,我们的家庭关系、人际关系都会因此而大大改观。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